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人才選拔(1)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話題繼續下去,接下來一連幾天,諸葛亮都是拉著我對稅收制度進行細心的修補,便這日,終於在現代人和古代人的相互配合下,一套新的稅收制度誕生了,我們暫時便稱為荊州累進稅制。

一項新制度的誕生,自然是意味著改革的開始。改革,換言之,便是一場革命。自古以來,革命歷來是冒風險,其困難重重,艱鉅程度,令人想起來便心驚膽戰。

放眼如今天下,劉備要選擇在一個地方進行徹底的稅收革命的話,毋庸置疑,荊南便是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縱觀累進稅制,觸及利益最大的,莫過於當地的大地主、大官僚。聯絡到這,我們自然可以這般,那便是改革的阻力,就只存在當地豪族的一方。既然是要遏制土地兼併,那些大地主、大官僚自然要反對了!

只是如今這情況,荊州這些大地主,基本上是不敢有動靜的!莫要忘了,前番荊州動亂,此時荊州的各大豪門還欠著劉備一身帳呢!如今呢,在我們眼中,得罪不得罪當地的地主們,也顯得沒什麼重要不重要了。得罪了一次,難道還會怕得罪第二次?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況且,改革需要的,那便是魄力!對,要有魄力!所以,荊州要改革,作為試驗示範帶頭作用,我和諸葛亮自然要認真對待,其改革程度,自然也要徹底。

而從荊州現實狀況來看,我們也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曹操勢力進入了荊州,而且是因為與當地的大地主們看對了眼,有了勾結。如此,曹操佔據了荊北大片土地之時,荊南倒是也有大量豪族前往相投。這,便導致了荊南出現了許多逃往地主遺留下來的無名之田。這部分田,自然應該收為劉備帳下,以為獎勵軍功之用,或者用來進行土地改革。

稅收若是改革了。那麼相應地。土地也必然需要改革。

但不管怎麼,這些改革,都是人為的。一項改革措施成效如何,關鍵,不是措施恰不恰當,而是看實行改革措施的那些地方官吏的執行態度上。如此,當下我與諸葛亮要討論的。自然便是有關人才的選拔。其實什麼人才不人才的,白了,便是選人地方官員,也就是一些文官。

起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我倒是能從中憶起許多事情來。

後世裡,我學歷史那會兒特別對這方面的東西感興趣。所以記得特別清楚。記得,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透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戰國時,“世卿世祿”制逐漸廢除,官吏的選舉發生了根本變化。秦在統一之前,“仕進之途,唯闢田與勝敵而已”,而勝敵是其主要途徑。秦統一後的官吏。也就多出於軍功。到了漢代。朝廷為了適應**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舉統治人才的選官制度。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徵召、公府與州郡闢除、大臣舉薦、考試、任子、納資及其他多種方式,不限於一途,而且還可以互動使用。

其實通俗一,那就是,西周以前,人才選拔是世卿世祿制度,春秋戰國為養士軍功制度,兩漢時期便是察舉徵辟制度。

關於世卿世祿制,卿,便是對古代高階官吏的稱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便是指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包括奴隸、土地等。世祿就是指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世襲卿位和祿田的制度。

所以從這裡看,世卿世祿制,根本談不上人才選拔。

春秋戰國紛亂,戰爭連年不休,自然導致了養士軍功制的產生。所謂養士軍功,自然是指在戰場上獲得軍功的人,才是人才。誰能打仗,誰就能受到當權者的重用。

而關於察舉徵辟制,其實還是兩種不同的選拔人才方法,一是察舉,由下而上。一是徵辟,自上而下。

所謂察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漢代察舉的標準,大致不出四條,史稱“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四科取士大約起於西漢,下迄東漢未改。不過有時單舉其中的一二科,或全舉四科,均有詔令臨時規定。察舉的標準雖僅有四科,但察舉的具體科目卻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通常指經學)以及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等臨時規定的特殊科目。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實授官職。上述察舉諸科,實際上分為歲舉和特舉,歲舉是常制,特舉由詔令臨時規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的制度。漢代選官以“鄉舉裡選”為依據,體現的是尊重鄉里輿論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但是,輿論評價一旦與仕途沉浮相聯絡,就容易被某些有權勢、有影響的人物或社會集團所控制、所利用。

