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灣鱷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而且也不用擔心鱷魚不吃東西會被餓死,其實最早對鱷魚的記載可以追朔到漢代時期,在現代,人們將鱷魚定義為冷血卻又極其珍貴的卵生動物,但是有些人可能會誤認為鱷魚是魚類。但這是一種誤解,鱷魚只是因為經常生活在水裡,所以人們才稱其為“魚”。

在人類的認知當中,鱷魚是人類發展文明歷史的“活化石”,因為它是與恐龍同一時期存在的生物,恐龍都滅絕了,但是鱷魚還至今還生活在地球上,這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尚存的最原始的生物。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為什麼鱷魚能存活至今?

就是因為現代的鱷魚祖先在白堊紀時期體型很小,在白堊紀晚期的大滅絕中,因為強烈的海陸變遷和地殼運動,北方古大陸不斷上升,氣候變冷,食物減少,一般體型龐大的生物都會受其影響,得以存活下來的都是體型較小的生物。

而且鱷魚擅長隱藏在水中埋伏獵物,在白堊紀時期,水生生物受到的傷害比陸生生物的要少得多,再加上鱷魚平時的運動量很小,耗費的身體熱能相對於其他生物來說很低,這也就是鱷魚能度過食物短缺的白堊紀的原因。

當然,鱷魚中有些種類也由於各種原因在減少,甚至瀕臨滅絕。

不過鱷魚的牙齒並不能咀嚼,要知道鱷魚在人類的現有認知當中是一種兇勐異常的生物,一般在野外遇見了鱷魚,人們都是避而走之,絕不招惹。因為鱷魚的血盆大口、密佈的尖牙、龐大的體型足以讓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慄。那麼你知道鱷魚是怎樣吃東西的嗎?

“如果你們看過關於鱷魚的紀錄片的話,就會知道鱷魚的牙齒是不能咀嚼食物的,因為鱷魚看似鋒利尖銳的牙齒,其實是槽生齒。

這種牙齒不能夠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夠像鉗子一樣夾住獵物之後吞咬下去,所以你經常會看到鱷魚在陸地上捕捉獵物的時候,會將它們拖到水裡,先把獵物淹死,再吞到胃裡。

如果是在水面上捕捉獵物的話,鱷魚就會咬住它們,將獵物拖到陸地上,使得獵物窒息而死,這就是鱷魚的智慧。”

陳淵和水友們解釋道,當然這一點也幾乎是網上都所認同的一點。

雖然鱷魚看似鋒利的牙齒不能夠咀嚼,但是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就會開啟一扇窗。鱷魚被賦予了強大的胃,鱷魚的胃酸多,而且胃酸濃度高,能將吞到胃裡的動物的骨頭腐蝕,使鱷魚的消化功能得到了極大加強。

這也是鱷魚進食一餐,可以維持幾天的生命熱量的原因之一。此外,鱷魚是冷血動物,產生的內熱相對較少,所以即使是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之下,消耗的熱量也極少。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鱷魚三年不吃東西都不會死。

科學家曾經在鱷魚的胃裡發現了大量的石頭,這說明鱷魚是吃石頭的,可能會發出疑問,鱷魚吃石頭不會被撐死嗎?不會對身體有傷害嗎?

但其實這也是關於鱷魚的一個冷知識,鱷魚吃石頭其實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食物的消化。這就跟農村裡的雞啄食沙粒是一個道理,沙粒幫助雞的胃磨碎食物,從而幫助消化,所以鱷魚肚子裡的石頭也是同樣的功效。

聽到陳淵的解釋後,水友們都覺得有些意外,顯然他們並不能理解這一點。

【鱷魚肚子裡的石頭會永久停留在鱷魚的肚子裡,那麼石頭在鱷魚的身體裡還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

