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 一切為了發展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戶部尚書鬱新這段時間很警惕,他知道自己很有可能要遇到一些大事。都已經感覺到有些精力不濟想著要急流勇退了,他自然是希望站好最後一班崗。

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出現一些紕漏,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落得一個晚節不保的下場,這樣的損失實在是太慘重了,那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如果是在洪武朝,鬱新大概是不會有這樣的一些心思。當洪武皇帝的臣子,要麼是老死任上,要麼就是病死在任上。

當然其他的可能性也有,比如說捲入胡黨,或者是其他的桉子,可能是滿門抄斬,也可能是剝皮充草。想要告老還鄉這樣的事情,基本上是無比奢侈的。

就算是當年的劉伯溫看似急流勇退,但是剛剛告老後就被老朱找到理由召回應天府,還要入京謝罪。

相比起洪武皇帝,英示皇帝雖然也嚴苛,不過沒有洪武皇帝那麼霸道、嗜殺。有功之臣要是想要告老還鄉、頤養天年,還是有著一定的可能性。

鬱新現在只是希望自己站好最後一班崗,這樣就可以體面的告老。再加上培養了夏元吉,以及這些年的功勞苦勞,說不定還可以給子孫留下一些遺澤,讓子孫們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

現在必須要盯好大明朝的國庫,也需要據理力爭,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尤其是需要小心嚴震直,陛下的這位心腹雖然也年紀不小了,但是依然有著雄心壯志,說不定也是想著在任上再做一件大事。

鬱新想著的是告老還鄉,想著的是頤養天年。而嚴震直可能在想著的,那就是留下一些功績、遺澤後世。

嚴震直想要得到好名聲、像要做些大事,那自然不要緊,那是嚴震直對個人追求,那是他的抱負,鬱新實際上還挺佩服嚴震直對雄心壯志。

可是嚴震直如果一直都是盯著戶部的錢袋子,那就由不得鬱新不緊張了。治理黃河那可不是一般的事情,更何況現在對英示皇帝也是能花錢的主,當然需要謹慎些了。

英示皇帝想要治理黃淮的心思,看起來不再是秘密了,此前雖然有著一些傳言,但是很多人也都是覺得那也就是傳言而已。畢竟治理黃河這件事情,實在是太大了。

先不說現在嚴震直看起來活力滿滿的,本來工部就是掌管營造工程事項,能工巧匠不少。參與過或大或小水利工程治理、修建的官員,同樣不算少。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本來到了春天,大家都知道這個季節需要重視春耕,也確實需要更加重視水利。

但是現在呢,工部那邊的一些官吏,除了日常維持工部運轉之外,有心人也看出來了很多擅長治理水利的官員,紛紛留在了工部,或者開始返回應天府了。

這就算得上一個比較明顯的訊號了,很多人在這個時候也不得不多想一些了。看起來陛下有意整治黃河的傳言,這顯然不是空穴來風了,說不定很快就要明朗起來了。

其實這段時間,不只是工部在行動,吏部實際上也是在行動。

作為掌管著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的衙門,吏部的權力很大。但是現在,據說一些治水有功、擅於興修水利的地方官,也開始了一些任免。

這顯然就有那麼一些不尋常了,再加上此前工部的動靜,自然也就更加說明有些反常了。

鬱新忍不住咬牙切齒,吏部主官可是茹瑺,那是天子的昔日伴讀,比嚴震直更早投身在當初的皇太孫麾下。這些天子的昔日潛邸老臣,哪怕看似平常不太往來,可是在很多的事情上,也算得上是同氣連枝的。

