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他給張勝出主意說:“為了你自身利益考慮,應該讓燕國不要把陳豨逼向絕路,只要陳豨還在,燕國就是有用的。即使漢朝廷真的發兵來攻,燕國仍然是會很安全的。”

張勝被說服了,服得五體投地。反而倒過來勸匈奴助陳豨打擊燕軍。盧綰很快就得知了這個訊息,他非常震驚,也非常憤怒。他以為張勝叛變了,向朝廷上書請求誅殺張勝,並夷滅其三族。

沒幾天,張勝回來了,給他講了臧衍說的那一席話,盧綰覺得有道理。但他請求誅滅張勝三族的文書已經送赴朝廷,於是又趕緊起草了一個新的文書,給張勝脫罪。幸虧這個文書到得早,張勝才免除了被滅族的危險。

從此張勝成了盧綰聯絡匈奴的首席代表,盧綰又以範齊為特使,與陳豨聯絡,所以朝廷在圍剿陳豨的戰爭上一直不能取得進展。

沒多久,在劉邦御駕親征英布時,周勃在當城之役滅了陳豨。陳豨的一個部將為了立功,揭發了盧綰派特使與陳豨勾結之事。

燕王通敵謀逆的大案送到劉邦手上,劉邦十分震驚。他的第一個反應是:不信。盧綰謀逆,來自於別人的舉報,劉邦比別人更清楚一些“舉報”泡製出來的過程。所以,他不想追究燕王,只想同他長談一次,他病成這個樣子,也最想念老友,於是就派使者詔盧綰進京。

盧綰不敢去啊。他生怕又是圈套,會讓他吃韓信他們一樣的虧,就稱病不出,連使者也不見。

盧綰稱病不來,劉邦起了疑心,這回他真的懷疑了——你心裡沒鬼,為什麼不敢來?於是又派了兩個重量級的人物去專程迎接他。這兩個人是闢陽侯審食其和御史大夫趙堯。

聽說來了這兩位,盧綰更害怕了,關起門來和幾個親信商量對策。他說:“現在的異姓王,只有我和長沙王吳芮了。往年,韓信、彭越遭到誅殺滅族,這些全是呂后幹的。現在皇上病了,又全是呂后這個女人把持朝政,她一直就想把異姓王侯和功臣們全殺光的”。於是照樣稱病不出,連他的臣僚也都躲著不見審食其和趙堯。

這兩個人是何等人物,他們不溫不火地住下來,明查暗訪,雖然沒能搞到多少燕王謀逆的真憑實證,但卻獲得了燕王對皇后惡毒攻擊的密報。回京城後自然添油加醋作了彙報。

從審食其那裡,呂后是最先得知盧綰對她的那番評價的。她恨得咬牙切齒,巴不得立刻將盧綰捉來,把他剁成肉醬。

偏偏在這時,又有從匈奴來的投降將領,交待了張勝在匈奴為盧綰奔走的事情,劉邦長嘆:“盧綰果反矣!”

派誰去平定盧綰呢?燕的地盤不小,況且屢次平叛之役,燕王都積極率軍參加,鍛鍊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伐燕之役,將會是一場硬仗。

劉邦病成這個樣子,御駕親征是不可能了,呂后建議派樊噲以相國名義率部伐燕——樊噲是她妹夫,而那些沛豐老臣,全是盧綰故交,呂後怕他們不真賣力氣。

劉邦宣佈廢除盧綰的燕王分封,立皇子劉建為燕王。

樊噲大軍壓境,盧綰才追悔莫及,他沒有像韓王信、陳豨、英布那樣,公開舉起旗幟宣佈脫離漢朝,他本來就不想造反,而且樊噲對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所以駐在燕國邊境之後,按兵不動,並不發起攻擊。

樊噲按兵不動的事立即被舉報給了劉邦。劉邦十分生氣,說:“樊噲這小子,想拖著等我死啊!”告狀的人分析樊噲按兵不動的原因,即樊噲本為呂后黨羽,一旦皇帝去世,他就想用兵殺盡戚夫人、趙王如意**。

劉邦震怒,就用了陳平的計謀,把周勃召來,在病床上下詔給他,令他去代替樊噲統帥平叛的軍隊,並且把樊噲在軍中就地斬首。

周勃領命赴燕,到了樊噲軍中,先設壇,以符節召樊噲,樊噲受詔時,即喝令武士把他拿下,捆了個結實,然後裝在檻車(囚車)上,交給同來的陳平,然後立即率軍發起了對燕國都城薊城的攻擊。

