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瘋子皇帝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孝宗的嫡長子名愉,母親是郭皇後。幹道元年(1165),立為皇太子,冊封廣國夫人錢氏為太子妃。

太子賢惠厚道,太上皇與皇帝都很喜歡他。

幹道三年秋,太子生病,醫生誤用藥,病情加劇。太上皇與皇帝親自探望他的病情,為此大赦天下。過三天後去世,終年二十四歲,諡號莊文。

趙惇是宋孝宗的第三子,按理說,太子的地位本來輪不到他,可是趙惇太能裝了,他的榜樣就是隋朝時的楊廣,在父皇面前,表現得畢恭畢敬,勤奮好學。父親偶有風寒,趙惇比自己得病還著急,忙前跑後,親嘗湯藥。趕上孝宗心情好時,趙惇也喜形於色,要是孝宗情緒低落時,趙惇就會唉聲嘆氣,愁容滿面。趙惇還時常在自己的詩中稱頌父親的豐功偉業,這一切都讓孝宗非常滿意。

不過宋孝宗絕不會想到,自己的兒子是一個天生的影帝級人物,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爭取父皇的賞識,早日成為南宋第三代接班人。趙惇的一系列成功演出深深迷惑了孝宗,孝宗覺得自己的三兒子最像自己,既英武帥氣,又才華橫溢,於是在太子死後,直接越過老二,把老三趙惇立為儲君。孝宗在位27年,趙惇就做了18年太子,時間一長,趙惇按捺不住了。

有一天,趙惇試探著向孝宗抱怨:“父皇啊,我的鬍鬚已經開始變白了,有人給我送來了染髮的藥物,我卻沒敢用。”那潛臺詞昭然若揭,你還要讓我等多久?十多個春天還不夠,害得我悲傷總比快樂多。宋孝宗聽出了兒子的弦外之音,不卑不亢地說道,“有白鬍鬚好哇,正好顯示你已經成熟了,何必用藥染髮呢?”孝宗如果識破了趙惇的偽裝和潛伏,尚有挽回餘地,可惜他最終還是被兒子矇蔽了。

趙惇的妻子叫李鳳娘,原是將門之女,生性潑辣。這樣一個女子,怎麼就進了皇家門呢?原來全靠道士皇甫坦穿針引線。他當年一見李鳳娘就驚呼:“此女是大貴之相,日後定當母儀天下。”李父一聽說這就難怪了,她出生時還真飛來一隻黑色的鳳凰呢。

沒想到這事兒還真應驗了。高宗末年,皇甫坦入宮為太后醫病,因妙手回春,高宗很高興。這時高宗正在為孫子物色媳婦,皇甫坦就順勢推薦了李鳳娘,又神神道道一番。高宗信以為真,就把這只“黑”鳳凰娶進來了。

本來一個灰姑娘嫁進豪門,應該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說一句話的,何況是皇家。可是李鳳娘什麼都不怕,肚子也爭氣生了個兒子。母以子貴,到丈夫被立為太子之後,就更是得意得不得了。我是未來的第一夫人,幹嗎要做小媳婦呢?於是,她在高宗面前數落孝宗;在孝宗面前告太子的狀;在丈夫面前更是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三分。就這樣,他們老趙家的三個男人,一個退休皇帝,一個正牌皇帝,一個未來皇帝,被一個武將之女搞得團團轉。這時候高宗如夢初醒:李鳳娘終究是武將之女缺少家教,皇甫坦誤我啊!可是一個祖父—何況不是親祖父,就孫媳婦兒之事發表聲明多麼不合適啊!

可是孝宗忍不住了。媳婦在宮中橫行霸道搬弄是非,不把三代皇帝放在眼裡,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他訓斥道:你應該學學太后的賢德,若再肆無忌憚,當心我廢了你!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趙構崩於德壽宮中,趙昚聽聞後失聲痛哭,兩天不能進食,又表示要服喪三年。趙昚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與政事。

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趙昚禪位於趙惇,趙惇即為宋光宗。宋孝宗之所以諡號為孝,是因為他本不是高宗親子,卻事孝為先,千方百計滿足高宗要求,哪怕自己忍辱負重,同時他確實對高宗抱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太上皇高宗逝世後,孝宗悲痛欲絕,決定守孝三年,再加上對政事心生厭倦,於是決定禪讓皇位於太子,趙惇在42歲這一年即位,史稱宋光宗。趙昚自稱太上皇,閒居慈福宮,後改名重華宮。趙昚繼續為趙構服喪。

