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種正面大開大合的平原野戰,很難出現各種傳奇戰術,大體上都是擺開了陣勢對仗,拼的是誰的本錢更厚。

長平之戰那種重兵集團的圍殲戰,整個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幾場。

明軍不可能一而再的複製這種戰例,上次欺負一下美軍沒有經驗,這次美軍開始小心謹慎之後,就沒多少便宜可佔了。

陸雲起跨過佩科斯河之後,沿著鐵路線,很快攻下了佩科斯城,敖德薩,大斯普林等城市,已經露出明確的沿鐵路攻打達拉斯的態勢。

目的無非是希望美軍分兵,即便不分兵,也不能讓他們有能力救援聖安東尼奧。

主攻方向的張開山出兵到聖安東尼奧之間,則要近的多,十天時間前鋒就已經出現在了聖安東尼奧郊外,安營紮寨,修建工事,等待後續部隊。

美軍非常謹慎,試探性的發動了幾次攻擊之後,就回到自己的陣地嚴陣以待,休斯敦方向立刻派遣援兵,一部趕往奧斯汀,一部直接開往聖安東尼奧。

此時美軍兵力還算優厚,這一地區的總兵力高達八十萬,其中五十萬是上次戰後的老兵,剩下的三十萬則是新兵和新徵調的民兵。

明軍可動用兵力,其實也是八十萬人,半斤八兩,不過一個是屢經戰陣的老兵組成,一個是新兵兵團而已。

張開山的前鋒二十萬人逼近聖安東尼奧之後,美軍很快也在這裡增加到了三十萬兵力,旗鼓相當。

而張開山看起來確實沒什麼奇招,不溫不火的在火炮守城之外,距離聖安東尼奧還有二十公裡的地區,就開始挖掘戰壕,打算困守的架勢。這倒讓美軍放心不少,時間和地利站在他們一邊,他們本土作戰,物資轉運方便,他們耗得起,明軍耗不起。

張開山所部二十萬大軍先後抵達聖安東尼奧之後,修築了嚴密的工事與美軍對峙。美軍則在離市區五公里左右,距離明軍陣地十五公裡的距離,修建了針對性的防禦工事。這樣明軍的大炮為威脅不到市區的安全。

張開山二十萬部隊顯然無法對平原地帶的聖安東尼奧進行包圍,十則圍之,儘管未必真的需要十倍兵力才能打包圍戰,但總之需要比敵人的兵力多得多,現在敵人兵力還佔優呢,如何包圍。

連從側翼迂迴都做不到,因為張開山試圖從北方包抄過去,美軍立馬針鋒相對的佈置防禦工事,在聖安東尼奧北郊也修築了防禦陣地,跟大明對峙。

之後的戰況極為熬人,雙方好似陷入了僵持,互有試探性攻擊,但都沒取得什麼戰果,白白折損兵力,很快就沉寂下來。

明軍後方只是一個勁的給前線運送補給,在聖安東尼奧郊外明軍修築了大量的倉庫,好似打算打持久戰。但要拼物資補給的話,美軍還不會輸給任何人。

一個月後,聖安東尼奧這裡依然在對峙,倒是北邊陸雲起的佯攻部隊取得了不少戰果,已經攻下了科羅拉多城,這是位於德克薩斯的科羅拉多河畔的城市,跟發源於大峽谷流入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的科羅拉多河是兩回事,只是同名。

陸雲起拿下這裡之後,按道理就應該繼續進兵阿比林,但讓人沒想到的是,他突然調轉直下,沿著科羅拉多河急行軍,繞過一座座美國城鎮,竟然直逼奧斯汀而來。

奧斯汀位於科羅拉多河西岸,距離科羅拉多城近四百公里,急行軍也得四天時間。

本來以為他們在北線攻擊,一來是負責牽制作用,二來是保護明軍側翼,誰能想到他們竟然會南下,而且以急行軍的方式,放棄之前的行軍路徑,拋棄了不必要的輜重,他們到底有什麼作戰目標?一時間美軍指揮官的注意力都被明軍這個怪異的舉動給吸引了。

結果陸雲起四天之後抵達奧斯汀郊外,卻並沒有對這座城進行攻擊,此時美軍的八十萬兵力分佈,三十萬留在休斯敦,三十萬在前線的聖安東尼奧,奧斯汀則有二十萬作為策應,陸雲起的兵力不過五六萬人,無論是攻打奧斯汀還是攻打聖安東尼奧都力有不逮,所以美國指揮官還真的看不透他的做法。

