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卷 第二百零五章 投資要看人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必須的!”

“那我和你一起去搬。”班長的眼色中有內容,我知道他要單獨跟我出去,有說法。

我倆出來,向車庫走去,路上,班長問我:“小莊,你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他們大搞也可以,不就幾百萬嗎?你出一部分,我出一部分,不也就解決了,受益面也廣,幾個戰友的問題都解決了。”

“這就是我叫你出來的原因”班長說到:“我就怕你胡亂答應,憑感情用事。跟你說,這是我們同年兵之間的問題,是我的情,你不欠他們的,你不要隨意表態,做好接待工作就行了。為什麼呢?因為你不太瞭解這四個人的情況。”

“今天我聽了一些,覺得這四位班長各有盤算,目標和動機各有不同。相同的一點,就是想賺錢,對不對?”

“你還是看出一些名堂”班長說到:“這個老李,日子是最好的,他資金也最多,他投資搞專案,實際是為了發展,為了全家進入省城奠定物質基礎,他想大搞,因為有本錢,虧得起,因為有關係,容易贏。老趙,是日子快窘迫了,不得已在外面找錢,補貼家用,他沒本錢,也不敢辭掉工作,他只想搞點小錢,投資肯定保守,主要是他拿不出來。老孫,一天到黑想我們辦個實業,他好安排他的親戚,這非把事情搞垮不可,他如果抱著這個目的,是搞不好事業的。只有老向,人家是拼了命要辦事業的,逼出來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他提的專案也實在,肯定可以經營下去的。只是沒有多少本錢,需要我們投資,這個沒問題。我對他的信心不是他的專案,而是他的人。他人品好,不願意讓朋友吃虧,他能力和決心大,有一股闖勁,所以,與其說我想投資他的專案,不如說是想投資他的人。”

班長這一通說,我才明白,他考慮得真是細緻。他掙錢不容易,所以想得細。我想起巴菲特投資時,首先要瞭解經理人的情況,也是這個道理吧。

班長繼續說到:“如果搞大了,不用說賺錢不嫌錢,風險啊什麼的。我估計,由於目標和動機的不同,他們到最後,連朋友也做不成。一個老趙,分賬時肯定是最需要的,因為他缺錢,急需。一個老李,巴不得把所以利潤都拿來重複投資,希望滾雪球,越做越大,理想大嘛。一個老孫,總想安排不能幹事的人,這種人在公司多了,不僅不幹事,還可能壞事,讓公司管理無法進行。老向是安心搞事業的,但架不住戰友情面,肯定要妥協,這事情就不好管理了。所以,從保持他們友誼的大局出發,從為老向的決心和犧牲考慮,我們要保護他的投資,最好的辦法,就是儘量不讓別人參與進來,讓老向自己安心搞。你覺得,我這樣考慮對不對呢?”

“班長,你總是比我考慮得細些,我還沒想這麼多呢。”我說到。

“小戶人家就得勤儉持家,投資事大就得謹慎行事。”

“班長,話雖然這樣說,同樣是四個戰友來找你,你不可能明面上只幫助一個人,你準備怎麼辦?”

“這就是我找你出來的原因,我想了一個辦法,你到時候這樣配合我就行。”

他給我說了他的打算,我的配合內容,我覺得這是一個穩妥的辦法,決定按他的方式進行了。

等我們抱酒回來的時候,菜已經上桌了。李班長喊到:“老陳,你跟小莊出去這半天,不是去買酒去了吧?”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我這酒哪裡買得到?李班長你出去打聽打聽,這是法國專門供貨渠道過來,在我店子專賣的,全國獨此一家。我是要挑了幾個品種,讓班長們都嘗一下,才耽誤時間了的。”

孫班長拿了幾瓶,翻來覆去地看:“啥頑意,都是外國字,還不是英語,看不懂,多少錢呢?”

“上面是法語,不是英語。錢嘛,每種不同,從兩三千元一瓶到一萬多一瓶,不一定。”我解釋到。

“那就從最貴的喝起”孫班長說:“免得便宜的喝多了,到最貴的一瓶,我們喝不下去了,還沒開到洋犖。”

“屁!”李班長打斷了他的話:“從便宜的往上喝。這就好比你先喝好茶,再喝差茶,越喝越沒勁,越喝越沒盼頭,知道嗎?好東西要留在最後,這是規矩。還有一點,我問你老孫,你覺得兩三千元的酒是差的嗎?說話也不怕吡牙?”

