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一切都不出鄧世才所料,他就知道大明跟美國談不攏。

五十萬人的損失,顯然還不足以摧垮美國的意志,他們還需要經受更深刻的痛苦,才會真心實意的跟大明和談。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187年最後三個月大明跟美國都在談判,187年年初,談判破裂,鄧世才馬上決定發動新的攻勢。

經過三個月的準備,他遇到的很多麻煩都大為緩解。

儘管還沒有徹底解決運輸問題,但在海軍加強護航,更多的軍艦服役,以及改裝武裝商船的辦法後,大明的海上運輸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美國的破交戰艦被海軍巡洋艦到處絞殺,所謂的潛艇只能製造恐慌,在柴油機沒有應用之前,用電的潛艇就如同玩具一般。

度過了最初的驚慌之後,大明解決了,或者說適應了各種困難,現在鄧世才即便不用刻意積攢,也能長期跟美軍進行百萬規模大軍的對峙,並且能夠發動為期一個月的長期攻勢,在這種情況下,鄧世才認為進軍墨西哥灣的時機成熟了。

鄧世才命令,佩科斯河防線的明軍越過河流,兵分兩路,一路從佩科斯出擊,佯攻達拉斯這個德州的棉花貿易中心,一路從大糧城出發,主攻聖安東尼奧,與休斯敦一帶的美軍主力進行大會戰,透過一場大規模會戰,佔領墨西哥灣一兩個港口。

相信當大明擁有了墨西哥灣的港口之後,美國人會知道該怎麼做的,有了這座港口,大明海軍就能進兵加勒比海,封鎖墨西哥灣,威脅美國整個東海岸,在美國海軍成長起來之前,對美國的核心地帶帶來巨大的威脅。

如果美國人仍然不死心,想必佔領墨西哥灣的港口,會讓墨西哥人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也就是說,這場會戰之後,大明的戰略態勢將徹底改善,如果繼續作戰,將很有可能得到一個盟友,獲得一個可靠的物資補給基地,假如和談的話,也已經取得了足夠的優勢。

但這一切的基礎,還是這場仗能打贏,鄧世才的優勢是,美軍兵力開始捉襟見肘了。

美國人是愛國的,但愛國總是有底線的,尤其是這種多民族國家,許多移民還是前幾代的情況下,國家認同還大都在歐洲的母國,讓他們無限制為美國付出,有些不太現實。

剛剛開戰的時候,美國人確實熱情高昂,一年之內他們招募了兩百萬士兵。

可是格蘭德河谷一戰之後,美國的招兵工作就陷入了低谷,正正半年時間,他們只招募到了八萬士兵,美國國會大大高估了美國人的愛國心,結果陷入了麻煩。開始商討改募兵制為徵兵制的法案。

相比較而言,大明的國民雖然並不比美國人更愛國,但大明的人口基數更大,且之前就擁有常備軍和預備軍,動員起來後就能達到兩百萬人,兵力在大明暫時不是一個問題。

對鄧世才不利的是,國際外交的變化。

在格蘭德河谷之戰前,國際社會基本是中立的,英法德等國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看亞洲和美洲一老一新兩大新興勢力之間的搏殺,對歐洲來說,大明和美國都是他們的競爭者,是他們的威脅。

但是當格蘭德河谷一戰後,形勢開始發生了變化,這次以華人權益為目的的戰鬥,大明很容易就能操作成為黃種人爭取生存空間的行為,在日本就是這麼做的,可惜沒有將日本引入戰爭。同樣,美國也很容易就能將其渲染成美國是為白種人而戰的輿論。從而在歐洲主流輿論中,形成對大明不利的局面。

這種形勢也是可以預料的,如果大明戰敗了,歐洲國家只會再一次確認白人至上的觀念,如果大明勝利了,就會讓他們很不舒服。

大明一直所做的外交工作,就是不求得到歐洲的支援,只求歐洲不介入。但歐洲人的輿論是很有可能影響到他們政府的態度的。

尤其是一些社會精英的態度,而此時的歐洲社會精英中,大多數開始接受社會達爾文主義,將殖民、種族清洗開始看作是一種自然的淘汰競賽,道德感在集聚下降。

最讓大明被動的,不是一兩個精英的言論,而是一些政治領袖的言論,強大的德意志帝國皇帝,年輕的威廉二世,竟然在幾個月前,大明和美國在倫敦談判期間,對報紙表示,美國就是在為白種人二戰,整個歐洲都應該正視黃種人帶來的威脅,他建議歐洲文明社會的領袖們不能坐視不理,應該聯合起來,援助美國。

威廉二世的中二言論,讓大明跟德國關係變得極為緊張,大明向德國外交部發出了強烈的抗議,並且質詢德國在戰爭中的態度。德國外交部的官員依然表達了他們中立的態度,並且希望大明繼續支援他們維護在薩摩亞的權益。這場風波才沒有發展成全面的政治對抗,但卻引起了一股暗流,讓大明開始感覺到整個歐洲的不友好態度。

這一切也都影響到了鄧世才的心態,讓他覺得不能在拖延下去了,趁著格蘭德河谷一戰後,大明在美國南方兵力佔優的時機,儘快結束南方戰役,在其他方向也能取得一定的突破,就該讓美國人妥協了,趕在歐洲國家決心干涉之前,結束這場在鄧世才看來,沒有多少實際利益的戰爭。

負責佯攻達拉斯的是陸雲起,他帶領三個軍,六萬人向達拉斯攻擊前進。

主攻方向則是張開山,他坐鎮大糧城,帶領十個軍,二十萬人出發,直驅三百公裡外的聖安東尼奧,決心圍繞這裡與美軍打一場大戰,盡最大可能殲滅美軍有生力量之後,再進逼墨西哥灣。

另外馬有為依然帶著騎兵與越來越多的印第安軍隊牽制丹佛的美軍。

鄧世才則率領主力部隊,總計三十個軍,六十萬人,坐鎮埃爾帕索,維持後勤補給的同時,隨時向各個方向增援。

一場被後世稱作德克薩斯大會戰的戰鬥拉開了序幕。(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