但很快美軍就驚訝的發現,明軍主力出擊了,大量明軍主力部隊,開始從大糧城進發,沿著鐵路線向聖安東尼奧前進,而陸雲起的部隊,則進駐了聖安東尼奧和奧斯汀之間,在這裡修建陣地。

美軍馬上準確的判斷出,明軍打算切斷奧斯汀和聖安東尼奧之間的聯絡,集中主力部隊進攻聖安東尼奧,明軍主力部隊據觀察大部出擊,兵力高達三十萬人,聯合前線部隊之後,圍攻聖安東尼奧的兵力可達五十萬,加上夾攻的陸雲起部,就有五十五萬人。

頓時美軍覺得聖安東尼奧的兵力有些空虛了。

格蘭德河谷戰後才上任的美國陸軍司令邁爾斯,此時就坐鎮休斯敦,他認為應該增援聖安東尼奧,但是一個新銳軍官表示反對,他名叫潘興,戰前不過是一個小軍官,以鎮壓印第安人為名。

戰爭爆發後,美軍進行了大肆擴編,他榮升為旅長級別,參與了格蘭德河谷之前的攻堅戰,後來河谷大戰爆發後,他所部在佩科斯河防線與明軍進行過艱苦的作戰,戰後大批美軍高階軍官被撤銷了職務,作為河谷戰役的替罪羊,潘興卻進一步升入陸軍參謀部。

邁爾斯認為應該增援,潘興則認為,明軍很可能目的是休斯敦,在聖安東尼奧不過是佯攻,目的就是讓休斯敦增援,然後偷襲休斯敦。邁爾斯覺得明軍主力的出擊陣地大糧城距離休斯敦超過六百多公里,明軍不可能長途跋涉來突襲休斯度。

潘興糾正了邁爾斯的判斷,他認為明軍之前在聖安東尼奧修建了大量倉庫,目的就是儲備物資,作為中轉,因此他們的前進基地,不應該是大糧城,而應該從聖安東尼奧算起,也就是三百多公裡,他還提醒明軍從科羅拉多城進行的急行軍,一旦明軍繼續採用這種快速進軍方式,抵達休斯敦不過三天。

邁爾斯認為潘興的意見很有道理,潘興表示,這不過是一些簡單的詭計,只有弱者才喜歡使用,比如印第安人,和現在的中國人。

潘興猜對了,明軍確實是以聖安東尼奧為補給,但誰說明軍就一定要去偷襲休斯敦了,兵力更少的奧斯汀不是一個更好的目標嗎?

結果讓美軍大驚失色的是,明軍三十萬大軍在聖安東尼奧休整三天之後,不是南下,而是北上,繞過聖安東尼奧直撲奧斯汀。

此時奧斯汀只有二十萬兵力,大明三十萬人,加上陸雲起那五萬偏師,總計三十五萬人,兵力優勢並不明顯。

但是很快美軍發現,明軍大量調動聖安東尼奧西郊部隊,這裡本有二十萬人,明軍竟然抽調了其中的一半,只留一半繼續與聖安東尼奧的防禦部隊對峙,另一半則加強了陸雲起的兵力。

現在明軍在奧斯汀周圍已經有了四十五萬大軍,兵力是奧斯汀的兩倍多,很快就向奧斯汀發起了猛攻。

步兵挖掘之子戰壕不斷向前逼近,很快就進入了大炮射程之內,炮兵開始轟擊奧斯汀防線。

經過明軍十餘日的猛攻,奧斯汀外圍防線就給突破了,然後明軍開始炮擊奧斯汀城區。

此時休斯敦的邁爾斯坐不住了,決定派出援兵,潘興也沒有反對。

十萬援兵增援奧斯汀,可沒想到半路就被阻攔,在科羅拉多河畔爆發了一場野戰,十萬人被擊潰。

明軍乘勝追擊,直撲休斯敦,甚至不惜撤圍奧斯汀,集中三十萬兵力攻打休斯敦,這次反而是休斯敦需要援兵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奧斯汀和聖安東尼奧都不敢眼看著休斯敦失守,那意味著他們失去了海上的補給線,也將沒有了援兵。

於是兩城同時抽調十萬兵力去增援,但遭到了與休斯敦援兵同樣的命運,他們在野戰中戰敗,二十萬人潰散。

先後三十萬人在野戰中被打散,三地的總兵力頓時下降了五十萬,休斯敦只有二十萬,奧斯汀更是只有十萬人呢,聖安東尼奧有二十萬,此時三地再也不敢隨便出擊。

美軍高層異常震怒,美國國會甚至有議員提出要追究指揮官的責任,但幸好不是所有議員都發瘋,主流意見還是趕緊想辦法增援,以此為契機,倒是讓國會議員達成了一致,透過了徵兵法令,開始強徵士兵,這樣美國可以組建三百萬新兵。