盧綰大驚,他不願和漢軍發生正面衝突,帶上妻小,在騎從護衛下棄城而去。周勃幾乎兵不血刃,佔領薊城,燕國大臣和將領全部舉起了降旗。當時劉邦為了安撫燕國吏民,曾在詔書上寫明了對燕國臣工將吏的安置和獎勵的措施:凡六百石以上的將吏,加爵一級,跟隨盧綰的人,只要迴歸大漢都赦免其罪,加爵一級。識時務者為俊傑,於是爭先恐後聽命朝廷。

周勃乘勝推進,攻下渾都、沮陽,平定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漁陽五郡七十座縣城。

盧綰怎麼樣了?他率家人隱藏在長城腳下,想等劉邦身體康復了再去長安謝罪,解釋清楚兄弟間的誤會。但他終於沒有等上這一天。得知劉邦駕崩的訊息後,他生怕再去長安會被呂后殺害,只好舉家亡走匈奴去了。這是後話。

樊噲怎麼樣了呢?他也沒有被當時砍頭。拿下樊噲後,陳平眼珠一轉改了主意,對周勃說:“樊噲是皇帝的老友,有那麼多戰功,而且又是呂后妹妹的丈夫,現在皇上下令殺他,是出於一時的氣憤,過後肯定要後悔。咱們不妨先把他押回去,交給皇帝處理。如果皇上要殺他,讓他自己殺好了。”周勃當然同意,依他和樊噲的兄弟情分,他最不希望樊噲死在自己手上。樊噲被陳平押送回長安的路上,就得到了劉邦駕崩、全國舉喪的訊息,所以樊噲撿了一條命回來,這也是後話。

派出陳平、周勃之後,劉邦病勢急劇惡化。那些日子,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劉家天下的鞏固問題。他身邊的八個兒子,除太子劉盈外,都還未成人,但太子天性懦弱,不類自己,很難撐起當國的重擔。而呂后的兄弟子侄卻個個人高馬大,與劉家子弟形成鮮明對照。況且呂后這些年越來越表現出對權力的熱衷,她的政治手腕也越來越令人刮目相看。劉邦隱隱有一種擔憂,一旦他撒手人寰,劉家的江山就會被易幟。而使劉姓江山易幟的最大危險,就是呂后所代表的呂氏家族。

於是,他撐著支離的病體,親自在太廟主持了一場古代盟會的儀式——刑白馬。

那是一個非常壯嚴肅穆的儀式,劉邦和皇太子及皇族其他成員為一方,大臣、將領為一方,共同歃血為盟。

武士當場殺了一匹六月齡的白馬,將白馬之血塗在每個人的嘴唇上,滴在每人的酒觴中,在血的光芒中,眾人同聲起誓:“從今以後,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擊之”。

誓畢,眾人將觴中血酒一飲而盡。

不久,一份白馬誓詞的詔令本頒示天下,詔令進一步強化了白馬誓詞的宗旨。大意是:“大漢立國以來,功勞卓著的人都已裂土封王,次一級的也已封為列侯,以下都已授以爵位,配享食邑。對國家之重臣,待遇從優,其家人或為列侯,並且允許他們自署官吏,有徵收賦稅的特權;或娶皇室宮主為妻子,締結成姻親關係。凡是封為列侯,享有食邑的人都給印綬佩帶,賜給華麗的住宅。俸祿達到二千石級別的將吏,可以遷到長安居住,賜給比國家重臣稍次一等的住宅。所有當年入蜀入漢追隨皇帝的將士,也都給他們世代免除徭役的獎勵。所以作為皇帝,我可以說對得起天下功臣賢士了。今後如果有人敢於背信棄義,起兵鬧事,背叛天下,人人可誅之。”

