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得臣逞強不撤兵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門尹般和華秀老兩人告別宋公,在夜裡偷偷留出城,躲過楚兵的視線,找個空子穿過防線,一路打聽晉軍的去處,找到了晉文公的大營,見到晉文公,訴說楚軍繼續圍困宋都的情況,獻上禮單。門尹般說:“宋國亡在旦夕,我國君侯毫不吝惜祖傳寶物,全部獻給上國,請求速速救援。”

文公安排宋國兩位使者休息,找來先軫商量。文公說:“宋國危急,如果不去解救,我們就將在諸侯國失掉信義;如果去救,成得臣是不能主動退兵的,必然要和楚國交鋒,楚強晉弱,我們沒有必勝的把握。卻縠曾經給寡人獻策,必須聯合齊秦兩個大國才能有把握戰勝楚國。現在楚國主動把陽穀歸還齊國,兩國和好;秦國和楚王沒有怨恨:他們不可能出兵支援我們打楚國。這事怎麼辦?”

先軫說:“臣有一個計策能讓齊國和秦國主動來配合我們共同和楚國交戰。”

文公樂了:“什麼妙計這麼神?”

先軫說:“宋國給我國的賄賂可以說是非常厚重的。受賄之後去救宋國有什麼道義可言?名聲不好。不如把賄賂辭退,讓宋國把這些東西分成兩份,分別去賄賂齊國和秦國。求齊秦兩國派出使節勸說楚國退兵,兩國都認為楚國會給面子退兵解圍。但是成得臣逞強好勝,必然不會撤兵,這樣就會卷了齊國和秦國的面子,惹怒齊國和秦國。收人錢財一定要與人免災,齊國、秦國收了晉國的賄賂,他們就會出兵支援我們打楚國。”

文公提出了疑問:“如果楚國答應解圍退兵,宋國就會感謝齊國和秦國,埋怨晉國不相救;同時齊國、秦國都會對楚國更親近,這對晉國有害無利。”

先軫說:“臣還有一個計策,能使楚國一定不答應齊國和秦國的請求。”

“這又是一個什麼妙計?”文公問。

先軫說:“曹國、衛國都是楚國最親密的,宋國是楚國最嫉恨的。現在我們已經驅逐衛侯,囚押曹伯,這兩個國家的土地任憑我們支配。這兩國和宋國接壤,在靠近宋國的地方割一塊給宋國,楚國就會更加仇恨宋國。齊國、秦國雖然請求放過宋國,楚國也不會幹的。齊國、秦國就會怨恨楚國不給面子,就是原來不想和我們合作也不得不和我們一同救宋伐楚。”

“好,很全面。”文公拍手贊成。晉文公把宋國使者門尹般和華秀老找來,讓他們把禮品單分成兩份,令他倆分別帶著禮品單去齊國和秦國,求齊國和秦國向楚國求情,並囑咐他倆如何說話,要求他倆還要回來回話,以便晉國準備和楚國決戰。

宋國使者領命而去。華秀老去齊國,齊國距離近,很快就到達臨淄,見到齊昭公,獻上禮單,齊昭公看了很高興。華秀老懇求說:“現在楚國還有一半的兵力圍困宋國,宋國危在旦夕。晉國和楚國關系緊張,只有齊國能夠和楚國說上話,解救宋國非齊國出面不可。如果上國施恩保住宋國的社稷,不僅捨得用宋國國庫中的珍寶重謝,而且會對齊國感恩戴德,世世代代和齊國友好。”

齊昭公問:“現在楚君在什麼地方?”

華秀老說:“楚王已經解圍,現在已經退兵到申邑。只有楚國新任令尹成得臣剛剛接手楚國國政,以為圍困宋國時間很長了即可攻破,貪圖立功,不肯退兵。所以我們才來求上國出面勸他解圍退兵。”

齊昭公說:“楚王前段時間佔領了齊國陽穀,近日還給了我們,兩國和好退兵,這麼看楚王沒有貪功之心。既然是令尹成得臣不肯解圍撤兵,寡人就賣個面子去為宋國請和。”於是就派崔夭為使者去宋國楚營見成得臣。

門尹般到達秦國見到秦穆公也是華秀老那樣一套話,秦穆公欣然應允,就派公子縶為使者去楚軍營中找成得臣給宋國講情。

門尹般、華秀老又都按著晉文公的要求回到晉國兵營回話。文公說:“寡人已經滅掉曹國、衛國,這兩國的土地晉國不能都要,挨近宋國的部分就割給宋國,你們代表宋君察看一下地界,先接管過去。”就命令狐偃帶著門尹般去接收衛國的土地,命胥臣帶著華秀老去接收曹國的土地。到了這些地方把原來的守臣都趕跑了。這些守臣很不滿意,就都跑到成得臣那裡訴苦。成得臣氣得暴跳如雷,安排手下加緊攻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成得臣剛要去督促攻城,齊國使者崔夭來到大帳,接著秦國使者公子縶也來到。齊秦兩個大國都是來給宋國講情的,都勸成得臣趕快退兵。成得臣氣得哇呀亂叫,簡直就要瘋了。他嚷嚷道:“宋國親近晉國,我們包圍宋國,晉國就出兵滅了楚國的盟友衛國和曹國,還把衛國和曹國的土地分給宋國。你們又都來給宋國求情,宋國要想求和還敢要曹國和衛國的土地嗎?你們不要怪我,我實在不敢奉命!”

