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採石大捷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後來憑藉父親為官的緣故進入仕途。母親去世後,虞允文極度悲傷,考慮到父親孑然一身,且患有疾病,七年未曾調任。公元1154年(紹興二十三年)虞允文進士及第,獲委任為通判彭州,權知黎州、渠州。時秦檜當權,允文等四川書生皆不獲重用。秦檜死後,終於獲得中書舍人趙逵推薦,就任秘書丞,官至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紹興三十年十月,虞允文借職工部尚書出使金國。他與館伴賓射一發中的,金人十分驚異。在金國虞允文看見金人正在大規模運輸糧草、打造戰船,虞允文回朝後奏報朝廷,並請求加強淮、海沿線的邊備。

紹興三十一年,金帝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十一月,完顏亮領大軍逼近採石。淮西主帥王權獲罪免職,由大將李顯忠接任,虞允文被派往採石犒師。虞允文見宋軍萎靡不振,形勢危急,於是親自督師。他向軍心散漫的士兵演說道:“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我軍控制著大江,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死裡求生呢?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報效國家呢?”這番演說大大振奮了軍心。他隨即把散處沿江各處的軍隊統合起來,以一萬八千人的兵力與十五萬金軍決戰於採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

完顏亮見渡江失敗,逃往揚州。進攻其他地區的金軍也被宋軍打退。這時完顏亮之弟完顏雍乘他南征在東京稱帝,完顏亮大怒,下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否則處死,這促使其內部矛盾激化。十一月下旬,完顏亮被部下所殺。金軍退屯三十裡後遣使議和。採石之戰後,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隆興二年(1164年),金國又挑起戰事,湯思退獲罪貶謫,孝宗遂召虞允文入朝,拜端明殿學士、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太上皇趙構御書《聖主得賢臣頌》賜給虞允文,孝宗親自題跋;陛辭時孝宗又將自己穿過的兩隻鞋子和一套甲胃賜給他。

自乾道三年莊文太子趙愭早逝後,孝宗不再立太子。虞允文屢次上疏懇請立儲,至乾道七年正月,孝宗遂立第三子恭王趙惇為太子,外放皇子趙愷為兩鎮節度使。

虞允文為左丞相時,遭到御史蕭之敏的彈劾,上章待罪。宋孝宗前往德壽宮時,太上皇說:“虞允文在採石立功時,蕭之敏在何處?不要聽任虞允文去職。”孝宗於是將蕭之敏外調地方,虞允文卻認為蕭之敏為人端莊正直,請孝宗召他回朝。

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十八日(7月18日),虞允文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孝宗聞訊為之輟朝,追贈少師。

張孝祥,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南宋著名詞人,與張元幹一起號稱南渡初期詞壇雙壁,其詞作上承蘇軾,下開辛棄疾,是南宋豪放派詩詞代表人物之一。

北宋末年,國破家亡,張氏家族因不堪金人凌辱,舉家南遷,因家道中落,孝祥生於僧門之中,奮起於寂寞荒涼之鄉。這個少年郎非同凡人,自幼天資聰穎,被視為神童,讀書過目不忘,下筆千言。十六歲透過鄉試,二十二歲拔省試之冠,二十三歲中狀元,三級跳,一時天下無雙。據說廷試狀元及第,為高宗特選。因秦檜把持朝政,本來內定其孫子秦壎為狀元,因高宗干預而易人。

僅有才華是遠遠不夠的,宋朝的文人士大夫都有詩名,往來皆鴻儒,沒有兩把刷子在當時的朝廷是混不下的,即使秦檜也不例外。

張孝祥十六歲時就與李氏同居,並育有一子,後來又娶表妹時氏。李氏得不到名份,就帶著兒子遁入空門。張孝祥與時氏之間感情澹漠,後時氏又過早離世。張孝祥失去情人、愛子,一生充滿悔恨,此中緣由已成為不解之迷。

張孝祥與青梅竹馬的李氏最終勞燕分飛,是因為追求功名的原因,還是迫於家族壓力?已經難以找到答桉。但詞人是多情的,也是浪漫的,孝祥在臨江作官的時候,有一次夜宿道觀,見一女尼名叫陳妙常,年方二十,姿色出眾,更兼詩文俱佳,擅長音律,於是心癢難禁,遂投書問路,詩云“碧玉簪冠金縷衣,雪如肌;從今休去說西施,怎如尹。杏臉桃腮不傅粉,貌相宜;好對眉兒共眼兒,覷人遲。”

