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的中學(2)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我心裡內疚極了,一轉身跑了出去。我沒有用母親給我那兩元錢買《紅旗譜》。幾天前母親生了一場病,什麼都吃不下,只想吃山楂罐頭,卻沒舍得花錢給自己買。我就用那兩元錢,幾乎跑遍了道里區的大小食品商店,終於買到了一聽山楂罐頭,剩下的錢,一分也沒花。母親下班後,發現了放在桌上的山楂罐頭,沉下臉問“:誰買的?”我說:“媽,我買的。用你給我那兩塊錢給你買的。”說著將剩下的錢從兜裡掏出來也放在桌上。“誰叫你這麼做的?”母親生氣了。我訥訥地說:“誰也沒叫我這麼做,是我自己……媽,我今後再也不跟你要錢買書了!……”“你跟媽要錢買書媽不給過你嗎?”我搖搖頭,一句話也不敢說。

“那你為什麼還說這種話?一聽罐頭,媽吃不吃又能怎麼樣呢?還不如你買本書,將來也能儲存給你弟弟們看……”

“我……媽,你別去做活了吧!……”我撲在母親懷裡,哭了。母親變得格外慈愛。她撫摸著我的頭髮,許久又說:“媽媽不去做活兒,靠你爸每月寄回家那點錢,日子沒法過啊……”沒買《紅旗譜》,我心裡總覺得是一個很大的願望沒實現。那時我已有了六七十本小人兒書,我便想到了出租小人兒書。

我的同學就有出租小人兒書的。一天少可得兩三毛錢,多可得四五毛錢,再買新書,以此法漸漸購得更多的小人兒書。

一個星期天,我揹著母親將自己的全部小人兒書用塊舊塑料布包上,帶著偷偷溜出家門,來到火車站。在站前廣場,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下,鋪開塑料布,擺好小人兒書。坐在一旁期待。

火車站是租小人兒書的好地方。我的書攤前漸漸圍了一圈人,大多是候車或轉車的外地人。我不像我的那幾個租過小人兒書的同學,先收錢。我不按小人兒書的頁數決定收幾分錢,厚薄一律二分。我想得周到,帶了一截粉筆,畫線為“界”,要求必須在“界”內看書,我自己在“界”外。這既有利於他們,也方便於我。他們可以坐在紀念碑的臺階上,我盤腿坐在他們對面,注意力都放在他們身上,防止誰貪小便宜將我的書揣入衣兜帶走。看完了的,才許跨出“界”外,一手還書,一手交錢。我“管理”有方,“生意”竟很“興隆”,心中無比喜悅。

“喂,起來,起來!”背後突然響起一聲吆喝,同時一隻皮鞋踢向我的屁股。我站起來,轉身一看,是位治安警察。

“你們,把書都放下!”戴著白手套的手,指著那些看書的人。人們紛紛站起,將書扔在塑料布上,掃興離去。治安警察命令:“把書包起來。”我心知不妙,一聲不敢吭,趕緊用塑料布將書包起來,抱在懷裡。那治安警察一把從我懷中把書奪了過去,邁步就走。我扯住他的袖子嚷:“你幹什麼呀你?”“幹什麼?”他一甩胳膊掙脫我的手,“沒收了!”“你憑什麼沒收我的書呀?”“憑什麼?”他指指寫有“治安”二字的袖標,“就憑這個!這裡不許出租小人兒書你知道不知道?”

“我……我不知道,我今後再也不到這兒來出租小人兒書了!……”我央求他,急得快哭了。

“那麼說你今後還要到別的地方去出租啦?”“不,我不是那個意思,我今後哪兒也不去出租了,你還給我,還給我吧!……”“一本不還!”那個治安警察真是冷酷,說罷大步朝站前派出所走去。

我“哇”的一聲哭了,抬腳追上他,一邊哭一邊央求他把書還給我。

他被我糾纏火了,厲聲喝道“:再跟著我,連你也扯到派出所去!”