開始時,因為權力還不穩固,光宗效彷孝宗侍奉高宗一樣,早請示晚彙報,每個月按照禮節向父親請安,偶爾還陪父親喝喝酒,聽聽曲,或者邀請父親出去打打獵,賞賞花,時間一長,光宗就忍受不了這種表面文章了,先是藉口推辭,後來乾脆再也不照面了。孝宗是一位極重感情的人,依他對高宗體貼入微的照顧,怎麼也想不到親生兒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心裡非常鬱悶。

孝宗退位後,李鳳娘更加變本加厲。心想在位時我都不怕你,退休了我還怕你怎地!一次李鳳娘打罵宮女,太后看了試圖勸止,李鳳娘反唇相譏道:我與皇上是結髮夫妻,我替皇上教訓奴婢有何不可?言下之意太后不是孝宗的元配,後婆就別管媳婦的事了!一旁的孝宗勃然大怒,嚴正警告李鳳娘:再放肆就廢黜你!這一回孝宗動了真格,他召來太師商量此事。但外人都是勸和不勸散的,太師說光宗剛剛即位,此時廢后不利於政局穩定,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媳婦這麼放肆,問題的根子在於兒子。本來一個皇帝有什麼好怕老婆的,太不了廢了就是,面對強悍的妻子,懦弱的光宗既懼怕又無可奈何。

一日光宗率宮中嬪妃遊覽聚景園。大臣們對此議論紛紛,認為高宗在世時,孝宗凡出遊,必恭請高宗同行,而光宗只顧自己遊玩。聽到這樣的議論,光宗極為惱火,恰逢此時孝宗遣宦官賜玉杯給他,光宗餘怒未息,手握不穩,不小心打碎了玉杯。宦官回到重華宮,將事情的經過掐頭去尾,只稟報說:“皇上一見太上皇賞賜,非常氣憤,連玉杯都摔碎了。”孝宗心中自然不快。另有一次,孝宗遊東園,按例光宗應該前往侍奉,可到了家宴之時,卻仍不見他的蹤影。孝宗雖羊裝不聞,但內心的憤怒與痛苦可想而知,畢竟光宗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連起碼的禮數都沒有,作為父親,豈能聽之任之?

鳳仙花也稱指甲草,是綠色環保的天然染色劑,把新鮮的花朵加上明礬搗碎塗在指尖上,鮮紅明豔,經年乃消。可鳳仙花因為犯了李鳳娘的名諱,被改名為“好女兒花”。

李鳳娘善妒,一次趙惇在後宮洗手,為他端盆子的宮女十指纖纖,潔白細膩,趙惇忍不住多看了兩眼,又忍不住問了人家仙鄉何處貴庚幾何,在宮裡是否習慣?李鳳娘看在眼裡妒在心頭,卻不說什麼。又過了幾天,趙惇在辦公室批閱檔案有點小餓小困,傳小黃人上一盤點心。不一會點心上來了,光宗開啟一看,裡面裝的竟是上次那個端盆宮女的雙手。一個宮女因為手白而得到光宗的好感,李氏尚且不能容忍,對於光宗寵愛的妃嬪,她更是必欲除之而後快。

光宗還在東宮時,高宗曾賜給他一名侍姬黃氏,光宗即位後晉為貴妃,倍受光宗寵愛,一日李後往重華宮,請立趙擴為太子,正被孝宗斥責,回宮後又聞光宗去幸黃貴妃,教她如何不氣?如何不惱?當下轉至黃貴妃處,不待內侍通報,便闖將進去。驀見光宗與黃貴妃正在促膝密談,禁不住醋興勃發,就在門首大聲道:“皇上龍體少愈,應節除嗜慾,奈何在此處調情?”光宗見了連忙起立。黃貴妃更是嚇得魂不附體,不由得屈膝相迎。李後竟不答禮,連眼珠兒都不去瞧她。光宗知已惹禍,不便再留,便握住李後的手同往中宮,心中還似小鹿兒相撞。待至宮中,但見李後的眼眶內,簌簌的流了許多珠淚。光宗大驚,只好加意溫存。李後道:“妾並不是為著黃貴妃,陛下身為天子,有幾個妃嬪,難道妾不肯相容麼?不過陛下新痊,未便縱慾,妾是以冒昧勸諫。此外還有一種特別事故,要與陛下商議。”言至此嗚嗚咽咽地大哭起來。光宗摸不著頭腦,再三婉問,她方囑內侍召入嘉王擴,令跪伏帝前,自己亦陡地下跪道:“孝宗要想廢立了,難道陛下尚不知麼?”光宗聽了越覺驚得發抖,再加詢問。李後才將孝宗不肯立太子的事說了一遍,更添了幾句不好聽的話兒。光宗被她引入迷團,便道:“朕不再往重華宮了。汝等起來,朕自有計較!”李後方挈嘉王起身。