這算是有驚無險的再次結束了一次早朝,鬱新抹了一把虛汗,看起來一切正常。關於黃河的事情,暫時沒有在朝堂上提起,看起來還是風平浪靜的。

只是回到了衙門的鬱新很快心就再次揪了起來,翰林院那邊也是開始聽候差遣了。開始不斷的整理歷朝歷代治理黃河的資訊,這一趟不再是單純的供皇帝覽閱,開始往工部送了。

這一下大家大概也看出來了一些事情了,治理黃河的前期工作這是沒有高調展開。但是不管怎麼說,好像也確實開始了這麼一件事情了,大家都不要裝作什麼都沒有發生。

鬱新現在只能在祈禱,祈禱著英示皇帝也就是一時間心血來潮,只是想要看看資訊。

或者是大家開始準備起來,發現其中的難度實在太大,所以要知難而退,不再考慮治理黃河。

不是鬱新沒有遠見,他也知道治理黃河利國利民。可是國庫裡的那麼點錢糧,看似是夠了。可是需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要是治理黃河的話,那就要入不敷出了。

大明朝的國庫好不容易才寬裕了一點,要是現在再治理黃河,不用多想肯定立刻捉襟見肘,到時候說不定就要再起一些波瀾了。

說不定陛下會去找一些貪官汙吏,或者地方的一些士紳大族,到時候抄家什麼的,就是一大筆進項,可以補貼一下國庫用度了。

這樣的事情在洪武朝沒少發生,當國庫明顯入不敷出的時候,除了常規的賦稅之外,肯定也是需要有著一些其他的辦法來補貼一下國庫,大家對此也不會覺得奇怪。

很明顯,鬱新不希望在自己打算急流勇退的時候再出現這麼一點波瀾,他還是想要安安穩穩的退下來。

實際上鬱新也很清楚,一旦國庫那邊入不敷出,一些士紳可能要倒黴。而他這個主管國家錢袋子的戶部尚書,想要在這個時候平穩的退下來,那是更加有難度的事情。

在這樣的時候,皇帝很有可能拿戶部尚書的官帽或者人頭祭旗,很有可能就是用一名重臣的腦袋來平息很多的物議。

這已經不只是自己能不能風風光光、平平安安退下去的事情了,這甚至可以說是事關自己的身家性命,關係著自己滿門上下的性命、富貴了。

鬱新覺得自己現在需要更加緊張,朝廷的收入大增不假,只是現在還是趕緊準備一下。絕對不能讓陛下找到任何發飆、責難的機會,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留下任何的把柄。

鬱新這邊的內心戲,對於偉大的英示皇帝來說,自然是不值得關注的,甚至朱允煐根本就不在乎鬱新在想些什麼。

相比起老朱,朱允煐算得上比較寬仁的,但是這個寬仁也是相對有限的。

為了一些自己的計劃,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朱允煐實際上也不在乎什麼公平等等。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朱允煐很多的時候也會選擇性的犧牲一部分的利益,甚至犧牲一些人。

都說慈不掌兵,要是皇帝一門心思的想著絕對的公平,有些事情顯然也是根本辦不成的。這一點朱允煐一直心裡有數,所以說他鐵石心腸也不為過。

朱允煐寫好信,遞給王承恩,“給開平公送過去,莫要有太大動靜。”

王承恩自然也明白了,這說不定就是一些個文官知道了可能要群起激憤的事情。所以還是低調一點的送去開平王府,英示皇帝的大舅這些年沒少替陛下做一些上不得檯面的事情。

這件事情王承恩知道,很多的勳貴都知道,甚至不少的文官也都知道。

但是知道這些事情的人都選擇裝作什麼都不知道,或者是想要說些什麼,也發不出聲音。

既然是需要治理黃河,那自然也就需要巨大的財力物力,這絕對不是簡單的事情。哪怕可以徵調徭役、發動民夫,甚至很多的勞改犯也有了新的‘工作’。

但是有些活還是比較危險的,這樣的浩大工程肯定也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一些死傷。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允煐依然不會心慈手軟。只不過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一些自願來到大明參與建設的外族,那就可以給與他們一些艱鉅且危險的工作了。

