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卷 第一百七十六章 妍子比我快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約束我們散漫的心,需要注意力的訓練。如果我們的注意力四處分散,那麼,我們不可能靜下心來,連身體也控制不了。按我們初學時師父的教法,我們可以把注意力先集中在呼吸之上。”劉大哥誇張地作了一次深呼吸,然後對我們講到:“一呼一吸之間,中間有個停頓,這是我們通常有意呼吸的狀態。但我們靜坐時,要做到無意呼吸,有意觀察。”

這怎麼做得到呢?我想,對呼吸有意還是無意,這兩都之間如何理解和掌握呢?在部隊進行射擊訓練時,講有知有覺地瞄準、無知無覺地擊發,但那畢竟是兩個動作,一個用眼睛一個用手,是可以控制的。朱先生教的周天循環法,是有意引導呼吸,這個也好掌握。但劉大哥講的,是對待呼吸這一件事,同樣的器官和動作,怎麼有意怎麼無意呢?

“現在剛好是冬天,我們的呼吸中都有水蒸汽的凝結,像是白色的柱體。我們無意呼吸,就是不主動呼吸的意思,因為不管你主不主動,人生命的本能,它是自動要呼吸的。什麼時候呼、什麼時候吸,不要去管它。比如你睡覺時,你就沒有主動去呼吸,別管它,反正該來的總會來。但是有意觀察,就是我剛才說的水蒸汽柱體,這是呼吸帶來的現象,我們可以有意觀察它。”

他說到這樣有意觀察,我怎麼做呢?難道我打坐的時候,盯住這水汽不放,看它多少大小來去?這個恐怕更散亂吧?

劉大哥解釋到:“每一次呼吸,我們是不是有這種感覺。吸氣的時候,有涼氣從外面進來,拂過上唇,進入鼻孔,再進入氣管進入肺部。每交呼氣的時候,是不是有熱風出來,從鼻子的端點,也叫山根,出來到鼻孔,甚至我們的面部皮膚也感受到自己撥出的熱氣。為了觀察呼吸的大小強弱,我們可以有意地假設,把這呼吸的氣體想像是一種白色的東西,因為無色的空氣無法想象,無法想象的東西轉移不了注意力。所以,我們想象呼吸的空氣是白色的柱體,這個好理解吧?你們試一下。”

這種假設好理解,我試了試,基本上很快就可以想象成功了。妍子在試驗中,問到:“是不是呼吸越大,這個白色的柱體就越大越濃,呼吸越小,這個白色的東西就越小越淡?”

文大姐說到:“對了,你的方法是正確的。”

妍子受到了鼓勵,更加專心聽講了。

“剛開始,我們的呼吸都是比較粗重的,隨著無意呼吸的時間漸長,我們的呼吸也漸漸平穩下來,我們呼吸時氣體交換的量,也就越來越少。也就是說,我們想像的白色柱體越來越短,越來越短。”

我試著練習了十來分鐘,說到:“我原來剛呼吸的時候,白色的東西大約有一尺來長,現在,可以穩定到鼻子內這種長度了,呼吸僅在鼻子內外進行,是不是呼吸輕多了呢?”

“對的,就是這種狀態。久而久之,你的呼吸會越來越短越來越輕,最後短到只剩下山根那一個點,有白色的東西隱約閃爍,再向後,的情況,我就不人云亦云了,反正,我就到這種程度了。”

我問到:“這個鼻腔內的白色,是我們故意想像出來的,也就是說,是個假的,佛法本來講空的,為什麼要硬生生創造一個並不存在的東西呢?”

這其實是我很久以來的疑惑。佛教既然講空,為什麼又是唸經又是打坐又是禮拜,搞這些虛頭八腦的東西,真的是佛法嗎?

劉大哥笑了笑:“小莊是個愛思考的人,這個問題歷史上很多人問過,包括佛祖在世時,就有人當面問過。這裡面有一個大道理,我暫時沒能力跟你說清楚。但是我可以從小道理上給你一些提示。”

他要解釋這個矛盾,正是我所需要的,所以我一下將注意力集中到他所說的話上來了。

“在意識上故意創造一個東西來幫助修行,我們叫作意。在知識界中,為了理清一個思路,我們創造一個以前沒有的概念,這也叫作意。所有作意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幫助我們好理解、好修行而已。佛教是渡人到彼岸的船,但船本身不是彼岸,只是工具,你把這種作意當工具就行了。收穫要用鐮刀,但使用鐮刀就可以得到稻穀,就是這個道理。”

他用工具來打比方,我基本上可以理解了。但他話鋒一轉,說到:“目的實現了,工具也就要拋棄了。我們佛教所有教法都是借假修真。我們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假的,所以也就是空的。但我們自己要體驗到這個空,非要利用別的假象來破除眼前的假象,這就是借假修真。古人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這個道理。”

他突然丟擲:一切事物都是假的,這個診斷太令人震驚了。我正要問,突然聽到妍子喊到:“哎喲,腳受不了了,怎麼辦?”

