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1)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新加坡會議一開始,就在大明政府的提議下,只邀請了南洋利益的相關國家。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一點跟英法等國的利益是一致,因為誰也不想分蛋糕的人太多。

於是參加這次會議的國家就受到了限制,大明、越南和暹羅作為南洋周邊國家身份參加了會議,法國拒絕柬埔寨派代表參加,他們不認為柬埔寨是一個獨立國家,認為法國可以完全代表柬埔寨的意見,法國擁有柬埔寨的外交權力。

英國支援了法國的利益,因此柬埔寨沒能作為相關方出息,但會議上也透過了柬埔寨的相關條款,比如在大明、越南和暹羅的強烈要求下,會議透過,法國不得隨意廢除柬埔寨王權寫入了議定書內容中,柬埔寨雖然沒有加入談判,但柬埔寨國王的地位得到了確認。

英國、法國、荷蘭、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作為在南洋擁有殖民地的西方國家參加了會議,他們的訴求是保護他們的殖民地。

荷蘭、德國和西班牙在殖民地問題上都跟大明有衝突,而且沒有得到解決。

三國最大的爭議地區就是幾內亞島。

這塊南洋地區最大的島嶼,早就進入了列強的視野,如果說沒人對這裡有野心,那是說不過去的,但卻始終沒人能將這裡納入統治區卻是有原因的。

第一個是巨大的開發成本,除非不計代價的投入,否則這種原始雨林地帶是非常難開發的。中國歷史上一直到明朝時期,才開始在廣西、雲南地區加強政府管理,實行改土歸流政策,直到滿清時期才基本上完成對廣西、雲南的漢化,距離秦始皇派兵控制這一帶已經過去了兩千年。柬埔寨在吳哥王朝時代,在雨林中開發了龐大的農田,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吳哥窟,可一旦王朝覆滅,這些地區很快就又恢復成了原始雨林,熱帶地區強大的自然生態力量,是阻止人類的強大阻力。

第二個原因則是英國的存在,跟新幾內亞島隔了一條託雷斯海峽,就是澳大利亞。英國不太願意看到別的勢力進入新幾內亞,從而對澳大利亞產生威脅,尤其是強大的歐洲國家,更是英國最為忌憚的。

大明恰好附和這兩個條件。

大明主要是為了土地和移民,因此朱敬倫支援伍家和潘家不計代價的投入,同時大明也有對抗雨林強大生態力量最大的資源,那就是人力資源。同時大明也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至少在當時對英國完全不構成威脅,另外大明也不是以國家名義在這裡開發的,所以英國儘管很警惕,卻始終沒有採取措施驅逐大明的移民。

可是大明在這裡的墾殖,讓德國人十分氣惱。

歷史上德國人在南太平洋的開發,比一般人認識的要早的多,在俾斯麥執政之前,在德國統一之前,其實德國人就在這裡活動了。

德國人的殖民活動,其實並不比英法晚多少,早在17世紀,一些德意志邦國就開始進行殖民活動。比如勃蘭登堡(即普魯士王國)建立的的勃蘭登堡-非洲公司殖民阿爾金島、普魯士黃金海岸和聖湯瑪斯島(美屬維爾京群島)。波羅的海德意志人領導的庫爾蘭公國在多巴哥島和聖安德魯島(甘比亞詹姆斯島)建立殖民地。但受限於四分五裂的國家狀態,他們的殖民地大多都未能保留下來。

到了19世紀,德意志中的普魯士已經是一個十分強大的邦國了,尤其是在拿破崙帝國瓦解之後,長期以歐洲四大強國的面貌出現,此時的普魯士已經可以跟英法等國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抗衡了。

但俾斯麥主持的普魯士政府,將最大的注意力放在統一民族上,對海外擴張不感興趣,而且是有意剋制,以免刺激到英國。可是德國民間的殖民願望卻相當強烈,組建了許多殖民公司,透過商業的手段在海外擴張。

德國海外殖民的先鋒以漢堡的商業組織為首,18年漢堡商人就開始在非洲西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帶建立商站。1844年,赫爾茲父子商行涉足東非。60到70年代,漢堡的沃爾曼商行已在加彭到喀麥隆之間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大批商站,它的班輪定期航行於西非海岸。

德國海外擴張的另一股力量,則是德國的傳教士,在西非,德國入侵多哥前的40年中,不萊梅傳教會派遣到這一帶的傳教士超過百人。1840年,萊因傳教會接替倫敦傳教會在西南非的傳教權,成為德國佔領這一地區的重要踏腳石。這些傳教會所到之處,除了傳教,還能幫助德國政府得到當地的資訊和情報。

德國首相俾斯麥在談論殖民擴張的經驗時說:“傳教士和商人必須走在士兵的前面。”

在這一點上俾斯麥跟朱敬倫的想法是一致的,因為商業擴張往往不會過度刺激英國人,所以朱敬倫才選擇支援伍家和潘家兩家商行在海外擴張,而不是一開始就政府強勢介入。

德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擴張也相當早,比德國統一成一個國家更早,同樣是由來自漢堡的商人組織,高德弗羅伊商行先進行商業開發,1857年他們就在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購買土地,並逐步控制了這一帶的大部分貿易,獲得了“南海之王”的稱號。這個稱號可不是白叫的,因為高德商行真的在薩摩亞有極強的控制力。

