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家都很贊同。

可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劉弘廢掉後,劉氏諸王中哪一個可以繼承大統呢?

第一人選是齊王劉襄,理由很充足:劉襄是齊悼王劉肥的嫡子,而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所以劉襄也就是高皇帝的庶長孫,立他為帝是順理成章。況且在平定誅呂中,劉襄的胞弟朱虛侯劉章功勞最著,擁護劉章的人都提議應該立劉襄。這個時候劉澤站出來大聲反對,說:不能立劉襄。

為什麼呢?劉澤提出的理由很發人深思。他說:呂黨憑什麼能以外戚而幾乎取劉氏而代之,就是他們中惡人太多。齊王劉襄的舅舅駟鈞,也是一個惡人,比呂黨更可怕,如果立齊王為皇帝,必定會再發生呂黨禍國那樣的種種慘劇。

劉澤為什麼要反對立劉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讓劉襄給騙去了軍隊和封疆,心裡正窩著火呢。他在劉氏宗室中輩份高,說話佔位置。他這一反對,別的大臣也不好再堅持了。

所以劉襄就被“一票否決了”。

怎麼來擺平功勞最大的劉章呢?會議決定讓他繼任趙王,他的弟弟劉興居也被指令繼任梁王。兄弟倆雙雙被封王,且各自得了一塊膏腴之地來做自己的食邑,也算沒受到虧待。

接下來又有人提出立淮南王劉長。但反對者以為劉長也沒有成年,況且他的舅舅家,真定美人趙氏的孃家,也都是一些惡人。

劉長又被“一票否決”。

於是代王劉恆被提了出來。

劉恆是劉邦第四子,是薄姬所生。薄氏一族在外戚中最為低調,這一點是讓老臣們最看中的。

劉恆是在他七歲那年被封為代王的。雖然那時他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子,但從小時就受母親薄氏教誨,好學知禮,謙虛恭謹,別看他年紀小,對宮廷政治卻有一種與他的年齒大不相稱的敏感。父皇死後,他的母親薄氏幸運地逃過了呂后的魔掌,被允許到代國陪兒子就藩。劉恆更有機會得到母親的耳提面命,他小心謹慎地偏安一隅,對與自己的命運密切相關的宮廷鬥爭作壁上觀。因此在險惡的宮廷鬥爭中,這一對被遺忘的母子卻意外地獲得了一份安寧與平淡。

薄氏來到代國之後,或許因為水土不服,很快就病倒了,而且一病就是三年。這三年,劉恆幾乎是衣不解帶地侍奉在母親身邊。凡是母親喝的湯藥,他都要先嘗一嘗,然後一勺勺餵給母親。因此,他的仁孝寬厚在朝野都有很大的名聲。一番比較,劉恆的軟體硬體都有所具備。

於是,擁立劉恆的提議被一致透過。

三十六、一個新的時代悄然開始

迎接代王的使臣隊伍,是秘密到達代國的首都中都(現在山西平遙西南)的。為什麼要秘密進行,就是怕齊王劉襄再鬧事。劉襄想做皇帝的願望特別迫切,又有他舅舅駟鈞為之策劃,一旦劉襄知道他已被淘汰出局,駟鈞鼓動他舉兵造反,局面收拾起來就很麻煩。

周勃、陳平主張立代王劉恆的理由,是“代王方今高祖親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他有四個條件是別人不具備的,第一,是高皇帝的親生兒子而且年最長。劉長也是高皇帝親生,但比劉恆要小。第二,仁孝寬厚,有個好名聲。劉恆死後,獲得了最美好的諡號,“孝文皇帝”,即取其“道德博聞”,“慈惠愛民”“仁孝惠禮”之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太后薄氏為人謙恭善良,這與呂后**形成了顯明的對照。劉邦專寵戚夫人時,薄氏也是受冷落的,在後宮爭寵中處於中立地位,這也是她沒有遭到呂后報復的一個原因。第四,劉恆已順利地完成了立王太子的程式。劉恆於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赴代就國,十三歲時接受呂后所賜宮女竇猗房,後專寵竇氏,生下女兒劉嫖,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又生下一子,取名啟。在納竇氏前,代王後已生有四子,王后死去後,四子也相繼夭折,劉啟作為長子,就被立為王太子。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劉恆對迎立他繼承大統,是一點精神準備都沒有的。他處世非常小心謹慎,雖然當著這個邊遠之地的諸侯王,卻非常心安氣順,從來不做非分之想。