陳淵想了想,倒是回答的非常爽快,“其實吧,除了促進鱷魚的消化之外,石塊更是充當了“壓倉物”的作用,能夠使鱷魚比較容易潛伏在水底活動,不會輕易被洶湧的流水沖走。

要知道在鱷魚進行捕獵活動的時候,肚子裡的石塊會使它們的身體更加的沉重,從而能夠將體積龐大的獵物拖到水裡淹死,最後飽餐一頓。

我們都知道鱷魚游泳的時候只會將眼睛和鼻孔露出水面,這個時候存在胃裡的石塊能夠使鱷魚的身體變重,從而使身體在水裡保持豎直。

如果沒有石頭的支撐的話,也許鱷魚就會在水面上“四腳朝天”了,所以鱷魚肚子裡的石塊已經成了鱷魚身體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說到這裡,陳淵覺得還給網友們說一個不為人知的關於鱷魚的冷知識,那就是鱷魚會流眼淚。

【難道是因為鱷魚感到了傷心才會哭泣嗎?】

關於這個小知識,水友們多少還是有些意外的。

陳淵搖了搖頭,“當然不是,其實鱷魚流眼淚是在分解體內多餘的鹽分,鱷魚的鹽腺生在眼眶的附近,鹽腺是鱷魚天然的“海水澹化器”,鱷魚可以透過排解海水中多餘的鹽分獲得澹水。

所以說鱷魚的眼淚是“假”的,這可能就是人們曲解“鱷魚的眼淚”為虛假的眼淚,偽裝的同情的原因了吧。”

不過眼前這條凱門鱷的情況應該也不會太差,所以陳淵絕對幫他一下。

用來紗布包裹住鯊魚的傷口,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比較危險,但好在它對陳淵並沒什麼惡意,

說起來鱷魚也算是冷血動物了,能夠保持這樣的理性也算是比較稀奇了。

而這時,水友門越看越覺得這條鎧門鱷和恐龍長得好像。

【聽說鱷魚的祖先是恐龍欸,真的假的。】

【我也聽說過,不過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問問老陳唄,他反正知道。】

要說來問陳淵這個問題,說實話他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鱷魚的祖先是恐龍嗎?

其實能需要去想想,為什麼只有兩足行走的生物才能“稱霸地球”?

“這是兩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先說答桉:鱷魚的祖先並不是恐龍,確切地說鱷魚和恐龍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是同一時期不同分化的結果。從已知地球不同地質年代的“霸主”來看,確實是兩足行走的生物居多。下面我們再來詳細的解析一下這兩個問題。”

“恐龍和鱷魚的關係。”

陳淵正色道,直播間裡的水友都已經搬來了小板凳,就等著陳淵繼續說。

“其實恐龍和鱷魚從根本上看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都是爬行動物,而且它們都屬於雙孔亞綱下的成員。所以,要想知道鱷魚和恐龍的關係,我們還是要從最早的雙孔亞綱生物說起。

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始鱷類是最早的雙孔亞綱成員,雖然從名字上,它們與鱷魚好像有著什麼關係,其實,並沒有。因為始鱷類早在距今約2.9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那個時候既沒有恐龍也沒有鱷魚。始鱷類是一種小型的爬行動物,它們的體型與現在的小型蜥蜴差不多,靠四肢行走,而且移動速度飛快。

到了距今約2.5億年前的石炭紀,一部分始鱷類成功演化成為了中生代的“霸主”槽齒類。相比較它的前身始鱷類,槽齒類擁有更加尖長的吻部,體型也更大。到了距今約2.3億年前,一部分的槽齒類成功演化為最早的恐龍-始盜龍,它們的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的特點是兩個前肢退化,由更加粗壯的後肢代替了四足行走。

而最早的鱷形超目成員則是由槽齒類爬行動物在距今約2.35億年前進化而來的,它就是生活在三疊紀早期南非的派克鱷,由於當時的槽齒類體型較小,所以初次進化後的派克鱷體長也僅有60公分左右,它們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前肢開始縮小,但依然不具備完全兩足行走的能力。

之後,派克鱷再次進化為黃昏鱷,相對派克鱷,黃昏鱷的體長更長(約1.6米),而且其前肢已經退化嚴重,完全由後肢行走。

從上面的介紹看,最早出現的鱷形超目成員比最早的恐龍都要找約500萬年,所以,鱷魚的祖先並不是恐龍,最早的鱷魚與恐龍一樣都源於中生代的槽齒類爬行動物。”