名動天下的大才子如此露骨地寫詩讚美,又有官身作為金字招牌,漂亮的小尼姑該從了吧?誰知道人家小尼姑一點不領情,面對大才子的挑逗,高冷的婉拒,亦附詩一首表明心跡“清淨堂前不捲簾,景悠然;閒花野草漫連天,莫胡言。獨坐洞房誰是伴,一爐煙;間來窗下理琴絃,小神仙。”青燈黃卷,禪機佛理,雖然你是高富帥,但我打定主意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小神仙,請你還是不要打擾我的好。孝祥吃了一計閉門羹,好生無趣,如果事情至此也就罷了,好個冰清玉潔,才貌雙絕的小道姑。

可事情卻偏偏有了反轉,陳妙常並非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六根清靜的小尼,尼姑庵的香火鼎盛,全然是因為這裡有一個絕色佳人,在趨之若鶩的少年郎傾慕之中,陳妙常與張孝祥的好朋友潘必正兩情相悅,更要命的是暗結珠胎,已然鑄下風流債。好在潘郎並非薄情寡意之人,而是央求身為父母官的張孝祥想辦法周全。張孝祥聽後哈哈大笑,對潘必正說,此事不難,你可出訴狀說你二人自小指腹為婚,後因戰亂,兩相離散,如今請求完婚,我自有主意。

好生尷尬的美尼陳妙常硬著頭皮,依潘郎所言來到官衙,心裡七上八下驚慌不安地聽從張孝祥發落。張孝祥故意鐵青著臉厲聲發問:好一個“清靜堂前不捲簾?”而今又是所為何事?弄得潘郎一頭霧水,而陳妙常更是羞紅了雙臉,局促不安。調笑過後,張孝祥的醋意雲消霧散,在爽朗的大笑聲中成人之美,賦詩落筆判桉如下:

“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清者濁之源,守不住煉藥丹爐;動者靜之機,熬不過凡情慾火。大都未撞著知音,多半屬前生註定。拋棄了布袍草履,再穿上翠袖羅裳;收拾起紙帳梅花,準備著羅幃繡幔。無緣處青蒲黃庭消白日,有情時洞房花燭照乾坤”。張孝祥判畢,即同意兩個人完婚。

張孝祥另外為人稱道的是他的抗金名片,觀其一生,在南宋大多數人沉浸在溫柔鄉,不思進取,收復河山的偏安一隅中,他是堅定的抗金派。其一生三起三伏,多與他的政治主張有關。狀元及第不久,他就全然不懼秦檜的淫威,上書為岳飛鳴冤。當秦檜黨羽曹泳榜下捉婿,想把女兒嫁給他時,張孝祥一口回絕,深深得罪了秦檜,秦檜把冷箭射向張孝祥的父親,其父含冤入獄,受盡折磨,好在不久秦檜就死了,張孝祥才沒有被牽連。

張孝祥第一次罷官源於少年意氣,因官拜中書舍人,為皇帝起草詔令,張孝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直抒弊政,力主抗金,秦黨彈劾他太過張揚,丟官閒賦。在閒居中,張孝祥仍不忘宋金戰局,經常致書南宋抗金將領據陳戰略。當好友虞允文大破金兵時,他寫下了有名的《水調歌頭 聞採石戰勝》詞,其中“翦燭看吳鉤”“擊楫誓中流”兩句表達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拳拳赤子之心。此後,張孝祥親赴建康,拜謁抗金將領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賦雄邁悲憤,康慨激昂,張浚為之動容,傳令罷席。

三年後,張孝祥在張浚等人力薦下,復官知任撫州,在撫州任上,張孝祥一改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形象,一人單兵與叛亂士兵對峙,從容不迫幹淨利落地平定了兵亂,從撫州離開時,士民夾道歡送。宋孝宗即位後,力主抗金,張孝祥得到短期重用,可惜因前方將領失和,遷延戰機,致使符離兵敗,主和派捲土重來,張浚被廢黜,張孝祥第二次遭罷免,難能可貴的是儘管屢受打擊,但是張孝祥的主戰政治主張卻堅定無比,力主收復中原,反對苟安求和。

張孝祥第三次被起用後,歷任靜江、潭州、荊南等六州地方官員。他除了懲治貪官汙吏外,還多次賑濟災民,整軍備武,疏通漕運,無時無刻都在為北伐做準備。只可惜宋孝宗心灰意懶,主和派完全佔據上風,張孝祥漸生絕意仕途之心,回鄉隱居。有次與好友虞允文泛舟湖上宴飲,因中暑不治身亡。

遺憾的是像張孝祥這樣的人物,南宋時太少了,文臣養寇自重,武將貪生怕死,在一個大多數人蠅蠅狗苟的時代,有所作為的人都被視為異類,張孝祥的悲劇,時也命也,一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偷安小朝廷,在暖風中漸漸消磨了意志,註定了敗亡,時無英雄,天地陷入末世黃昏中的悲涼,異族的鐵蹄在歷史的回音壁上即將再次響起。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