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因紐特人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或許是因為時間的原因,陳淵能明顯感覺到這裡的天色暗下來要更快。

“好了,今天先就看到這,時間不早了咱們得回去,到了晚上這裡的氣溫會變得更低。”

“到時候就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的了。”

這也是考慮到劉半仙還在這裡。

如果換做是陳淵的話他可能還會想著先在這裡待一下,。

畢竟自己的體力就擺在這裡,要是劉半仙的話,陳淵還真是擔心他能不能扛得住。

畢竟現在北極最低溫度是零下50度左右,最高溫度是零下25度左右。

就算是普通人,如果體質不好的話,穿再多的衣服也不見得有什麼用。

而當陳淵趕回科考站後,張建也是送了口氣。

“你終於回來了,我還以為你找不到路了呢。”

張建擔心陳淵回來不了,如果是那樣的話他肯定會派人出去尋找陳淵。

畢竟這裡不是在內陸。

而是北極,

如果是在北極迷失了方向,那可要比在城市裡更摻。

陳淵看得出他在擔心什麼,心中也是一暖。

“放心吧,我不會出什麼事的。”

【就是啊,老陳這麼厲害的人,怎麼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呢。】

【哈哈哈,看吧張建領導給嚇得。】

水友們徑向調侃了起來,張建倒也是沒說什麼。

他望著外面嚴寒的氣候道,“現在北極一些地區出現了罕見的高溫,其中一個地區最高溫達到了38攝氏度。”

水友們聞言有些不可思議,

【北極溫度能達到38攝氏度?】

估計這樣的事情很多人還以為是在胡說八道。

要知道這可是北極,地球最寒冷的兩個地區之一。

可事實卻真的如此。

陳淵會心一笑道,“北極在2020年的確出現了罕見的38攝氏度高溫氣候,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甚至很多的科學家都不敢相信,由此也可以看出,地球的溫室效應加劇的速度有多麼快。”

實際上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正式確認2020年北極地區最高溫度記錄:38攝氏度。、

而且2020年夏季大部分時間,西伯利亞北極地區的平均溫度比正常水平高出10攝氏度。

2020年南極大陸也創了18.3攝氏度的記錄。

這些資料為人們敲響警鍾。全世界該立即採取務實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為地球降溫。

至於北極為什麼這麼冷。

首先是陽光射入角度的原因。

由於地球是傾斜的,射入兩極的陽光角度很大,這使得單位面積受到的陽光比較少從而導致沒有熱量,所以就冷了。

其次是極夜問題。同樣是上述原因,導致南北極會出現極夜現象,就是一整天完全沒有太陽。這時候就是冬天了。白色的冰川也是誘因之一。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因為北極終年寒冷,所以北極禁止進入。

一般也只有科考隊敢冒著風險進來,。

光是這種勇氣就值得所有人去傾佩。

“張隊外面出現了極光。”

這時,一名女科考隊成員急忙跑了進來/

她的臉上明顯帶著一股子喜悅。

不過陳淵也知道,對於這些一直在北極科考的人來說,極光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物了。

之所以會過來通知,。

很大一部分還是因為陳淵在這。

想讓他能夠記錄下這美麗的瞬間。

陳淵也自然明白,拿著攝像機便匆忙的趕了出去。

劉半仙也快步跟上。

天邊,

這些美麗的綠光有時是白色、粉紅和紫色。、

在上空舞動。

正因為現在的天色漆黑,才能看到北極光。

即使北極光現象終年都在發生,夏天也因為極晝而無法觀賞到它們。

不過現在明顯陳淵把握了這個機會。

要知道現在他看到的極光比在漠河看到的更加絢麗。

甚至連直播間裡的水友也大為驚歎。

“北極光的顏色、強度、亮度和形狀各不相同。最常見的顏色是淺綠,有時會出現粉紅色或紅色。偶爾也可見黃色、白色、藍色和紫羅蘭色的極光。”

