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與SONY談判前的準備(四)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作為sed的發明者,佳能公司早在1986年就開始sed相關技術的研發,但當時缺乏半導體芯片和其他電路技術的支援,sed一直沒有走出實驗室。

1999年,東芝公司與佳能就sed顯示技術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共同將該技術推向實用化。佳能經歷過噴墨印表機漫長而艱辛的獨立研發,在微細加工技術上積累了雄厚的實力,而東芝在電視技術上有很強的研發實力,兩家合作開發sed顯示技術,可謂珠聯璧合,對推進sed的產業化極為有利。又經過幾年的聯合攻關,sed終於到了成熟階段。2004年9月14日,東芝與佳能聯合宣佈將成立集研發、生產和銷售sed面板及電視裝置、顯示裝置於一體的合資公司sedinc.(雙方各佔50%股份)。

sed公司藉助於佳能和東芝雙方強大的研發力量,sed產品眼看就要推出了。可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nano-proprietary公司(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的一家小規模的應用納米技術公司,從事納米技術方面的研發和商業化活動。1999年,與佳能締結了有關專利授權合同,nano-proprietary向佳能提供可在影象和顯示領域應用的碳納米管專利技術,但合同規定該授權僅限於佳能和其子公司。)與佳能公司在sed面板製造工藝的專利授權方面產生了意見分歧,一紙訴狀將佳能告上法庭。

2007年5月3日,美國法院做出裁定,“佳能公司將nano-proprietary公司的受權範圍擴大到了東芝等其他日本廠商,違反了協議,nano-proprietary公司有權終止與佳能的協議。”佳能在輸掉官司之後,只好讓東芝退出sed有限公司的股份。在發生了這樣的變故之後,原定於2007年第四季度sed產品上市的計劃泡了湯。

業內人士認為,sed發展道路之所以一波三折,為官司所困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國際利益集團想方設法阻止下一代顯示技術的上市,才是深層次的原因。有訊息稱,早在兩三年前,就有電視製造商打算購買sed技術並將其封存,因為sed電視一旦投產,對液晶和等離子製造商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假如說sed的某些關鍵技術專利被其他公司擁有,而這些公司從自身利益考慮,抱有打死也不賣的想法,將給sed的未來蒙上陰影。

不過後來有一條好消息傳出,說佳能公司已經開發出一種非碳製造工藝以避免採用nano-proprietary公司的專利技術。即便在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佳能公司也並未公佈sed電視的上市時間,可能其中仍有變數吧。

雖然前世的lcd已經大幅降價,但是相對於crt仍然價格較高。因此成本問題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實際上,tft的生產成本與crt不相上下,但良品率極低造成了tft面板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tft面板是由一塊較大的基板切割而成。而lcd產品還要有大量的電晶體陣列來控制三原色,現在的製造技術很難保證在一大塊基板上數千萬甚至上億的電晶體不出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電晶體出現問題,那麼那個電晶體對應的點的對應色彩就會出問題(只能顯示某種固定色彩),那麼這個點就是通常稱的\"壞點\"。壞點出現的機率於位置是不固定的,所以一塊基板很有可能會被浪費很多。

前世一般lcd要求壞點在5個以下,而一些大廠把這個標準縮小到了3個,甚至為0,這就會使良品率降低。而一些小廠則將壞點數擴大,這樣一來,成本自然大幅下降,而產品品質隨之下降,這也是某些廠商為何可以大幅降低lcd售價的原因之一。

雖然前世有能力生產液晶顯示器的廠家不少,但真正有製造tft面板能力的廠家屈指可數。acer作為it業內知名企業,實力相當雄厚,雖沒有自己生產tft面板的能力,但與臺灣達基關係密切,在技術配合上有一定優勢。不過,限於臺灣企業的技術實力,acerlcd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

philips作為世界知名的顯示裝置製造廠,其顯示器銷量在國內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於韓國lg達成同盟,共同研發、製造tft面板。同樣由於技術原因,以及市場定位問題,philips目前的產品主要集中在中端,而且在零售市場philips動作一直不很明顯。

三星作為另一實力強勁的顯示裝置研發、製造廠商,在lcd方面投入了較大精力,致力於不斷豐富產品線,目前三星產品涵蓋了高中低端市場。lcd技術仍處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階段,三大產地的發展方向各有不同,它們之間既存在競爭,又有著合作。正是這些因素促使了lcd向前發展。

