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原城示信傳美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完成了納王的任務,晉文公把晉國的兵馬帶到太行山南部一帶駐紮,安排接管周襄王賞賜的土地。這些地方,由於種種原因,接收起來並不順利,晉文公和他的文武大臣著實動了一番腦筋。晉文公派魏犨去接管陽樊,顛頡去接管欑茅,欒枝去接管溫地,自己和趙衰帶領兵馬去接管原地,其他四個小地方周國沒有派官員,兵馬到了自然歸順。顛頡和欒枝這兩支隊伍接管工作非常順利,到達目的地,把周襄王的詔書交給守城將軍,很快就交接完畢,守將回洛陽向周王復旨去了。

陽樊城的守將蒼葛是朝廷的老臣,忠於朝廷。重耳帶領晉國大軍來勤王的時候,他大開方便之門,非常支援,而且犒勞晉軍。但是當魏犨帶領兵馬來接管陽樊的時候,他關閉城門不讓晉軍進城。他已經看到東周王室分封土地帶來的嚴重後果。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諸侯是為了加強周朝的統治,加強周王室的力量。然而到了春秋時期,周室衰微,特別是土地逐漸減少使周室的勢力更弱。面對晉國來接管陽樊的土地,他氣憤地對部將說:“周室東遷以來,把西岐封給了秦國,虎牢之地封給了鄭國,周王還有幾塊土地?現在又把南陽一帶封給晉國,晉侯怎麼能夠忍心要這地盤?我和晉侯都是周朝的臣子,我還怕他不成?一定死守城門,不讓晉兵入城!”

士兵奉命緊閉城門,魏犨不能進入,拿出周襄王的指令讓士兵開啟城門,士兵回答:“我們奉將軍命令在此守城,別的事情不管!”

“我這裡有天子的指令,請你們將軍上城答話。”

蒼葛站在城門上說:“我們沒有接到朝廷撤兵通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們晉國土地遼闊,周國的土地快沒了,你們怎麼還忍心要這幾座城池?聽說晉侯仁義,請退回這幾座城池!”

魏犨是個粗人,氣得暴跳如雷,命令部隊包圍陽樊城,大喊大叫:“蒼葛,你給我快快開門投降歸順,否則打破城池,把你們殺個一乾二淨!”

蒼葛不緊不慢地說:“聽說晉兵是仁義之師不是強盜,人們都說‘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這裡是王畿地帶,這城裡的人不是周王的一家子就是周王的親戚,晉侯怎麼能象你說的那樣任意殘害呢?”

魏犨不知怎麼回答了,也不敢下令攻城,只好派人給晉文公送信原原本本地彙報。重耳看了魏犨的信,很驚奇,覺得蒼葛講的有一定道理。他思考半天,親自給蒼葛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這幾塊土地是天子賜給晉國的,君無戲言,我們不敢不接受。但將軍考慮城中周王的親戚,帶領他們回去還是怎麼辦,請將軍拿主意。

信寫好之後命通訊員送達,同時告誡魏犨撤銷包圍,不要攻城,允許百姓自由遷徙。魏犨領命,在城外安營紮寨。

蒼葛接到重耳的信看了以後哀嘆不止,重耳說他接管陽樊是執行王命,是呀,王命我也必須執行。蒼葛哀嘆周國江河日下,也哀嘆自己沒有回天之力。他對城中的百姓說:“大王已經將這裡封給晉國,你們願意回周國的跟我走,願意在晉國的留下。”百姓願意走到有一大半,蒼葛領著他們遷出陽樊城,來到周國的軹村定居。這時候,魏犨才正式接管陽樊,勘定地界。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接管原地的情況也比較復雜。原邑本來是朝廷卿士原伯貫的封地,因為抵抗狄軍失誤,沒有復職。周襄王把原邑封給晉國,就等於剝奪了原伯貫的封地,原伯貫感到很冤枉,不甘心這樣輕鬆地把這地盤讓給晉國。就採用欺騙的手段對城裡的百姓說:“晉軍圍困陽樊,把全城殺了個一乾二淨。”百姓害怕,就和原伯貫的兵馬一起死守。

重耳就命令軍兵包圍了原邑。趙衰明白,原伯貫原來是朝廷卿士,就是宰相,職位比晉侯還高,過去對朝廷有過很多貢獻,周襄王暗奪他的封邑有些不妥,就對文公說:“原邑百姓之所以不歸順,主要原因是對晉國不瞭解,不相信。主公如果向他們示信,不用攻打就能順利接管。”

文公問:“怎麼示信?”

“請下令讓軍士各自準備三天的糧食,如果三天攻不下原邑,就撤兵回走。”

文公就按照趙衰的建議辦理,傳下軍令,並且讓城裡的百姓知道。晉文公下令只圍不攻,不準傷害出城的百姓。城裡的百姓看見晉軍秋毫無犯,並不是象原伯貫說的那樣殘忍。晉軍圍城三天不攻城,城內百姓不再守城。晉軍有的將領看到城中放鬆了防守,請求攻城,晉文公不準。第三天夜裡,原邑百姓有的從城頭越牆來到重耳軍中報告:“城中百姓已經探聽到陽樊百姓沒有一個遭到殺戮,互相約定明天晚上獻門迎接晉軍。”

文公說:“寡人原定攻城以三天為限,三天攻不下,解圍撤軍。今天已經三天了,明天早晨寡人就下令撤軍。你們城中百姓該守城的繼續守城,不要再有疑慮。”

有一個校官請示文公:“原邑百姓明晚開門迎接晉軍,我們再等一天吧。”

文公說:“守信是立國之本,民之所賴。三天期限的命令城內城外都已知曉,如果再留一天就是失信。雖然得到了原邑,但是失信於軍兵和原邑百姓,寡人的話誰還能信?”