這回見到來迎請的使團,劉恆一點也沒表現出驚喜。他首先徵求左右臣僚們的意見,郎中令張武等說:漢大臣都是高皇帝的大將,既熟悉兵事,又多謀詐,他們的野心很大,不是以已經得到的爵祿就滿足了慾望的。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是因為害怕高皇帝和呂太後的威勢。現在盡誅諸呂,喋血京師,又以堂皇的名義來迎立大王,實在不能讓人相信。願大王稱病不要去,靜觀其變為好。

中尉宋昌卻不同意他們的意見,他說“群臣之議皆非也”。他們說得全都不對。為什麼呢,他給劉恆作了詳細的分析:第一,自秦失其政,諸侯豪傑並起,自認為能逐鹿而得之的人何止成千上萬,但最終踐天子之統者只有劉氏,“天下絕望”——天下人於是絕了坐擁天下的念頭。第二,高皇帝封王子弟,其封地如同犬牙交錯,如同盤石一樣堅固,足以使天下威服。第三,大漢立國以來,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社會基礎非常牢固,已經很難撼動。即使如呂太後之威嚴,封立諸呂為王,擅權專制不可一世,然而太尉僅憑一杆符節入北軍,登高一呼,將士皆左袒,願為劉家效死,叛漢的呂黨盡被誅滅,這些是什麼?都是天意啊。現在一些大臣雖然想搞政變,但老百姓不會聽從他們驅使,即使他們的黨羽,也不會從始至終保持一致。現在他們內懼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等皇室,外懼吳、楚、海南、琅琊、齊、代眾諸侯之強。借給他們一個膽兒也不敢搞政變。從您自身的條件說呢,高皇帝親生的兒子中,只有淮南王和大王您了,大王排行老四,淮南王則排行老七,在劉氏封王封侯的子弟中,輩份最高的劉交是個不問政事的鄉巴佬,沒有當皇帝的資本。琅琊王劉澤是高皇帝的堂弟,雖輩份不低但沒有作皇帝的法定資格。吳王劉濞呢?作為皇侄更輪不到繼任大統的名次。只有齊悼王劉肥的三個兒子----齊哀王劉襄、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是高祖嫡孫,但高皇帝子嗣尚在,繼承皇位就排不上他們了。且大王以聖賢仁孝聞天下,所以那些老臣才以順應天下民心而欲迎立大王,所以您就不必再懷疑了。

宋昌分析得細緻入微,劉恆覺得很有道理,就去向她母親薄太後請示,讓老母親給拿個主意。薄太後也有些猶豫,就讓筮者用龜甲卜了一卦,卦辭曰:“大橫庚庚,餘為天王,夏啟以光”。橫,是龜板上的橫紋,把龜板燒熱了,龜板開裂,裂出的紋是橫的。庚,是“更”的通假字,就是發生變化的意思,這裡寓示劉恆要去諸侯而即帝位。“餘為天王,夏啟以光”,意思就更明確了,五帝官天下,年老則禪讓於賢者,三王家天下,啟始傳父爵,乃能光治先君之基業。劉恆也是襲其父跡,就像夏啟那樣。這是個大吉之卦。

薄太後還是很慎重,雖然有宋昌鞭辟入裡的形勢剖析,又有卦象的吉兆,她仍然不敢讓兒子輕易去長安冒險。於是劉恆徵得了母親的同意,就讓舅舅薄昭先到長安,面見太尉周勃,然後再做打算。見了周勃,周勃和陳平等人向他詳細講了長安老臣們推舉劉恆的過程。

薄昭從長安回來,向劉恆彙報說:“沒有問題了”。

劉恆就笑著對宋昌說:“事實果然就和您說的一樣啊”。於是就命宋昌參乘,又帶上張武等六個陪同人員,前往長安。

劉恆一行人到了高陵那個地方,距長安已經不遠了,就停下來,先由宋昌馳之長安觀變。

宋昌到渭橋,見朝廷裡丞相以下的官員都在渭橋迎接。宋昌回來報告了這個情況,一行人才繼續往前走。

劉恆到了渭橋,群臣皆拜謁,行君臣之禮。太尉周勃上前一步,請求與劉恆單獨談話,讓其他人迴避。宋昌攔擋說:“如果太尉講公事,就可當眾講不妨,如果言私事,對不起,王者無私。”