這段詔令是用現代語文譯出的,但也可以看出其詞氣的峻烈。

呂后心裡窩著火,她很清楚,所謂的刑白馬之盟和這個詔令,目標都是對著她和呂家而來的。

對於劉邦的“刑白馬盟”,後人曾產生過一些疑問,因為這麼一件大事竟不載於《史記。高祖本紀》和《漢書。高帝紀》,只在兩書《王陵傳》和《史記。呂太後本紀》、《漢書。高後紀》中有過隻言片語,而且是由王陵和呂后口中說出。所以有的學者認為是陳平、周勃等人為誅殺諸呂捏造的一條藉口。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即持此論點。他說:“高帝之世,異姓王者八國。盧綰之廢,乃在高祖崩年,長沙則始終安存。白馬之盟,不知竟在何時?果有其事,史安得絕無記載,而僅出諸王陵之口乎?平、勃等謂:‘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此實持平之言。酈寄說呂祿曰:‘劉氏所立九王,呂氏立三王,皆大臣之意,事已佈告諸侯,諸侯皆以為宜。’此當時實在情形也”(《秦漢史》)。呂思勉先生質疑的三大疑點,一是高皇帝劉邦在位時,異姓封王者有八國,盧綰廢燕王時,也在高祖辭世那年,而且那時還有一個長沙王吳芮,並沒有把異姓王全部趕盡殺絕。二是“白馬之盟”並不知是什麼時候舉行的。如果真有這件事,算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為什麼正傳不載,僅出王陵之口呢?三是當時大臣們對封呂氏子侄並沒有什麼反對意見,並且認為劉邦封了九個同姓王,呂后封了三個呂家子弟,這很正常。

我則認為,“刑白馬盟”是用不著懷疑其真實性的。第一,劉邦所封的九個異姓王,都是幫他打天下的元勳。像韓信等人,當時劉邦是以“平分天下”為籌碼才驅使他們賣命的,而且劉邦對他們一直存有深深的戒心,分封他們,絕非他心甘情願,這從他國基未穩就急不可待地找藉口剪除異姓王可以看出其用心。第二,劉邦深知劉盈性格懦弱,他死後,異姓王將會是劉家天下最致命的威脅。第三,盧綰之變對劉邦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可以說,他完全被這個事件擊倒了。盧綰是他的“發小”,過命的兄弟。劉邦真正心甘情願封的異姓王只有盧綰,換一句話說,他甚至沒有拿盧綰當異姓王對待。可偏偏是他最後背叛了自己。受了強烈刺激和傷害的劉邦做出此舉不難理解。第四,劉邦“白馬之盟”的精神雖由王陵說出,但絕不會是他的杜撰。倒不是說王陵木訥少文,編造不出“白馬之盟”的誓詞,“白馬之盟”是個大舉動,不會是劉邦和王陵兩個人關起門來搞的。王陵在眾臣面前抬出“白馬誓詞”,如無其事,焉能服眾?第五,司馬遷和班固都是公認的治史謹嚴的學者,他們讓“白馬誓詞”由王陵口中說出,正是尊重了歷史的真實。那種形勢下,也只有王陵敢於挺身而出,捍衛“白馬之盟”的既定原則,陳平是個政治滑頭,不可能當出頭椽子。至於陳平、周勃為什麼一開始向呂后妥協,同意她分封呂氏子侄,那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的自保之舉。至於酈寄對呂祿說的那些話,乾脆就是個政治謀略。他家老爺子被功臣派挾持,當了“人質”,酈寄去誆騙呂祿,怎麼說,說什麼,那全是給他定了調子的,那個時候他膀子上長得不是他自己的腦袋。綜上所述,呂思勉先生提出的幾點質疑,似乎都不能作為“白馬之盟”純屬子虛烏有的證據。

二十一、秘不發喪

劉邦自知,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最讓他放心不下的,除了戚氏母子就是太子劉盈了。他怕他死後戚氏的下場會很慘,又怕太子劉盈擔負不起治理一個大國的重擔。

他立下的第一份遺囑,就是給太子劉盈的,遺囑中他叮囑兒子一定要認真讀書,從書中學習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他說自己年輕時一直認為讀書無用,所以秦朝頒佈禁書令時特別高興。但是從當了皇帝以來,才知道讀書的重要,對以前的作法很是悔恨。他又說:我的書法因平生沒有刻意練習過,並不怎麼樣,但我注意向讀書人學習請教,多少也明白了一些,現在看來你寫的字還不如我,應該多多練習,批文一定要自己動筆,不要讓別人代寫。

他也鼓勵了兒子:堯和舜都沒有把天下傳與其子,而是禪讓給別人,這不是他們不以天下為重,而是因為他們的兒子沒有當國的能力。人家有好的牛馬尚且愛惜,何況天下?因你是嫡長子,我早就想扶立你。大臣們稱讚你的朋友“四皓”,我尚不能羅致他們,他們卻心甘情願為你效力,由此可見你是能擔當大事的。所以我確立你來接我的班。

