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 激勵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朱允煐是一個好皇帝,或許不會是所有人都認可這一點,但是大部分人應該認同這些。

對於朱允煐來說,他現在需要做的事情可不少,很多的事情也需要更好的去發展。

明憲宗期間,車駕郎中劉大夏將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毀掉,言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桉即使還在,也當銷燬,怎麼還來追問?’

這是一種說法,也有人不認可這些,因為大明律嚴禁銷燬官文書。歷史上的劉大夏只有藏匿徵安南檔桉而沒記載其銷燬下西洋檔桉。

但是朱允煐需要警醒啊,他雖然可以自己去改掉很多老朱的萬世之策,但是有些東西絕對不能改。這件事情,朱允煐也存在嚴重的雙標,必須要雙標起來才好。

比如說大明朝的皇位,肯定是立嫡長,這個是必須要遵守的萬世之策不能動。

比如說現在的朱允煐就接到了密報,他的寶貝兒子小小朱在應天府鞭撻應天府知府,朱允煐只是微微點頭,他看起來沒有打算去處罰小小朱的意思。

他不只是不會處罰小小朱,還要摘下應天府知府的烏紗帽,督察院那邊的御史也要受牽連。

按照老朱在祖訓錄的規定,皇太子不管是出遠方,或離京城近處,不管大小過失都不會差人傳旨問罪,止是喚回面聽君父省諭。

老朱自然是疑心病重,但是後世子孫被矇騙,出現扶蘇那樣的事情。假傳聖旨逼殺太子這樣的事情,在以前也不少沒有發生過的。

這一次小小朱在應天府衙門前鞭撻知府,單純的就是因為應天府知府膽子不小,居然敢阻攔百姓敲響登聞鼓。這簡直是不將老朱、不將小小朱當回事,老朱這才設立登聞鼓多久啊?

老朱時期可沒有官員敢這麼做,實際上也確實有官員敢阻攔百姓上訴,下場自然是很慘的。而現在朱允煐才給了一些官員相對來說寬鬆一點的環境,有些人就想著要蹬鼻子上臉了。

這樣的事情絕對不允許有,朱允煐會重視文官,也會扶植文官集團。但是朱允煐也一直都是要限制文官,讓文官集團所期待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只是奢望。

以後會怎麼樣實在是太難說了,但是朱允煐要不斷努力的事情,就是制定一些規則,要去限制文官集團的快速發展,這才是他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隨手發落幾個官員,對於朱允煐來說也沒有太多好在意的,大概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事情對於朱允煐來說就是日常,這就是一個皇帝的權力,這就是皇帝的職責。

至於小小朱鞭撻官員,明天的早朝時說不定會有一些官員彈劾,只是這也沒什麼好在意的。

那些官員與其想著去彈劾太子,還不如想想怎麼開脫。英示皇帝要是發怒,那也不是好對付的。

朱允煐仔細想了想,劉大夏以後會不會登上廟堂不知道,但是絲毫不影響朱允煐懷疑劉大夏這樣的官員出現。劉大夏或許是好官,也確實有政績,只是憑藉著自己的一些認知就去藏匿一些資料等等,那顯然不是好事情。

就在朱允煐還在思考一些事情的時候,王承恩小聲說道,“皇爺,嚴尚書在外頭候著。”

朱允煐立刻忍不住頭疼起來,沒好氣說道,“他又來作甚?咱就不該給他念想,他工部的事情還沒理順,戶部那邊還不夠他纏著,這是要纏著咱了?!”

王承恩也不說話,雖然他是皇帝的跟前人,也一直都是非常受到皇帝的信任。可是他到底只是一個宦官,想要和嚴震直這樣的朝廷重臣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

朱允煐擺了擺手,問道,“他可是說了什麼?有什麼事情要來見咱?”

