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人類發展到國家這一個層面,不管東西方都誕生出了一套繁瑣的程式,似乎都希望用各種各樣的儀式來表徵自己的合法性,西方人是找教皇加冕,哪怕是拿破崙那樣為所欲為的,也得象徵性請教皇過來,這意味著君權神授,中國也是一樣,不過中國皇帝最大,不管是佛教的主持,還是道教的天師,都還不敢給皇帝加冕,皇帝是天子,只有天能給皇帝加冕,所以中國皇帝是祭天。

不過也不完全相同,祭天已經是很靠後的程式了,之前還要定國號、年號,頒定各種國禮,通告番邦各國,這些都需要提前準備,比祭天更靠後的一些程式,大概只有大封功臣之類的事情了,從周武王分封諸侯開始就形成了慣例。

從心裡說,朱敬倫是厭煩這套程式,他不知道劉邦、朱元璋這些靠武力奪取天下的皇帝當年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心情,或者他們很樂意這一套,但樂意也好,不樂意也罷,所有的開國之君都老老實實的做過同樣的事情,因為天下人就認這一套,你沒這套程式,大家覺得心裡不踏實,好像缺了一些什麼東西。

檄文是第一個寫出來的,陳芝廷親筆書寫,內容上跟歷代造反者的檄文沒大的不同,就是歷數前朝的各種罪狀,給自己造反尋求合理性。最早有記錄的檄文是夏朝討伐有扈氏的檄文《甘誓》,之後歷朝歷代凡事要改朝換代時候,都要出一篇檄文。

李自成起義時候寫的是《剿兵安民檄》,太平天國起義寫的是《奉天討胡檄》,陳芝廷較為正統,李自成和太平軍在他眼裡都是叛逆,他模仿的是朱元璋寫的《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

“夫中國自古內製夷狄,夷狄外奉中國,中國衰微夷狄竊取之事者,唯元及清也。清本東胡,入主中國…”

作為前代的精英階層,陳芝廷的檄文寫的相對溫和,為何說是模仿朱元璋的檄文呢,因為他跟朱元璋一樣,在檄文中是認可了滿清朝廷的正統性的,朱元璋說,“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確認元朝是天授君權,既然反元為何還要承認元朝的合法性呢?

其實是想透過這種方式,反過來確認自己的合法性,當年你們蒙古人進來,那不是你們自己的力量,那是天給你們的使命,現在你們要失敗了,同樣是天賦予我朱元璋的使命。

陳芝廷寫的檄文也是這種模子,說滿清入關是承天應命。之後一改筆鋒,如同朱元璋痛斥當時的元朝廷“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等荒淫無道的行為一樣,陳芝廷隸屬道鹹兩朝,奸佞當道的事實,還擺出了太平天國來說事,說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此乃天警,以此來證明清朝已經失去了天命。

之後說道朱敬倫,說朱敬倫給老百姓免稅了,朱敬倫幫百姓守土了之類的事情,又說廣東雖然不是中原舊地,確實承襲華夏衣缽,要北伐中原云云。

檄文很快印刷數百份,張貼到各縣的險要地方。同時還翻譯成各種文字,送到香港,交給各國公使。禮儀上,應該是送到西方各國去的,但是陳芝廷覺得沒必要,他反倒堅持往越南送了一份過去,交給越南國王。

檄文發出去後,自然不可能沉寂無聲,而是反響激烈,有支援的,在門口放鞭炮的有,有反對的,痛哭流涕痛罵的有,但絕大多數人都表示了沉默,出門都變得少了,任何時代,大多數人總是看客,連廣州的旗人都沉默著,門戶緊閉,他們是在懼怕。

西方各國還沒有反饋回來,他們其實也早就明白遲早有這一天,當收到廣東的通告,他們立刻發回國內,等待本國政府裁決。

最先有行動的反倒是滿清朝廷,檄文釋出十天後,穆克德訥匆匆求見朱敬倫,說朝廷委任朱敬倫為廣東巡撫。

這不可能是對檄文的反應,應該是對上次朱敬倫彈劾蔣益澧的反應,他們見朱敬倫打敗了蔣益澧,攻入了廣西,所幸將廣東交給朱敬倫,滿足朱敬倫野心的同時,也希望藉此約束朱敬倫暫時不要往廣西擴張。

“奕欣真是小家子氣啊,為什麼不把兩廣都交給我?”