被李班長數落,孫班長嘿嘿傻笑。

倒上酒後,陳班長給大家示範了醒酒、品酒的全過程,趙班長笑到:“外國人就這麻煩,我還以為像我們中國人喝白酒一樣,一口悶呢。”

大家紛紛模仿起來,談著自己入口時的感受。

吃飯的時候,班長說到:“老向,大家都在這裡,你還沒說,如果大搞怎麼樣,快說,大搞怎麼搞?”

“大搞的可能性我已經說了,基本不太可能搞得成,所以不說也罷。”向班長謙虛到。

“要說”孫班長將杯子裡的酒一口幹掉,忘記了班長的示範動作,恢復了喝白酒的習慣狀態:“我們四個人一起來,如果有大搞合作的機會,為什麼不搞?”

在大家的鼓勵下,向班長說到:“我原來考慮過開4s店,賣車帶修車,順便把保險代理也挖過來,形成一條龍,像市裡面一樣,在縣城也開一個。”

“那不是很好嘛”孫班長說到:“我看市裡的4s店,那店面要佔幾千平米,員工得一百多呢。”

他的話一聽,就知道他的注意力在哪裡,他考慮員工人數,也是想照顧自家親戚來上班。

“但是,我後來深入考察,發現在縣城開有毛病,所以就放棄了。”

“投資的問題先不用太上心,關鍵是縣城經營有什麼毛病,你說說看?”班長先給大家吃一個定心丸,我看了班長一眼,按他的安排,我倆配合的程序,就要開始了。 我們倆在外面分析了一下,向班長是沒錢但急需要投資,李班長是有錢也願意投資,趙班長是想投資但沒錢,孫班長是想小投資佔其他便宜。

“我考察了市裡的4s店,發現了他們賺錢的門道,主要是修車。他們先引進保險公司,讓自己所賣的洗車從保養到事故處理修車報銷,與廠家與保險公司結成了利益群體,所以,賣車不一定賺錢,但修車賺錢,這就是他們的營利模式。但這個營利模式,在縣城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在縣城,銷量最大的車是什麼?是麵包車,柳州五菱之類,既可拉人又可拉貸,不怕跑山路還省油,對不對?如果我在縣城開一個高檔車的4s店,一個月賣不了幾臺車,恐怕要虧死了,所以賣這種低檔車就成了唯一選擇。”

“那就賣低端車嘛,投資還少些,說不定我們還有實現的可能”趙班長對投資額大小有敏感,主要還是因為他真的沒多少錢。

“但是,深入瞭解後,我發現,投資數額也不少。第一,在低端品牌中,一臺車的利潤也就千元左右,要完成這麼多人的工資,就得大量進車,也就是說,對固定資產投入的要求低,但對流動資金的要求高。估計也得四五百萬才開得起來,這還不包括其他稅費場地租金等日常費用。更重要的是,它賺錢的渠道就只有一個:買賣差價。作為4s店最主要的贏利手段:保養維修,它的功能是不足的,賺錢也有限。如果光靠買車賺錢,那就得擴大銷量,但一個縣的市場,銷量要多大才行呢?況且如此大的銷量,需要多少流動資金才可以支撐呢?這些都是大問題,風險。”

“為什麼修車賺錢的利潤不高呢?”李班長問到。

“首先維護保養這一塊,你們想想,買面的的師傅,有幾個在重視維護保養,或者有幾個有時間來維護保養?人家是要拿車拖人拖貸,每天為衣食忙碌,顧得過來嗎?他們通常是車子已經有毛病了,才找地方修一下,從不主動保養檢查的。要說修車,一般是在保險理陪時,事故車輛維修最賺錢,因為是保險公司買單,所以可以抬高價格。但是,面的司機一般為了節約,只買個交強險,所以保險理陪額度是不高的。他們出了事故,很多是當場談價賠錢,然後自己找個路邊修車店修,便宜。農村開車,只要能動能停,能拉能跑就可以了,有些人檔風玻璃裂了一兩年都不換的,你們也不是沒見過。”

向班長真是詳細考察和盤算過,才有這一番言論,大家雖然七嘴八舌,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班長和我對了對眼神,他說到:“要說投資,也是我們五個同年兵的事。這事與小莊無關,大家同意我這個說法嗎?”

