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退避三舍報楚恩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文公說:“好吧,就按子載的計策辦理。”於是命令欒枝把宛春押送到五鹿交給守將卻步揚小心看管,把宛春的車騎從人都驅逐回去,令他們向成得臣傳話:“宛春無禮,晉國把他囚禁,等到拿住令尹一同誅戮。”從人們戰戰兢兢地連忙回走,生怕晉軍趕上殺了他們。

晉文公同時派人把曹共公押解過來,給他開枷鬆綁。文公說:“寡人不能因為路過曹國時你幹的缺德事滅曹國,是因為你賣身投靠楚國才攻打曹國。你如果派一個人去告訴楚國,今後曹國服從晉國,不再聽命於楚國,寡人就放你歸國,恢復曹國。”

曹共公害怕重耳,也想快點結束囚禁的生活,就寫了一封信叫人送給成得臣。信上說:

孤恐懼社稷隕滅,生命難保,不得已向晉國認錯,附屬於晉國,今後不能再跟從上國。除非上國能夠趕走晉國,保證曹國的安寧,寡人才敢事楚。

晉文公又派人去襄牛去找衛文公,令他寫信給成得臣,宣佈和楚國絕交,今後依靠晉國,就恢復衛國,讓他繼續做衛侯。衛成公聽了喜從往外。寧俞說:“這是晉國的反間計,不能相信。”衛成公不聽,也給成得臣寫了一封信送去。

宛春的從人慌慌張張地回到成得臣大帳,報告成得臣:“元帥不好了,晉國扣留了小將宛春。”

“什麼?”成得臣聽了氣得火冒三丈,大罵:“這個重耳怎麼這麼無禮,竟敢扣押堂堂楚國的使臣?當年你象流浪狗一樣四處流亡,在楚國時就是我菜板上的一塊爛肉,只恨當初沒有把你剁碎,今天讓你成精了。你剛剛返回晉國,就這樣囂張,我一定要好好教訓教訓你!”

成得臣正在氣頭上,站崗小兵進來:“報告元帥,曹國和衛國送來書札。”聽到報告,成得臣心想:衛侯出亡,曹伯被扣,怎麼還能送來書信?是不是發現晉軍有什麼破綻,給我通風報信,這可是老天幫助我呀!就命人把書札呈上觀看。一看才知道不是通報什麼秘密,而是宣佈背叛楚國投靠晉國,氣得小臉煞白,暴跳如雷,大喊大叫:“這一定又是重耳幹的缺德事,他怎麼這麼多的鬼道道?重耳,重耳,你我誓不兩立,老子要和你拼個你死我活!”立即傳令:“撤銷對宋國的包圍,去找重耳算賬!”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鬥越椒說:“撤圍就前功盡棄了。”

成得臣說:“還怕宋國跑了不成?等我打敗重耳,宋國就沒有仗恃的了,就會乖乖地跪倒在我的面前。”

鬥越椒說:“打敗重耳不是那麼容易的,現在晉國正在崛起,建立了三軍,也是一個千乘之國,七八萬兵馬,戰鬥力不弱。前番齊國、秦國都給宋國求情,被元帥拒絕,晉國也會串聯他們挾忿出兵助戰。元帥要戰,不一定能夠取勝。”

成得臣不滿意了,說:“你是哪夥的?怎麼就替他們說話?我就是不能讓重耳稱雄,一定要和他決一死戰,如果不能取勝,甘願接受軍法處治”

鬥越椒說:“我是提醒元帥不能輕敵,儘量不和晉國開戰。大王曾經命令我隨時告誡你,千萬不可輕易和晉國開戰。如果元帥一定要戰,必須報告大王,徵得同意。如果大王同意開戰,我們的兵力也不足,還要請求大王增撥兵力。”

成得臣說:“好吧,就請大夫去申城請示大王,一定要快!”