紹熙年間,黃貴妃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也不見有什麼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無奈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見好。”大家開始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

紹熙二年十一月,應祭天地宗廟。向例由皇帝親祭,光宗無從推諉,沒奈何出宿齋宮。這位心兇手辣的李鳳娘,趁著這個空隙,召入黃貴妃,責她蠱惑病主,不異謀逆,竟令內侍持入大杖,把黃貴妃重笞百下。可憐她玉骨冰姿,哪裡熬受得住?不到數十下,已是魂馳魄散,香消玉殞。李後見她已死,令內侍拖出宮外,草草棺殮,一面報知光宗,詭說她暴病身亡。光宗非常驚駭,明知內有隱情,斷不至於無端暴斃,奈何身為後製,不敢詰問,並且留宿齋宮,不能親視遺骸撫棺一訣,悲從中來解無可解。是夕在榻中翻去覆來,許久不曾閤眼,直至四鼓以後矇矓睡去,突見黃貴妃滿身血汙前來,此時也顧不得什麼,正要與她抱頭大哭,忽然外面一聲怪響,頓將睡魔兒嚇去,雙眸齊啟,並沒有什麼愛妃,但聽得朔風怒號,驟雨傾盆,第二天到了壇前,祭品均已擺齊,只是沒法燃燭。光宗頭暈目眩,勉強拜了幾拜。侍臣掖帝登輦踉蹌回宮。嗣是終日奄臥,飲食逐日減少,漸漸的精神徹底崩潰。?後人有詩嘆曰:

到底名花不讓人,

一枝竟佔六宮春。

深宵侍宴承恩澤,

雨露從來不許勻。

光宗的病情時好時壞,無法正常處理朝政,這正中皇后李氏下懷。從紹熙三年開始,“政事多決於後”,大權旁落李氏之手。然而,她既無興趣也無能力參決朝廷大政,權力對她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為孃家大撈好處。她封孃家三代為王,侄子李孝友、李孝純官拜節度使,一次歸謁家廟就推恩親屬26人,172人授為使臣,下至李家門客,都奏補得官。李氏外戚恩蔭之濫,是南宋建立以來所沒有的。李氏家廟也明目張膽地僭越規制,守護的衛兵居然比太廟還多。李後一門獲得的顯赫權勢、鉅額財富,無疑都是其患病的丈夫光宗所賜。

李皇后只生有嘉王趙擴一人,立為太子本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受到孝宗的阻撓。嘉王天性懦弱,孝宗認為其不適宜繼承皇位,相比之下,魏王趙愷的兒子嘉國公趙抦生性聰慧,深得孝宗喜愛。當初光宗取代二哥趙愷成為太子,如今孝宗卻寵愛趙愷之子,不同意將嘉王立為儲君,無形中加深了光宗對孝宗的猜忌,光宗時時感到恐懼和不安。在他看來,父親不僅對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對自己的皇位,都是潛在的巨大威脅。

在李後和宦官們的不斷挑撥離間下,這種恐懼感逐漸成為光宗揮之不去的陰影,其心理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終於導致了無端猜疑和極度偏執的症狀。他視重華宮為畏途,不再定期前去問安,儘可能躲避著孝宗。天子孝行有虧,臣子勸諫責無旁貸,而臣僚們的這些言行更激起光宗的固執與疑懼,終於引發歷時數年的過宮風波。

光宗病情不斷加重,皇后李氏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她生性妒悍,又有著強烈的權力欲。一方面,她獨霸後宮,不允許任何女人與她爭寵,光宗對此只有忍氣吞聲,抑鬱不樂;另一方面,她視孝宗夫婦為她皇后地位的最大威脅,想方設法離間孝宗、光宗父子,從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光宗的病態心理。

在過宮問題上,有些大臣對光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光宗有時似乎被打動,當時答應了過宮,但一入後宮,就會在李後操控下改變主意,最終也未能成行。一次,光宗在謝深甫等大臣的苦諫下傳旨過宮,即將出發時,李後從屏風後走出來挽他回去,中書舍人陳傅良出班拉住光宗衣襟,一直跟隨到屏後。不料卻遭到李後的呵斥,陳傅良大哭而出。宗室趙汝愚是光宗較為信任的大臣,對於他的勸說,光宗也是反覆無常。

