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都撐不下去了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對於總人口不過2ooo多萬的波蘭來說,上百萬軍隊戰死或者被俘、還有更多的平民死於戰亂,這樣的損失足以讓其喪失所有的雄心壯志。? 之後波蘭完全淪為了這場戰爭的看客,就連當炮灰都沒資格了,波蘭畢竟已經亡國太久了,怎麼都不可能拼到老弱婦孺都上戰場的程度,就連畢蘇斯基,逃到德國之後也低調了許多,再也不公開鼓吹他分裂俄國、重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想法了。

油盡燈枯的不僅僅是波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這場戰爭中也同樣損失慘重,雖然它的總人口比波蘭多得多,但現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比較穩固的其實也就剩下小亞細亞半島核心區,人口不滿2ooo萬,還沒波蘭人多,可是在這場戰爭中永久性減員的人數卻並不比波蘭少多少,這就迫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得不大量徵召北非和中東的部族武裝以避免核心統治區元氣大傷。然而,那些對帝國早已經沒了什麼忠心的異族人看清了帝國的衰弱之後,先想到的卻是動叛亂......

結果可想而知,沒過多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步了奧匈帝國的後塵,其橫跨三大洲的廣闊國土四分五裂,湧現出了數以百計的草頭王,而由於此時蘇俄衛國戰爭還在持續,英法兩國根本騰不出手來平定中東北非的亂局,導致當地的軍閥混戰愈演愈烈,給當地民眾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長時間的軍閥混戰,也讓那些真正有能力、而非只是出身好的牛人脫穎而出,他們的橫空出世,改變了整個阿拉伯文化圈的政治格局,甚至撼動了西方國家、主要是英法在這兩個地區的殖民秩序,影響十分深遠。

英法可以暫時不管那些地區的叛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政府卻不能不管,可是抽出本就不多的本土軍隊去幹這件事,對蘇作戰就只能更多地仰賴英法軍隊了......

然後,老張伯倫就只能鬱悶地看著本國和鐵桿盟友的法國實力被迅消耗,而德國卻抓緊時間鞏固對捷克和奧地利的統治,其求和的念頭自然是越來越強烈,當新式飛機起到效果扭轉了不利的戰局之後,老張伯倫甚至都等不及擴大戰果、對蘇俄施加更大的壓力,就急不可耐地主動向蘇俄遞出了橄欖枝,不過為了面子,老張伯倫還是請出中國來加以調停,這樣比英國直接向蘇俄求和要好看得多。

蘇俄跟西方打到現在這個程度足以讓李暉滿意了,再打下去的話,只怕中國就得派出志願軍保證蘇俄不倒臺了,因此他也就沒有讓人從中作梗,而導師自然更是求之不得,因為正如李暉所知的那樣,蘇俄的確已經堅持不了太久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雖然戰果驚人,但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蘇俄軍民同樣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巨大犧牲,光是紅軍,在這場戰爭中死亡和失蹤的總數就過了26o萬,這比歷史上沙皇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總的陣亡人數還要多得多,而如果加上被俘和致殘的,則接近4oo萬人。而蘇俄平民的傷亡同樣嚇人,即使不算波蘭,蘇俄死於戰亂的平民也要過45o萬!而兩者相加之後,總數更是過了8oo萬!

雖然只看數字的話,這還遠不及歷史上蘇聯在二戰期間的損失,但要知道,二戰前的蘇聯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如果將捷克與奧地利算成德國的,則蘇聯為第三大工業國。),還獲得了海量的美國援助,這兩點都是現在的蘇俄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所能承受的人口損失和所能負擔的脫產人口比重也都要小得多。

而且本時空因為三國大戰與內戰的損耗,蘇俄衛國戰爭之前的總人口僅有1億出頭(戰前沙俄大概有1.5億多的人口,戰後中亞人口全沒了、西伯利亞只回來一部分,波蘭獨立了,再加上戰爭的巨大損耗以及戰亂對生育和嬰幼兒撫養的影響,只剩這麼點人並不奇怪。),遠不能與歷史上二戰前的1.9億(不算36年後新佔土地的話也有將近1.7億)相比,何況在三國大戰和內戰中死的還主要都是青壯男子,三場殘酷戰爭連著打下來,現在蘇俄還能剩下多少年輕的男人?

事實上,現在蘇俄國內的女工數量已經過了工人總數的一半,甚至就連軍隊當中,女兵的數量也開始迅增加,甚至還出了完全由女性組成的團級部隊,由此不難管窺蘇俄青壯勞動力的缺口已經大到了何種程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歷史上二戰前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經頗高不同,此時的蘇俄農業還完全依賴於畜力和人力,因此青壯勞動力的大量損失不但影響了工業生產和前線戰局,至關重要的糧食生產也不可避免地出了大問題。

1911年蘇俄全國的穀物產量已經連戰前的7o%都達不到了,要知道那時可是全國內戰、當年的穀物產量比三國大戰前減少了幾乎一半啊!就算蘇俄人口較帝俄時期已經減少了很多,這麼低的糧食產量還是不可避免地引了大面積的饑荒,若非李暉擔心蘇俄堅持不住、順便清掉國內過多的糧食庫存,低價出售和賒借了蘇俄不少糧食,蘇俄在這場戰爭中的人口總損失甚至可能過1ooo萬!也就是總人口的1o%!

不過,即使在如此困難的處境下,蘇俄政府的統治仍然穩固,除了俄國人民因此激出來的愛國熱情,目前布爾什維克的黨員幹部還沒像二十年後那樣官僚和腐化(有建國初期風氣較好的原因,鐵人捷爾任斯基的契卡也功不可沒。),則是更加重要的原因。其實哪個國家的群眾都差不多,只要上面的人能夠以身作則,則大多數下層群眾也都會毫無怨言地跟著做。8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