鬥越椒快馬加鞭直奔申邑,見到楚王,彙報了近期的軍情和成得臣奏請與晉國交戰的意見。楚王很不高興,就怒氣衝衝地問:“寡人讓你告誡他不可輕易同晉國交戰,你跟他說了嗎?”

鬥越椒回答說:“微臣已經告誡。”

“子玉硬要交戰,能保證必定勝利嗎?”楚王問。

鬥越椒說:“得臣立下誓言:‘如果不能取勝,甘願接受軍法處治’。”

楚成王還是很不高興,不太支援,就讓鬥宜申率領西廣之兵增派給成得臣。楚王身邊的左右軍稱作東廣、西廣,東廣是左軍,西廣是右軍。精兵都在東廣。楚王給成得臣只增派西廣之兵,只有一千人左右,就是不相信成得臣能取得勝利,不肯多給兵馬,也希望他不戰而退。成得臣的兒子成大心一看這種情況,就聚集成氏家族兵丁六百多人,主動向楚王請求前去助戰,楚王應允。

鬥宜申領兵跟隨鬥越椒來到宋地成得臣兵營。成得臣一看楚王就給增派這麼幾個人,氣得直跺腳,置氣說:“就是不給我增添兵馬,我也能夠戰勝晉國!”當天就召集將領開會,四國將領也都參加,成得臣調兵遣將。成得臣親自率領中軍,把西廣戎車和成氏本宗兵士併入中軍;命鬥宜申率領申邑之師,加上鄭國、許國的兵馬為左軍;命鬥勃率領息邑兵馬,加上陳國、蔡國的兵馬為右軍。之後立即集合兵馬,拔寨都起風風火火地趕往曹國,直接來到晉侯大寨附近的陶丘分三處紮下兵營。

晉文公召集眾將領研究計策,元帥先軫說:“楚國屢屢用兵,先是進攻齊國佔領陽穀,接著圍困宋國,曠日持久,兵馬疲憊。成得臣從宋國撤圍,急急趕來,是個疲勞之師,我們應該發動襲擊,一舉取勝。”

晉文公看了看狐偃,狐偃立刻明白文公的想法,這是晉國和楚國在中原兩軍相遇的第一仗,就想起了重耳對楚王說的‘退避三舍’。狐偃說:“從軍事戰略上講,子載的意見很對。兩軍對比我們是以逸待勞,這是有利條件。但是,主公昔日在楚君面前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為了報答楚君的恩情,萬一將來楚國的兵車在中原與晉國相會,願意避開楚君,退避三舍。’現在楚軍來了,我們立即開戰,是不講信義。主公不肯對原城百姓失信,能失信於楚君嗎?一定要躲開鋒芒,讓到是禮。”

聽了這話,眾將都議論開了,紛紛說:“主公是晉國的國君,成得臣雖然是令尹元帥也是楚國的臣子。以君避臣,主公受辱,不行,不行!”

趙衰說:“晉國是主公帶兵,楚國是成得臣帶兵,成得臣的兵也是楚國的兵,是執行楚君的意志。我們對他避讓,就等於對楚君避讓。因此說我們是避讓楚國,不是避讓成得臣。”

又有人說:“我們退避,如果楚軍不追趕怎麼辦?”

狐偃說:“如果我們退避,楚國不追趕,也退兵,就不再圍困宋國,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如果我們退卻,楚軍緊緊追趕,他們就是以臣逼君,他們就理屈。我們退避,如果他們死死追趕,我們的士兵就會憤怒;他們的士兵就會誤認我們懼怕而驕傲。他們驕傲懈怠,我們憤怒憋了一股勁,怎麼能不勝利呢?”

文公說:“好!道理都清楚了。”傳令:“三軍俱退!”

晉軍三軍拔寨都起,後退三十裡。軍吏報告:“已經退兵一舍之地。”

晉文公命令:“不準停止,再後退三十裡!”

