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談判的困難程度朱敬倫早有預料,他在廣州臨走的時候跟柏貴談過,有珠江上英軍軍艦的壓力,柏貴一五一十什麼都答應了。

因此朱敬倫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授權,可以說在新安這裡,他能夠代表廣東巡撫,甚至離任在即的黃宗漢也沒有為難柏貴,在授權書上加蓋了自己的大印,也就是說,朱敬倫在法理上可以代表兩廣總督。

這也是包令重視的原因。

包令那邊自己親自帶隊不說,還組建了人數多達三十人的龐大團隊,這些人中有法律專家,有精明的會計師,當然翻譯也是不缺的,同時還有一些瞭解中國的中國通,甚至有一個人還穿著傳教士的袍子,可以想象包令是能把香港蒐羅到了的精英都帶了過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朱敬倫這裡就寒磣多了,真正談判的的人只有他一個,陳芝廷在一旁做記錄,他不需要翻譯,他比英國人那些翻譯都更靠譜。

“我們可以釋放關押在廣州的1000名俘虜,其中包括100英國人,也可以交還800英軍戰死士兵的遺體。但是我們需要合理的膳食費。”

關於俘虜問題,朱敬倫主動表達善意,這也很附和慣例。

包令沒有拒絕,只是強調:“膳食費用必須在合理範圍內。”

朱敬倫點頭道:“當然,之後會由我們雙方共同擬定標準。”

對朱敬倫來說,只要能英國人手裡摳出一個銅子,那就是巨大的勝利,有的是辦法做文章,當然這份大禮自己現在用不到,可是卻能幫柏貴一個大忙,讓他在兩廣總督上任之初,就拿一個政績。

可是俘虜問題還是有分歧。

“你們必須釋放巴夏禮先生。”

英國人可一直都沒忘記他們的廣州領事。

但朱敬倫真的交不出來:“很抱歉,巴夏禮先生我們已經遞解到京城去了,你們的要求在我們的能力之外,我提議大家先擱置巴夏禮先生一事,關於巴夏禮先生的問題,你們最好直接去京城跟我們的朝廷談。”

巴夏禮是當時廣州代表英國的公使,官府一直認為是英軍首領,以巴酋稱呼他,所以巴夏禮到了林福祥手裡後,除了誘敵之外,就被黃宗漢遞解到了京城,這可是大功一件。

最後因為這件功勞,林福祥如願被提拔成了一個文官,到贛州去做同知去了。

可是英國人不滿意:“巴夏禮先生是在廣州被不名譽的綁架的。那麼就應該由廣州方面出面釋放巴夏禮,即便是溝通,也該是你們跟你們的朝廷溝通。”

吵了一個多小時無法達成一致,朱敬倫建議暫時擱置這個議題,英國人不同意,認為公使代表英國女王,應該第一個談清楚。

朱敬倫不得已發火,以停止談判相威脅,才讓包令暫時放棄繼續糾纏這個問題。

雙方接下來談判了廣州貿易問題。

“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你們應該清楚,你們跟我們在廣州城對峙、互相攻擊了一年多時間,廣州城內外的老百姓對英國人沒有任何好感,任何英國人出現在廣州,都有可能遇到危險。我們不能冒險讓英國商人進入,這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不需要貴方負責人,如果出現了危險,我們的領事自然會根據領事裁判權來進行裁決。”

“你們何必急於一時,換約完成之後,我們就不會在阻撓。也是給我們一個緩衝期。”

“我們需要貿易,我們的商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我們不是來旅遊的,每耽誤一天,都是巨大的損失。他們的損失,就是整個英國的損失。”

“我們已經在想辦法促進貿易了,你們應該已經瞭解到,我們的總督和巡撫都在廣州城號召商人來新安進行貿易了。這在以前你們恐怕想都想不到,可是他們做了,你們應該給他們耐心,應該體諒他們的難處。如果因為你們的焦急,而導致他們的努力失敗,我保證你們會後悔的。”

英國人拿出了一系列統計數據,告訴朱敬倫,在日益增長的新安貿易中,英國商人的利益並沒有得到保證,目前新安的大小商人,都不太樂意跟英國人做生意,讓他們損失慘重,所以他們需要到廣州去得到補償。

朱敬倫批駁道:“廣州的商人都來新安了,即便他們去了廣州,也無法擴大任何貿易,新安商人之所以不願意跟你們做生意,那是因為就在不久前你們才攻擊了他們的同胞。而且還偏激的跑到他們的家鄉,跑到鄉村去殺人放火。你們應該清楚,我們國家的人,對鄉村格外的敏感。你們讓他們很生氣。”

“我們承認事實。但你們也必須承認,由於他們的偏見,已經讓我國商人承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戰爭是軍人的事情,這些商人卻沒有參與其中。我認為由他們來承受後果,這是最不公平的事情。”

“如果我們能解決公平問題,是不是你們可以保證暫時不要求去廣州,將廣州貿易問題留待日後解決?”