到了1878年,高德商行在薩摩亞和湯加群島等南太平洋島嶼的貿易中,已經達到了進口19.56萬馬克,出口47.7萬馬克的規模,相對於當地只能出產椰幹等少數貿易商品的情況,毫無疑問該商行已經控制了這些島嶼的貿易。

等德國統一後,德國政府不可能忽視民間強烈的殖民熱情,尤其是俾斯麥才剛剛將一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捏合在一起,急需要爭取各個邦國的支援,慢慢將鬆散的聯邦凝聚成一個真正的帝國。

所以1870年之後,德國政府就正式開始介入殖民擴張,接受西非等一些德國商行提出的保護要求,給他們發了保護證明。

在南太平洋,也在1870年之後,試圖建立殖民地,德國殖民者迫切要求佔領俾斯麥群島和新幾內亞東部,因為西部為荷蘭佔領,而東部尚未有任何西方國家宣示權力,高德商行又已經在俾斯麥群島上建立了商棧,他們急需要政府的保護和支援。

但此時英國人感到了威脅,確切的說是澳大利亞殖民地感到了威脅。

剛剛擊敗法國,統一了德意志民族的德國,讓西方還不適應這個陡然強大的勢力,都對其感到忌憚。當德國殖民者鼓動政府在新幾內亞島等地建立殖民地的時候,澳大利亞的昆士蘭殖民地強烈要求英國政府佔領這裡,告訴大英帝國政府這裡蘊藏有豐富的金礦。

尤其在1874到1875年間,昆士蘭殖民當局多次要求母國政府佔領東新幾內亞,可是英國真的對過多的殖民地感到頭痛,高昂的維護成本,讓英國政府在擴張殖民地上已經開始裹足不前,他們連佔領香港都一度很矛盾,更不用說這些荒僻之地了。於是英國政府以“女王陛下已擁有的黑人臣民夠多了”為由拒絕了昆士蘭殖民地的要求。

但昆士蘭人太擔心德國佔領這裡了,這裡距離昆士蘭就只有一道海峽,他們最後選擇自作主張,先做成既定事實。於是1875年,昆士蘭當局單獨派武裝人員渡過海峽佔領了新幾內亞島靠近澳大利亞一側的莫爾茲比海灣,未經母國允許便在新幾內亞懸掛起英國國旗,宣示主權。結果英國政府不但不予以支援,因果首相格萊斯頓聞訊後,還立即下令讓其撤回,為了安撫殖民地的恐慌情緒,英國政府擔保德國不會佔領這裡。

可是第二年(1876年),德國就派兵佔領了這裡,英國大驚,同德國展開了爭奪新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的鬥爭。在英國強大壓力下,德國始終沒能建立起實際的控制區,但在索羅門群島上建的一些商棧,卻在英國的默許下繼續經營。

大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介入這一地區的,最開始的墾殖行動,發生在1875年,在佔領臺灣一年之後,潘氏同文行率先在新幾內亞島的東北地區建立了一個墾殖地,德國人雖然不滿,但他們的商行也不比同文行更強大,而且他們的政府也沒有對這裡聲稱權力,德國人能來這裡,中國人同樣能來這裡,英國則只對各國政府的殖民擴張保持警惕,對商業性質的開發,基本上是默許的。

在夾縫中,潘家經營了數年,才成功開闢出了幾個農業據點,移民了數萬人口。

而這時候,英國政府終於開始跟大明政府接洽,表達他們對這裡的態度。

大明政府表示,不打算將哪裡納入大明政府管轄之內,但既然哪裡有大明商人在開發,大明政府也一定會堅定支援大明商人的利益。

得到大明政府的明確態度後,英國也就不再過問,英國依然不打算將哪裡納入英國殖民地之內,因為哪裡的開發成本顯然太高,而英國在澳大利亞才不到兩百萬人,澳大利亞還都沒開發明白呢,根本就沒有興趣去更原始的雨林地區開發。

另外英國擔心自己佔領這裡,也會刺激到對這裡虎視眈眈的德國,昆士蘭人都在這裡樹起了旗子,英國政府都命令他撤出,顯然已經不僅僅是開發成本的問題了,他們更擔心政治上個德國產生衝突,畢竟一個剛剛統一的強大德國,還得讓英國適應一段時間,得讓他們忌憚一段時間。

德國政府則忌憚英國的態度,他們已經失敗過一次,知道英國不能允許他們在澳大利亞附近建立勢力範圍,俾斯麥剛剛經過1875年跟法國的戰爭危機,被俄國和英國聯合施壓,他不敢冒險在這裡擴張,從而得罪英國。

結果讓潘家在夾縫中成功在這裡經營了幾年。

在摸清楚這一帶的情況之後,伍家也加入到了這裡,跟潘家在距離澳大利亞最遠的新幾內亞島北邊建立據點不同,伍家開始進入幾內亞島南方。

伍家進入這裡,英國同樣很關切,但大明政府態度曖昧,同時英國人發現,大明在這一帶的墾殖,給英國商人帶來了不小的利益。(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