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處理朝政(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對於這種誇大其詞的奏章,就要懂得統計了,不然的話,殺敵三萬肯定是大功,正牌的將軍一職是少不了的。

大乾國算得上最頂層的將軍,一句話概括就是四鎮四平四徵將軍。

四大鎮國將軍,就是吳尚雲陳虎之流。他們擁有龍符,可以調動境內壯丁糧草之類的。兵源補充也可以擁有,甚至在需要的時候,直接節制各地刺史。

這麼大的權利,可以說是將軍的巔峰了。至於大帥之類的稱呼,也只有四大鎮國將軍可以使用,使用大帥這個稱呼,就是為了命令調遣各地兵種。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如果從南境東境調集糧草,壯丁,或者是士兵支援北境的話。那麼北境鎮國大將軍的身份,是指揮不了這些人的,畢竟這些人有自己的指揮體系,不可能臨時打亂,這樣是最忌諱的,不僅不能增強兵力,還會降低戰鬥力。

所以他們還需要單獨劃分出來指揮,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大元帥的身份才可以。

就像陳虎指揮勤王士兵進攻佛國一樣,他就給自己按了一個大元帥的身份,這樣一來的話,就有資格指揮整個聯軍了。

所以大元帥不是固定的將軍職位,只是臨時用來調遣的,結束之後,也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四境鎮國大將軍,就是最高的軍職了。

四平將軍,一般都是四大鎮國將軍的副手,或者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將軍之類的,這個數量不定,不是說正好四個。

一些軍級或者衛級的最高統帥,很可能就是四平將軍。北境有十一位平北將軍,西境有七位平西將軍,因為西境的戰功比北境少。

四平將軍,就是要平定四境紛亂的,也是協助四大鎮國將軍的。

秦勇雖然文武雙全,但是同樣都沒有達到要求。畢竟他加入的時間比較晚,戰功不夠,因為四平將軍,也算是軍職的頂端人物。

而死去的陳恆就是平西將軍,包括失蹤死亡的那幾位。

再接下來就是四徵將軍了,這個也有點類似臨時升官,但是升官之後,要麼改成四平將軍,要麼依舊保留。

可以說和四平將軍平起平坐,也可以說比四平將軍低半級。但是卻都是同等品級的官員。

如果南境出現了一夥起義軍,南境吃不下,戰鬥還在焦灼,就需要從其他地方調兵幫忙。調兵可能是一衛或一軍,那麼這個將領如果沒有達到四平將軍,為了方便他指揮,就會封他徵南將軍。

成為了徵南將軍,他就可以制定作戰方案,收攏南境潰兵之類的。就算是潰兵當中有四平將軍,也需要聽從徵南將軍的指揮,就是為了防止支援的人職位太低,被其他人限制住手腳。

至於四大鎮國將軍要不要聽從,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四大鎮國將軍很可能已經是大元帥了,你就算是支援,也要聽從元帥的調遣。

戰事結束之後,那麼這個立功的徵南將軍,很可能就會轉成四平將軍。要麼依舊繼續保留著四徵將軍的職位,不過實權沒有任何的增加。

也有很少又恢復原來軍職的,這一類是沒有立功,甚至還有可能犯了錯誤之類的。

這就是最高級的四鎮四平四徵大將軍,再有就是低階將領了。

因為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正牌將軍,卻都是雜牌。名字是多種多樣,數量更是非常的多。

不過這些都只是將軍,而不是大將軍。畢竟大將軍不是隨便叫的,也只有四鎮四平四徵可以光明正大的叫做大將軍,其他的只能稱作將軍。

例如衛將軍,中郎將,勇武將軍,忠武將軍等等,數不勝數。這些還算是好的,因為這些雖然只是將軍,不是大將軍,但是好歹還有名號。

再接下來還有沒有稱號的雜牌將軍,統稱為偏將。這不是一種副官的意思,而是一種軍職,為了區分的原因,一般都會加一個姓氏。

其實一些不清楚稱號的正將軍,也喜歡用姓氏稱呼,現如今管理的不嚴格,所以在稱呼面前,多多少少也放寬了限制。

依舊拿秦勇來舉例子,他是一名衛將軍,因為他掌握一支衛軍。大家稱呼他的時候,應該說衛將軍之類的,以顯示親切和尊重。

但是一名偏將他姓秦,可以直接叫他秦將軍就可以。不要一直提醒人家,叫人家秦偏將,這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不過現在比較開放了,沒有那麼多的講究。秦勇即使是衛將軍,但是大家直接叫他秦將軍,也不是不可以。

畢竟人家可能知道你是將軍,但是卻不知道將軍的稱號,只能用這樣的姓氏加“將軍”二字來形容也是被允許的。

將軍下面就是校尉,雖然一些巴結的人,也會叫校尉為將軍,算是一種領導的統稱,但是畢竟不是官方認可的官職,屬於口頭上的稱呼而已。

再接下來就是百夫長,什長等等。

所以統計比較好的,處理朝政的時候,要懂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要會權衡利弊才可以,畢竟這樣的不在少數,也算是給全體士兵請功,不能寒了軍心。

所以張瑞鴻給的建議:低升高獎。

就是那些低階的將領,可以一定程度上升個一級半級,算是對士兵勇敢作戰的獎勵。

是那校尉的戰績,如果真的殺敵三萬,完全可以升為正將軍,也就是帶有稱號的。可是明知道他誇大其詞了,就不能這樣做了。

畢竟這樣的話,各地將領都會有樣學樣。對於校尉的功勞,可以把對方的功勞打個折,按照四五千來算差不多了。

這樣的功勞,升為偏將都有點勉強,更不要說正將軍了。既然不能升職,那就獎勵物品好了,或者直接發聖旨表彰。

同時負責發聖旨的太監,擁有監督的權利。就是調查真相,光明正大的去調查,以給他們壓力,不敢繼續再這樣做了。

兵痞自古以來就比較難以約束,而且還幾乎都相互認識,甚至相互隱瞞。如果沒有把戰敗變成勝利之類的,忍一下就過去了。

畢竟即使有誇大其詞,也算是勝利,沒有失敗就需要獎勵了。

而且給的更多的是嘉獎,並沒有升官。同時暗地裡找他們的上官,畢竟校尉上面還有偏將,正將軍,大將軍等等,進行隱晦的敲打。

皇帝剛剛嘉獎,不可能說是皇帝卸磨殺驢吧。皇帝的聖旨不要面子的嗎?所以做壞人的機會,就留給那些上官去做。

他們敲打的時候,不可能還說是皇帝的意思的。而且你是上官,有必要跟自己手下解釋嘛。如果你說出來是皇帝的意思,手下鬧起來了,把這件事揭穿了的話,皇帝肯定是不會承認的。

畢竟皇帝都已經嘉獎了,怎麼還會私下裡警告。肯定是那些上官犯了欺君之罪。

除非那些上官之類的傻,才會把皇帝給供出來,不然他們只能以自己的名義去敲打。而且還只是敲打而已,又不是剝奪了你的嘉獎,畢竟敲打都是私下裡進行的。

這就是張瑞鴻給周易教導的處理朝政奏摺的手段之一,聽起來有點蔫壞蔫壞的,但是這卻是一種預設的手段之一。

畢竟五千殺敵三萬,怎麼想都覺得不正常。所以在實際算功勞的時候,都要進行打折,還要大打折扣才可以。

一般只有一層到三層左右,就要看皇帝自己的判斷了。聽起來有點像是做生意一樣,但是不這麼做的話,他們今天敢報三萬,明天升職了,他們就敢報十萬,畢竟野心是很難滿足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