周勃就跪下,向劉恆送上天子的印符。劉恆不受,辭謝說“等到了代邸再說吧”。

隨後就在群臣的簇擁下,來到代王在長安的行宮。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等再次拜說:“現在的皇帝劉弘,並非惠帝親生兒子,所以無權奉宗廟,臣等與諸宗室大臣、列侯都認為,大王乃高皇帝之長子,宜繼任大統,願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劉恆說:“奉高帝宗廟,是一件重要的事,我沒有那麼大的才德,不足以承宗廟,願請楚王(劉交)出來主持商議,寡人實在是不敢當。”

群臣再次跪請,劉恆面向西禮讓了三次,面向南禮讓了三次。

陳平等都跪請說:“臣等反覆商議,大王繼承高帝宗廟是最合適不過了,就是天下諸侯和萬民也以為非大王莫屬。希望大王聽取臣下的請求,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次拜請大王繼承大統。”

劉恆這才說:“既然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為我合適,那我也不敢再推辭了”。於是就接過陳平獻上的皇帝印符,接受群臣的朝拜,一個決定歷史命運的大禮,就在這個晚上悄悄完成了。

一個新的時代,也在這個時刻悄然開始。

接下來便由夏侯嬰和東牟侯劉興居負責清宮,奉天子法駕入宮。

夏侯嬰和劉興居到了未央宮,劉興居對劉弘說:“足下不是劉氏的子孫,不該做皇帝!”

劉弘惶然,眼看著那些環侍在自己身旁的武士被勒令放下武器,不知突然間發生了什麼事,就問:“你們準備如何安置我呢?”夏侯嬰說:“出宮後自然會有你住的地方”。於是就把他暫時放在少府安置下了。少府是皇家管理稅收和手工業的機關。

然後換了天子出行的儀仗——侍中驂乘,奉車郎御,屬車三十六乘——去代王行宮迎接劉恆。

劉恆的車隊,連夜進入未央宮。

但是當劉恆在眾臣簇擁下走進未央宮前殿的端門時,竟然被十多個執戟衛士攔住,並喝問他:“天子住在這裡,足下為什麼要進宮?”

劉恆示意周勃去跟衛士們交涉,周勃上前,告訴他們劉弘已經不是皇帝了,新皇帝就在後面的車子上。衛士們都認識周勃,就放下兵器撤走了。

劉恆這才進入未央宮。

劉恆進宮後首先宣佈人事安排,拜宋昌為衛將軍,領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劉恆真是太老辣了,這不僅僅表現在他進長安之前的小心謹慎和受推舉繼承大統時的恭謹謙讓方面,屁股剛一坐到那把向徵著天子之權的椅子上,他就先把兵權抓到手裡,就這一手也足以讓周勃等一班老臣為之瞠目。

呂后所製造的假皇族——少帝劉弘、梁王劉太、淮陽王劉強、常山王劉朝,被分別誅殺。

關於“假皇族”的來歷,歷代史學家多有考辯。

清乾嘉時期學問大家王鳴盛,(字鳳喈,號禮堂,又號西莊,他是紀曉嵐的朋友)其所著《十七史商椎》卷二有《少帝諸王皆非劉氏》一條,考證了梁王劉太、淮陽王劉強、常山王劉朝、少帝劉弘的來路,略雲:“所誅梁王即前封呂王更名梁王亦更名濟川王名太者也;所誅淮陽王即前封壺關侯更封淮陽王名武者也;所誅常山王即前封軹侯更封常山常山王名朝者也;所誅少帝即前封襄成侯更封常山王又立為帝,初名山,改名義,又改名弘者也。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劉伯莊雲:‘諸美人皆先幸呂氏,懷身而入宮生子。’而《漢書。高後紀》於元年即書並封二王三侯事,其作表乃以二王入《異姓諸侯王》,且注云:‘皆高後所詐立孝惠子。’又於八年武、朝下皆注云:‘以非子誅。’又以義、朝、武及太入《外戚恩澤侯表》,且注云:‘皆呂氏子也。’又《五行志》雲:‘惠帝崩,嗣子立,有怨言。太后廢之,更立呂氏子弘為少帝。’則諸子非劉氏甚明。何氏(按:即何義門)《讀書記》謂少帝非劉,乃大臣既誅諸呂,從而為之辭,誤也。”

