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與SONY談判前的準備(五)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1975年的一段時間,研發小組都一起集中到中央研究實驗室,開展把數字聲音資訊直接錄製在激光唱片上的工作。大賀已經迷上了數碼錄音,他比喻這是“把裹在聲音外面的老棉衣脫掉了”。當他得知“cd”還在研製之中時,就指令要把這項工作當成頭等大事,不計成本進行到底。

1976年春天,研發小組驕傲地向大賀展示了一張直徑30釐米的鐳射音碟,即一張lp唱片那麼大,能容納13小時20分鐘數字聲音的音樂“唱片”。這張光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張“數字音頻唱片”。可儘管費盡力氣,他們還是接到了一份令人沮喪的報告,稱工程本身耗資巨大以及商業發展方面的重要性云云。

大賀熱衷於在唱片業創造一種新標準的主要原因是,有機會能把新的硬體和cbs/sony唱片公司豐富的“軟體”儲備結合起來。但是按當時取得和錄製音樂的成本,大約7.5萬美元1小時,每生產一張這麼大容量的音樂碟片,就要耗去唱片公司100多萬美元。大賀說:“13小時20分鐘是一個多麼怪異的規格。所謂的商品就是有了軟體內容之後誕生的硬體。我們雖然擁有cbs/sony這樣一個唱片公司,但是製作錄有好幾個小時音樂的唱片軟體成本太高,難以成為產業。”

與此同時,在荷蘭的埃因霍芬,飛利浦的音響部門正在對自己的鐳射影碟進行改革。1979年春天,飛利浦的首席音響工程師奧登司來到日本,向索尼演示這套裝置和其他電子產品。大賀當時正住醫院,他在3月16日去索尼工廠的途中遭遇了直升飛機失事。7月,當他能夠旅行時,他訪問了埃因霍芬的飛利浦總部,他們給他看了鐳射音碟的第一代樣品,這個直徑為11.5釐米的唱片錄有1小時的音樂。大賀等人完全為唱片之小所折服。

飛利浦公司是鐳射影片唱片方面的先行者,而索尼則率先開發出數字音頻訊號技術。如果這兩家公司聯手的話,一定能研製出理想的記錄介質。而且,兩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軟體公司,索尼公司於1968年成立的cbs/sony唱片公司(現在的索尼音樂娛樂有限公司)也在不斷壯大。這些軟體公司可以成為新介質的軟體供應者。大賀此時不但是索尼總公司的副社長,同時還兼任著cbs/sony唱片公司的社長之職。

此後,透過索尼與飛利浦公司的數次交涉,包括盛田(當時任會長)和巖間(當時任社長)在內的決策者正式確定了與飛利浦共同開發的方針。兩家公司決定共同向國際數字音頻光碟協會(dad)提出規格議案。

從1979年8月到1980年6月向數字音頻光碟協會展示他們產品的新規格時,索尼和飛利浦的研發小組、物理學家和音響工程師分別到位於東京和埃因霍芬的對方實驗室進行學習。在這帶有競爭性質的學習中,雙方的潛力都得到了進一步挖掘。雙方既是互相學習共同創立規格的夥伴,又是你追我趕的競爭對手。大賀施加了可怕的壓力,最初要求專案在10月底以前完成。據索尼的研發小組組長土井俊政說,合作項目在10個月內完成了3年的工作。

在光碟的改進過程中,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量子化位元問題。

起初,飛利浦公司主張採用14位元的方式。對此,索尼方面,特別是土井堅決主張採用16位元的方式。儘管當時14位元較容易實現,而16位元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價格上都被認為是一大難題,但是為了能夠創造出即使到了21世紀也能夠通用的系統,土井堅信哪怕稍微有點勉為其難也應該挑戰16位元,為此,他對那些猶豫不定的公司內外人士進行了耐心的說服。

第二個問題關於規格和容量:飛利浦建議採用適合於歐洲市場上的汽車音響系統的11.5的規格,達到60分鐘的錄製容量。而索尼方面則看到了這一產品作為音樂軟體的市場潛力。身兼音樂家頭銜的大賀發表了非常有分量的意見:“難以放入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的唱片是不完整的。如果被消費者認定為不具合理性的介質,那麼這種產品就毫無意義。”索尼方面的主張最終獲得了透過,演奏時長設定為75分鐘,精確地說是74分42秒,可以容納95%的古典音樂作品。直徑為12釐米。頻率、位元分別為44.1和16位元。