他又叮囑:你看朝廷蕭何、曹參、張良、陳平這些老臣,都是我的同輩,他們的年齡也大你一倍,你要懂得尊重他們。這些話要告訴你的諸位弟弟們。

最後他以戚氏母子相托:我不久於人世了,我把如意母子託付給你,你的那幾位弟弟,我是放心的,他們都可以自立,只有如意,可憐還是個小孩子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以後劉盈處處呵護如意,就是因為父親臨死前把如意託付給了他。劉盈是個宅心仁厚的人,這一點劉邦心裡是有底的。

呂后讓人四下訪求,找來一位專治金瘡的名醫,帶進宮裡。這位名醫診視過劉邦之後,以虛言撫慰劉邦,說還可以救治,劉邦從他的臉色上早看出了端倪,便開口罵道:“江湖遊醫!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天下,這都是天命啊!命既在天,就是扁鵲在世又有何益!”

他讓呂后賜給這位名醫黃金五十斤,令其離去。

從此,他不再見任何醫生,也拒絕服任何藥物。

有一天,趁著劉邦清醒,呂后問他:

“陛下百年以後,蕭相國年事已高,他之後,誰可繼任相國?”

劉邦果斷地說:“曹參可以繼任”。

呂后問:“曹參以後呢?”

“王陵可以繼任,只是這人有些憨直,可用陳平輔助他。陳平智謀有餘,而定力不足,難以單獨擔當重任。周勃為人質樸,不好詩書,但以後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會是他。可委以太尉之責。”

呂后又進一步問:“周勃以後怎麼辦?”

劉邦閉上眼睛說:“以後的事,恐怕你也管不著了。”

呂后為什麼要問誰能任相國?因為在朝廷中,相國才是重中之重。這個職務歷代名稱不同,或稱“相”、或稱“宰相”、“冢宰”、“令尹、”“丞相”等,秦時稱“大良造”、“相邦”,“相國”這個稱謂,也是從劉邦時代才有的,在青銅器銘文中,也稱之為“相邦”,就是輔佐國家的意思,漢立國後,避劉邦之諱改稱“相國”。相國是“百官之長”,行政首腦,“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執掌朝政,是國家大事的總理,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最直接的推行政令的助手。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史記》中說到相國的作用:“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因此,這個職位的人選,也關乎國家興廢。呂后在劉邦彌留之際不問別的,單單只問相國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此時,她已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了。

應該說,劉邦的如此安排看似隨口說出,實際上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的。他這一生,率性而為的荒唐事做了不少,惟獨在這件大事上,他頭腦異常清醒,難怪韓信說他有“將將”之才,他對這班老臣,真是瞭解得太深了。

劉邦又作出了一項決定,命令陳平、灌嬰十萬大軍回師後屯駐滎陽,這個用意很明顯,又是對著呂氏家族的。

下面把劉氏和呂氏兩個家族力量相互對照來看一看:

先看劉家。劉邦的哥哥劉喜,受封代王;弟弟劉交,受封楚王;從兄劉賈,受封荊王。八個兒子,庶長子劉肥,封為齊王;嫡長子劉盈,現為太子;庶次子如意(戚氏生)為趙王;庶次子劉恆(薄夫人生),為代王,即後來的漢文帝,再次子劉恢,為梁王(後徙為趙王)、再次子劉友,後晉封趙王,再次子劉長,為淮南王,劉建為燕王,其侄劉濞為吳王。

再看呂家。呂氏分封,除了呂澤、呂釋之由於一直追隨劉邦因功被封外,(呂澤封周呂侯,呂釋之封建成侯,呂澤在抗擊匈奴侵犯代地時負傷去世),只有呂釋之長子呂臺被封為酈侯,次子呂產被封為交侯,其餘子侄,都還沒分封。大規模分封諸呂,是呂后執掌權柄後的事情。

這樣一對比,顯然劉家要強大得多。但仔細一想,劉邦的八個兒子中,只有庶長子劉肥和嫡長子劉盈剛過了十六歲,其他幾個都還是小孩子。而呂家子侄,卻大多數是血氣方剛的青年人了。況且還有呂釋之、樊噲及其部屬組成的強大軍團!

