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冠林鵙鶲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送走了鱷魚,陳淵繼續在雨林裡尋找了起來。他發現了幾種特殊的植物。

一個是鹿角蕨科、鹿角蕨屬附生型綠植,其葉通常有兩種形式,營養葉及孢子葉。前者個頭不大,多以圓形、橢圓形、扇形面目示人,平時喜歡緊密的貼合在附生物上生長;至於後者,它的形狀更像是梅花鹿的角,葉子表面被覆一層細密的淺色絨毛,初見為嫩綠,隨後逐漸向淺褐色過渡。

第二種則是橡皮樹。這也叫橡膠樹、巴西橡膠,乃桑科、榕屬常綠經典喬木之一,其主要特色為:葉片寬大肥厚,顏色始終油綠如新,枝莖間時有鮮紅色的頂芽冒頭,一紅一綠間,彰顯出非凡的風韻。也正是因為橡皮樹整體顏值較高的緣故,現下該株已然成為圈內,頗負盛名的觀葉盆栽,很適合做室內裝飾佈置之用,大中小型植株,均有適合它們的去處,於凸顯熱帶風情很有一套。

至於陳淵還發現了豬籠草,眾所周知,豬籠草是有名的熱帶食蟲植物,植株“開局”便自帶裝備——捕蟲籠,此物存在的重要意義是吸取營養,即藉助一定的誘捕手段,將引至籠內的小蟲徹底消化分解為,機體可吸收的營養成分。外形方面,捕蟲籠大體呈圓筒狀,上小下大、頭上帶蓋,確實與部分花友口中的“豬籠”一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且娑羅樹他也發現了,俗稱聖樹,為龍腦香科、娑羅雙樹,高約30多米的多年生喬木,此株原產自印度及馬來半島等,隸屬於亞熱帶雨林的地區裡。除樹形高大優雅,極具觀賞價值外,娑羅樹往往還具有味香、木質堅韌牢固等優點,常被用作製造傢俱和各式各樣的建築材料,是實用性很強的一種植物。

“關於娑羅樹,我還想與諸位分享一個鮮為人知的冷知識那就是在16年的5月,當今現存的唯一一株,經玄奘親手栽植的娑羅樹子樹,被成功移栽到了西省的大慈恩寺中,此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老陳那是什麼?】

“鳥巢蕨,”陳淵笑了笑,“小名山蘇花,來自鐵角蕨科、巢蕨屬,本質為多年陰生觀葉草木,植株平均高約80~100公分。作為典型的附生蕨植,鳥巢蕨主要出沒於亞洲東南部、澳大利亞東部、印度尼西亞、非洲東部……其中,我國就屬熱帶地區的栽植範圍最廣,而它亦算是非常地道的一款熱帶植物。”

在中、南美洲的雨林中,有一種蛙類個體不大,小到可以坐在一枚硬幣上,卻擁有著鮮豔美麗的外表,皮膚顏色醒目,有黃色、金色、紅色、粉紅色、藍色等等,大多數人第一次見到它,都會頓生憐愛、豔羨之情。

不過陳淵發現那上面有一隻毒箭蛙。

箭毒蛙體型小,通常長僅1~5公分,但非常顯眼,顏色為黑與豔紅、黃、橙、粉紅、綠、藍的結合。棲居地面或靠近地面,全部屬於毒蛙科,但並非所有170種都有毒。箭毒蛙具有某些最強的毒素。這種兩棲類身體各處散佈的毒腺會產生一些影響神經系統的生物鹼。

箭毒蛙有特殊的育幼行為。雌雄的交配常發生在棲生於倒木上的鳳梨科植物附近,這不是箭毒蛙欣賞花的美麗,而是因為這些植物輪生的葉片構造出一個小“池塘”,為蛙卵提供了發育的場所。

雌雄交配,雌蛙將卵產在積水處,卵一旦發育成蝌蚪,雄蛙便將蝌蚪從地面分別背到樹上不同的有適量積水的鳳梨科植物的“池塘”中,因為蝌蚪是肉食性的,兩個蝌蚪在一起會自相殘殺並吃下未受精的卵作為食物。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且箭毒蛙科有6-8屬130-170種,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夏威夷,他們曾作為抑制蚊子的生物武器而被引進。分佈於拉丁美洲從尼加拉瓜到巴西東南部和玻利維亞一帶。箭毒蛙主要分佈於巴西、蓋亞那、智利等熱帶雨林中,通身鮮明多彩,四肢佈滿鱗紋。其中以檸檬黃最為耀眼和突出。