1980年3月在東京舉行的第一輪最後一次會議上,兩個小組互相檢測了對方碟片上的糾錯系統。用來實驗的碟片有的有擦痕,有的被沾上手印,有的甚至被蒙上粉筆灰。結果證明,飛利浦的系統對這些極端條件而言不夠完善,索尼的糾錯機制被採納了。後來,中島和大賀決定,cd技術應該視為索尼和飛利浦各有50%的功勞。提案的方式被命名為“小型唱片數字音頻系統(通稱cd系統)”。

1980年6月,國際數字音頻光碟協會開始檢驗三種系統:索尼和飛利浦的“鐳射式”、德國廣播設備公司的“機械式”和日本勝利公司(jvc)提出的“靜電式”。在dad對三種系統進行評判之際,原披頭士樂隊成員之一的約翰·列農遭到槍殺,這一事件給全世界的音樂迷們以沉重的打擊。第二年四月,dad將索尼/飛利浦和jvc的方式並列作為國際統一規格,結束了評判工作。不久,世界上許多電子產品製造商加入索尼/飛利浦陣營,獲准使用他們的技術。

在成為國際標準後,還缺乏一個與cd碟片潛力相稱的播放機,要發明一種受歡迎的而且價格能被接受的播放機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但是雄心勃勃的大賀已經宣佈,1982年10月要把cd及其播放機在日本市場推出,這是不可更改的最後期限。音響工程師又一次把鋪蓋搬到實驗室,以便能通宵達旦地工作,這也許是索尼歷史上的最後一次。

到1981年中,索尼有了一臺播放機的樣機,這臺機器將碟片縱向設定在唱機的前面,在運轉時,人們能夠看到發出銀色光亮的轉動著的唱片,顯得非常漂亮。但是縱向設定的方式與整體似乎不太協調,顯得粗大和笨重,以至於人們給這臺試製機起了“傻大個兒”的外號。

正當索尼繼續改進播放機時,大賀已經著手為cd技術的到來規劃唱片業了。這時,他感到cd遲早會取代唱片,預見到唱片業界必然會有抵制,但沒料到反對的激烈程度。在1981年5月的國際音樂工業大會上,數碼唱片並沒有打動來自世界各地的唱片界人士。相反,他們很憤怒,斷言cd將威脅唱片業的心臟——lp唱片。大賀對cd永遠不磨損,而且音質出色的解釋被打斷,只能灰溜溜地離開會場。但是,大賀“是帶著失敗的喜悅回去的,而且決心一意孤行”。

大賀利用cbs/sony唱片公司的3000萬美元利潤在靜岡的大井川河畔建立了帶有淨化工作室的光碟工廠,世界上第一組cd軟體裝置生產線於1982年4月開始了運轉。就這樣,經過千辛萬苦,cd終於將要面世。在硬體開發方面,索尼的各個部門越過部門界限互相合作,終於實現了商品化。大賀後來說:“沒有像cd這樣將索尼集團全部力量充分利用的前例。”

1982年10月1日,索尼向日本市場它的第一代cd播放機“cdp-101”。根據大賀的意見,cdp-101採用了更易於操作的水平放置唱片的方式。與此同時,cbs/sony唱片公司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錄有50首音樂的cd唱片,其中的第一首是比利·喬爾的《紐約52街》。50首曲目以古典音樂的代表作為主,反映出大賀的判斷,即古典音樂愛好者能更好地欣賞數碼錄音的優越性。

cd的面市帶來了轟動,但第一臺cd播放機定了一個高得令人卻步的價格:16.8萬元,大概摺合700美元,只有少數音樂發燒友才願意不惜代價買一臺,因此銷售很不暢。在cd發售兩週年的1984年11月,索尼向市場上推出了“d-50”。它不僅實現了49800日元的劃時代價格,而且尺寸僅相當於4張cd盒大小。d-50成為cd市場的一劑強心針,市場飛速起死回生。在d-50面世的1984年年底前後,cd唱片還不及lp的十分之一。到了兩年後的1986年,達到了年產4500萬張的生產規模,由此二者間發生了逆轉。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cd一號機誕生之後,僅僅過了4年的時間,就成了音響介質的主流。6年後的1988年前後,cd唱片超過了lp鼎盛時期的1億張的產量,而10年後的1992年,則達到了它的3倍即3億張。

至此以後,cd機邁入了高速發展的時代,直到新的媒體格式取代它為止。但是不管前世的新的媒體格式發展到何種地步,cd的音質都被公認為是最完美的帶著數字味道的音樂格式,讓無數陪伴過的人無比懷念!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