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 做好自己的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得意的朱橚離開了皇宮,這也算得上得意洋洋了,他這是提前給自己的二女兒敲定了東床快婿,一個非常好的女婿。不管是出身、人品、能力,都沒問題。

至於小小朱也非常開心,自認為做了一些大事,也覺得自己處理的很好。

小小朱也沒有隱瞞,立刻將文華殿裡發生的事情告訴了朱允煐。小小朱還是有分寸的,雖然自己答應了一些事情,但是這些也都是需要他的父親首肯。

朱允煐哭笑不得了,隨即也咬牙切齒了,他的五叔還真的是不折不扣的滾刀肉。都說朱允煐對他的胞弟朱允熥無能為力,但是那只是假象,大明朝宗室裡最大的紈絝始終是朱橚。

誰讓朱橚是老朱和馬皇後帶在身邊養大的最小兒子呢,所以朱橚也非常受寵。

王妃是開國六公爵之一的馮勝的次女,曾經受封的是富庶的江南之地。雖然江浙一帶是明朝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不適合建藩,於是老朱又把朱橚封地改為開封,從吳王改為周王。

但是開封可是北宋的都城,老朱也曾經考慮過建都開封。

朱橚呢,這一位頗受寵愛的王爺不學無術,對植物和醫學非常感興趣。擅自離開封地被老朱罵、責罰,這又私下裡和手握兵權的岳父馮勝來往。

也就是老朱寵愛朱橚,也就是當初大朱護著,要不然朱橚這早就給廢掉了。

看著摺子,朱允煐無語極了,“都說咱五叔紈絝,這要是耍心眼,能有幾個耍的過咱五叔!”

徐茂先,那可是徐達三子的遺腹子。這小子在中山王府的存在感比較低,但是好歹也是小小朱的表兄,他的叔伯不是大明國公就是大明侯爵。

徐茂先這個準郡馬,實際上也是過兩年就要入宮任職的,肯定要像他的亡父一般成為大明勳衛,絕對不缺少立功、升職的機會,在五軍都督府出任都督、同知這些根本沒什麼問題。

算了,五叔的那些小心思,朱允煐也不打算多說什麼。為人父的考慮自己的子女,沒什麼問題,反正徐茂先也不算特別重要,也沒有影響朱允煐的一些安排。

既然是這樣,這件事情朱允煐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好了,不需要多在意了。

大度的朱允煐可以不在乎一些事情,只是很多的事情其他人就不得不在意了。

比如說戶部尚書鬱新,他現在就感覺到了一些壓力,覺得自己或許該退了。

在洪武朝的時候,文武百官習慣了看到六部尚書之位時常換人,一年換兩個尚書什麼的,實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情。甚至尚書之位空缺了兩三年,也不足以大驚小怪。

但是他鬱新呢,自從洪武二十六年就接任了戶部尚書之職。在現在這個位置,他待了太長的時間,這都六七年了,戶部這樣一個敏感的位置,他不適合一直做下去。

這大概也是急流勇退,鬱新覺得自己這個時候退下去多話,大概可以成全一段君臣佳話。

就在鬱新還在思考的時候,他看重多夏元吉來了。

“恩相。”夏元吉很客氣,只是也苦著臉說道,“大司空今日又去尋下官了。”

大司空,這也就是工部尚書的雅稱。至於夏元吉稱呼鬱新‘恩相’,也沒太大的問題,雖然鬱新不是宰相,但是大明朝沒有宰相啊,戶部尚書也算得上文官頂點了。

要是雅稱戶部尚書的‘司徒’、‘地官’這些,那顯然也就是有些見外了。

鬱新就鬱悶了,沉吟片刻後才說道,“維喆,大司空可是又在打探錢糧之事?”

