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自由貿易(1)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糧食收購保護價政策。”眾人看著手上的奏疏竊竊私語。

這是楊廣的准入門檻,想要參股鉛筆算盤生意,就必須在糧食上。貴族必須在糧價上緊跟朝廷步伐,比照糧食最低收購法令而行。

這個奏疏其實就是抄襲後世的糧食收購保護價政策。豐年時以政府制定的保護價不限量的收購一切湧向市面的糧食,在災年時再以低價拋售,平抑糧價。

它能夠補償生產成本並使農民可以得到適當收益。

畢竟農業是國本,這一點再過一千年也不會變。

司馬遷說過: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是食品,可也是特殊的商品,是他發展經濟維持統治的重要物質保證。

頒佈這個政策其實是為了抑制貴族操控糧價,特別是關中的糧價。

這年頭能做商人的無不是貴族的家生子或者地方豪強,沒背景的早就被吞併了。

在華夏,不懂得官商勾結的商人是做不大的,但一直以來重農抑商的思想卻又使得商人的地位不高。

這個政策無疑會遭致廣大糧商的反對,特別是關中地區的糧商。雖然他們和關隴貴族關係密切。但他們依舊上不了檯面。

如今天下的有錢人很多,富可敵國的也不少。但這年頭錢就是錢,變不成刀劍。刀劍加身之時,錢並不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安全感。

而且商人大多為富不仁,民間仇恨不亞於貪官汙吏,仇富這種思想可是自古有之的。

對付他們只要楊廣一道詔命,便是有後臺又怎樣,只要讓貴族負責抄家便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掙錢哪有搶錢來的爽。

真正做決定的還是在座的公卿貴族。楊廣要想穩定糧價,就必須給他們足夠的利益。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鉛筆算盤印刷書三者的暴利。

前世楊廣作為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死宅,他是分不清黍、稷、麥三者區別的。

或許對於他來說,食物就只有四種,米、肉、蛋、奶。

所以當他看見眼前那亂七八糟堆積如山的糧食和那撲面而來的陳腐氣息時,他第一個念頭就是噁心想吐,第二個便是覺得楊堅一定是腦子有病。

為什麼要囤積這麼多的糧食?為什麼要把糧食囤這麼久?從倉庫中運出來的糧食有一大部分都快黑成炭了。

估計任何一個種田黨看見如此多的糧食都會興奮的高呼。別的不說,缺糧一直是華夏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穿越成皇帝,不但錢多的放不下,便是糧食也十分充足,還有什麼可奢求呢。

作為隋朝皇帝,楊廣表示這相當蛋疼。

這麼多的糧食啊,根據錦衣衛最近提交的奏疏來看,單單北方便儲量一萬萬石,換算一下便是530萬噸的糧食。

糧食儲藏向來是個精細活,楊廣本來就好奇。隋朝的糧食是怎麼存到唐高宗時期還能吃的。這不是二三十年,這是四五十年啊,要知道後世儲備量也就是二三十年了。

就算是為了防災防戰也做得太誇張了。南北朝時期的戰亂雖然頻繁,但楊堅他爹可是十二大將軍之一,他又不可能捱餓,為什麼這麼摳。

你說你每年光收不放攢了這麼多糧食圖什麼。賑災你又捨不得,每年地方遭災,官僚不敢放糧還得先上奏摺批閱。這一來一回,放糧的公文到了,百姓也都餓死了。

便是打仗也用不了啊,三徵高句麗時原主命令每兵攜百日口糧。

聽聽,百日,行軍期間,戰士一天吃兩斤糧食不多吧,這就是兩百斤了,還要自帶鹽巴醬料,再加上兵刃甲冑,這一身每個兩三百斤怕是下不來。

誰能揹著兩三百斤的東西行軍,最後戰士都把糧食埋到地裡以減輕負重。打到最後隋軍反而缺糧了,這叫什麼事。

前期不能輕裝上陣,徒耗戰士體力,後期缺糧導致軍心盡喪。

一頓不吃,人就會焦躁,一天不吃,人就會狂暴,如果人手中拿著刀劍的時候知道自己將會餓死,那麼人將敢於踐踏世間的一切。

如果農民知道他們的皇帝把大量的糧食都藏了起來,既不賣也不給他們吃的時候,那他們就不再是伯伯了,會變成農民爸爸的。

楊廣不怕農民起義,只要不是全國範圍內的大亂,一兩次農民起義不但不會動搖根基,還能宣洩一部分社會壓力。

只要將作亂的人都殺光不就好了,這樣人少了地也空出來了,又可以繁榮發展了。

他怕的就是現在這種情況,國家機器的壓榨太甚,但武力基礎卻非常深厚。農民想反抗而無力,就這麼憋著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他要利用這些存糧來對農村進行改造,調整生產方式,在實際上消除反抗。

放糧是必須的,但怎麼放,放給誰是有講究的,如果糧食保護價政策通不過,那些貴族麾下的糧商肯定會用各種手段囤積居奇,那時候危害更大。

與其到時和他們清算扯皮,倒不如現在就掰開了說。先用利益分化一波,還不行就學習管仲買鹿制楚的方略,挑撥那些糧商和農民的矛盾。

這還不夠,糧食不是隨便吃的,特別是放了這麼多年的糧食,楊廣下令將那些發黑的、黴化的糧食清出來,賣出去。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北邊的突厥契丹高句麗,南邊的爨人林邑三摩呾吒,還有西邊的党項附國。這麼多窮地方,總有吃不起糧食的,還怕賣不出去嗎。

這個事情便交給錦衣衛去做,為了儘快的去庫存,創外匯。楊廣命令牛朝宗多想想辦法,多招些生商人,讓大隋的邊防將士們幫幫忙、努努力。反正糧食很多,發黴這個事又是會傳染的,那530萬噸糧食能有一半能吃就不錯了,不必擔心產量不足的問題。

實在不行還可以搭配著軍資兵器賣。把那些老舊的、殘次的鑄鐵兵器捆綁到糧食上去。務必要將黴變的陳糧銷售一空。

至於出售鑄鐵兵器會不會導致將士傷亡過大,楊廣表示無所謂。裝備保證優勢就行了,炒鋼法加百煉鋼鍛造出的兵刃在這個年頭可以說的上削鐵如泥了,水力鍛錘打製的鎧甲也不是鑄鐵刀能破開的。

即便是增強了敵軍的裝備,引發了戰爭,那麼楊廣絕對敢施行三光政策,無所不用其極的去針對他們。

原因很簡單,儲糧花的是朝廷的錢,兵刃也是朝廷生產的,對於楊廣來說,這就是他的財產。

只出不進如何像話!存銀行還給利息呢。回爐再造也不如賣出去掙錢啊。

再說隋朝現在是天下第一,即便是打起來,也不過是多死幾個人的問題。還能幫他緩解一下人口壓力。

至於糧食發黴吃死人之類的事,反正不是大隋子民,再說那都是不法商販賣出去的,跟他有什麼關係。

現在他終於知道為什麼越是發達的國家越要推崇自由貿易了,先是老美後是兔子。沒辦法,生產力強也得有市場啊。

特別是兵器,賣給國內他是不放心的,因為有可能造他的反,但國外就無所謂了,他需要的是後世那種無節操無下限無廉恥的三無軍火商。什麼都敢賣,誰都敢賣。

作為這個世上生產力最高的國家的皇帝。他信仰自由貿易,他推崇自由貿易,要不是現在交通不便,人也比較野蠻,他都想親自出國達成一攬子經濟合約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