《史記。呂后本紀》前載甚詳:“惠帝崩,太子即位。元年,號令一出太后。四月,立孝惠後宮子強為淮陽王,子不疑為常山王、子山為襄成侯、子朝為軹侯、子武為壺關侯。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成侯山為常山王,更名義。四年,太后幽殺帝。五月,立常山王義為帝,更名弘,不稱元年,以太后制天下也。以軹侯朝為常山王。五年八月,淮陽王薨,以弟壺關侯武為淮陽王。七年,立皇子平昌侯(表作昌平)太為呂王。更名梁曰呂、呂曰濟川”。這段文字您一定要看仔細,線索很清楚了。所以王鳴盛指出:大臣們所誅殺的粱王就是先封呂王更名粱王又更名濟川王的劉太,所誅殺的淮陽王就是前封壺關侯又改封淮陽王的劉武,所誅殺的常山王就是前封軹侯後又改封常山王的劉朝,所誅殺的少帝就是最初封襄成侯、又更封常山王、又立為帝的劉山,劉山後改名劉義,又改名劉弘。王鳴盛引張守節《史記正義》上的話,說這四個人明明白白地來路不正,是劉盈的美人們先與呂家男人媾合,懷孕後再入宮生子。所以這四個人實際上是呂氏的後代。

這是個很能挑起爭議的說法。

果然,一翻俞正燮的《癸巳類稿》,觀點就完全不同了。俞正燮與王鳴盛是同代人,他比王鳴盛小5歲。

《癸巳類稿》卷十一《漢少帝本孝惠子考》說:“其後宮子,史謂之他人子者,言非皇后子凡六人:曰弘,本名山,又名義,襄城侯,恆山王;曰彊,淮陽王;曰朝,軹侯,恆山王;曰不疑,恆山王;曰武,壺關侯,淮陽王;曰泰,平昌侯,呂王,濟川王,梁王。與前少帝,則孝惠七子,其六子真偽,疑不能明耳。後宏立為帝,東牟侯與滕公載少帝出就舍,是夜誅少帝於邸。此又一少帝也。《呂後紀》雲:呂太後崩,‘大臣陰謀,少帝及三弟為王者皆非孝惠子,復共誅之。’《文帝紀》雲:丞相等言‘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周勃傳》雲:‘陰謀以為少帝等皆非惠帝子,呂太後以計詐名他人子,令孝惠子之。’《南粵傳》雲:文帝賜書曰:‘高後取他姓子為孝惠皇帝嗣’。此所謂‘陰謀’,大誣之。以絕呂氏後。孝惠七子,前少帝廢死,不疑以少帝二年薨,彊以五年薨。呂后崩時,孝惠尚有四子,一少帝三王,皆以童幼被慘殺,為可傷也。《酈生傳》言:酈寄紿呂祿軍,‘天下稱酈況賣友’。天下皆知呂氏及孝惠枉矣。”

只好又引了一段原文。

俞正燮認為,孝惠皇帝的七個兒子,都是真正的劉家後代,只不過他們都不是張皇後生的。前少帝被呂后幽殺,後邊這六個兒子爭議很多,認為他們並非孝惠之子。但是那麼多的史料中談到這個問題都用了“陰謀”二字,之所以說惠帝六子來路不明,非孝惠子,不過是周勃等輩為趕盡殺絕諸呂及其親眷而製造的一個藉口。可憐這些人被誅殺時還是小孩子。

劉恆又下詔書謂:“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並宣佈大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婦子百戶牛酒。合聚飲食五日,以示慶賀。按照當初的法律,三人以上無故聚飲,罰金四兩。讓全國人民可以在五天內聚眾飲酒而不受任何懲罰,也算是另一種大赦了。

這時,天已大亮。太陽照在未央宮的金項上。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大漢新的一頁歷史被翻開了。

劉恆就是漢文帝,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文景之治”,也在這一天揭開了序幕。

三十七、呂后的“四大關係”

呂后的故事講完了。

那麼,這位被稱作“亙古第一人”的女性政治家,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

都不是。

人類告別母系氏族社會之後,政治,就一直是男人的遊戲,女人只是看客。偶爾有一些不太願意做壁上觀的女子想試試身手,但終歸還是“票友”而已。真正擁有絕對的政治話語權,而君臨天下成為歷史主角的,只有鳳毛麟角的少數幾位。呂后很幸運地成為她們中的“始作俑者”。

這樣一個人物,要客觀地評價她的歷史作用和是是非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從司馬遷《史記》之後,對呂后的評價就一直是“惡評”多於“好評”,而少有持平之論。

