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國家戰略儲備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民以食為天,糧食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物資,在開戰之後糧食價格絕對會飛漲,而華夏核心區域的糧食在沒有南洋諸省供應的情況下,也就能勉強滿足需求。

在發展糧食肉蛋養殖種植的情況下,進行國家級別的儲備是絕對有必要的。

為此韋珣還要求內閣從各個部門抽調人手,成立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局。

槍械、彈藥、運輸工具、油料、給養、被裝、藥材、維修器材、糧油蛋奶、華夏國內無法自足的礦產資源也需要進行儲備。

像是之前華夏缺少的硝石礦,在華夏的北庭省庫木塔格南湖戈壁勘探加上估算的硝石資源總量達到1.7億,比起智利的硝石礦絲毫不差。

之前華夏的硝石除了國內的小型硝石礦和土硝之外,進口最多的是智利的硝石。

當然,這不僅是華夏在進口,在華夏和日俄開戰之後雙方恐怖的彈藥消耗讓全世界都在進口硝石。

硝石的價格在近兩年的時間上漲七成,在世界各國爭相進口硝石的時候,韋珣就想起了號稱世界第二大硝石礦,實則可能是第一的硝石產地——吐魯番盆地。

硝石是製作彈藥必不可少的原料,也是製作化肥、工業鹽、硝酸的重要原料,同時冶金、玻璃也需求不少。

北庭省吐魯番硝石礦的發現,讓華夏再度少了一個資源上的短板,讓華夏在接下來對沙俄的戰爭中可以直接從北庭向北方戰區和西北戰區提供彈藥補給。

依照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的計劃,儘可能多的儲備北方戰區和西北戰區的彈藥物資,然後進快將戰線推進到鄂木斯克,藉助外西北的地形進快修建鐵路,改變補給地點。

因為一旦戰線推進到鄂木斯克,華夏的補給線受到沙俄哥薩克騎兵襲擾的可能性會更大,從東北和華北為鄂木斯克的大軍提供補給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而從北庭到鄂木斯克距離雖然也是有點遙遠,但卻不需要像北方的兩條通往瀚海的鐵路一樣中途需要渡河轉運。

只要提前在華夏控制的區域興建鐵路,從塔城地區到鄂木斯克的平坦地帶絕對可以依靠西北的工業進快完成鐵路的修建。

除了硝石之外,石油也是華夏緊缺的資源。

好在另一個時空的華夏已經給出了案卷,長慶、大慶以及西北的油田可以只要開發,完全可以滿足華夏短期內的使用需求。在北方的海西省(伊爾庫茨克)也有小型產油帶。

為了避免在局勢惡化的時候華夏需要的石油資源無法從外部進口,華夏已經開始對石油資源進行勘探,其中關中、華北、東北的石油主要作為戰略儲備,在必要的時刻才會開採滿足民用。

在海西省、北庭省、崑崙省三地的石油資源則完全用於軍用。其中北庭和崑崙兩省的石油是未來進攻沙俄的重要燃料來源。

華夏雖然有波斯灣的主權和法理,但在遠隔印度洋和南洋的情況下,又要經過英國人做主的印度洋,再加上沒有工業和開採計劃,完全是不可能為華夏提供原油的。

遠隔太平洋的委瑞內拉和墨西哥灣華夏雖然有投資的油井,可白頭鷹的海上實力僅次於英國,難保不會找著各種理由對此進行阻攔,畢竟他們這樣做不是一次兩次了。

在這樣的局勢下,開發華夏國內的石油暫時應急是必要的打算。

而國家戰略儲備局的任務就是對各種物資進行戰略儲備和規劃使用。

除了軍民都需要的食品、石油、被服之外,槍械、火炮、彈藥這些軍用的物資更是儲備的大頭。

韋珣給國家戰略儲備局的目標是在三年內完成十五億華元的武備儲備。

其中彈藥六億華元,槍支兩億華元,火炮一億五千萬華元,運輸卡車兩千五華元,戰鬥機及轟炸機五千萬華元,裝甲戰車七千五百萬華元,被服、糧食及其他軍用品儲備四億華元。

如此大規模的儲備必然是需要華夏國內的各種工業**全開半年多。

別人可能沒有感受過打窮仗的憋屈,韋珣可是深刻的知道其中的苦澀。

在抗戰時期,華夏不僅缺少槍支彈藥,食物被服也是極為短缺,那種窮苦的日子固然可以鍛鍊軍隊的意志,但在可以打富裕仗的情況下誰願意去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武備上多花一些錢就能少死一些人,其中的成本在資本主義國家來看只要不弱於敵人即可的要求,在華夏卻是要求儘可能的好。

這十五億華元的儲備還只是第一期儲備,如果兩大陣營開戰,第二期儲備將會立即執行。

第二期的儲備計劃更是喪心病狂的三十億華元,再加上要儲備起來進行貿易的物資,華夏國營的重工業、軍工業及軍民兩用的原料提供工廠都是下滿了訂單。

與其戰爭開啟之後著急忙慌的生產,還不如提前生產好作為儲備。

即便到時候用不了那麼多,只要儲存妥當,還能外售給其他國家。

元末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現在的華夏也是和兩大陣營一樣在積極備戰,甚至於華夏因為韋珣這個知道世界大戰的慘烈的領袖,華夏的備戰更徹底,準備更充分。

僅僅是國家戰略儲備局的儲備計劃就將華夏未來幾年的金礦及偽紗計劃的收益消耗一空。

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源,發上一筆橫財,韋珣計劃在開年之後就啟動歐洲的間諜網路,將一部分華夏十年來培養的間諜抽調一部分執行探路的計劃。

華夏對印度的情況只是知道大概,遠不如紮根二百多年的英國知道得多。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同時可以進行的自然是偵察工作了。

山川河流的地形,氣候風俗人口以及資源,都是情報組織需要進行繪製偵偵察的。這些情報人員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前往印度先去探查一下擁有的財富。

強人剪徑都會先踩點,收買人手瞭解肥羊的情況,更何況是幾十萬軍隊未來南下進入印度發財的計劃呢?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