“這種動物聲名遠揚,不過可不要被其美麗的外表迷惑了,箭毒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青蛙,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毒的兩棲動物。”

陳淵強調道,“要知道箭毒蛙體內蘊含有致命毒液,取其毒液0.1毫克就可以毒死一個人,0.2微克就可以毒死一隻老鼠。任何動物只要去吃箭毒蛙,即使舌頭粘上一點點毒液,也會在幾分鐘內中毒斃命。

漂亮、嬌小的箭毒蛙,體內藏有可怕的劇毒,雨林內很多動物都避而遠之,人類也將其稱為“叢林多彩殺手”。

天使與魔鬼的複合體。”

而分佈區域不同,身體顏色各不相同,箭毒蛙的毒性強度也不一樣,大多喜歡棲息在潮溼地帶。鮮豔多彩的皮膚,佈滿黑紋的四肢,在綠色的森林裡顯得格外絢麗奪目,猶如“精靈”一般。

它們的體型非常嬌小,最長不過只有6釐米,一些種類的蛙也就1.5釐米。雖然體型非常小,但是絲毫不影響其在雨林裡的地位。

憑藉著一身漂亮的“外衣”,可以在森林裡“霸道橫行”,無所顧忌,不需要躲躲藏藏地生活,反而以醒目的顏色向周圍動物發出警告:我有毒,不要靠近我!

毫不誇張地說,箭毒蛙簡直就是天使與魔鬼的複合體。科學家研究發現,大約在1000多年前,箭毒蛙其實都長得差不多,由於海平面不斷升高,棲息地被割裂分塊。

因此,生活在不同區域的箭毒蛙,也就慢慢適應了不同的進化環境,持續的演化造成如今箭毒蛙家族間的毒性差異,毒性越強,其皮膚顏色就越鮮亮。

箭毒蛙的毒性強於一切蛙毒,身上分泌出的毒液,要一條人命簡直是分分鐘的事情。

據科學實驗發現,一隻小型的箭毒蛙,所具有的毒素足以殺死兩萬只老鼠。其中,毒性最強的金色箭毒蛙,一次噴出約2毫克毒素,就可以殺死一萬只實驗用的老鼠或10名成年人。

目前人類發現的箭毒蛙種類170多種,含有劇毒的就有55種。箭毒蛙釋放出的生物鹼毒液,能夠破壞其他生動物神經系統的正常活動,最終會導致心臟停止跳動而迅速死亡。

可怕的是,看似美麗實則藏劇毒的箭毒蛙,本身並不“生產”毒素,卻能躋身於世界最毒之列。

【那他身上的劇毒從哪裡來的?】水友們道是非常的好奇。

“箭毒蛙具有很強的毒性,奇特的是,這些毒素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身上致命劇毒全是吃出來的。”陳淵說道。

箭毒蛙和其它蛙類不同,不吃空中飛的飛蛾、水裡遊的魚蝦,卻對地面上螞蟻、蟋蟀、蜘蛛等小型無嵴椎動物和小型昆蟲情有獨鍾。

這些動物體內含有一種有毒的生物鹼,當箭毒蛙吃了這些動物後,有毒的代謝物會透過血液循環、消化系統等方式滲透到箭毒蛙的皮膚上,從皮膚小孔分泌出濃縮的毒液,作為保護自己的“鎧甲”。

一些箭毒蛙甚至還可以對有毒化合物進行改良,使毒性增強好幾倍。吃得越多,毒性越強,在箭毒蛙家族中,顏色越鮮亮就越危險,皮膚為金色、綠色、橙色的箭毒蛙,更有“炫耀”的資本。

箭毒蛙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雌雄交配後,雌蛙產下蛙卵就瀟灑離去,雄蛙則會留下悉心照料幼體,不辭辛苦地將小蝌蚪背到不同的水窪裡發育。這是因為蝌蚪是肉食性,待在一起會自相殘殺。

褪去尾巴之前,小蝌蚪身上沒有毒性,在水中發育幾天後,雌蛙會返回照料幸運活下的小蝌蚪,產下未受精的卵給小蝌蚪吃。

未受精的卵生物鹼含量也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防禦敵害。新生的小蝌蚪們吃著卵一天天長大,幾個月後尾巴消失,就可以成長為一隻強壯的箭毒蛙。

為什麼箭毒蛙不會被自己毒死?