要是他們能夠發揮出色,要是他們能夠幸運的活到最後,說不定還可以在大明得到一個身份,可以在大明紮下根來成為大明王朝的子民。

對於這樣的外勞務工者,朱允煐該心狠的時候肯定會非常心狠。但是該給與仁慈的時候,還是會稍微的有著那麼一些仁慈,這並不矛盾。

南洋那邊可以來一些人,現在開春了,對於南洋來的一些野人來說,在大明也不會太難熬。

高麗那邊一些被俘的軍卒,也是需要好好的安排安排。留下來他們,到底是打過仗的青壯,這也會成為一些不穩定因素。分化瓦解自然是一個選擇,當然一了百了也是一個選項。

不過朱允煐覺得那其實不算最好的選擇,考慮到高麗即將被分封,現在的高麗並沒有太多的資源和財富。所以大明朝在給與封國支援的時候,也需要得到回報。

這些軍卒就不錯,青壯可以被驅趕去黃河大堤幹活,這樣不只是以贖他們這些年的罪孽。也是為他們的家人造福,在大明幹活,也可以讓大明朝給與更多的資源到高麗,幫助高麗恢復民生。

實際上東瀛那邊也可以考慮,只是不知道四叔他們願不願意。畢竟東瀛戰亂了好些年,不少所謂的武士要麼成了浪人,要麼就是被收服了。

說到底就是東瀛現在也缺人口,相比起高麗,東瀛確實更加的荒僻。

勞動力嚴重不足,朱允煐也只能在這個時候想些其他的辦法了。至於史書上會留下什麼樣的記載,或者後世會不會對朱允煐口誅筆伐,朱允煐一點都不在乎那些事情。

將黃河治理好,這是朱允煐認為真正造福子孫的事情,這些事情他樂意做。如果大明朝的子民不夠用,那就想辦法從周邊招募一些勞動力了。

不管是怎麼招募來的,這些人可以給大明帶來不少的幫助,這才是最重要的。

交代了王承恩一封信,讓常茂去做一些髒活,朱允煐看起來心平氣和,內心沒有半點的波瀾,還是繼續平靜對批閱著奏章,就是這麼的簡單。

大明朝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朱允煐根本就閒不下來。哪怕還需要繼續考慮黃河的事情,但是不代表其他的事情就可以被忽略。

大明朝的宏大船隊還在繼續,遲早是要下西洋的。要是可以的話,朱允煐還是很希望開始地理大發現。稱霸全球什麼的就算了,現在很多的生產力水平跟不上,大明也沒辦法完全治理。

但是如果能夠從美洲帶回來玉米、土豆、辣椒等等作物,朱允煐肯定會是非常高興的,那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好東西。

這樣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雖然大明朝的水師不斷下南洋,積累了不少遠洋的經驗。可是要說去往美洲那個方向,那就幾乎沒有什麼經驗了,最遠也就是到了東瀛而已。

地理大發現不需要太著急,可是關於攤丁入畝這項政策的繼續推行,朱允煐一直都沒有忽視。去年雖然有著一些成效和經驗,但是也只是小範圍的試行。

現在還需要繼續積累經驗,然後慢慢的在整個大明推行,這段時間朱允煐自然不能有任何的鬆懈。

包括銀行,雖然相比起攤丁入畝要稍微的早一點出現。不過這也是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推廣,這件事情也是朱允煐認為不能有任何鬆懈的。

“這些事情都做好了,到時候咱大明的戶籍制度,就要改了。”朱允煐揉了揉眉心,說道,“現在的政策對於百姓的繫結太厲害,基本上讓他們無法離開家鄉。但是攤丁入畝了,也該稍微解放生產力了。”

這麼一想,朱允煐也有點哭笑不得,老朱當初制訂的很多政策,朱允煐這邊都是要改動,甚至推翻。

也不知道老朱會不會心塞,他認為的可以傳承萬世的政策,很多都是讓他最驕傲最滿意的寶貝孫子不斷的否決。

萬世之策是不存在的,改動也是有必要的,因為大明需要更好的發展!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