夏元吉點頭,說道,“大司空到底是陛下潛邸舊臣,這些年也頗有政績,大司空相召,下官不敢不去。只是事關戶部、銀行,下官也不敢名言。”

鬱新也明白這些,工部尚書嚴震直確實比較特殊,看似不如茹瑺這些昔日的陛下伴讀。但是嚴震直也是最早一批在今上麾下效力的文臣。

真要說起來,茹瑺當初是伴讀的時候,在朝廷上實際上沒有太重要的位置。那時候的茹瑺只是國子監學業出色的學子,十六歲就是貢監,也算早慧、聰穎。

六歲能背千家詩,十歲已熟讀《大學》、《中庸》的茹瑺,確實有資格成為早慧的今上伴讀。但是那時候的茹瑺,只是承敕郎,吏部試居第一後才慢慢升官。

這裡頭升官快速,誰知道有沒有因為當時的茹瑺是太孫伴讀的因素呢。

而嚴震直就不一樣了,以糧長為起點被老朱賞識,特授通政司參議,改任戶部郎中,再遷工部侍郎。在大朱病逝後,嚴震直立刻被選為工部尚書,這就有意思了。

誰都知道嚴震直是今上心腹,但是他也確實是洪武皇帝的老臣。已經快六旬的嚴震直在工部尚書的位置上做的很好,任內多次雪洗冤桉不說,也曾親率民工、導引湘、漓二江之水,修復興安縣靈渠。

廣西缺少糧食,嚴震直想辦法運糧輸往廣西缺糧地各衛所。廣東的食鹽運往江西,這也是嚴震直想辦法做成的,這也是歷史上此前沒有的事情。

這一位官聲很好,看似不是正統讀書人出身,可是誰敢小看嚴震直的能力。

鬱新仔細想了想,說道,“維喆,朝堂之上多有傳言,陛下有意治理黃淮,你覺得如何?”

夏元吉沉默片刻,說道,“陛下雄才大略、富有遠見,若陛下有意以舉國之力修築黃河大堤,下官並不意外。黃河水患嚴重,天下皆知。淮河近些年年年有災,不少人也都知曉。”

鬱新也不算意外,雖然朝野上下現在確實有那麼一些聲音,很多人不以為意。但是如果當今天子打算治理黃河,大家可能也沒有那麼意外。

說到底就是很多人都知道英示皇帝非常有遠見,大家也都知道英示皇帝有著極其偉大的抱負。

洪武皇帝愛民如子,英示皇帝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一位也是要治理江山社稷的,這一位也從來都沒有什麼懈怠。對於文武百官的要求,實際上也不低。

這一下鬱新和夏元吉開始沉默起來了,外頭很多人都說大明朝現在國富民強。糧稅越來越多,各種賦稅也不斷的湧入大明朝的國庫,現在的大明朝確實富強了很多。

只是作為戶部主事人,也都知道大明朝雖然現在有了很多的錢糧,但是需要消耗錢糧的地方同樣很多。作為戶部的主事人,也需要不斷的精打細算。

別的不說,五軍都督府的那些丘八可不好惹,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銀錢。當然了,這也都是需要兵部協理。可是兵部在五軍都督府跟前,幾乎就是應聲蟲,哪裡敢和暴躁的武勳們對噴。

陛下這些年還在工部撒了很多錢,工部學院那邊暫且不說,這些年不斷的鑄造火炮、火銃等等,以及還在不斷開建的更大的海船,哪個不是需要海量的資金。

高麗那邊的戰事今年結束,可是梁國公在西北練兵,黔國公在西南也在練兵,大家也都知道和瓦剌、安南等地遲早有一戰,英示皇帝看起來也沒有太多隱瞞意圖的想法。

這些也都需要錢啊,更何況大明朝在緩慢遷都。

早些年英示皇帝在北平修築都城,基本上的框架出來了,但是這些年也是持續在完善。修築京城更不是小事,哪怕現在的北平看起來繁華了一些,不過依然需要朝廷補充。

這些一個個的都是無比花錢的,朝廷看起來賺了不少,可是同樣非常能花啊!