王承恩苦著臉,說道,“皇爺,奴婢哪敢問啊。嚴尚書所請之事,想來都是朝廷大事。”

這麼說也沒問題,為了防止宦官干政,老朱可是做了不少的安排。哪怕現在的王承恩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但是也沒有多大實權,不存在什麼‘內相’的說法。

在老朱看來,司禮監的職責可以是一些生活中的瑣碎事項,其餘的政治性任務,不要過多的委託他們。老朱也看不上宦官,他覺得宦官機構大多是用心險惡的人。

‘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犯者斬’,這道懸在宮門的鐵牌,就是對宦官最好的警告。實際上王承恩算半個睜眼瞎,老朱是不許宦官讀書識字的。

嚴震直到底有什麼樣的心思,朱允煐大概能猜到。實際上不只是朱允煐能猜到,王承恩剛剛也是揣著明白裝湖塗。這個工部尚書的心思,也算得上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只是就算知道嚴震直的心思和想法,朱允煐還是需要召見嚴震直,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

說到底嚴震直也不是沒事來找朱允煐嘮嗑,肯定還是有些事情的,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國家大事。

見到朱允煐,嚴震直立刻跪拜,“臣工部尚書嚴震直,拜見皇帝陛下。”

朱允煐抬手,笑著說道,“平身吧,這也不是早朝,震直也就無需多禮了。”

嚴震直也無奈啊,他本名是嚴子敏、字震直。但是被老朱賞識,老朱經常稱呼嚴震直的字,這就是榮耀了,所以嚴震直就改名了。再加上英示皇帝‘得寸進尺’,嚴震直不改名都不行了。

朱允煐看著嚴震直,笑著說道,“可還是黃河的事情?震直,你也該知曉這件事情不是小事,咱這邊還需要好好的合計一番。真若是治理黃河,發動民夫怕是逾二十萬。”

嚴震直眼前一亮,別看皇帝好似是在敷衍,只是這也是給這件事情稍微的定調了。這是需要二十萬民夫,這絕對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了,這就不是小修小補了。

看著嚴震直有些振奮的樣子,朱允煐笑著說道,“外頭好些人也說咱好大喜功、貪大求全,這一點咱也懶得多說。咱大明既然要治理黃河,那就該治好。震直,咱現在籌措的錢糧、民夫還不夠,你可能明白咱的意思?”

嚴震直連忙起身,更是嚴肅、振奮的說道,“回陛下,臣能理解陛下苦心。治理大河本就是大事,朝廷上下必然當好好規劃、籌措。”

朱允煐笑著點頭,他就是這麼意思,“震直既然明白這些就好,咱不打算簡單的縫縫補補,這黃河入海的入海口,咱得明確下來。這黃河的河道,咱也需要給它定下來。”

嚴震直忽然間覺得自己好像還是小看了英示皇帝,英示皇帝對於黃河的治理,顯然是更大的一個工程。

黃河頻繁的改道,自從宋末開始就是有些‘不受約束’,河道總是會有著那麼一些小小的變化。現在大的決堤是沒有發生,但是小的改道還是存在的。

而現在呢,英示皇帝的要求更高,這是要徹底將不受約束的黃河給‘固定’住,這必然是無比浩大的工程,這必然會意味著這項工程需要花費更多的財力和人力。

二十萬民夫,數百萬兩白銀,這不出意外的話就不夠用了,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好的事情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看著嚴震直,朱允煐交代著說道,“有些事情現在不好放在朝堂上,現在提起必然引起一片嘈雜,這各說各的理,實在是誤事。雖說咱要是發火,也可以逼著滿朝文武認了這些個事,只是這到底不太好,震直也該體諒咱。”

嚴震直自然也明白,都說洪武皇帝霸道,洪武皇帝決定的事情沒有人可以改變,滿朝文武只需要聽令行事就好。只是嚴震直也明白,洪武皇帝也不是什麼事情都不顧及文武百官的感受。

連洪武皇帝都是這樣,英示皇帝自然也該‘尊重文武百官’,哪怕只是表面上的尊重。

要是現在就將治理黃河的事情放在朝堂上討論,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會有各種聲音。

實際上這些天也有不少的訊息傳出,只是皇帝不承認,也有意識的在朝堂上避開這些事情,所以很多人哪怕私下裡在猜測,但是那也只能是私下裡猜測而已。

朱允煐想要一錘定音,只有前期的準備工作更加的充分,那麼當將這些事情放在朝堂上討論的時候,那就是準備周全了,就是一錘定音了。

前期的準備工作更加充分一點,也是可以將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辦事上,而不是將更多的精力花費在朝堂上扯皮,這才是朱允煐的真實想法和心思。

朱允煐看著嚴震直,說道,“需要多少民夫、需要多少錢糧,河堤如何加固、入海口如何確定,這些個事情你都得給咱想清楚了。不只是要想清楚,更是要給咱一個確定的答覆,這個事情不該是隨意說說。”

嚴震直跪下,重重叩首,“臣領旨,臣定當不辱使命!”