文大姐趕快過來扶她,將兩腿從散盤的狀態中放鬆地伸展出來,說到:“休息一下就好,不要勉強,你初次這樣坐,已經坐了三四十分鍾,已經很了不起了。我第一次這樣坐,十分鐘就沒到,腿麻胸悶的,就被迫結束了。”

“那你好久才能做到今天這樣?”妍子問到。

“大約三五個月吧,但也不要急,坐也是功夫,慢慢適應,一次比一次好的。這樣吧,我教你平時練習腿部柔韌的一個方法,你平時練練,進展會快些。”

文大姐教妍子,妍子在學的同時,我也跟著學習,動作很簡單,平時在床上或者地板上,都可以練習。

我倆練習了一會,時間差不多了,覺得可以自己上去練習,就與兩位主人告別,約定明天早上再來。

我們上樓後,才聽見雨聲音,原來外面已經下起雨來了。妍子說到:“今天下雨,我們還出去嗎?”

“算了吧,就在家休整一天。”

“正好,覺沒睡夠,我補個覺先,哥,你要吃早餐自己下去吃,不要喊我,我要睡覺了。”

其實,我也不想吃了,也想補個覺。於是,我們倆就上床休息了。

這次又是妍子比我先醒,她在地板上壓腿,動手很輕,怕把我驚醒。等我醒來的時候,看到她臉上微微滲出了汗水,就知道她練了好一會了。

“你比蹦迪還積極些”我玩笑到。

“蹦迪沒意義,這有意義,不能比。”妍子的回答,看來她是把這當事業幹了。我也得練習起來,雖然散盤對我來說沒有難度,但單盤就比較困難了,更不用說雙盤,雙腿的柔韌性,是需要有一段較長的練習過程的,對此,我倒是有自信,自己在部隊習武,搞腿部拉伸訓練,是有基礎的。

中午與主人家一起吃飯,下午茶敘,這幾乎是固定的節目了。當我們四人都在的時候,我問了劉大哥一個問題:“你說一切事物都是假象,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萬法皆空,這該如何理解呢?”

劉大哥謙虛地擺了擺手,說到:“本來我沒資格講解空性的,因為我也沒有達到瞭解空性的程度。但據師父的教導,根據我自己的理解,也有一些心得,不妨跟你交流一下,絕對不是真正答案,只算是相互溝通吧。”

他的謙虛讓我更加認真了,說到:“你們是先行者,我想聽聽你們的看法。”

劉大哥說到:“怎樣理解一切事物皆是假象呢?小莊,透過這兩天的接觸,我發現,你是有哲學思考習慣的人,那麼我從哲學角度來談談自己的理解。我暫時從兩個方面來解釋這個假象特點。第一,任何事物都是要毀壞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不能保持它固定不變的原樣,這在哲學上是一個共識,對吧?”

“對的”這點我承認“在哲學上講,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到消亡的過程,任何事物都是運動和變化著的,沒有不變的事物。”

“行,你如果這樣去理解,任何現象只是這件事物在這個運動過程中,在這個時段或者這個瞬間表現出來的空間狀態,不是永恆的,只是暫時的,對不對?”

“可以這樣說”

“那麼,如果抽掉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參照,這個事物如何存在呢?”