【為什麼兩足行走的生物更容易成為“地球的霸主”?】

水友們雖然能夠理解陳淵的解釋,但還是有些疑惑的問了出來。

“其實吧從三疊紀末期槽齒類爬行動物滅絕之後,雙足行走的恐龍隨即登場,並且統治了地球約1.6億年,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以後,恐怖鳥、不飛鳥等不會飛靠雙足行走的鳥類又成為了“霸主”,之後,哺乳動物崛起,地球成為了四足行走的哺乳動物的天下。直到距今約300萬年前,南方古猿率先開始解放前肢,拉開了人類進化的序幕,從那以後,雙足行走的人類成為了地球的“霸主”。

從上面的四個階段看,有三個階段都是雙足行走的生物佔據了主要的生態位,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有三個因素:

一個是能量需求,要知道四足行走的動物比雙足行走的動物跑得更快,這一點是母庸置疑的。但是,跑得更快就意味著能量消耗就越大,一旦食物上出現任何問題,四足行走的動物就容易受到牽制,而雙足行走的動物相對來說,需要的能量較少,它們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更能適應環境的動物顯然能夠笑到最後。這是兩足行走的動物比四足行走的動物更容易成為“地球霸主”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雙足行走後的改變也是重點。

對於四足行走的動物來說,它們的肩高就決定了它的視野,而四足行走的動物的肩高大都比較低,也就是說它們只能看到較低範圍內的事物。而雙足行走後,動物的肩高明顯的增加,正所謂“站得高,看得遠”,更高的身高有利於動物發現危險和提前應對。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從四足行走到兩足行走,最主要的好處就是刺激了大腦的發育,這也是人以小小的體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原因。

既然兩足行走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危險應對能力更強了,自然就有利於生物種群的發展,一旦生物的種群發展起來,它們會搶佔各個生態位,最終造成數量和種類的急劇增多,數量多了,自然就成為了“霸主”了。”

其實在陳淵看來,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鱷魚比恐龍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都要早,所以恐龍並非鱷魚的祖先,但如果非要讓兩種動物扯上關係的話,那就是它們擁有共同的祖先了。

從鱷魚的整個進化史看,它是由四足行走的動物進化成兩足行走的動物,最後又進化成為了四足行走的動物。雖然我們說兩足行走的動物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更容易成為“地球霸主”,但是鱷魚卻是個例外,究其原因就是鱷魚由早期的陸地生活轉入了水中,水中競爭者較少,且四足顯然更利用鱷魚的水中生活。

當然了,凱門鱷其實也不算什麼。

比它厲害的還有尼羅鱷。

它們的身形龐大,一隻成年的尼羅鱷可以達到6米,平均都有3.7米,強壯如牛的它們,還特別喜歡掩藏自己的行蹤,然後等待獵物上門,給予它們最致命的打擊。這就是所有鱷魚的共同點。

不過尼羅鱷還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鱷魚。

在世界上還有一種鱷魚比尼羅鱷還要大,而且還要兇勐,但是由於兩種鱷魚都身處於不同的環境,所以,人們也其實不知道,這兩種鱷魚究竟誰更厲害。

而那個鱷魚便是灣鱷。

它絕對是是世界上最大的鱷魚,沒有之一,這種鱷魚的體長比尼羅鱷還要長1米,如果說,把溼地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進行一次排序,那麼灣鱷絕對是處於最頂級的存在,沒有任何動物可以存在它們之上。一口大嘴可以咬出4200磅的力量,就算是海龜身上的殼也能輕易咬碎,可見這種鱷魚有多恐怖。

而每次說到灣鱷,其實,都不能忽視它的成名事件,那就是在二戰期間,那時,剛好有一支軍隊想要攻擊蘭裡島,可是那支軍隊可能事先沒有做好偵察行動,導致其一上岸就被一群灣鱷攻擊,結果讓人意外,這群灣鱷竟全殲了這一支軍隊,從這以後,灣鱷之名,讓人畏懼。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