大家紛紛點頭,李班長說到:“我們在縣城做事,與小莊根本沒關係。要說有關係,就是小莊這兩天請我們喝了這多好酒,我們回到縣城,可以跟其他人吹幾天牛了,我們有個厲害的戰友。”

陳班長繼續說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們在縣裡生活,不好判斷投資趨勢,所以就來北京找我,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今天小莊,是更專業的旁觀者。他不參與投資,所以說話就比較客觀。他學過經濟學,還成功地做著大生意和小生意,兩方面都有經驗,可以說是投資專家,雖然他比我們年輕,但經歷商場的事情,比我們多得多,我有個提議,想請小莊來評價一下,我們如果投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見?”

當然說好,這是班長和我的設計。更重要的是,當前的成功,能說明一切問題:桌上的酒,是他們從來沒喝過的。

“談不上專家,各位班長”我謙虛到:“我能有今天,也是運氣。但是,客觀地說,我學過幾天理論,接觸過一些實踐,雖然不是專家,但比一般人見得多些,估計還有點評價的價值,只要大家喜歡聽,我就說兩句。說得不對的地方,我先喝酒陪罪。”

我喝了一口酒,在大家的注視中說到:“投資的目的是什麼?說俗點就是賺錢。只要賺錢的利潤率高於銀行貸款利息,就是有利潤,這是基本概念。其它關於經濟理論的話就不講了,我們就事論事,從這個究竟是修車還是賣車說起,來比較一下利潤與風險的比例。風險是我們的底線,利潤是我們的目標。先來看,風險在哪裡,我們承受度有多大。誠如向班長所言,如果搞大了,我們就有不可承受之風險。以投資五百萬為例,這風險比較大,即使班長承擔其中一半的投資風險,那你們四個還得承擔二百五十萬的風險,平均每個人要達到六十多萬,如果虧了,賣房子都還不上,對不對?所以,最壞的情況是:企業倒閉,我們傾家蕩產。這是不可承受之重,我們必須避開。從控制風險角度,我不贊成搞大了。從利潤角度,如果修車,向班長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關係優勢,賺錢的可能性比較大。更重要的是,利潤率比較高。一個好的投資,不是看它能夠賺多少錢,而是看它賺錢與投入的比例是多少,就是利潤率。大家想一下,是不是這樣?投一百元賺五十元,與投入兩百元賺六十元,哪個划得來?”

孫班長這算得過來:“當然是第一種划得來。”

“對了,孫班長畢竟是搞過財務的,懂行。”孫班長被我一表揚,顯示出得意的神色,我趁熱打鐵,繼續說到:“以當年王班長的例子,他用幾十萬開了個手機店,結果一年掙了幾十萬,大約年化利潤率達到了60%左右,大家想一想,這不是暴利還是什麼?比放高利貸還厲害,主要是他找準了市場、摸出了門道,這就是將自己擅長的東西在市場上最大化轉變為效益,這就是個好生意。再說我老婆,班長清楚她當年的情況。一個富二代,一個叛逆小太妹,不要以為她就一定是敗家子,她要找對了專案,也讓人嚇一跳。她創業時,就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行當,開酒吧。她這方面在國外消費得多,國內懂這方面的人不多,這就是比較優勢。她在三里屯花三百多萬開的酒吧,最高峰時,每個月的利潤,可以到三十萬,按這個年化利率來說,她的利潤率可以達到100%,怎麼樣?我們現在喝的紅酒,也是從那個酒吧裡來的。當然,她做得很投入,為了搞好生意,可以長期不回家,可以半夜不關門,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思,才有今天的樣子。大家想一想,自己的比較優勢與市場的切合點在哪裡?哪裡就有好生意,是不是這個道理?”