現在他們看到的是一片鮮豔淺綠中夾雜著粉紅色和紫羅蘭色的極光美景。

【真的好美啊,感覺天上飄著綵帶一樣。】

一般抹些地方看到的北極光可能會很弱,所以觀賞北極光或略有光汙染的雲朵時,需要伸長脖子、眯著眼睛努力分辨,這樣才可能看到微弱的極光。

“有時候如果你等候幾分鐘,會看到北極光變強,甚至會輕輕舞動。極光各方面臻於理想時,一眼便可看出。你也能立刻明白為什麼大家都說極光在空中舞動。它們在繁星點點的黑色夜空中不斷晃動,碰撞出絢麗的色彩。”

僅僅是陳淵的幾句解釋,就令人驚嘆不已。

【真的好美,要是我能來這裡就好了。】

【啊哈哈哈哈,我想在這裡定居。】

【定居什麼的就算了吧,你們可以在這裡房子都撿不起來。】

【夢想得有,但能不能實現就不一定了。】

【給哈哈,前面的兄弟說的沒錯。】

【話說北極光是怎麼形成的啊?】

長期以來,極光的成因一直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它是地球外緣燃燒的大火;有人則認為,它是夕陽西沉後,天際對映出來的光芒;還有人認為,它是極圈的冰雪在白天吸收儲存陽光之後,夜晚釋放出來的一種能量。

直到人類將衛星火箭送上太空之後,才有了物理性、合理的解釋。

陳淵咳嗽了一聲道,“本質上來說,極光是太陽風暴吹過來的帶電粒子與地球高空大氣中的原子與分子在地球大氣層最上層距離地面100-200公里處的高空運作激發的光學現象。”

極光的形成有三大個重要過程。

太陽風產生的帶電粒子、地球磁場把帶電粒子吸引到南北極、與大氣成分運作激發。

所謂“太陽風”,是太陽對宇宙不斷放射的一種能量,它是由電子與質子所組成。

由於太陽的激烈活動,放射出無數的帶電微粒,當帶電微粒流射向地球進入地球磁場的作用範圍時,受地球磁場的影響,便沿著地球磁力線高速進入到南北磁極附近的高層大氣中,與氧原子、氮分子等質點碰撞,因而產生了“電磁風暴”和“可見光”的現象,就成了眾所矚目的“極光”。

長久以來極光的神秘一直是人們汲汲想要瞭解與探索的,在上世紀,人們利用照相機,攝影機及衛星,才能清楚的看到及瞭解到太陽能流與地球磁場碰撞產生的放電現象,它是一束束電子光河,在離地球60英里的天空,釋放出一百萬兆瓦的光芒。

但在無科學的時代,人們只有發揮無窮的想象力,來敘述這奇妙的大自然景色,因而有了許多古老相傳的神秘傳說。

不過對比這些傳說,一切都能用科學來解釋。

此時,陳淵見極光慢慢散去,便也趕回了科考站點。

只是這時候,他發現一隻鳥落在了自己的床上。

【納尼,居然還有鳥,簡直也太神奇了吧。】

【哈哈,厲害了哥。】

【這啥鳥,感覺跟鸚鵡螺一樣。】

陳淵也是發現了這只鳥,他見到陳淵後似乎還不怎麼害怕。

“這是角嘴海雀,正如你們看到的一樣,它們身上最奇特的便是那顯著的嘴巴。”陳淵解釋道。

角嘴海雀的體型中等,它的體長大約是32到41釐米,尾巴的長度大約是4.5到6.2釐米,翅膀的長度大約是17.2到18.2釐米。

上體是灰黑色,胸部是褐灰色,腹部是白色,臉部、喉部是灰褐色。角嘴海雀的嘴巴是橙色,腳是黃色。

像這樣一隻鳥,初略看上去要比很多鳥兒都要好看不少,

“角嘴海雀喜歡生活在海島、海岸和附近的洋麵上面,它們通常會集成小群在水面上或者是在水下活動。”

“而且它們善於游泳和潛水,多在岸上、冰上或者漂浮在水面上休息。”

陳淵對於角嘴海雀的認知並不算特別多。

只是知道角嘴海雀不會做長距離的遷徙,僅僅會短距離遊蕩。一些小魚和甲殼類等動物性食物是它們的主要食物。

由於角嘴海雀的分佈範圍較為廣泛,再加上種群數量趨於穩定,所以它被評為沒有生存危機的物種。之後,角嘴海雀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