朱敬倫一個反問,讓英國人討論了一刻鍾,最終對擴大貿易的渴望,超出了進入廣州的象徵意義。

他們詢問如何解決。

“很簡單,建立一個允許所有人參與的商品交易所,所有商品採取掛牌競拍的方式,這樣貴國商人一定不會收到趨避對待的。”

英國人覺得這個方法很好,提出由英國負責籌建這個交易所,朱敬倫明確拒絕,英國人又建議雙方合作共建,朱敬倫依舊拒絕,表示這種請沒有商量的餘地,最後妥協之下,允許英國人對交易所賬目進行監督。

事實上這個權力最後其他國家也獲得了,因為朱敬倫乾脆將交易所辦成了開放式交易所,凡是在交易所中有登記注冊的商人,他就有權力申請檢視與自己有關的相關賬目。

談判十分艱難,有時候雙方會為了莫名其妙的一個條款爭一整天,回頭雙方又都覺得該條款沒有意義,有時候又會在重大問題上迅速到莫名其妙的達成一致,總之談判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但是有的問題如同死結一樣怎麼都解不開。

比如英國人始終堅持不同意朱敬倫設定的釐局對英國商人抽釐。

“我們之前已經談到,就英國商人厘金用途問題,我們保證厘金將用於改善貿易環境,並且同意貴國進行監督資金流向,這已經是我們最大的讓步了。”

“既然我們已經跟你們的朝廷簽訂了相關的徵稅條約,你們就該無條件執行我不知道你們在這個問題上堅持有什麼意義,這完全沒有法理依據。”

“我提醒你們,目前我們還沒完成換約,相關條約還沒有生效,我們所談的,也不過就是半年的臨時程式,你們才不應該如此無力的堅持。”

英國人又要繼續討論條約問題,朱敬倫直接站了起來。

“最後一次,我們可以答應,英國紡織品不用抽釐,英國棉花不用抽釐,英國一切商品都不用抽釐,但只有一件商品,鴉爿,必須抽釐。否則我宣佈立刻停止談判。”

鴉爿貿易在英國確實是喝法的,但同樣在英國也是不符合道德的,尤其是他們的女王,多次明確自己的態度,甚至稱呼英國的癮君子為不名譽的,讓英國上層的癮君子們都不敢公開自己的樂趣。

英國始終不承認兩次戰爭是為鴉爿而打,堅持他們是為了貿易而來,可是不能否認的一點是鴉爿貿易超過英國其他所有商品的貿易總和,每年高達三千萬兩的貿易量,可以說有鴉爿貿易和沒有鴉爿貿易,中英貿易之間的關係是完全不同的,少了鴉爿貿易,英國對中國貿易就是巨大的逆差,而有了鴉爿貿易甚至可以取得貿易盈餘。

而鴉爿貿易的一半,都是出口到廣府,所以雙方所談的這個商品,價值上千萬兩,以目前的厘金稅率,朱敬倫每年能抽取上百萬兩銀子。

英國人很糾結,一方面是自己知道鴉爿貿易的不道德,一方面又有巨大的貿易逆差壓力,又要面臨朱敬倫的威脅,他們討論了相當長時間,也沒有達成一致,不得不建議休會,他們需要回香港進入更大範圍的討論。

英國人這一場討論討論了三天,最終他們妥協了,但是他們提出了要求,要朱敬倫必須保證,一旦完成換約,目前所談的章程立刻終結,被生效的條約取代,並且一定要寫入章程之中。

天珒條約善後通商章程中明確規定了鴉爿貿易的合法化,以洋藥之名進行抽稅,稅率依然是值百抽五。

同時英國人重申了他們的權力,那就是有權力監督朱敬倫所抽英商厘金的用途,他們並且提出,這些厘金只能用於擴建新安境內碼頭等貿易設施,而且這些設施必須對英國商人開放。提出朱敬倫動用這些厘金,必須得到港英政府的同意。

朱敬倫嚴詞拒絕了,表示願意接受英國人監督英商鴉爿厘金的流向,也保證這些厘金的用途為保障和服務於貿易,但是不同意由英國人決定朱敬倫是否可以動用這些資金。

這其實就是一個解釋權的問題,朱敬倫只需要給英國人一個合理的解釋,就能將這些錢用到很多地方,比如朱敬倫拿這些錢建造軍艦,然後告訴英國人是為了保護貿易,英國人也沒辦法。可是一旦讓英國人掌握資金的批準權,他們很有可能以軍艦不屬於貿易範疇,而拒絕撥款。

又進行了數天的激烈交鋒,雙方對條款進行增補之後,終於達成了一致。

朱敬倫答應,抽取的英商厘金,如果需要採購中國無法生產的物資的話,將優先考慮向英商採購,同時這部分厘金如果用於修建碼頭,購買港口機械的話,也將優先聘請英國工程公司進行施工。

朱敬倫則獲得了這批物資的決定權,大需要在使用之後,向英方解釋資金用途。

這時候已經到了1月底,激烈的談判竟然談了一個月。

很多地方朱敬倫都做了讓步,當然他想得到的,他基本上也都爭取到了。

總體來說,朱敬倫對這份章程是認可的。

因為相比而言,他其實更需要這份章程,意義遠超章程本身。因為即將到來的明年,第二次鴉爿戰爭將再一次打響,規模更大的戰鬥將燃燒到京城。之後咸豐皇帝逃離北京,並且死在承德,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並且跟顧命大臣發生權力之爭,發動軍事政變除掉了這些人。

總之中國權力中心將有兩年時間處於混亂之中,這是朱敬倫攫取廣東一省作為基業的最佳時期,所以他需要在這之前,跟滿清朝廷撇開干係,好讓自己可以在即到來的戰爭中獨善其身,其實他打算效仿的就是義和團時期,洋務派大臣們的東南互保政策,東南互保雖然造成了中國權力的分裂,但卻也有效的在戰爭期間,將東南各省與中央朝廷劃清了界限,得以保住這些地方不遭受戰火的荼毒。

等到中國權力中心穩定之後,朱敬倫也就不需要遵守他們跟英國人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了,朱敬倫那時候打算以du立的姿態,正式跟英國人談判正規條約。(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