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與秦爭霸納襄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襄王問:“二郎是你什麼人?”

封氏說:“是我後孃生的弟弟,父親沒了,我們住在一起,共同耕地,共同生活,奉養後母。”

襄王很有感慨地說:“你們農家兄弟都能如此和睦,朕貴為天子,母親和弟弟卻不能相容。朕的一家和這農夫相比差遠了。”說著,潸然淚下。

大夫左鄢父勸慰說:“帝王之家和百姓的家庭是不同的,帝王是政權,爭奪帝位從表面看是帝王家人之間的爭奪,實際是政敵之爭,爭奪起來就是你死我活。政治不講親情。周公是公認的聖人,也發生管蔡那樣的骨肉之變。大王不必自己傷情,應該趕快向諸侯告難,諸侯不會坐視不管的。”

襄王就親自寫了幾封信,訴說太叔帶之亂,派人分別送給齊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簡師父說:“現在齊國已經衰弱,諸侯國有能力成為方伯的只有秦國和晉國。秦國有蹇叔、百里奚、公孫枝等一班賢臣輔政。晉國趙衰、狐偃、胥臣等人也都十分賢能,他們都有經天緯地之才,一定能勸說他們的國君勤王的,而且有正確的計策,確保成功。對於其他國君期望值不能過高。”

周襄王於是派簡師父去晉國,派左鄢父去秦國。

鄭文公收到襄王的書信,知道天子住在汜地,笑著說:“天子今天才知道狄國不如鄭國呀!”當天就派工匠去給周王建造房舍,親自來到汜地問候襄王,給襄王送來日常生活用品和糧食肉菜。襄王見到鄭文公,有點不好意思。魯國、宋國、齊國都派遣使者來向天子問安,都帶來貢獻,只有衛侯沒有動靜。魯使大夫臧文仲對著天空感嘆說:“衛侯活不長了!天子對於諸侯就向樹木的根基,水系的源頭。樹木沒有根基必然枯死,河流沒有源頭必然乾涸。他命就該死。”這時是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十月。第二年春天,衛文公果然死了,世子鄭繼位,後世稱作衛成公。讓臧文仲說中了。

簡師父到達晉國向晉文公通告了周襄王出逃在汜地,晉文公找來狐偃參謀,狐偃說:“過去齊桓公稱霸諸侯就是始於尊王。晉國這些年來多次更換國君,老百姓看做家常便飯,君臣觀念淡薄。談不上有君臣大義。主公出兵支援周王入國,討伐太叔帶犯上作亂之罪,不僅可以在諸侯國樹立威信,而且使國人知道忠君不可有二心。發揚當年文候抗擊犬戎迎立平王的光榮傳統,光大武公興晉的進取精神,都依賴做好這件大事。如果我們行動慢了,秦國必然出兵納王,方伯之業就屬於秦國了。”

文公令太史郭偃進行龜佔,郭偃報告結果說:“大吉,這是黃帝決戰阪泉的徵兆。”

文公說:“這個寡人不敢擔當。”

郭偃說:“主公不要這樣理解。周室雖然衰弱,但是天命沒有改變。現在的王就是古代的帝,這卦是說幫助周王攻克太叔帶必定成功。”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文公說:“你再用蓍草卜筮一次。”

郭偃淨手焚香,啟用大衍之法得到的主卦是火天《大有》,第三爻是動爻,九三變六三,變卦是火澤《睽》。郭偃說:“《大有》卦第三爻爻辭是:‘公用享於天子。’意思是說,公在天子那裡享受宴席,克帶之後天子有賞賜,這是大吉之卦。從卦象上看,主卦《大有》上卦是《離》,下卦是《乾》,‘乾’為天,‘離’為日,太陽在天上普照萬物,光明的景象。主卦下卦《乾》變為《兌》,‘兌’為澤,澤在下,有潤澤恩惠的意思。是說天子的光輝普照大地,晉國將得到恩澤。不要疑慮,必定成功,而且對晉國大有好處。”

文公聽了非常高興,拿定了主意,堅定了必勝的信心。於是調集兵馬,分成左右二軍,命趙衰為左軍主將,魏犨為副將;卻溱為右軍主將,顛頡為副將。文公領著狐偃、欒枝左右策應。

大軍剛剛行動,河東守臣報告:“秦穆公親自統領大軍勤王,已經到達河上,很快就要渡過黃河了。”

狐偃說:“秦公出兵是志在勤王,又為什麼在河上屯兵不動,是因為前面道路不通。秦國到達周都中間還隔著草中之戎,麗土之狄,都是必經之路。秦國和他們沒有建立關係,擔心不讓兵馬透過,所以遲疑不前。只能屯兵再想辦法。我們如果想快速到達鄭國汜地,也必須經過這兩國夷狄之國。我國和這兩國沒有任何不好的歷史,民間交往頻繁,我們厚惠這兩個夷狄之國,可以先行透過,與此同時我們可以派使者去秦國,告訴他我們可以替秦國勤王,秦國就會把這個機會讓給我們。”

文公接受了這個建議,派狐偃的兒子狐射姑、賚金帛分別去戎狄兩國行賄,同時派胥臣去秦國稟告秦穆公,對秦穆公說:“天子避難在外,秦公的擔心就是晉君的擔心,我主公已經傾起全國的兵力,替秦君效力天子,並且有成功的把握,不敢再勞苦秦軍遠涉。”