它們的繁殖期是在5月到7月,雌鳥每窩大概會產1枚卵,卵的顏色是白色,有紫藍色的斑點。角嘴海雀會將巢穴建造在有草本植物和豐厚土壤的海島上或者是斜坡上挖的洞裡面,一些枯草是它們築巢的主要材料。

至於這些鳥而能一直生活在北極,也算是得天獨厚的地方了。

不過第二天陳淵就帶著水友們見識了比鳥更加神奇的種族。

“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那裡異常寒冷,氣溫通常在-15℃以下,由於交通路線較少,這裡人口稀少,基礎設施不多,人們居住在冰塊砌成的小屋中。”

僅僅是短短一句話,水友們就知道陳淵說的是什麼。

【因紐特人的冰屋!】

“沒錯,”陳淵打個響指,“他們所處的環境創造出與其他地區大相徑庭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因紐特人。”

一年四季都生活在地球的極地地區,因紐特人幾乎一輩子都吃生肉。

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並不多見。

為什麼因紐特人會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這確實是個耐人尋味的話題。

在陳淵的帶領下眾人看到了不遠處的冰屋。

生活在冰雪世界的因紐特人

一個比較簡單的原因在於這裡異常寒冷,陽光照射不足,水果蔬菜很難生長出來。

生活條件對他們來講已經夠惡劣了,但他們仍然選擇食用生肉。

【難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發生了基因變異?】

【因紐特人究竟是怎樣的民族?】

【吃生肉的因紐特人,這樣長期生食難道不會生病嗎?】

【因紐特人究竟用了什麼方法去應對這樣的生活環境?】

很明顯,水友們對因紐特人的瞭解很多,但也正因為這樣,便也是非常的好奇。

“事實上因紐特人也叫愛斯基摩人,想必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更熟悉一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歷史上許多被稱作愛斯基摩人的因紐特人都認為這個詞有冒犯性,多少帶有一些殖民色彩在裡面。”

“實際上因紐特人是一個區域地帶所生活的人的總稱,除了格陵蘭島,北極和亞北極地區,包括加拿大以及阿拉斯加部分地區都有他們的身影。”

正如陳淵所說,歷史學中,因紐特人的生活歷史其實非常久遠,從阿拉斯加公元1000年左右可以一直追朔到4000年前。

歷史學家推斷他們應該是圖勒人的後代,在漫長的遷徙歷史中,圖勒人從阿拉斯加沿海一直向東蔓延至北極,並取代了多塞特文化。

這段歷史被稱作原因紐特人文化,由於遷徙帶來的人口壓力讓圖勒人和周邊群體的文化滅絕,只留下了現今的因紐特人。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北極地區幾乎沒有人到達這裡,直到17世紀的歐洲航海殖民運動。

因紐特人在與加拿大人接觸後發展出了相關的貿易路線,同時歐洲的殖民給因紐特人帶來了極大的變化,在此之前,因紐特人至少有一個世紀沒有與歐洲接觸。

因為殖民帶來的捕獵活動和疾病,原本的因紐特人和文化開始消失,不少因紐特小眾團體在高緯度地區生存了下來。

捕鯨者和冒險家帶來的疾病對於外來病原免疫力低下的因紐特人而言是巨大的災難,高死亡率讓這裡的原住民在今天只剩下了一撮群體。

這之中歐洲殖民者發現阿拉斯加的文化和古愛斯基摩文化,也就是因紐特人的原圖勒文化,因此也把因紐特人稱作愛斯基摩人。

不過航海運動也給當地帶來的貿易和經濟發展,手工業生產在這裡十分流行,包括早期的一些歐洲傳教士也在這裡傳播了部分宗教。

但是他們還是很難改變因紐特人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生食肉類的習慣。

20世紀初,人類學家及探險家維爾哈穆爾·史蒂芬森先後三次探索加拿大的北極地區,在那裡他與因紐特人交流,學習瞭解他們的文化,並在隨後的日子裡與當地居民生活了一個冬天。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