孝宗聽說兒子又犯病了,親自到太醫院弄到了一副好藥,想給兒子送去吧,擔心李鳳娘從中作梗,於是就想等兒子回心轉意來看望自己時親手交給他。監視孝宗的太監給李鳳娘彙報了此事,李鳳娘又派人偵知,果然發現孝宗奉若寶貝的藏著藥丸,李鳳娘添油加醋,借題發揮,說孝宗要用毒藥毒殺光宗,重新奪回皇位。光宗聽後,對父親又恨又怕。而孝宗眼見兒子疏遠自己,心裡更加悲苦。

光宗因受制於李鳳娘淫威,病情越來越重,加之李鳳娘權傾朝野,慣於在光宗面前搬弄事非,致使光宗和孝宗關係越來越僵,兒子兒媳聯手對付孝宗,孝宗憂憤成疾。恰在此時,眼見光宗精神病越發頻繁,朝臣請求立儲以安定民心,按照宋朝規制,立儲要得到太上皇恩准,在這個重大的原則性問題上,以光宗和李鳳娘為主的一派要立自己的兒子,而孝宗鑑於自己選取接班人問題上的失敗,以及對於自己二兒子的愧疚,打算立老二的兒子,雙方互不相讓,沒曾想這種事最後間接助成了孝宗的身死。

為了取得孝宗首肯,李鳳娘假惺惺請來了孝宗,以家宴為由逼迫孝宗同意立兒子嘉王為太子。孝宗當場表示不同意,李鳳娘勃然大怒,馬上撕破臉皮氣勢洶洶地質問:我是你們趙家明媒正娶來的,兒子是我和皇帝親生的,又是長子,為什麼不能立為太子?你到底安的什麼心?”兒媳如此剽悍,撒潑,而光宗置若罔聞,始終一言不發,孝宗感覺蒙受了奇恥大辱,在急火攻心下,眼前一黑,當時就倒下了。

孝宗病來如山倒,在絕望中始終沒有迎來兒子的回頭是岸和臨終關懷,在羞憤與困惑中,這個一生看重孝道的父親在忤逆不孝的兒子兒媳雙重打擊下,晚景悽涼,自此次羞辱後沒過多久即一命嗚呼。史載,父親孝宗去世後,光宗表現得非常冷漠,堅持四不政策,不主持喪禮,不參加追悼會,不穿孝服,不禁一切娛樂活動,飲宴如故。

孝宗生前對高宗極盡孝道,對不是自己親生父母的高宗吳後當做父母養育,而到了他自己,卻養育了一個逆子,孝宗的孝,是何等辛辣的反諷?孝宗生死彌留的最後一刻,不知道他是否明白,古代帝王家所謂真正的孝,其實都是因為權力使然,一旦沒有了權力,孝也就適時消亡不復存在。

隨著光宗病情的惡化,政局也開始動盪不安,群臣再也無法容忍這個瘋子皇帝。紹熙五年(1194)七月,趙汝愚、韓侂胃等人在太皇太后吳氏的支援下擁立嘉王趙擴登基,是為宋寧宗。宋寧宗登基後,尊光宗為太上皇,尊李皇后為壽仁太上皇後,移駕泰安宮。

宋光宗此時對政權交接尚矇在鼓裡。當他知道後,長期拒絕接受寧宗的朝見,依然住在皇宮之中,不肯搬到為太上皇預備的寢宮裡。他對於失去皇位的擔心終於應驗,病情因此又加重了。與他一同失勢的李氏一反常態,對光宗不再像以前一樣咄咄相逼,對他反而有同病相憐之心。她惟恐觸動光宗脆弱的神經,常以杯中之物來寬解光宗心中的鬱結,還反覆叮囑內侍、宮女,不要在光宗面前提起“太上皇”和“內禪”等敏感字眼。

惡貫滿盈的李鳳娘放下屠刀開始信佛,在宮裡裝修了精緻的佛堂,穿上職業服每天誦經禮佛。但報應還是來了,她生病了,這一病就臥床不起,備受病痛的折磨。無限痛苦中李鳳娘十分憤滿:我已經放下屠刀了,為什麼不讓我成佛?

李鳳娘最後病死在佛堂,報喪的人要去前朝給趙擴通報訊息,守門人推說拿鑰匙的人不知道哪去哪了,還是明天再說吧。第二天幾個小黃人抬著李鳳娘的遺體朝靈堂走,不知誰喊了一聲瘋皇來了,抬遺體的人的聽到喊聲後四散而逃,等到再收拾好遺體已經散發出臭味,好不容易才入殮下葬。這時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一聲炸雷將李鳳娘的墳頭夷為平地,旁邊邢氏的墳塋卻安然無恙。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慶元六年(1200年)9月17日,光宗在壽康宮去世,享年五十四歲,葬於永崇陵。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