秦穆公還沒有打通戎狄的關係,就順水推舟地說:“寡人恐怕晉君新立,不便出兵,所以在這裡集結兵馬去解救天子的危難。既然晉君胸懷大義,兵馬已經走在前面,寡人就在此敬候佳音。”

蹇叔、百里奚都說:“晉君想獨自立功,以便德服諸侯,恐怕主公和他平分功業,所以派人阻止秦師,我們應該乘勢進軍,共同迎接天子,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秦穆公說:“寡人怎麼不知道勤王是一件好事?無奈東進的道路還沒有打通,恐怕戎狄不同意假道。晉君剛剛當政,還沒有什麼大功可以穩定局面,不如就讓給他。”於是就派公子縶跟隨左鄢父到汜地,慰問襄王。

胥臣回到晉國營盤,晉兵接著進軍到達陽樊駐紮,守臣蒼葛到郊外犒勞晉軍。文公派右軍將軍卻溱帶兵包圍溫地;派左將軍趙衰帶兵去汜地把周襄王接到陽樊晉軍兵營。晉文公在大帳向周襄王跪拜問安,恭敬百倍,周襄王非常感激。接著起兵送襄王回周都洛陽。

這時在京畿的周公和召公得到訊息,立刻大開城門,迎接周襄王入城。重耳帶領晉國大軍在陽樊駐紮守衛。

周襄王復位的訊息很快傳遍各地,溫地百姓也得到訊息,而且晉軍已經包圍了溫城,城內發生了百姓暴動和兵變,人們紛紛起來,聚集在一起殺死了頹叔和桃子,開啟城門放進晉軍。太叔帶正在尋歡作樂,得到訊息說晉軍包圍了溫城,接著又聽說晉軍送周襄王進入王城復位,驚慌失措,趕緊帶著隗後上車準備投靠狄國。把門的軍士關緊大門不準他出城。太叔大怒,揮劍就砍殺士兵,士兵哪是他的對手,被他殺了好幾個,可是就是沒人給他開門。魏犨正在尋找太叔帶,忽然看見城門處有打鬥,立即趕了過來,一看是太叔帶,大喝一聲:“逆賊你跑不了啦!”

太叔帶一看來了一個大塊頭的晉將,知道自己抵擋不了,就哀求說:“你放孤出城,以後一定厚報。”

魏犨說:“你欺兄霸嫂,道德敗壞,百姓不饒;屢次勾結夷狄叛亂,諸侯不饒!你想出城,問問我手中的大戟讓不讓!”

太叔帶大怒,挺起寶劍就劈魏犨,魏犨用戟柄擋開寶劍,揮動大戟開戰。魏犨力大無比,異常勇猛,兩三個會合就把太叔帶刺死。士兵抓住叔隗交給魏犨,魏犨說:“這個yin婦是禍根,留著是禍害。”令士兵亂箭射死。

魏犨讓士兵把這兩個屍體扔到車上,向主將卻溱報捷。卻溱說:“應該把他們獻給天子,讓天子驗明正身。”

魏犨說:“天子仁義,不想留下殺弟之名,才被逼迫出走,假手晉國為他除害。我們替他驗明就行了。”

卻溱晃晃腦袋,命令士兵把這兩具屍體埋在神農澗旁邊。然後在溫城出榜安民,派通訊員去陽樊向晉文公報捷。

晉文公知道太叔帶、叔隗,以及頹叔、桃子都已經解決,就起駕親自到洛陽朝見周襄王報告勝利的訊息。襄王設醴酒招待,又拿出許多金帛賞賜。重耳內心想要的不是這些東西,而是政治待遇,比如封個朝廷卿士、諸侯方伯什麼的。可是又不能伸手要官,不能張這個嘴。就走下臺階跪拜,說:“臣重耳不敢接受這麼多的物質獎勵,只求大王允許在我死後用隧葬,臣死後也感謝大王的恩德。”

襄王一聽,你要什麼?隧葬?雖然不需要我拿出什麼東西,但是這是只有天子才有的待遇。據說當時的隧葬需要選擇龍穴之地,要龍氣深厚,開挖深洞幾丈深,在地下建築石屋,空間要開闊,要有石凳等用品。其實就是開山洞或者建地下室,把靈柩放在裡面。這在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有這樣的政治待遇,諸侯死了只能是建立一般的墓穴。古代人把禮節看得比天還大,周襄王不能同意,但是,自己的王位是重耳給保住的,重耳對於朝廷的貢獻這麼大,必須給予足夠的賞賜。周、晉同姓,論家譜重耳的輩分比襄王長一輩,襄王想了想很客氣地說:“隧葬是天子用的葬禮,這是有章法規定的。天下出現兩個王,也是叔父所憎恨的。叔父既然不要這些物質賞賜,就把南陽一帶的陽樊、溫、原、州、徑、絺、組、欑茅之田賜給晉國。”

重耳一聽,這也可以,就謝恩領賞。南陽一帶不僅是魚米之鄉,也是戰略要地。南陽為什麼叫南陽?山之南一般稱作南,水之北一般稱為陽。南陽在太行山之南,黃河之北,得到這塊土地。晉國的地盤向南延伸到黃河,過河就是河南一帶,為晉國挺進中原提供了方便條件。晉國從此成為一個地域廣闊的大國。

周襄王犒賞宴會結束,晉文公謝恩告辭,乘著漂亮的馬車行走在洛陽的大街上,城裡的百姓非常仰慕,紛紛來到街上,人們扶老攜幼,擠滿了街道,紛紛說:“齊桓公來到了晉國。”形成了夾道歡送的場面。(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