箭毒蛙分泌出的毒液既能潤滑皮膚,也能保持自己不遭受敵害,美麗的外表下具有強大的殺傷力,攻擊者看到箭毒蛙,基本都選擇繞道而走。

畢竟獵食箭毒蛙,也就相當於選擇了一條“不歸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的。

然而,令水友疑惑的是,帶有致命毒液的箭毒蛙,為何不會被自己毒死?

“其實這個以前也有人不懂,為了弄清緣由,科學家也做了不少實驗,箭毒蛙自身不受這些毒素的傷害,主要是由於其體內基因發生了突變。

箭毒蛙的毒素被稱為“地棘蛙素”,能與動物神經系統內的受體結合,干擾乙醯膽鹼傳遞神經訊號的工作,嚴重可導致死亡。神奇的是,箭毒蛙卻不會受到該毒素的影響。

研究發現,由於箭毒蛙基因的突變,其體內構成毒素受體的2500個氨基酸中有3個發生了改變,影響了正常受體的結合。

這種微乎其微的改變,讓箭毒蛙產生免疫,不僅可以利用毒素嚇退天敵,還可以保全自己。

科學家還發現,在箭毒蛙的進化歷程中,這種基因突變曾發生過3次,在持續演變中慢慢穩定下來,使自身對這些毒液完全具有免疫能力。

吃“毒食”產毒液,自己卻不會被毒死,這是箭毒蛙進化出來的一大本領,成為其生存下來的可怕武器。然而,再強大的武器也有弱點或軟肋。

箭毒蛙的致命弱點

箭毒蛙的色彩十分醒目,在雨林中卻根本不需要有所顧忌,可以毫無畏懼地向其它動物炫耀自己鮮亮的皮膚。因為幾乎所有生物都知道箭毒蛙的危險性,連掠食動物也不敢接近它。

不過,也不排除一些沒見過世面的“湖塗蟲”,會不小心誤食箭毒蛙,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生活在茂密的熱點雨林中,箭毒蛙幾乎沒有天敵,卻有一個致命弱點--怕人類。

世世代代生活在亞馬遜雨林的土著居民,得知箭毒蛙的毒液具有強大的殺傷力,便想盡辦法收集箭毒蛙的毒素。

將毒素塗抹在箭頭上製成毒箭或標槍,用來捕殺鳥類、猴子等其它動物,箭毒蛙這一名字也是因此得來。

當地人通常用火烘烤箭毒蛙,將毒素從其皮膚中逼出,或者用細藤條將箭毒蛙的四條腿緊緊拴住,再用小木棍或者魚叉來回摩擦刺激背部,促使箭毒蛙分泌出毒液。

不過大多數土著人採集完毒液就會將箭毒蛙放走,以便它們能夠繼續“生產”毒液。

後來,人類發現箭毒蛙不僅可以應用於神經系統實驗研究,經過一段時間養殖後,毒性也會慢慢消失,還可以當作寵物飼養,漸漸增大了對箭毒蛙的捕殺量。

再加上生態破壞、氣候變化、棲息地減少等一系列因素,箭毒蛙的處境變得越來越艱難,數量驟降,已經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中。

箭毒蛙,戰鬥力強悍的叢林殺手,碰到人類,也會敗下陣來。”

但是不管怎麼說,陳淵是不敢輕易靠近毒箭蛙的,但是他選擇用上面的毒液做一些箭,這樣也能應對很多危險。

只是遠處忽然飛來了一隻鳥,引得陳淵連忙躲閃。

看到老陳如此擔憂,水友們更是不解了,“一隻黑黃相間的小鳥,老陳為什麼這麼激動啊。”

“呵呵,不激動才怪呢。”陳淵嗤笑著。

“跟你們說,在古代的傳說中有一種很知名的毒藥,叫“鴆酒”,只要一口喝下,不一會兒就全身流血而死。據野史記載,西漢末年,王莽就是用這種“鴆酒”毒死了漢平帝,篡位成功。

這種鴆酒據說是透過一種叫“鴆鳥”的羽毛,浸泡幾天後做成;而且,浸泡“鴆鳥”的酒水,會變得格外清澈甘冽,酒香撲鼻,讓人欲罷不能。

那麼,這種“鴆鳥”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鳥呢?

傳說“鴆鳥”比鷹大,鳴聲大而淒厲,羽毛帶有劇毒

翻開留存的史書典籍,就有不少關於“鴆鳥”的相關記載。

《左傳》是這樣記載的,傳說“鴆鳥”是一種勐禽,比老鷹都要大,全身大部分是黑色的,身上還長有紫綠色的羽毛,眼睛紅紅的,鳴叫聲很大,聽出奇十分淒厲。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