“彷彿沒有固定的存在吧?”我這個回答有點疑惑,但又不得不這樣說,彷彿是邏輯把我逼到了這個角落。

“這就是假象,這就是空。所有事物都依附於它處的時間和空間,時間在流逝、空間在轉換,而此事物隨時處於變化之中,這就是空。”

他這樣說,我倒是能夠明白其中的含義,但妍子聽了,如聽天書,但她沒有問,不插話,只是聽。

我說到:“如果所事物是假象,從變化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可以認同。其實,我原來對空的理解主要侷限在空間概念上,沒有加入時間的維度。但就是有空間的概念中,我有一個認識和理解,不知道對不對。”

劉大哥對我的說法也表示出興趣,點頭示意我繼續說下去。

“從物理學上說,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在電子顯微鏡下,原子所佔有的空間中,除質子中子電子外,其絕大部分空間其實什麼也沒有,也就是說,一個原子,絕大部分為空。即使在我們稱之為有的基本粒子中,也可以消失,只不過消失的過程中會釋放或吸收能量而已。物質是可以轉化為能量的,能量釋放後,物質為空。而巨大的能量也可以創造出物質,比如正負電子對抗撞機,憑空產生新的物質。物質是可以憑空消失的,憑空也可以創造出物質,只要能量條件達到即可。從這個意義上說,物質產生於空,物質也可滅亡於空,這算不算對萬法為空的一種理解呢?”

對方思考了一會,說到:“我不知道你這種理解是否符合佛法的原則,但相類似的,有一個佛法的原則,與你剛才的理解思路一致。萬法唯心造。所有事物,都是心的造作。如果按你的說法,把能量這個詞,變為心,就一樣了。”

我一聽,覺得非常振奮,難道我長期思考的一個答案,居然誤打誤撞地契合了佛教的理論?

“對空性的理解有許多種,內容宏大的理論體系,歷史上的經論浩如煙海,我無法一一理解。從我這些年學習佛法的理解,還有第二個模式。”劉大哥開始說到第二點了。

文大姐過來給我們續茶,因為我與劉大哥是喝普洱的,她過來時劉大哥稍稍側了側身體,給文大姐留出了作業的空間,我點頭微笑,對文大姐表示了感謝。劉大哥繼續說到:“第二種理解,就是所有事物,都沒有它固定的性質。這也是對空性的一種理解。比如,茶杯。”

他舉了舉手中的,含有澄黃色茶湯的玻璃杯,對著那金色的流動的液體說到:“我們叫它茶杯,但我們又找不出它哪一部分包含了茶杯的固定性質。是外面的玻璃嗎?不對,玻璃本身沒有茶的內容。是這個杯子嗎?不對,如果這杯子拿來裝酒,它就叫酒杯了。是裡面的茶湯嗎?不對,那叫茶水,與杯子無關。所以世界上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擁有茶杯的性質,叫它茶杯,是茶水和杯子因緣合和的產物,一旦有一個因素不存在,它就不叫茶杯了。這種因緣合和隨時產生隨時消失,所以茶杯沒有固定性質。”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放下了茶杯,我理解起來有點繞,我於是想澄清一下:“是不是可以這樣來說這件事。我叫小莊,但我身上沒有一個部分具有小莊的性質,名字是可以改的,身體哪一個部分都不包含小莊的性質。我叫小莊,只是我這個社會的、生理的複合體,組合起來形成了大家所說的小莊,這樣理解嗎?”

“對!”他看著我,說到:“既然你剛才說了物理學,那麼,所有電子都是一樣的,它們的組合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物質。其實細分這些物質,會發現它們最小的單元都是差不多的。那麼,一樣的粒子形成看起來不一樣的事物,那麼,所謂事物的規定性,或者說事物的性質也就不存在了。”

我明白了他所說的意思,他倒謙虛地笑笑:“我也是膚淺理解,要親身體驗才是真,我說得不一定對。”

妍子鼓起掌來:“你們說得好高深吶,我一句也沒聽懂!”

文大姐說到:“別聽他們那一套,沒用的,是冷是熱,自己經過了才明白,他們這是話趕話,聽多了,暈!”

下午的雨早就停了,陽光開始對映下來。談話結束後,一起製作晚餐,在廚房,我主動當起了學徒,因為,他們製作的菜,真可以叫色香味俱全。

晚餐過後,雲南黑得晚,太陽的餘暉沒有完全消散,我和妍子出門,簡單地步行了一會,買了些日常用品,在回來的路上,一陣涼風次來,我伸出一隻手來,抱緊了她,互相溫暖同行,我明白抱團取暖的意思了。

還是按昨晚的方式,早點洗漱整理,上床睡覺,免得凌晨練功起不來。當然,今天我們出去,買了一點牛奶麵包之類的零食,早上練功回來補覺後,就已經過了主人家早餐的時間,如果餓了,可以抵擋一陣。

妍子在簡單練完柔韌性訓練後就睡了,我還是拿起那本老書來看。當看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句話的時候,簡單差點拍床叫絕,看到妍子熟睡的狀態,止住了。