三軍又退了三十裡,軍吏又來報告:“已經退兵六十裡。”

晉文公命令:“休息一刻,吃些乾糧,繼續後退三十裡!”

軍兵休息打尖之後又後退三十裡,先後一共後退三舍——九十裡,到達城濮,晉文公命令:“安營紮寨,埋鍋造飯,準備反擊。”

這時,齊昭公派上卿國懿仲的兒子國歸父為大將,崔夭為副將;秦穆公派自己的二兒子小子憗為大將,白乙丙為副將,分別率領本國大軍趕到城濮,協同晉國抗擊楚國,都在城濮駐紮下來。宋國已經解圍,宋成公也派司馬公孫固來到晉軍致謝,也留在軍中助戰。

楚軍在陶丘剛剛駐紮下來,晉軍就拔營撤退,楚軍將領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一仗沒打晉軍就退,是晉軍害怕了;有的認為是晉軍不想和楚國打仗,好漢不打不還手的人,人家不跟你打,再攆著打沒有意思。鬥勃對成得臣說:“晉侯以君避臣,給了元帥很大面子,你的臉上很光彩。我們在外時間太長了,軍兵疲乏,不如趁著這個機會我們也退兵回師,雖然無功,大王也不能怪罪。”

成得臣一瞪眼珠子,怒氣衝衝地說:“我已經要求大王給增添兵將,一仗不打就撤回去了,讓我怎麼向大王交代?晉兵撤退,說明他們膽怯不敢迎戰,在氣勢上已經失敗,軍心不振。我們應該立即追擊!”傳令:“集合兵馬,全速前進!”

楚軍沒有得到休息,就連續行軍追趕晉軍,士兵無精打采,怨言四起。追趕九十裡接近城濮,看到晉軍已經安營紮寨,成得臣看看當地的地勢,選擇一個靠山傍水的地形紮下大營。

欒枝探得楚軍據險安營,就向先軫建議:“成得臣佔據有利地形安營紮寨,易守難攻。我們應該出兵襲擊,不讓他在那裡安營。”

先軫很平靜地說:“成得臣屢次用兵,懂得兵法,他是防止我們偷營。他的兵營雖然易守難攻,我們不去進攻他的兵營,有利地形也就沒有用了。成得臣遠道而來,是找我們打仗,他是要主動進攻我們,目的是戰而不是守。我們選好有利地作戰地形布兵列陣,四處下套讓他去鑽,就會掌握主動。”

“成得臣久經沙場,楚兵連年打仗,雖然有些疲憊,但是作戰經驗豐富。我們三軍剛剛建立,不知能不能戰勝楚兵?”文公說。臨戰之前,文公對這場戰役能不能全勝心中也沒有把握。

狐偃說:“現在成得臣緊追不捨,這一仗非打不可,我們必須應戰。這一仗可以定乾坤,如果打勝,主公就是諸侯的方伯,晉國因此而強大起來;即使不能取勝,楚兵也不會佔多大便宜。我們晉國外面是黃河,裡面靠著太行山,自然屏障堅固,誰都很難打進來,楚國也奈何不了我們。”

晚上,先軫在自己的帳內研究怎樣埋兵佈陣,制定作戰方案。文公也在自己的帳內休息,對於這一仗將是什麼樣的結局還是放心不下,思前想後,躺在床上很晚才睡著。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彷彿自己還是在出亡的時候,和楚王玩摔跤的遊戲,兩人都憋足氣力,使盡全力,相持很長時間,自己氣力不足,楚王猛地一較勁,一個腿絆,文公仰面倒在地說,前額被楚王打破,楚王趴在重耳身上吸允*。一下子驚醒,心裡害怕,再也睡不著了。狐偃和他住在一個帳篷裡,文公把他喊醒,就把夢到的情況說了一遍,然後說:“夢中沒有戰勝楚王,不知是吉是兇,也不知明天這場戰鬥是勝是負?”(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