為劉《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談及對呂后的評價,簡直就是“口誅筆伐”了:“高祖猶微,呂氏作妃。及正扶掖,潛用福威。志懷安忍,性挾猜疑。置鴆齊悼,殘彘戚姬。孝惠崩殞,其哭不悲。諸呂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葅醢,支孽芟夷。禍盈斯驗,蒼狗為菑”(《史記。呂太後本紀。索引述贊》)。給呂后惡行開了一個清單,一句好話也沒有。

明代思想家李贄,更是稱呂后為“妒虐謀篡之後”(《藏書。親臣傳》)。一錘定音,給呂後定了性。

清代的歷史學家趙翼,則把呂后與武則天進行了一番比較,認為呂后比武後好:

母後臨朝,肆其妒害,世莫不以呂、武並稱。然非平情之論也。武后改朔易朝,徧王諸武,殺唐子孫幾盡,甚至自殺其子孫數人,以縱**,其惡為古今未有。呂后則當高帝臨危時,問蕭相國後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國家為急也。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無一非高帝注意安劉之人,是恐孝惠之不能守業,非如武后以嫌忌而殺太子弘、太子賢也。後所生惟孝惠及魯元公主,其他皆諸姬子,使孝惠而在,則方與孝惠治計長久。觀於高祖欲廢太子時,後迫留侯畫策,至跪謝周昌之廷諍,則其母子間可知也。迨孝惠既崩,而所取後宮子立為帝者,又以怨懟而廢,於是己之子孫無在者,則與其使諸姬子據權勢以凌呂氏,不如先張呂氏以久其權,故孝惠時未嘗王諸呂,王諸呂乃在孝惠崩後,此則後之私心短見。蓋嫉妒者,婦人之常情也。然其所最妒亦衹戚夫人母子,以其先寵幸時幾至於奪嫡。故高帝崩後即殺之。

此外諸姬子,如文帝封於代,則聽真母薄太後隨之。淮南王長無母,依呂後以成立,則始終無恙。齊悼惠王以孝惠庶兄失後意,後怒欲酖之,已而悼惠獻城陽郡為魯元湯沐邑,即復待之如初。其子朱虛侯章入侍宴,請以軍法行酒,斬諸呂逃酒者一人。後亦未嘗加罪也。趙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殺,則皆以與妃呂氏不諧之故。然趙王友妃,呂產女;梁王妃,亦諸呂女;又少帝後及朱虛侯妻,皆呂祿女。呂氏有女,不以它適,而必以配諸劉,正見後之欲使劉、呂常相親,以視武后之改周滅唐,相去萬萬也。即其以闢陽侯為左丞相,令監軍中,亦以闢陽侯先嚐隨後在項羽軍中,同患難,雖有所私,而至是時其年已老,正如人家老僕,可使令於閫閾間,非必尚與之暱。《史記。劉澤世家》,太后尚有所幸張子卿,(《漢書》作“張卿”)然如淳注謂奄人也,則亦非私褻之嬖,以視武后之寵薛懷義、張易之兄弟,恬不知恥者,更相去萬萬也。武后之禍,惟後魏之文明馮後及胡後約略似之。而世乃以呂、武並稱,豈公論哉。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

趙翼認為,人們把呂后和武則天並稱,是不公道的。呂后與武后,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她們二人有著太多的差別。首先,呂后沒有篡奪之心,她是臨朝稱制而不像武則天那樣讓江山易幟,自己作皇帝。武則天處心積慮篡奪李唐天下,呂后殫精竭慮維持劉家社稷。第二點,武則天為達到一己私慾,不惜殺害自己的骨肉,呂后為了自己的兒子,可以給大臣下跪。第三點,她也不像武則天那麼**。所以,趙翼才為呂、武並稱鳴不平。雖然說了幾句好話,但其評價標準仍然沒有超越封建士大夫的眼光。

我們試著從她在“四大關係”中的角色地位入手,作一些探索。

首先是“夫妻關係”。

呂后與劉邦,是一對政治夫妻。即使是在劉邦還沒有發跡變泰的“柴米油鹽”夫妻時代,她與劉邦的夫妻關係,也早就超越了這個層面。

看起來,彼一時期的呂雉,下田勞作,吃苦耐勞,很有“嫁雞隨雞”的死心塌地,但她時刻不忘用各種方式提醒劉邦他是個能成大器、偉器的人。不讓丈夫在庸碌的低階官吏生活中沉淪。同時,她能善待劉邦的朋友,為劉邦培植羽翼積累人氣指數。(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