這不是跟文大姐說得一樣嗎?真正要知道水燙不燙,你嘗過就知道了,不必要用攝氏溫度還是華氏溫度來說明,也必要用沸騰和冰點來界定,只要喝過的人,就完全明白。

體驗,最直接。語言,很失真。

時間到了,我們起床整理完畢,就來到樓下。進屋就進入直接打坐的階段,大家也熟悉了,也沒那麼多拘謹。文大姐夫婦都是穿的寬鬆的衣服,她勸我們下次也穿寬鬆自然些,免得把肚子束縛了,改變了注意力的方向。

我觀察自己的呼吸,剛開始十來分鐘,有故意控制的傾向。我本來是想模仿劉大哥昨天所說,呼吸越來越輕越來越細的狀態,結果搞得很不規律,肚子也脹得很。

當我長舒一口氣的時候,劉大哥看出來了,對我說到:“不要管呼吸長短,只是看它,長短無所謂,用第三者的視角觀察它就行。”

奇怪的是,我慢慢進入觀察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呼吸反倒平靜了不少,漸漸平穩,越來越細了。

但當我意識到自己呼吸越來越細,想保持這個狀態時,呼吸又開始變粗,我知道,自己的又在想控制呼吸了。馬上收回心神,只是觀察,不管呼吸粗細,這樣,呼吸又開始變細。如此反覆數次,我終於進入了所謂“無意呼吸,有意觀察”的狀態,人開始變得輕鬆起來。

但是,我身邊的妍子,彷彿有動靜,我微微睜開眼睛,發現她搖了起來,彷彿身體上半部分繞著一個圓形在轉,動作幅度越來越大,終於,她叫了起來:“大姐,我這是不是不對啊,你們坐著不動,我怎麼越坐越搖呢?”

文大姐說到:“這是正常的,這是你身體氣機發動的表現,說明你呼吸訓練到了安靜的程度後,靜極生動的狀態。”

妍子不放心:“那我該怎麼辦呢?”

“搖就讓她搖,不要管它。反正也沒什麼危險,最多倒在地毯上而已,對不對?你只管觀察你的呼吸,久了,就不會搖了。”

文大姐這樣解釋,我倒是有點不放心:“大姐,她這樣練,是不是容易走偏?我聽說練氣功的,有走火入魔的現象,它與你說的靜極生動有什麼區別呢?”

“每個人剛開始,都會有這種現象,動作幅度有大有小,反應部位也各不相同,小高這種情況,說明她進入靜的程度比較快而已。小莊,你如果真正開始進入靜的狀態,或許有其他反應,這是正常的。我們都是這樣經歷過來的,不要管它。”

劉大哥說到:“原來我們一行十多人,在寺廟學習的時候,有的人篩糠、有的人打滾,和尚不管,說這是正常的,我們都有過反應,過幾天就好了。記住,靜坐中出現的所有現象變化,都不要過分在意,只用第三者視覺冷靜觀察,就沒有任何走火入魔的危險。所謂走火入魔,都是太在意現象,而造成的。所有現象都是空,你在意它什麼呢?”

他們既然是過來人,那就不用怕了。我們繼續坐下去,奇怪的是,妍子好象也不像先前那樣搖了,漸漸平靜了下來。

一個小時的時間到了,我們下坐,妍子的腿有點麻,但堅持了一個小時,也不簡單了。妍子問文大姐:“我後來不控制身體,它反倒不搖了,這是怎麼回事?”

“你不管它怎麼回事,它就沒事,對不對?你這麼快就進入靜的階段,很厲害了。”

妍子得意地望我一眼,我也比較羨慕。因為從腿上來說,我比她強,但從心上來說,她的進展倒比我快得多,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把這個問題提給了劉大哥。劉大哥說到:“那是你想得太多了,或者是你急於達到目的,反正形成了心的障礙。如果用佛教術語來說,你這是所知障。”

“什麼叫所知障呢?”

“就是知識越多越反動。你總想用邏輯和思維來理清楚實踐的過程,但這麼複雜深奧的東西,是你思維得清楚的嗎?這麼複雜的身體,是你能夠全部感受得到的嗎?所以,拋開思維,單純練功,進入情況會更快些,小高一心觀察,注意力比你集中,所以她進展明顯,就是這個道理。”

我想了想,也對,路上的風景不靠推理和想像,走著走著,風景自然呈現在你的面前。(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