我害怕了,不敢繼續求他,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揚長而去……我失魂落魄地往家走。那種絕望的心情,猶如破了產的大富翁。

經過霽虹橋時,真想從橋上跳下去。回到家裡,我越想越傷心,又大哭了一場,哭得弟弟妹妹們莫名其妙。母親為了多掙幾元錢,星期日也不休息。哥哥問我為什麼哭,我不說。哥哥以為我不過受了點別人的欺負,也沒理睬我,到學校參加什麼活動去了。

母親那天下班特別晚,回到家裡,見我躺在炕上,坐到炕邊問我怎麼了。

我因為那六七十本小人兒書全被沒收,一下子急病了。我失去了一個“世界”呀!我的心是已經迷上了這個“世界”的呀!

我流著淚,用嘶啞的聲音告訴母親,我的小人兒書是怎樣在火車站被一個治安警察沒收的。

母親緩緩站起,無言地離開了我。我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夢到我從那個治安警察手中奪回了我全部的小人兒書。

睡了兩個多小時,覺得嗓子焦灼我才醒過來。窗外天黑了,屋裡亮起了燈。

我一睜開眼睛,竟看到了我包小人兒書的那個塑料布包!我驚喜地爬起,匆匆忙忙地開啟塑料布,裡面果然是我的那些小人兒書!外屋傳來“嘭、嘭、嘭”的響聲,是母親在用鐵絲拍子拍打帶回家裡的氈團。母親每天都得帶回家十幾斤氈團,拍打鬆軟了,以備第二天絮鞋幫用。

“媽!……”我用沙啞的聲音叫母親。母親聞聲走進屋裡。我不禁喜笑顏開,問:“媽,是你要回來的吧?”

母親“嗯”了一聲,說:“記著,今後不許你出租小人兒書!”說完,又到外屋去拍打氈團了。

我心中一時間對母親充滿了感激。母親是連晚飯也沒顧上吃一口便趕到火車站去的。母親對那個治安警察說了多少好話,是否交了罰款,我沒問過母親,也永遠沒有機會知道了……

三天後的中午,哥哥從外面回來,一進門就告訴我,要送我一樣禮物,叫我猜是什麼。那天是我的生日,生活窮困,無論母親還是我們幾個孩子,都是從不過生日的。我以為哥哥騙我,便不肯猜。哥哥神秘地從書包裡取出一本書:“你看!”

《紅旗譜》!對我來說,再也沒有比它更使我高興的生日禮物了!哥哥又從書包裡取出了兩本書:“還有呢!”我激動地奪過一看--《播火記》!是《紅旗譜》的兩本下部!我當時還不知道《紅旗譜》的下部已經出版了。我放下這本,拿起那本,愛不釋手。

哥哥說:“是媽叫我給你買的。媽給了我五塊錢,我手一鬆,就連同兩本下部也給你買回來了。”

我說:“媽叫你給我買一本,你卻給我買了三本,媽會說你吧?”哥哥說:“不會的。”

我放下書,心情複雜地走出家門,走到胡同口那間母親做活的條件低劣的街道小工廠。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我趴在低矮的窗上向裡面張望,在那個角落,又看到了母親瘦小的身影,背朝著我,俯在縫紉機前。縫紉機左邊,是一大垛軋好的棉膠鞋鞋幫,右邊,是一大堆拍打過的氈團。母親整個人變成了毛茸茸的褐色。

我心裡對母親說:“媽,我一定愛惜每一本書……”卻沒有想到將來當一位作家回報母親。

至今我仍保持著格外愛惜書的習慣。小時候想買一本書需鼓足勇氣才能夠開口向母親要錢,現在見了好書就非買不可。平日沒時間逛書店,出差到外地,則將逛書店當成逛街市的主要內容。往往出差歸來,外地的什麼特產都沒買,反倒帶回一捆書,而大部分又是在北京的書店不難買到的。