朱敬倫很隨意的將委任狀扔到一邊。

穆克德訥冷汗涔涔,朱敬倫檄文都發了,歷朝歷代發了檄文而不造反的幾乎沒有,本朝發了檄文而沒有造反的,恐怕就是一個曾國藩,他發了篇《討粵匪檄》,除此再無其他。

穆克德訥是廣州將軍,朱敬倫一旦造反,恐怕會拿他第一個祭旗,此時已經不止是他一個人的事情了,城裡還有好幾萬旗人怎麼辦,人心惶惶的,他真的很希望朱敬倫看到朝廷給他升官能暫緩行動。

“朱大人說的是,本將軍即刻啟奏皇上,朱大人才高德顯,兩廣總督當人無愧,正好柏貴病重卸任,朱大人當仁不讓啊!”

朱敬倫嘆道:“開弓哪有回頭箭,你不用怕,讓城裡的旗人也都不用怕,我不會殺他們的。還有我聽說割地駐守的八旗兵丁都在悄悄回城,你做點工作,讓他們該守哪裡守哪裡,擅自離任這是逃兵,按律當斬!給你三天時間,三天之後,我就要清理逃兵了。”

檄文一出,許多旗人擔心家人,紛紛從駐守各縣悄悄逃回來,這些人駐紮在各處本來沒什麼用,就是分散他們,以免他們鬧事,現在都往城裡逃,加上局勢緊張,做出點不理智的事情來,也不是不可能。

穆克德訥連連點頭:“大人說的是,大人說的是。”

城裡萬把八旗兵就算都回來了,也於事無補,蔣益澧兩萬湘軍,還不是說敗就敗了,蔣益澧打敗了還能逃走,他們的家口都在城裡,打敗了往哪裡逃,穆克德訥也不想看到這種事情發生。

滿清的反應不是對檄文的反應,西方人的反饋至少也得三四個月到半年時間,但誰也沒想到第一個反應的勢力竟然是太平天國。

他們透過一個上海的傳教士,送來了一封信,這次沒提讓朱敬倫歸附他們天王的事兒,只是希望共同抗擊清妖,然後平分中國云云。

也不知道這是洪秀全的意思,還是李秀成的意思,不過讓朱敬倫清楚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湘軍的封鎖,並沒有完全切斷太平軍跟外界的聯絡,他們還有辦法跟外界溝通。

聽說湘軍圍城期間,還在跟太平軍做生意,南京城附近的集市上,太平軍士兵和湘軍士兵竟然能夠互相做生意,那麼透過湘軍的封鎖線把消息傳遞出去應該還是能做到的,但是援軍肯定是無法透過的,要透過只有打。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朱敬倫本就有扶持太平天國把湘軍拖在江南的戰略決定,所以太平軍的聯合行動,他第一時間就答應了,但沒有說怎麼聯合法,目前他的戰術得保持機密,從而起到突擊效果。

這個戰術計劃是用海軍突擊湘軍水師,打通一條從上海通往南京的水路,從而可以給予太平天國物質援助,只要給他們援助,他們就不至被湘軍大敗,只要太平軍不戰敗,朱敬倫認為以曾國藩的脾氣,是不可能從南京撤軍的,咸豐詔令擒王的時候,他都能不為所動,還有什麼能將他的眼睛從太平軍身上挪開呢。

從曾國藩的《討粵匪檄》中可以看出,他最仇恨的不是太平軍要造反奪天下,而是他們摧毀孔孟之道,“李自成至曲阜不犯聖廟,張獻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粵匪焚郴州之學官,毀宣聖之木主,十哲兩廡,狼藉滿地。嗣是所過郡縣,先毀廟宇,即忠臣義士如關帝嶽王之凜凜,亦皆汙其宮室,殘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朝不焚,無像不滅”,如果當初太平天國也尊重孔孟的話,恐怕曾國藩未必會起來抗爭,即便他起來抗爭,也未必能讓兩湖的士紳階層一邊倒的支援。

曾國藩始終是將太平天國看作最大的禍患,甚至遠勝洋人對中國的威脅,那當然也比朱敬倫的威脅大,所以只要能救下苟延殘喘的太平天國一口氣,比組建十萬大軍跟湘軍打一仗的效果可能都顯著的多。

好消息是,不管是五千噸的旗艦,還是三千噸、一千噸的軍艦,已經全部都造好了,毋庸置疑這是目前位置,東方最強大的海軍力量。(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