但是,以上這些發展都離不開光刻機的支援。

光刻機又叫曝光機,它們都是同一裝置不同行業的習慣性叫法,半導體行業通常叫光刻機,液晶等顯示器行業通常叫曝光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光刻機是將大規模積體電路或平板顯示驅動電路圖形投影到某種材質表面上,並使得所需圖形區域的光刻膠曝光,實現圖形轉移到塗有光刻膠的半導體晶圓或平板顯示玻璃基板材質上的裝置。也可以說,光刻機是在製造積體電路(包括led晶片)、平板顯示器的過程中,把工程師的設計“印入”基底材料使其成為功能電路的專用設備。

光刻機是是半導體積體電路、半導體分立器件、半導體封裝、平板顯示器(包括液晶、am-oled、等離子等)、觸控式螢幕、電子書、3d、led晶片、太陽能電池等生產中的核心裝置。由於其昂貴的價格(佔生產裝置總投資的20%左右)以及在生產線中的重要性,被業界稱為“印鈔機”。

前世fpd(平板顯示器)用光刻系統的發明者,世界首臺兼唯一有能力設計10代線或更高世代lcd面板用光刻機的廠商——尼康光刻是製造液晶面板的基礎要素之一,液晶面板雖不是決定液晶屏畫質高低的最關鍵因素,但始終是tft-lcd生產線中投資額最大一環,而前世的fpd光刻機市場已基本由尼康和佳能瓜分,特別是尼康獨創的可自動校準並擴大曝光範圍,用一步工序將成形於光罩上的幾何電路圖型平滑複製燒接到玻璃基板的多透鏡投影陣列光刻技術已成為大中尺寸液晶面板在做量產化時的業界標準。

所以說,楊小樂將尼康拉進自己的陣營,也是逼於無奈的選擇,因為半導體、fpd裝置三大關鍵:光刻機刻蝕機化學沉澱裝置,鳳凰公司一樣都不具備,甚至連相關的人才都沒有,但是,不進入這個行業可不行,日後,鳳凰公司想成為超大型的跨國電子帝國,沒有自己的電子工業基礎,肯定是不現實的。

現在進入的話,大家都是差不多的起跑線,一次性投入相比後世那龐大的資金壓力就小的可以忽略不計了,而且,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專利屏障和阻擾,這個年代正好是最好的切入點,錯過了這個機會,以後的楊小樂肯定是腸子都要悔青的。

這就是誘惑sony公司的第二個步驟了,至於第三個步驟,楊小樂卻陷入了苦惱之中,因為這個技術,目前世界上還處在研發當中,並沒有成熟的產品出現,因此,楊小樂想要介入這個行業,在目前並無人手之前,很難有藉口介入----是什麼產品讓楊小樂這麼為難呢?

這個產品就是前世大家耳熟能詳的cd播放機。

一臺cd播放機由包含激光頭元件的讀盤機構、伺服電路板、前置放大電路板和面板控制電路組成。

而一臺cd播放機最核心部分的技術,即鐳射發生器,在前世的20世紀60年代初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的科學家梅曼宣佈獲得了波長為0.6943微米的鐳射,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束鐳射,梅曼因而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鐳射引入實用領域的科學家。

60年代後期由貝爾實驗室改進。到1974年飛利浦把鐳射合成應用到試驗樣機時,索尼在飛利浦模型的基礎上又推出了自己的版本。一批音響工程師在中島平太郎的帶領下獨立地開發數碼音響。

到1974年初,索尼的第一臺pcm(脈衝編碼調製)錄音機“x-12d**”對外發表,但是這臺可以放數碼唱片的機器有大型冰箱那麼大,僅僅帶傳送部分就重達250公斤,但它卻是拉開索尼數字聲音歷史帷幕的值得紀念的第一號機。雖然最終沒能夠發售,但是採用pcm制和使用固定磁頭進行聲音處理這一事實本身就是一個劃時代的革新。

1975年,中島的工作小組發明了“pcm資訊處理器”,可以將數字信號記錄在磁帶上,並與索尼的家庭用磁帶錄像機(vtr)連線使用。這個系統在1977年9月以“pcm-1”的名稱實現了商品化,雖然它仍然不夠靈巧實用,而且自身也有一些技術問題,但當它能理想運轉時,傳送的聲音的清晰程度是模擬信號不可能實現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