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歐洲劇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蘇俄在戰爭中損失的不僅僅是人口,工業、農業、建築與交通設施也都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好在重建總比新建快得多,計劃經濟在這方面又有巨大優勢。? 戰爭結束後不過兩年的時間,蘇俄工業總產值就全面過了沙俄歷史最高水平,只是如果足夠細心,還是不難從一些細節問題上看出這個國家的虛弱。

當然,虛弱歸虛弱,有衛國戰爭單挑29國沒輸的戰績作為威懾,沒哪個國家會想不開自找苦吃,尤其是在國際形勢變化、導致反蘇聯盟解散之後就再也沒能重新建立起來的背景下......

蘇俄衛國戰爭之所以被認為是一次“準世界大戰”,並不僅僅是因為參戰的國家數量多和死傷的人員數量多,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之大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別的不說,光是赤色陣營的建立和兩個帝國的倒臺,這影響就已經足夠大了。

奧匈帝國的解體成為定局之後陷入了異常紛亂而殘酷的內戰,好在跟蘇俄停戰後終於騰出手來的大英帝國依靠著還未完全散盡的餘威出手干預,奧匈帝國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才暫時免於受到更大的傷害。

不過大英帝國的干預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私心,否則也不會先盯著一片太平的德國不放了。如果要說奧匈帝國解體最大的受益者,那麼無疑是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國,吞併了捷克與奧地利之後,德國的工業總量不但過了英國本土,距離整個大英帝國的總和也已經相差無幾。而且德意志帝國的總人口也因此增加到了7ooo萬以上,進一步拉開了跟英國之間的差距。

而且這場持續數年的戰爭還讓德國萎靡了一段時間的工業重新開始高展,德國工業總產值能夠反英國(本土),可不僅僅是因為直接接收了捷克與奧地利的工廠。

這樣的變化無疑讓老張伯倫深感憂慮,他試圖逼迫德國將侵吞的奧匈帝國地盤吐出來,但德皇威廉二世這一次卻出人意料地寸步不讓,現在有蘇俄在側,他就不信老張伯倫真敢跟德國大打出手。這一次威廉二世的判斷難得地猜準了,不過盎格魯薩克森人的外交天賦不是蓋的,就算不能採用軍事手段,也未必就對付不了二德子這個刺頭。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一方面,老張伯倫開始暗中支援奧地利、特別是捷克那些並不甘心被德國統治的人士,讓他們透過各種各樣的辦法進行反抗,在和平期間,即使以德意志帝國一貫的**與保守,也使不出太過狠辣的手段,想要徹底肅清游擊隊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而另一方面,老張伯倫則想方設法擴大協約國組織,想在短時間內加強英國自身的實力並不容易,那麼多拉一些盟友無疑就成了最立竿見影的辦法,而協約國組織至少要比之前的反蘇聯盟更加可靠。

可能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再加上這個時空奧匈帝國是幫英國的忙而遭到了解體的噩運,英國也不好太過刻薄,因此並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將“二元”之一的“大匈牙利”拆散,反倒出力助其平定“叛亂”,穩住了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的局勢,條件是脫離同盟國、轉投協約國的陣營。匈牙利本來就跟奧地利有矛盾,並不把德意志人視為同胞,現在又接收了這麼大的好處,毫不猶豫地就當了牆頭草。

而基於同樣的考慮,英國政府也給予了已經成功復國的塞爾維亞王國以堅定支援,並將其吸納進了協約國,雖然嘴上說這樣做是為了防備蘇俄,但協約國的擴大對其頭號假想敵德國來說,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協約國在戰後吸納的新成員遠不止這兩個,透過老張伯倫的努力,除了三個赤色國家和少數幾個中立國外,其他的歐洲國家幾乎全都加入了協約國,這讓德意志帝國上下無不倍感壓力,而協約國內部取消關稅的新規定,更是讓德國人既羨慕又怨恨。

但不管如何,英國人下不了決心跟德國開戰,德國更不敢主動挑戰英國,畢竟蘇俄對德國的威脅可比英國大多了,英德相爭讓蘇俄獲利的話,對英國來說只是會帶來危險,德國可就直接有亡國之危了......

老張伯倫透過借勢,成功地將德國這頭猛獸又重新鎖進了牢籠,但是借來的力量終究沒有自己的實在,老張伯倫年事已高,一旦突然不在了,繼任相是否還有這樣的水平來玩好平衡以維持住自己西方霸主的地位,怎麼看都有些懸。尤其是,現在的歐洲大6上,還多出了一個極有力量、更有膽量的攪局者——蘇俄......

《甘英條約》的墨跡還沒有幹,稍稍緩過勁來的蘇俄就建立了所謂的“第三國際”,公然以國際共運的領導者自居,在以和平手段努力推動保加利亞赤化的同時,導師還毫無心理障礙地插手了不久前爆的土耳其革命......

土耳其革命固然是由於戰爭中的巨大損失激化了其國內的矛盾所致,但如果不是英國卸磨殺驢,革命恐怕也不會來得這麼快。

事實上,早在跟蘇俄正式停戰之前,英國和法國就已經急不可耐地先開始在地圖上瓜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大片土地,根本不問當時尚在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政府的意見。英法兩國如此難看的吃相很自然地激怒了土耳其人民,而祖國喪失大部分領土、甚至就連國都伊斯坦布爾也未必能夠保得住的嚴峻現實,則完全激了土耳其人的民族意識。

在戰爭期間功勳卓著而被迅提拔的年輕將領穆斯塔法·凱末爾站了出來,他一邊調動自己的軍隊控制住土耳其的核心領土安納託利亞(也就是小亞細亞半島),一邊通電全國,號召所有的土耳其人和都團結起來為祖國的獨立而戰,“不獨立,毋寧死!”8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