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皇帝徵聘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徵聘之方,由來已久,如秦孝公公開下令求賢即屬徵聘性質。秦始皇時叔孫通以文學徵,王次仲以變倉頡舊文為隸書徵,亦皆屬徵召性質。到了漢代,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賢詔,也是繼承了這一方式。以後自西漢武帝以至東漢,相沿成例。對於德高望重的老年學者,且特予優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可謂開了漢代安車蒲輪以迎賢士的先例。皇帝徵聘,為漢代最尊榮的仕途,被徵者來去自由,朝廷雖可督促,如堅不應命,亦不能強制;且於既徵之後,地位也不同於一般臣僚,大都待以賓禮。

此,便是漢朝之前的所謂的人才選拔制度。如今荊州要實行各項改革,缺乏的,自然便是人才。可是,如果繼續沿用察舉制來選拔人才,明顯與我和諸葛亮好不容易才制定的抑制土地兼併的意願背道而馳。

改革,乃是打壓權貴。而察舉制選拔出來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權貴出身。讓他們自己打壓自己,怎麼可能?

如此,當下諸葛亮一籌莫展,遂問我道:“不知伯虎可有何良策,使主公招攬人才?”

我想了一想,才言道:“關鍵在於改革人才選拔制度。不過依風看來,如今在這荊州,最好進行科舉選拔,而在兩川,主公只能實行九品中正選拔。”

諸葛亮道:“細言之。”

我遂言道:“所謂科舉選拔,便是以‘唯才是舉’為選擇,不論身份地位,只要自己覺得自己有才能,便可透過考試一途,登堂入室,獲得官位。”

諸葛亮聞言直笑道:“好個不論身份地位,伯虎倒是很有魄力啊!”

我笑應道:“今我荊州要實行改革,又是針對士族,呃,也就是各大豪族,用人,不用那些沒有身份地位的人,又怎的得過去?再了,這裡的可不是‘唯才是舉’?既是唯才是舉,自然什麼人都可以透過科舉來獲得功名了。”

諸葛亮只是呵呵笑道:“但是依伯虎之言,如此科考,能參加考試的,終究還是有學之士,到頭來,豈不選拔的人才,還是大多為荊州貴族出身啊!”

對此,我不置可否,笑道:“到科考,其實分為文考和武考兩種。況且文考透過了,還得接受面試,我可不想讓主公手下,淨是一些趙括紙上談兵的人物啊!”

這時頓了頓,我停下一想,又道:“其實考試,哪怕是文考,也未必非要有學之士才能參加,大可進行直接的部分對其面試。”

諸葛亮聞言笑道:“伯虎的注意很多,且容慢慢來,得太多,亮倒是有些跟不上了。”

我頭。

這時諸葛亮又問道:“那麼,透過科考的人士,是否就可以直接任命為地方官員?”

我應道:“如今形勢,既是人才缺乏,大可以經過面試之後便使其上任。只不過,軍師他日還是需要不是進行政績考核…”

“政績考核?”諸葛亮念了一遍,旋即笑道:“著實不錯!”

我又笑道:“其實科舉的目的倒不是明面上這邊看似簡單。”

諸葛亮驚訝道:“莫非伯虎本意遠非如此?”

我頭,言道:“正是!”見諸葛亮微笑不語,我這才解釋道:“其實如今若在荊州實行科舉,效果可能不會很理想。不過,其結果最後選不選得到人才,風也並不在意。今在荊州實行科舉,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做給天下人看的!”

“做給天下人看?”諸葛亮又有些大驚怪了。

見狀,當下我笑道:“科舉選拔人才,正是教天下寒門出身的子弟能看到,我主劉備選拔人才乃是唯才是舉,並無對身份地位有偏見!由此,便是給了寒門出身的人,看到了希望!”(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