崔夭、公子縶弄得一點面子都沒有,氣得肚子鼓鼓的沒處發洩,兩個人恨恨地離開成得臣的大帳回國,走出不遠就都遇到了晉國的使者。晉侯明知成得臣不能答應齊國和秦國的請求,安排人提前在路上等待崔夭和公子縶,把他們邀請到晉文公的大帳。文公安排酒席熱情款待,崔夭、公子縶訴說了在楚營的遭遇,心中還憤憤不平,怒氣難消。重耳說:“成得臣驕悍無禮,當上了令尹不知天高地厚,楚王的話也不盡聽,還要和晉軍交戰,寡人希望你們兩國能夠出兵相助,一定要殺殺成得臣的威風。”崔夭、公子縶正想出出這口惡氣,回國都要求出兵支援晉國。

成得臣也很生氣,這個重耳逃亡在楚國時楚王盛情款待,回國為君就不是他了,竟然敢和楚國做對。還有秦國、齊國都來裝好人。楚國得罪宋國,丟掉衛國和楚國,你們都結交宋國,讓楚國裡外不是人,太可恨了。我一個宋國沒有得到,你重耳得到曹國和衛國兩個國家,便宜都是你們的了。發誓,“不恢復曹國和衛國誓不回軍!”

聽到這話,楚將宛春獻計說:“小將我有一個計策可以不用刀兵恢復曹國和衛國。”

“什麼計策?快說說。”成得臣迫不及待。

宛春說:“晉國逼走衛侯,囚禁曹伯,目的就是為了給宋國解圍。元帥派一個使臣去晉國軍營,要求晉國如果恢復曹、衛之君,歸還兩國的田土,楚國也解除對宋國的圍困。我們放棄一個沒有拿下的宋國,恢復兩國已經滅亡的曹衛,還是合適的。大家就此罷兵,握手言和也是一件好事。”

成得臣說:“如果晉國不答應怎麼辦?”

宛春說:“元帥先把去晉國交換的做法說給宋國,明確告訴宋國我們暫緩攻伐。宋國就盼望著晉國能夠答應我們的條件,楚國不再圍困他們。如果晉侯不答應,不但得罪曹衛兩國,宋國也就因此怨恨晉國。聚集這三國之怨,我們攻打一個無道的晉國理直氣壯,勝利的把握就大了。”

成得臣問:“誰敢出使晉國軍營?”

宛春說:“元帥如果指派我去,小將絕不推辭。”

成得臣就通知宋國已去和晉國談判,暫緩攻城。命宛春為使者去晉國軍營談判。到了晉營,拜見晉文公,說:“君侯的外臣成得臣派使者代表他拜見晉侯殿下,成得臣說:曹國和衛國對於楚國,就像宋國對於晉國那樣重要。如果君侯恢復衛國和曹國,得臣願意解除對宋國的圍困,兩下各自撤軍,握手言和,免得生靈塗炭。”

宛春還沒有講完,狐偃就氣得鼓鼓的,咬牙切齒地罵了起來:“子玉這個東西真不講道理,你放開一個難以攻克的宋國,卻要我們恢復已經滅亡了的曹衛兩國,便宜都是你的?”

先軫碰了碰狐偃的手,意思是暫時不要發火,然後對宛春說:“曹衛罪不至滅亡,我們主公已經想恢復兩國,請小將暫時去後營住下,容我們君臣商量商量具體怎麼辦理。”欒枝領著宛春去了後營。

先軫字子載,他是元帥,大家都以字稱呼他。宛春離開後,狐偃說:“子載還真的想答應成得臣恢復曹衛嗎?”

先軫說:“宛春提出的要求不可聽,也不可不聽。”

狐偃說:“這話怎麼叫人聽不懂,到底是聽還是不聽?”

先軫說:“成得臣詭計多端,他把好事都攬在自己身上,壞事都推給別人。不聽宛春的,我們不僅得罪楚國,而且宋國、衛國、曹國全都怨恨我們,天下都說我們不是;如果聽他的,就是他們楚國挽救了曹國和衛國,對宋國也有恩情,天下都讚揚楚國的恩德。”

狐偃說:“哎呀,左右都不是,這可真是一個毒計,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先軫說:“滅火用水,發水土掩,有一計就有破他的計。”

“子載有什麼妙計?”文公問。

先軫說:“當今之計,我們應該獨自私許曹共公、衛成公恢復曹國和衛國,條件是他們給成得臣寫信表示同楚國斷交;同時拘留宛春以激怒成得臣。成得臣性情直爽暴躁,必然移動兵馬來找我們打仗,這樣宋國的圍也就自然解了。如果子玉和宋國和好,宋國也不會背叛我們。”

“子載的這個計策很高明。”文公緩了一口氣說,“但是寡人從前受到楚君的恩惠,現在拘留楚國的使臣,恐怕有背恩之嫌。”

欒枝說:“楚國吞併小國,*大邦,不講道德,漢江一帶姬姓小國都被他滅掉,使中原諸侯蒙受很大恥辱。主公如果不求霸業則已,如果求霸業,就不能忍受這個恥辱。不能因為小恩小惠廢了大計。再說楚國明知宋國和晉國是盟友,偏偏進攻宋國,是楚國先和晉國過不去,這是恃恩欺人,也是不道德的。不能因為楚君對主公有過恩情我們就什麼都受他的。何況楚王已經撤到申邑,是不想和我們交手,明顯是成得臣恃才逞能。成得臣不仁,就不要怪我們不義,一定要好好教訓他一番,讓他對楚王也恭順一些。”(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