所以劉邦趁自己清醒,做了調兵譴將的部署。一旦外圍發生叛亂,陳平、灌嬰會成為第一道屏障。至於京師的防務、宮廷內的警備,則全都在少壯派的控制之中,以趙堯、張相如、公孫晉、宣義、公上不害等為代表的政治少壯派,同老臣們沒有共同利益可言,與呂后母子之間也沒有任何牽繫,他們只奉行一個信條,就是無限忠於皇帝。這一支政治力量是劉邦的底牌。

一生“大而化之”的劉邦,對生死問題倒是個很看得開的人。他沒有聽信方士、術士的擺佈,甚至拒絕了呂后給他找來的醫生。他要贏得死神到來之前的這一段寶貴的時間,儘量穩妥、慎重地按排好關乎大漢江山的身後事。

這些日子,只有呂后一個人守在長樂宮,她不許任何人接近劉邦。尤其對趙堯等“少壯派”,更是在百倍警惕的同時採取了有效的籠絡手段。同劉邦一樣,她也看到了這一支潛在的政治力量的重要。太子要順利接班,沒有他們的支援是很難做到的。

漢高帝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劉邦在長樂宮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呂后做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嚴密封鎖皇帝駕崩的訊息。只有審食其一個人可以出入長樂宮,兩個人密謀了什麼,史書上沒能留下確鑿的記載,但外面傳出的流言,是皇帝已經晏駕,而呂后、審食其他們正在策劃把功臣統統殺光。

可以想像到這個流言在朝野引發的震動。

老臣們非常憤怒,非常恐惶。這幾年,他們已經瞭解了這個曾作為他們“四嫂”的女人,她可是個說幹就幹的角色。

他們就去找酈商。

酈商作為老將,已經退休,但他是留居長安的軍銜最高的一個將軍,又與呂家過往密切,大家就找他,讓他拿個主意,該怎麼辦?

酈商馬上約見審食其,對他說:外面已經知道皇上去世的事情了,可是一連四天密不發喪,人們又議論皇后要誅殺功臣、諸將。真要那樣的話,天下就危在旦夕之間。陳平和灌嬰在滎陽有十萬守軍、樊噲和周勃率二十萬大軍在燕、代。假如他們聽說皇帝去世,諸將會被誅殺,肯定會聯合發兵,進攻關中。諸大臣在朝廷內部響應,諸侯各擁兵造反,咱們就只能坐視漢朝的滅亡了。

審食其很快就把酈商的話轉達給呂后。

對長樂宮外流言鼎沸,呂后還不知道。審食其一說,她才感覺到事情真的嚴重了。於是趕忙下令為皇帝舉喪,以防不測。

陳平在押解樊噲回長安的途中,接到了要他和灌嬰回師滎陽的詔令。接著,又得到了皇帝駕崩的訊息。陳平一想,滎陽是不能去了。現在朝廷裡肯定有很多人認為斬殺樊噲的主意是我給皇帝出的,他老婆呂嬃如果在呂后面前告我一狀,那後果就不堪設想。

這麼一想,陳平出了一身冷汗,連忙晝夜趕往長安。到了長安,他直奔長樂宮,哭倒在劉邦靈前。陳平哭得那叫痛啊,差點哭得昏死過去。

哭過了,他就向呂后報告把樊噲帶回長安的事,那意思很明白:我可是冒著抗旨的危險,才保全了你妹夫性命的。

呂后聽了只是淡淡地說了句:“知道了”。

陳平心裡就更沒底了,他堅持留在長樂宮,為皇帝守靈。

呂后心裡是恨透了陳平的。當初劉邦下達在軍中把樊噲就地正法的密詔,她就懷疑一定是陳平出的主意。因為除了陳平,誰能出這樣的損主意啊,周勃、灌嬰他們與樊噲,那是從小到老的朋友。

這時她見陳平這麼快就倒向自己一邊,覺得這個人或許是可以利用的。再說他去處置樊噲畢竟是奉詔行事,而且他畢竟沒把樊噲就地正法。把陳平殺了,會引起一連串不良反應。於是就宣佈任用他為郎中令,輔佐太子。

呂后任用陳平,不是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呂后對別人評價她什麼一向是不在意的。她用陳平,一是因為蕭何已老衰,張良又隱退,朝中數得上的智囊就只有陳平了。二是因為用了陳平,才可以同少壯派的力量形成一種潛對抗。郎中令這個職事是負責皇宮的安全防務工作,這一部分權力,原來是少壯派王恬開掌握的。

聽說陳平回到長安,呂嬃果然找姐姐哭訴,要求嚴懲陳平,呂后不聽。

陳平,又走了一著險棋。

樊噲的檻車到了長安後,呂后就立即宣佈當場赦免,並恢復了他的官位爵祿。(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