鬱新和夏元吉枯坐著,這兩位看起來是掌管著大明朝的錢袋子,海量的銀錢確實是要從他們的手裡過。

只是這麼些年下來,哪怕大明朝看似入庫的錢糧越來越多,他們依然是在不斷的哭窮,不是習慣性的哭窮,真的在很多的時候非常窮。

再多的錢糧入庫,朝廷也可以輕鬆的給花掉。各個衙門也都習慣性的朝著戶部伸手,好像戶部的錢糧都是花不完一般。那些個衙門的主官們,一個個的也都是沒有拿到銀錢就要開始罵人。

真的不是戶部小氣,也不是戶部的官吏有意為難同僚們,單純的就是大明朝的戶部很多的時候真心沒有錢。

面面相覷啊,以前大明朝的國庫確實不算充盈,尤其是在開國初年,時不時的就有一些棘手、窘迫的局面出現,鬱新對此也是深有感觸,他多少也是經歷過。

而這些年看到大明朝的財政越來越好,鬱新也曾經天真的覺得國庫充盈起來,戶部的壓力肯定會越來越小,肯定會慢慢的有著一些餘錢。

可是現在倒好,大明朝的賦稅等等越來越多是真的,可是大明朝需要花錢的地方也越來越多。除了一些常規的比如百官俸祿、宗室供養之外,大大小小的長期的國政也都花錢如流水。

鬱新和夏元吉要開始頭疼了,其他的暫且不說,現在鬱新是戶部尚書,自然他要頭疼。夏元吉是被鬱新看好的,按照這樣的趨勢,夏元吉也有機會主管戶部。當然現在的夏元吉,可是在主持著銀行,真金白銀很多啊。

這一下這兩位很多人眼裡的財神爺要頭疼了,修築黃河大堤、治理黃淮的事情很有可能是真的。到時候戶部就需要努力了,必須要拿出銀錢才行。

鬱新和夏元吉會不會頭疼不已,這不是朱允煐需要關心的事情。雖然自己的一些計劃不小,可是朱允煐也覺得不出意味的話,大明朝也可以承擔起來幾項重要的工程同時進行。

說到底就是大明朝現在的底子厚實了不少,大明朝現在也沒有太多的負擔。

歷史上的弘治朝開始治理黃河,那時候所謂的弘治中興,也只是中興,大明朝的國勢實際上算不上最頂點。而現在的大明朝想要做一些大事,可以拿出更多的資源,包括坐在龍椅上的那一位話語權也更大一些。

臣子們有著臣子們的煩惱,這些人也都是需要做好他們的本分。

而皇帝們也需要做好皇帝的本分,臣子們可以只是做好他們的分內之事,只要管好了自己的那一攤子事情,那基本上就是一個合格、優秀的官員了。

但是對於皇帝來說可不行,他們要總攬全局,要以江山社稷為棋盤。很多的事情,自然也都是需要考慮的更加齊全一些。

剛剛處理完朝政,雙全就過來了,說是老朱有事情要召朱允煐。

朱允煐也不意外,就去一趟乾清宮好了。估計也不是什麼大事,說不準就是老朱想孫子了,這才找了個似是而非的理由讓朱允煐去乾清宮報道。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到了乾清宮,老朱樂呵呵的說道,“你五叔又弄出來一些么蛾子,可給你添了麻煩?”

朱允煐也不在意,笑著說道,“沒事,徐茂先到底不是徐欽,所以也無大礙。五叔還是有分寸的,就盯著徐茂先就成,沒有想要拽走徐欽。”

徐欽,也就是徐輝祖的嫡長子,眼看著就可以冊封中山公世子了,這也會是大明朝第三代中山公,不出意外的話就是大明朝新一代的武勳的旗幟人物。

看著氣鼓鼓坐在一邊的小小朱,朱允煐樂了,“這小子現在惱了?”

老朱也樂了起來,說道,“是惱了,本來還在咱跟前炫耀,咱給剖析一下,這小子就知道給他五王爺給坑了,這就惱了不說話了。”

“你也是好事,這小東西太順了,吃點虧也不是壞事。”朱允煐看起來還是很樂意給兒子一些挫折教育,說道,“咱說了多少次了,皇帝該三思而後行,他這腦門子一熱拍了板,回來也就只能是自個生悶氣了。”

老朱和小朱也不避著小小朱,這也使得小小朱更加鬱悶。只能氣惱的轉個身,用背對著他的曾祖、父親,用這樣的態度表達自己的不滿。

老朱也不在意,心情很好,“咱喝一盅,你要不也留在這用個膳?”

朱允煐看了看,眉開眼笑,“成,都是咱喜歡吃的,咱就在這邊用膳了。”

小小朱立刻嚷了起來,“雙全,還不快去打水,咱要洗手用膳。”

生氣歸生氣,不能委屈了自己的肚子!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