朱允煐笑著點頭,說道,“震直,咱以後在史書上如何評價難說。但是你記好了,若是治好了大河,你可青史留名,咱要在入海口給你樹碑立傳!這些個事情利國利民、遺澤萬世!”

嚴震直有那麼一點心情激盪,他可以說位極人臣了,從一個地方鄉紳、糧長,成為大明朝的工部尚書,成為了帝王心腹,可以說嚴震直已經位極人臣了。

他此前提出想要治理黃河,確實是因為他想要成為名宦,想要做治世能臣。但是這何嘗不是嚴震直有些小心思,想要自己在任上做一件大事,一個可以真正青史留名的大事。

這樣一來,或許大家就不會再議論他不是正統讀書人的出身了,或許文臣們也會更好的接納他......

其實嚴震直相比起朝堂上的很多同僚,有些時候也是有些自卑的。雖然英雄不問出處,但是嚴震直在文管系統有些格格不入,他不是文臣們認可的‘讀書人’。

哪怕是大明朝開國初期,甚至更久遠的洪武皇帝打天下的時候,身邊的李善長雖然沒有功名,不過確實是正統讀書人。而劉伯溫,更是在元朝時就是進士,這可是不折不扣的有功名的。

尤其是大明朝現在開國三十年了,數次科舉也使得大明朝堂上都是一些正統的讀書人,嚴震直這樣的出身和經歷,基本上是不可能再複製了。

嚴震直是如何激動,或者是有著什麼樣的抱負,朱允煐實際上不算特別在意。

只要嚴震直能夠辦好一些事情,朱允煐就很滿意。先不說嚴震直此前的功勞,若是嚴震直真的可以治理好黃河,朱允煐肯定捨得各種賞賜。

到那時候,封侯都是可以的事情。雖然嚴震直看似沒有帶兵打仗、沒有軍功,只是治理黃河這樣的事情,比起很多的軍功實際上要來的更加偉大。

不對,這又是要打破老朱的一些規定了,最重要的是很有可能開一個不好的頭。

治理黃河的功勞很大,這一點是母庸置疑的。但是若是以後有著一些文官有著什麼功勞,到時候說不定就可以找到理論依據,哪怕是比不上嚴震直的功勞,也可以自吹自擂啊。

真要是到了那時候,朱允煐好不容易才限制了宗室的待遇,他和老朱好不容易才削減了一些勳貴。說不定到時候,大明朝的各種勳貴就爆炸性的增長了。

果然,作為皇帝還是不能拍腦門做決定,很多的事情還是需要三思而後行,需要考慮長遠點。

還是繼續批閱奏摺吧,治理黃河的事情很重要,但是眼下還有其他的一些事情需要處理,更是不能耽擱。

就在朱允煐批閱奏摺的時候,侍候在旁的王承恩輕輕的到了殿門口,聽到一個小太監的彙報,立刻就不敢耽擱下去了,有大事啊。

輕輕的來到朱允煐跟前,王承恩說道,“皇爺,太子殿下在殿外求見。”

朱允煐立刻樂了起來,也頗為開心,“咱的太子,這是長大了,這還是收禮了。比咱強,咱老朱家努力了四代人,總算是越來越講規矩了。”

所謂的三代才出一個貴族,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老朱泥腿子出身,看似規矩很大,但是很多的時候也是骨子裡改變不了不收禮。

大朱和小朱,看似還算守規矩,但是那也是相對的,主要還是老朱太偏愛。哪怕這些年一直在完善禮制,只是好些時候也有點不守規矩。而現在,小小朱的表現讓朱允煐開心,當浮三大白!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