天亮了,文公下令解圍撤兵,部隊開拔。原邑城裡的百姓紛紛傳說:“晉侯寧可失掉一座城,也不失掉信義,是個有道明君!”就在城牆之上插上白旗,表示降順,一些百姓開啟城門,追趕晉軍。原伯貫也覺得重耳仁德守信能力非凡,投靠晉國比跟著周王都強,就開城出降,派人追趕晉軍三十裡送去降書。文公接到原伯貫的降書,命令兵馬原地駐紮。自己單車回來進入原城,百姓在城外熱烈歡迎,原伯貫也出城迎接。文公入城,以王卿士的禮節接待原伯貫,把他遷到河北定居。

這四城八地接管之後,晉文公封趙衰為原城大夫,兼守陽樊;封卻溱為溫城大夫,兼守欑茅,。每人領著二千兵馬守衛這四座城池。

齊孝公在國君位置上穩定之後,也想重振齊國的雄風,恢復齊國公的霸業。自從他即位開始,先是因為齊桓公沒有對魯釐公託孤,魯釐公因而和齊國關係冷淡;鹿上會盟沒有簽字,宋襄公也不滿意;盂地會盟沒有參加,疏遠了和楚國的關係。齊孝公的政敵公子元逃奔衛國,衛國吞併齊國的盟友邢國,齊孝公非常不滿意。魯國又和衛國、呂國結盟,因而齊孝公認為魯國有意和他為敵。齊孝公也想恢復齊桓公的霸業,他認為父親齊桓公的霸業主要靠兵威,他也加強軍隊的建設,充實人馬,加強訓練,備足糧草。覺得內功練的差不多了,就想試試牛刀,從魯國下手。

齊孝公在朝堂上說:“先君桓公在世的時候,每年都出兵打仗,諸侯賓服。現在寡人安坐朝堂,不管諸侯的事情,好像與世隔絕,長此以往天下不知還有個齊國。寡人想重振齊國雄風,恢復先君的霸業。當年魯侯出兵陰謀救援無虧,如果不是國人殺死無虧,魯國的陰謀就可能得逞。這個仇至今沒報,寡人心中很不安寧。現在魯國北面和衛國結盟,南面結交楚國,如果他們聯合進攻齊國就很麻煩了。聽說今年魯國遭受災荒,寡人想乘機出兵教訓一下魯國,讓他今後老實點,各位愛卿覺得怎麼樣?”

上卿高虎說:“魯國有好幾個諸侯國的幫助,攻打魯國不一定就能成功。”

齊孝公說:“就是不能成功,也要試一試,看看諸侯國的動靜如何。”於是就親自率領兵車二百乘,進攻齊國的西部。

這邊齊國兵馬一動,那邊魯釐公就得了到訊息,立即召集百官研究如何退敵。大夫臧孫辰(死後諡字“文”,排行老二,所以後世稱為‘臧文仲’)說:“現在魯國遭受饑荒,百姓承受不了軍兵的壓力。齊國是憋足了氣來宣洩的,我們現在不能和他們爭勝負,應該說服他們退兵。”

魯釐公說:“當然這樣最好,哪有這樣智慧高口才好的能人呢?”

“有,”臧孫辰說,“這個人叫做展獲,字禽。他的父親是先朝的司空無駭。他曾經官拜士師,因為見解和別人不同,不和時宜,辭官回鄉。他非常有見識,派他為使者,一定不辱使命。”

這個展獲展禽,就是被孟子稱作和孔子等並稱四大聖人之一的著名的柳下惠。他祖先是周公旦,周公的孫子魯孝公的一個兒子名字叫展,展的子孫後代稱作展氏,到展禽的時候采邑的地名是柳下,到處都是柳樹。展禽死後諡字“惠”,後人就稱他為“柳下惠”,他的子孫後代就以“柳”為姓。展禽是展姓和柳姓的祖先。展禽在魯國當過士師的官職,掌管刑罰獄訟。他性格耿直,不會奉迎,與權貴合不來,特別是和臧文仲合不來,三次受到免職。但是他的道德學問很高,名滿天下,連張文仲都佩服。各國諸侯都爭著用高官厚祿聘請他,他都一一拒絕。他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做人正直。如果堅持正直下去,到了哪裡也難免遭遇被黜免的結果;如果放棄做人的原則,在魯國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鄉呢?辭官之後在柳下招收徒弟辦學,傳授文化、禮儀。

魯釐公說:“寡人也聽說過這個人,他現在哪裡?”

“在柳下。”

魯釐公就派臧孫辰臧文仲去請,這時展禽已經八十七歲高齡,身體有病不能出使。柳下惠問臧文仲:“上卿找我做什麼?”

臧文仲說:“齊國無故攻打魯國,我國遭受饑荒兵力虛弱不想和他們打仗,請你出使齊營,說服他們撤兵。”(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