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德克薩斯會戰急等增援,明軍趁機集中兵力猛攻奧斯汀,以五十萬的兵力攻擊十萬人的奧斯汀,終於用了七天時間,將此城攻陷。美國舉國震動,輿論要求撤換邁爾斯。

其實這不能怪美國軍官的指揮問題,而是前線指揮作戰的張開山這樣的老將,吃死了美軍軍官經驗不足的弱點,經驗不足的人往往就缺乏自信,沒有堅持自己意見的勇氣,如果潘興始終反對增援,就不至於讓休斯敦危急,休斯敦不危急,其他兩地也不至於增援,陷入更深的劣勢。

從戰術上講,則是明軍軍官充分利用了自己攻擊方的主動,發揮了外線作戰的機動優勢,調動美軍,然後在野戰中殲敵。

從技術上講,其實還是美軍自身的軍隊素質不高,大規模野戰中容易給對手找到機會,如果他們能打贏野戰的話,明軍就是戰術在高明,也無計可施。

張開山和鄧世才這樣的老賊吃準了這一點,認定了美軍這樣的新兵加民兵組合,一旦開始機動,一定會露出破綻,反而是讓他們死守明軍找不到機會。

可以說讓對方完全死守的情況下,大大降低了明軍的單兵素質和基層軍官優勢,彌補了對方經驗不足的缺點,所以一定要想盡辦法將對方從老營盤中引出來,最後將明軍的戰術優勢轉變為勝利。

最終的結果就是明軍先後在三座城市之間不足三百公裡的範圍內輾轉騰挪,見縫插針吃掉了對方三十萬人,然後集中兵力拿下了奧斯汀,切斷了三城的犄角互動。現在明軍不管是南下攻擊休斯敦,還是往西攻打聖安東尼奧,都擁有了絕對的主動。

明軍的選擇是,集中五十萬兵力,南下休斯敦,在美國援兵抵達之前,佔領這座海陸樞紐。

此時美軍的選擇不多了,五十萬大軍攻打休斯敦,休斯敦如果有強兵駐守的話倒也沒有問題,可問題是美軍自己都沒有信心。

他們要麼選擇就用休斯敦有限的兵力堅守待援,要麼抽調聖安東尼奧的兵力增援,可美軍必須規避一個風險,那就是聖安東尼奧的援兵,不會像前兩次一樣,被明軍在野外殲滅。

最後美軍做出了一個明軍都沒有想到的決定,他們放棄沿鐵路線增援,而是從聖安東尼奧直接南下,向墨西哥灣撤退,從港口坐船由海上增援休斯敦。

這一點明軍倒是沒有想到,一時間圍堵不及,只是一直在聖安東尼奧否則牽制的十萬兵力選擇了追擊,咬下了美軍三萬斷後部隊的尾巴,聊勝於無了。

現在休斯敦擁有了三十多萬軍隊,而明軍兵力雖然佔優,但經過多場苦戰之後,不得不轉入休整。不但沒有發起對休斯敦的攻勢,而是回撤兵力,以穩固防線為主,以聖安東尼奧為中心,奧斯汀協防側翼,防備休斯敦的反攻。

顯然鄧世才、張開山這樣的老將,比美軍的年輕軍官老辣都了,進攻的時候很有魄力,該收縮的時候,一點都不含糊,休斯敦這樣的重要城市,說不打就不打,收縮的幹淨利落,毫不拖泥帶水。

但鄧世才馬上開始向國內要求增派援兵,他要求至少在增派一百萬兵力。

因為他打算休整一段時間之後,主力從聖安東尼奧和格蘭德河兩路進發,目標瞄準了努賽斯河口,靠近墨西哥的海港城市科珀斯克裡斯蒂。

可這時候國內真的很難排除兵力了。

明軍總共徵調了兩百萬大軍,其中一百五十萬都送到了美國,交到了鄧世才手裡,留在國內的只有五十萬軍隊,總不能空國而出吧。

但朱敬倫還是答應繼續增派兵力,連原因都不過問,招兵已經很困難了,因為隨著這幾年接連的苦戰,透過高額軍餉,已經很難吸引到老百姓當兵了,更何況中國文化中本來就是好男不當兵的糟粕傳統。

一時想像美國那樣,轉為徵兵制,大明的政府效率還很難做到,政府效率上很難保證精確到個人的檔案統計,另外最近反戰的聲音有些大,輿論越來越不滿政府隨意發動戰爭的做法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