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展禽以理退齊兵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柳下惠說:“你們這些百官都是白吃飽,退兵的事情還來找我,我一個鄉野之人出面,你們這些大人的臉面還要不要?”

臧文仲明知這話帶刺,是對他不滿,也得忍受,耐著性子懇求說:“現在事情非常急迫,只有你能說出最有勁的話,令齊兵回去。這樣的重擔只有你能承擔得了,你就去一趟吧,犒賞齊軍的物品由你帶去。”

柳下惠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為了百姓我應當走一趟,但是我年事已高,身體有病不能行動,就讓我的弟弟展喜去一趟,我會告訴他怎麼說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展喜在朝中擔任小吏,口才比較。臧文仲回去之後又派展喜來向柳下惠請教。

柳下惠說:“齊國來打魯國,是為了重振桓公的霸業。圖霸必須尊王,如果以先王之命責備他們,是可以起作用的。”接著如此這般地交代一通。

展喜回去向魯釐公做了彙報,釐公讓展喜帶著七車糧食、布匹和豬肉來到魯國的汶南地區,齊軍剛到魯國邊境。展喜把馬車停在道邊等待齊軍。齊軍的先鋒官崔夭先到,展喜迎上前去說明來意,獻上犒軍物品。齊孝公的大軍還在齊國境內,沒有過邊界。崔夭把展喜領進齊孝公的大帳,獻上魯國的犒軍物資。崔夭按著柳下惠教給的話說:“我國國君不會來事,不知什麼事讓君侯動這麼大的肝火,邁動高貴的腳,領著重兵出現在我國的地盤上,魯侯令我來犒勞大軍。”

齊孝公拿著架子,看也不看展喜一眼,手裡拿著一本書,裝作看書的樣子,發出一聲冷笑,說:“魯國害怕了吧?”

展喜笑了:“小人害怕,君子不怕。”

齊孝公放下手中的書簡,看了看展喜,蔑視地說:“現在你們魯國沒人沒錢沒糧,文官沒有以往施伯那樣的智慧高人,武官沒有曹沫那樣的猛將,國庫空空沒有糧食,田野旱的草都不長,你們還有什麼可仗恃的?仗著什麼不害怕?”

展喜理直氣壯地說:“憑著先王之命,仗恃齊魯兩位先君的友情。當初周成王命我國先君周公旦和齊國先君太公望說:‘你們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曾經共同輔佐先王立下大功,情同手足,你們都有了封國。’令周公和太公歃血為盟,立誓齊魯兩國共輔周室,‘世世子孫無相害也’。君侯現在來我國問罪,也就是想聽聽我們的解釋,有錯認錯,給個說法就回師,肯定不是要滅掉魯國;您哪能貪佔魯國的土地而違背先王之命呢?君侯您即位之後,魯國君臣都希望齊國繼續桓公的伯業,與諸侯和好。忘記成王的命令,違背太公的誓言,失去桓公的霸業,與諸侯為敵,君侯您都是不會做的。所以我國沒有懼怕。”

這席話實際是對齊孝公恣意用兵的批評,句句講在理上,非常有勁、給力。齊孝公服了,魯國人這事辦得有禮還有理,就按照禮節鄭重招待展喜,表態說:“寡人願意繼續和魯國友好,不再對魯國用兵。”當即發布命令:“撤兵回國!”

這就是著名的典故“有恃無恐”的來歷,原意是魯國仗恃先王之命和兩國鼻祖的友好誓言不怕齊國恣意討伐。

展喜回朝向魯釐公覆命。臧文仲說:“齊國兵馬雖然撤退回國,但是還是輕視魯國,欺負魯國。臣想和仲遂一起去楚國,借兵討伐齊國,好好教訓教訓他,讓齊侯幾年之內都不敢小看魯國。”

魯釐公就採納了這個意見,派公子遂為正使,臧文仲為副使,帶著禮品出訪楚國。臧文仲和楚將成得臣非常熟悉,就求成得臣先做楚成王的工作。楚王接見魯國使者,臧文仲說:“齊國違背鹿上之約,宋國膽敢和楚國對抗打了泓水之戰,這兩國都是楚國的仇人。現在齊國也仇視魯國,兵犯魯境,雖然已經回去,也是欺人太甚。如果楚國向這兩個國家問罪,我國君侯願意出錢出人,給大王打前站。”

楚成王正想收拾齊國,聽臧文仲這麼一說,當即拍板,派成得臣為大將,申公叔侯為副將,出兵攻打齊國,佔領了陽穀地區,把它封給了齊桓公的兒子子雍,讓雍巫易牙為相,留下甲士一千人,令申公叔侯為將領兵屯紮,讓魯國給予支援。這時,齊桓公的七個兒子投奔楚國,被楚王拜為大夫。

成得臣這一仗打的很順利,領兵回國,向楚成王告捷,楚成王非常高興,就想繼續攻打宋國。成得臣剛剛回來,就想派子文去。楚王說:“寡人恨宋國勝過恨齊國,子玉已經為我懲罰了齊國,你再去替寡人收拾收拾宋國。”

子文已經年老,不想幹了,想把自己的令尹職務讓給弟弟子玉,就對楚王說:“臣的才能萬萬比不上子玉,請子玉去吧,肯定不能耽誤了君王的大事。”

楚王說:“伐宋要比伐齊複雜,他剛剛投靠晉國,楚國攻打宋國,晉國必然出兵相救。抵擋晉國、宋國兩個國家,必須你去不可,你一定要為寡人去一趟。”就命令子文在暌地集結兵馬,檢閱部隊,申明軍法。

子文實在是想推薦子玉,但是自己是老令尹,是成王的老師,也不能違背王命,在暌地把兵馬集結上來之後,就匆匆忙忙地,草草地檢閱一遍,不到一個時辰就檢閱完畢,沒有處理一個人。楚成王看了不太滿意,說:“你檢閱武裝力量一個人都沒有處理,怎麼能立威?”