買書其實不如借書。借的書,要儘量擠時間早讀完歸還。買的書,卻並不急於閱讀了。雖然如此,依舊見了好書就非買不可。

迷上了文學作品的我,學習成績大受影響。我在中學時代,是個中等生,對物理、化學、地理、政治一點興趣也提不起來。每次考試都是勉強及格。俄語初一上學期考試得過一次最高分--95,以後再沒及格過。我喜歡上的是語文、歷史、代數、幾何課。代數、幾何之所以也能引起我的學習興趣,是因為我覺得公式定理是死的,解題卻需要靈活性。我覺得解代數或幾何題如同寫小說。一篇同樣內容的小說,要達到內容和形式的高度完美統一,必定也有一種最佳的創作選擇。一般水平的多種多樣,最佳的可能僅僅只有一種。重審我自己的作品,平庸的,恰是創作之前沒有進行認真選擇的。所謂粗製濫造,原因概出於此。

初二下學期,我的學習成績令母親和哥哥擔憂了,不得不限制我讀小說。我也唯恐考不上高中,遭人恥笑,就暫時中斷了我與文學的“戀愛”。

“文革”風起雲湧,同一天內,我家附近那四個小人兒書鋪,遭到“紅衛兵”的徹底“掃蕩”。

我記得很清楚,那一天我到通達街雜貨店買鹹菜,見雜貨店隔壁的小人兒書鋪前,一堆焚書餘燼,冒著嫋嫋青煙。窗子碎了。出租小人兒書的老人,泥胎似的呆坐在屋裡,我常去看小人兒書,彼此都不陌生,我們隔窗相望,無話可說。我心中對他充滿同情。

“文革”對全社會也是一場“焚書”運動,卻給我個人帶來了更多讀書的機會。我們那條小街住的大多是“下里巴人”,竟有四戶收破爛的。院內一戶,隔街對院一戶,街頭兩戶。“文革”初期,他們每天都一手推車一手推車地載回來成捆成捆的書刊。我們院子裡那戶收破爛的姓盧,我稱他“盧叔”,他家戶前屋內書刊鋪地。他每天一回來,我是第一個拆捆挑撿的人。書在那場“文革”中成了定時炸彈。不知有多少人,忍痛將他們的藏書當廢紙賣掉。而我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發國難財”的人。《怎麼辦》、《獵人筆記》、《白痴》、《美國悲劇》、《婦女樂園》、《白鯨》、《堂·吉訶德》等等一些我原先連名字也沒聽說過的書,或在書店裡看到了想買卻買不起的書,都是從盧叔收回來的書堆裡找到的。找到一兩本時,我打聲招呼,就拿走了。找到五六本時,不好意思白拿走,象徵性地給盧叔一兩毛錢,就算買下來。學校停課,我極少到學校去,在家裡讀那些讀也讀不完的書。同時擔起了“家庭主婦”的種種責任。

最使我感到愉快的時刻,是冬天裡,母親下班前,我將“大子”淘下飯鍋的時刻。那時候,家中很安靜,弟弟妹妹們各自趴在裡屋炕上看小人兒書。我則手捧自己喜愛的文學作品,坐在小板凳上,在爐前邊看鍋邊看書。飯起碼兩個小時才能熟,兩個小時內可以認認真真地讀幾十頁書。有時書中人物的命運牽動我的沉思和聯想,凝視著火光閃耀的爐口,不免出了神。

1968年下鄉前,我已經有滿滿的一木箱書,下鄉那一天,我將那一木箱整理了一番,底下鋪紙,上面蓋紙,落了鎖。

我把鑰匙交給母親替我保管,對母親說:“媽,別讓任何人開我的書箱啊!這些書可能以後在中國再也不會出版了!”

母親理解地回答:“放心吧,就是家裡失了火,我也叫你弟弟妹妹先把你的書箱搬出去!”

對大多數已經是作家的人來說,通往文學目標的道路是用寫滿字跡的稿紙鋪墊的。這條道路不是百米賽跑,是漫長的“馬拉松”,是必須一步步堅持的“競走”。這也是一條時時充滿了自然淘汰現象的道路。缺少耐力、缺少信心、缺少不斷進取精神的人,缺少在某一時期內忍受寂寞的勇氣的人,即使“一舉成名”,聲譽鵲起,也可能“曇花一現”。始終“競走”在文學道路上的大抵是些“苦行僧”。(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