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甘英條約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其實從軍隊被俘人數跟戰死人數的比率也能看得出蘇俄政府統治的穩固,一戰期間沙俄軍隊被俘的多達4oo餘萬,而這場衛國戰爭中蘇俄紅軍戰死的人數比一戰沙俄軍隊多了一半以上,但是被俘的人數不過6o餘萬而已,這簡直就是書迷樓www.shumilou.co也正是因為國內穩定,導師才有底氣在極端困難的局勢下堅持原則,在談判中給己方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雙方的談判在裡海東岸的甘英市舉行,最終達成的條約也因此被稱為《甘英條約》。甘英市是裡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在沙俄統治時期被叫做土庫曼巴希,之所以改為現在的名字,是為了紀念東漢時奉西域都護班之名西行尋找大秦(古羅馬)卻因為渡海難題沒法解決、最終無功而返的甘英(注1),李暉希望以此昭示國人,只要為國家為民族出了力,哪怕因為時運不濟而沒能成功,人民也不會忘記他們。

或許是想要讓潛在的敵人德國與現在的敵人蘇俄互相牽制,老張伯倫果斷地將已經被榨乾了的波蘭放棄了,但對於無論面積還是人口都要少得多的波羅的海三國,老張伯倫卻堅決要求蘇俄政府承認其獨立,由於德國政府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再加上聯軍的海上優勢導致蘇俄根本沒有收復三地的可能性,導師最終選擇了退讓,但這也是他在這次談判中僅有的兩次較大讓步之一。

至於另外一次,則是紅軍退出芬蘭,不過在導師的堅持下,卡累利阿地峽這樣的戰略要地還是保住了,這樣敵人就算從芬蘭出兵,也不會直接對彼得格勒構成致命的威脅。芬蘭雖然曾經屬於沙俄,但卻並非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而只是由沙皇兼任大公的自治大公國,再加上芬蘭人並非斯拉夫人,語言文化和血統上都有不小的差異,消化並不容易,放棄了雖然有點遺憾,但也不算是特別大的損失。

雖然戰局不利,但對於聯軍一方賠款割地的要求,導師統統置之不理,主動求和的可是對方,這不是訛詐是什麼?果然英國代表很快就放棄了這一不切實際的要求,轉而談起了釋放政治犯的問題,結果蘇俄代表的回答同樣乾脆,蘇俄現在沒有政治犯......

將其腦補為蘇俄殺光了所有政治犯的聯軍代表頓時以為抓到了赤色主義的罪證而揪住不放,卻沒想到這會導致自己很快就被換走,老張伯倫考慮的只是英國自身的利益,俄國人的死活他管那麼多幹嘛?就算只是作為抬價的手段,現在英國是急著停戰,也沒有閒工夫慢慢跟蘇俄扯皮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不過,安全同樣是一種利益,而且還是在很多情況下比經濟利益更加重要的國家利益,老張伯倫可以不管蘇俄在國內的作為,但絕不能允許赤色思想在歐洲氾濫,新的談判代表準確地領會了他的想法,堅決要求布爾什維克停止輸出革命,而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也必須迎回它們的合法政府。

但導師的態度卻很強硬,他要求反蘇聯盟先解散、然後才考慮停止輸出革命,而且還只同意保加利亞蘇維埃政府吸收一些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聯合政府,作為蘇俄與土耳其之間的緩衝區,反正該國的很多地盤還被聯軍佔著,而目前的蘇俄紅軍已經無力將其奪回。至於蘇維埃政權已經基本鞏固了的羅馬尼亞,導師寧可再打一年也不會放手。

老張伯倫對此十分不滿,但談判期間國際形勢的變化還是迫使其作出了讓步,往好裡想,保加利亞作為緩衝區,蘇俄想要擴張就只能向西了,那必然會跟德國爆直接衝突,正符合他的期望。

但老張伯倫卻低估了導師的狡猾,蘇俄代表在簽約時所用的名義始終都是“蘇維埃俄國”這個國家而非俄國布爾什維克這個政黨,結果蘇俄緩過勁來之後,便跟羅馬尼亞“合併”組成了一個新的國家“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俄不再是國家主體,之前簽下的條約自然也就可以不認賬了......

《甘英條約》簽署後,慘烈的蘇俄衛國戰爭終於宣告結束,雖然戰區也就侷限在地理上的東部歐洲與亞洲一小塊地區,但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卻並不比之前的三國大戰小多少。

面對29國的圍攻,新生的蘇維埃俄國仍然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還恢復了不少舊俄的領土,並且擁有了一個意識形態相同的小兄弟、或者說是附庸國,如此強勢的表現對外充分震懾了那些懷有敵意的國家,使得蘇維埃俄國可以在強敵環伺之中開始自己的工業化程序,而對內則讓舉國上下都為自己祖國的強大而深感自豪,再加上戰爭期間那些潛在的反動分子都跳了出去而被清洗乾淨,本來因為崛起太快而根基不穩的蘇維埃政權如今已經得到了極大的鞏固。

不過,蘇俄的元氣也在這場戰爭中大受損傷,別的不說,即便是“收復”了波蘭等地之後,蘇俄的人口也才回升到可憐的1.2億不到,而且青壯男子幾乎死掉了一大半,育齡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這個問題後來還是中國男人幫忙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注1:李暉認為甘英找到的“西海”是裡海而非主流觀點認為的波斯灣,理由是渡海困難說明當地航運並不達(即便當地船工存心欺騙,如果海上船隻來往頻繁,甘英也不可能上當。),這跟自古就海貿活躍的波斯灣並不符合(早在阿拉伯帝國建立之前,中東地區的海貿就很活躍了。),倒是西邊南邊都是崇尚峻嶺、而北邊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裡海更像,另外裡海在地理上也是最近的,並且不像波斯灣那樣其實很容易在6地上繞過去,怎麼看都更加符合邏輯。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