子文說:“臣老了,我的才能就像強弩之末。如果一定要立軍威,非子玉不可。”

楚王又令成得臣從新整頓部隊,從新檢閱。成得臣檢閱的非常仔細認真,要求嚴格,軍法嚴肅,違犯軍規的定殺不饒。先後對七人實施鞭刑,對三個人穿了耳朵,從此再沒有違紀的,號令如山,步履整齊,整整檢閱了一天。楚成王高興地說:“子玉果真是將才呀!”

子文又請楚王任命子文為令尹,主理國政。楚成王答應,就拜成得臣為令尹,做中軍元帥。

早朝任命之後,百官下朝都來到子文家裡,恭賀他舉薦人才,子文設定酒宴款待,非常熱鬧。子文向各位大夫敬酒,發現只缺少大夫蒍呂臣一人,有人說他有病了沒來。酒席進行一半的時間,正處於gao潮,門衛進來報告說:“門外有一個小孩求見。”子文讓進來。這個小孩進來衝著子文舉起右手示意接著鞠躬敬禮,之後就在最後一排邊上坐下來飲酒吃肉,旁若無人。子文不認識這個小孩,有人告訴說是蒍呂臣的兒子,名字叫做蒍賈,今年十三歲,昨天在校兵場邊上看了一整天閱兵。子文覺得這個小孩很有趣,就過來逗他,問:“我為國家推薦一名大將軍,國老都來祝賀,只有你小子不祝賀,為什麼呀?”

蒍賈說:“不是可賀,而是可悲。”

子文不高興了:“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說話呢?”

蒍賈說:“我小孩就是說真話。你把令尹大權交給子玉,是讓他安定國家,如果國內安定,在國外打敗仗,會有什麼收穫?子玉的失敗就是你舉薦的結果,因為你的舉薦而敗國,慶賀什麼?子玉剛而無禮,可以做將校使用,不可以做主帥,失去節制就會犯錯;他發揮個人能力奮勇打鬥可以,治民不行,超過三百乘兵車他就駕馭不了,敗得更慘,有什麼可賀的?”

一些大夫過來解圍說:“小孩子說狂話,不要聽他。”蒍賈耿耿個腦袋,笑嘻嘻地走了。眾人也就結束宴會,紛紛告別回家。

楚成王拜成得臣為大將,親自統領楚國大軍北進,同時召集陳、蔡、鄭、許四路諸侯共同伐宋,包圍了宋國的重要城邑緡邑。宋成公派司馬公孫固去晉國告急,晉文公召集群臣商量計策。

先軫說:“宋國齊國對我們有恩,楚國強橫無禮,駐軍齊國的陽穀,又來攻伐宋國,在中原生事製造混亂,這就是給了我們報恩救患、展威定霸的極好機會。”

文公說:“寡人想解救齊國和宋國,應該怎麼辦?”

狐偃說:“楚國也對我們有恩,現在就直接和他對陣也不方便。曹國剛剛投靠楚國,衛國剛剛和楚國結姻親,曹、衛和楚國的關係都非常密切。這兩個國家又都和主公有舊怨,非常可惡。如果我們攻打曹國和衛國,楚國必然移兵來救,宋國齊國就解圍了。”

晉文公說:“好!”就把這個方案告訴了公孫固,讓宋國堅守不戰。公孫固領命回宋國。

聽說楚國聯合陳、蔡、鄭、許,共是五國兵馬,文公擔心一旦和楚國正面作戰,晉國的兵馬不足。趙衰說:“自古以來大國都是建立三軍,中等的建立二軍,小國建立一軍。我國先祖曲沃武公的時候建立一軍,到了獻公的時候建立二軍,接著滅掉霍國、魏國、虞國、虢國,拓地千里,近期周王又封給八個城邑,晉國已經是一個大國,應該建立三軍。”

文公說:“三軍建立起來,是不是就能拉出去作戰?”

趙衰說:“不可,兵丁來自百姓,集中起來首先要進行禮制教育,使他們知道知道尊卑長幼之序,親近上級,聽從長官命令,忠於國君,為國家效命。然後就可以使用。”

文公又說:“建立三軍必須立元帥,誰可以擔當此任?”

趙衰回答說:“作為大將軍,有勇不如有智。具體戰鬥需要勇,設計佈陣需要智慧,戰爭以智慧取勝是根本。主公如果尋求智勇雙全的將領不是很難,如果求足智多謀有學問的元帥,我看只有卻縠。他五十多歲,好學不倦,書不離手,很有學問。精通《禮》、《樂》,經常給人講解;喜歡《詩》、《書》,經常誦讀。《禮》《樂》《詩》《書》講的是先王的法度,是道德、真理的府庫或源泉。民生以德義為本,兵事以民為本,只有懂得、尊崇、奉行德義的人,才能體貼百姓,尊重民意,受到擁護,才能使用好兵權。”(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