趙班長說到:“那是你老婆家有錢,可以投入這麼多,像我們這樣的,莫說三百萬,就是三十萬,拿出來都困難。”他家庭條件差,所以才有這話,是真話。

“這只是舉例,你想想王班長當年不也幾十萬成事了嗎?”我總結到:“利潤率高,才有資本的原始積累,只有原始積累的第一桶金有了,才有資格說後面的事情。”

班長說到:“小莊,你直接說你的意見就行了,其它的事情,我們再商量。”

“我的意見是,先從小的搞起,從而達到三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測試市場。因為輸得起,所以有機會透過這件事情來發現市場機會,只有進入市場才能瞭解市場,就是這個道理。第二個目的:測試合夥人。人與人可以成為好朋友,但不一定在生意上能夠合夥,這不是人品問題,只是理念目標和動機不同造成的決策偏好不同,所以會有磨合,會有人退出,這是需要用一個小專案來測試的。不是我懷疑各位班長的友誼,根據我這些年在商場的觀察,親兄弟姐妹合夥都會出問題,最後分了,反而關係才好些。第三個目的: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如果要成為資本家,必須完成原始積累,不然你就是能夠有專案,也無法投資。我支援向班長修車店方案,當然具體是單幹還是合夥,合夥中的管理體制如何,這是你們幾個股東平等商量的事,我就不好說什麼了。”

李班長說到:“小莊是投資老手,說得也夠明白的了,如果只投一個五十萬的修車店,其他人就不要投了,老向一個人做就行。我們只願意老向早點發財,我們有個喝酒和借錢的位置,對不對?”

這話倒是實話,但有點不對勁。如果按李班長的說法,這次來,只與向班長一個人有關,其他人沒有利益收穫了,倒不符合他們一起到北京的初衷。

班長說到:“你們討論了這麼久,小莊也說了這麼些理論,我倒有個建議,不知道大家想不想聽聽?”

大家停下了手中的筷子和杯子,聽班長說話,因為大家都是衝著他來的。

“如果單按一個普通修車店的規模來說,五十萬是夠了。但是有沒有可能拉入保險定損的定點修車點呢?可不可以兼營洗車呢?還可不可以成為政府部門定點修車的地方呢?”

李班長說到:“拉入保險定損的修車點,我倒有些資源,可以利用一下,幾家保險公司在縣城的負責人,也算熟悉,如果做做工作,我看有希望。”

向班長說到:“如果門面租金和裝修裝置等加點投入的話,洗車修車本來就是一體的。如果多有幾間門面,至少七八個局的公務車維修,我做工作,拿得過來。”

“這就是合夥的力量”班長說到:“各人的資源匹配,形成綜合效應,生意才做得大。看老趙老孫有什麼意見?”

班長問他們,我就知道他們的問題:一個沒錢。一個想安排人,如果要安排人,只有洗車這個沒技術含量的崗位才有可能,才不影響大局。

趙班長說到:“洗車當然好,不如對定點修車的單位,發洗車券,免費洗車一部分,司機和領導都高興,也就願意來了。單位修車是不看成本的,可以收費高些,但洗車是單位司機最煩的事,如果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司機自己都要跟領導做工作,到這裡來修車。不過,擴大經營規模,資金肯定也要多些,我的錢不太多,希望大家理解”。

孫班長倒是非常造成擴大規模,但他也對資金規模提出了疑問。

“既然說到這裡了,我有個通盤考慮,大家如果覺得可行,就按這樣搞。”班長正了正身子,說到:“我們五個戰友合夥,總投資八十萬,我出四十萬,當然,這個董事長就由我來當。你們四個,一人出十萬,這就是八十萬的來源。總經理由老向來擔任,因為他才是真正的經營者。老李在縣城,主要負責拉關系做工作,老趙和老孫主要在平時多介紹客戶。最主要的,是賬務管理要清晰,每個月查個賬,由老趙和老孫進行,給我發個簡訊告知就行。老李當副經理,主要起監督作用,拉關系做工作也靠你,大家有沒有意見?”

其實當班長說出他出四十萬起,大家都沒意見了,臉色和表情都看得出來。

有的在點頭,有的在說好。班長繼續說到:“本來這四十萬我可以透過借的方式來幫助大家,但我不借,在生意場上,親兄弟明算賬。我要當股東,而且是最大股東,目的是為了啥,是為了擁有一票否決權。為什麼我要這個權利?因為既然是經營,就會產生矛盾,有了矛盾,就得有人解決。我的投資,不干涉經營,我人在北京,只起一個裁決矛盾的作用。如果這八十萬不夠,在拉關系做工作都需要錢,或者擴大經營需要更多的資金,大家可以集體以公司的名義找我借錢,但必須按銀行的利息算清楚,這叫公私分明。”

這才是班長的高明,他把情義和事情既分得開,又捏得攏,我都沒想到這一層。(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