第283章 處理朝政(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轉眼間,又是半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

這段時間,周易也沒有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一有時間,就向張瑞鴻請教理政手段,雖然都是理論知識,但是張瑞鴻畢竟不是一般人物。

除了探討王道霸道之外,那就是教導周易怎麼處理一些奏章,如何去用那些官吏。

畢竟天下太大,事情又那麼多,周易做不到事無巨細的參與,張瑞鴻就是教導他,如何去利用這些人,檢視奏章當中的貓膩。

各地奏摺畢竟不是一個人寫的,當地駐軍會按時送來奏摺,那些刺史同樣會送來。至於那些縣城的小官吏,如果發生什麼大事了,奏摺也會被轉到朝廷當中。

奏摺雖然都是他們自己寫的,但是卻透漏出很多的訊息。周易以前都沒有注意到過,但是張瑞鴻理政了那麼久,對於這當中的貓膩,他知道的可不少。

有時候,同一個地方送來的奏摺,不同人寫的,內容卻天差地別。

想要派人過去,有時候又來不及,這個時候就需要分辨誰真誰假了,有時候可能兩人都是真的,那就要思考為何會出現這種不同的結果。

還有的奏摺,同一個人寫的,前後卻充滿了矛盾。那麼就需要分析,矛盾的點在哪裡。

而且大乾國的官場,還有很多的潛規則。

首先就是報喜不報憂,這一點非常的嚴重,無論是刺史還是將軍,都喜歡撿好聽的說。

例如邊境戰鬥,打了十場輸了九場。那麼九場輸的要麼一筆蓋過,要麼就是只字未提,對勝利的那一場就大書特書。

這樣的奏章一上來,無論是朝廷重臣還是皇帝,看了都比較喜歡,甚至會非常的高興。如此一來的話,就要進行嘉獎賞賜,以及升官發財之類的。

最後輸了九場沒人知道,因為贏了那一場,帶頭的將軍升官發財了,活下來的士兵也得到了安慰,可是那輸的九場,死去的人應該怎麼辦,什麼都沒有落得。

所以這個時候,皇帝應該如何分辨奏章裡面的陷阱,有的時候會一筆蓋過,你就要從這一筆蓋過的字當中,分析現場的處境。

其實張瑞鴻給的經驗很簡單,那就是越短越說明問題特別嚴重。如果對戰敗描述的非常長,還有總結之類的,那麼周易就不需要擔心了,完全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不會有什麼大事的。

這樣說雖然有點籠統,但是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報喜不報憂的原因,他們敢把怪事報道的那麼清楚,那就說明問題不是太嚴重,皇上就算是發脾氣,也不會有多大的問題。

或者說這種將領比較忠誠,並且能夠總結戰敗的原因。既然把戰敗原因之類的都找出來了,繼續犯錯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周易就更不需要擔心什麼了。

反而是那一句話蓋過,周易需要保持謹慎。在論功行賞的同時,需要暗地裡派人去當地打探訊息。

不管怎麼說,贏了一場也是贏。論功行賞有利於恢復士氣。即使周易知道有貓膩,也要順應要求行賞,這是規矩,也是收攏人心,不要讓人心散了。

如果最後打探的訊息和奏摺一樣,那麼論功行賞就是應該的了。這一點你已經做了,士兵也不會多想什麼。

如果發現不一樣,那就可以以論功行賞的名義,把將領調回來,從而進行軟禁或者宣判,這才是皇帝處理奏章的正確姿勢。

周易也算是開眼了,要是以他以前的情況,他直接相信的可能性比較大。然後直接論功行賞,恐怕以後留下的隱患會更大。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張瑞鴻年齡是很大了,但是他的理政經驗豐富,見識過各種報功奏摺裡面的貓膩。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像什麼殺良冒功,好大喜功,誇大其詞等等事情,所以他教導起周易來,完全就是手到擒來,一點難度都沒有。

如何分辨殺良冒功,首先看奏摺的戰損,以及前後經過。如果戰役是假的,經過肯定會前後矛盾。而且前線的將軍,也沒有幾個文筆那麼好的。

所以很少有會寫故事的,殺了那麼多的人,自己戰損如果少,那麼利用了什麼樣的謀略,如何殺死的之類的,肯定說不通的。

同時還可以檢視所在地刺史的奏摺,畢竟邊疆子民被無緣無故屠殺,肯定會有一個合理的理由。要麼是異族偷襲屠村,要麼就是發生了什麼自然災害,死去了不少人。

哪有那麼巧合的事情,你正好殺死了很多的異族,結果當地刺史就報告發生了自然災害,死去了很多的平民,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派人查一下,很可能就是殺良冒功。

畢竟將軍和刺史是兩個體系,將軍在報功的時候,不能過問當地百姓死亡情況。可以協助刺史統計調查,但是報給朝廷就不是你的事情了。

最可惡的也是這種殺良冒功的行為,一般直接都是死罪,殺不了敵人,卻殺自己人報功,如何不讓人氣憤。

這樣的事情雖然有,但是卻不多。畢竟西境和北境還是佔優勢的,沒必要冒殺頭危險。殺良少了沒太大用處,殺良太多的話,是很難瞞過去的,只有一些笨人才會這麼做。

更何況無論是陳虎還是吳尚雲,治軍一向嚴格,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出現。

以前異族進攻中原的時候比較常見,現在已經不常見了。

如何分辨出奏摺當中的好大喜功,同樣也簡單。這樣的人三天兩頭來奏摺,而且還都是勝利,不過規模比較小,也都是小功勞,卻非常的頻繁。

這就需要會統計之類的,報小功勞也不是什麼大罪,就是彙報最近的情況。人家戰鬥了,肯定是要彙報的。

對於好大喜功的,張瑞鴻的建議是不能鼓勵,而是批評提醒,讓他謹慎,提高警惕。或者說立刻想辦法換將領。

不是說這種將領沒才能,不少好大喜功的將領,想要快速的升官發財,從而都比較自滿,最後釀成慘重的結果。

你越是鼓勵,他就約不把命令放在心上,會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底線要求,還自詡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如果周易處理這種的話,雖然都是小功勞,但是畢竟也是功勞,為了穩定人心,為了鼓勵他們不怕犧牲,繼續奮勇殺敵的精神,周易肯定會小恩小惠的獎賞,例如下旨表揚之類的。

可是張瑞鴻的態度卻非常的堅決,那就是直接批評教育,一次兩次是僥倖,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

對此,周易其實是很難理解的。這可能就是新人和老人的區別吧,思考問題的方式也不同,最後的看法自然相反。

這就需要以後處理奏摺時積累經驗了,哪一個更有用,周易也不是太清楚。

如何分辨誇大其詞的奏摺,其實只需要會統計,分辨起來很簡單。畢竟很多將領都是粗人,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誇大其詞也非常的直接。

曾經一位邊境校尉,像這種邊境校尉,最多有五千正規邊軍。

可是他在上奏摺的時候,兩個月奏摺死傷情況達到一萬多,並且還沒有死完,還剩下一半左右,竟然殺敵三萬餘人。

當然,不是一個奏摺,而是很多分奏摺加在一起的數量。

這就是最典型的誇大其詞的奏摺,對於這樣的奏摺就需要進行打折了。也不能完全揭穿,畢竟理由也很多,揭穿了也沒用。

像什麼有壯丁協助,或者說是死傷人數,傷了的人好了,又可以繼續戰鬥了,畢竟累虛脫了,也算是受傷,擦破皮也算是,奏摺也沒有錯。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