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 爭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坐在龍椅上的朱允煐表情平靜,只是說道,“這幾日,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這兩稅之法與攤丁入畝,朕也沒少聽到諸位愛卿私下裡多有爭論。”

這一下文武百官們也開始嚴肅起來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要開始說正事了。

看到文武百官在這個時候不開口,朱允煐輕笑幾聲, “哦?這是怎麼了?朕可是聽聞諸位愛卿私下裡沒少議論,現如今一個個的也都是啞口不言了。”

這一下不少人心裡還是有些打鼓的,不好的一些個記憶,好像也慢慢的滋生起來了。

以前洪武朝的時候,很多文武私下裡聊天說的話,第二天就遞到了老朱的案頭。

哪怕現在的錦衣衛看起來是沒有以前那麼猖狂,只是也不要小看錦衣衛的實力。尤其是英示皇帝看起來還不是那麼溫平的性子,要不然也不至於搗鼓出來一個東廠出來了。

就在這個時候, 監察御史戴德彝站了出來, “起奏陛下,兩稅之法沿襲百年。雖有些許弊端,只是瑕不掩瑜。臣以為兩稅之法不可妄動,恐有變數。”

戴德彝,這也就是洪武二十七年的探花,年少得志的他直言不阿,所以現在也是任監察御史監督吏治。如今的他也只有三十五歲,可以說青壯派,還是比較有前途的。

朱允煐看向戴德彝,笑著問道,“愛卿所言也有道理,只是既然已知兩稅之法有弊端,為何不去改動?曾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朕記得論語也有言: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依朕看來,這不是讓士子們糾正自身錯誤,做事也該是這個道理。”

英示皇帝不是特別親近儒家, 這個道理大家自然也都是明白的。可是他們也都知道,英示皇帝可不是不學無術的, 皇帝偶爾還可以‘引經據典’,而且很多人也都知道英示皇帝頗有詩才,只是皇帝不喜歡吟詩作對而已。

英示皇帝在不少文臣的眼裡,也確確實實是一個矛盾體,讓他們又愛又恨。

要說英示皇帝,那可是正統的不能再正統的皇帝。既然這是皇帝,這些文臣自然的也就會忠於他們的皇帝,這也是他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

只是有些個時候,他們也會覺得英示皇帝思緒太過跳脫,而且英示皇帝對儒家始終沒有完全重用的意思,甚至還有多多少少的要打壓儒家的意思,這顯然會讓不少儒家子弟感覺到有些揪心。

但是不管怎麼樣,英示皇帝有著明君之相,這也確確實實是讓不少文臣有所期許的,他們還是很希望能夠‘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戴德彝這時候繼續說道,“陛下,若是改革稅制,必然要重新定製。官吏、鄉紳、百姓,怕是多有煩擾。”

朱允煐一下子樂了起來,看著戴德彝問道,“哦?依愛卿之見,朝廷應該學那黃老之學無為而治?只是朕記得,即使是那無為而治,也不是朝廷沒有任何舉措吧?這是怕新政擾民,還是怕官吏幹事?”

這一下戴德彝有些啞口無言的意思了,他自認為還算不錯的理由,這都是給皇帝堵了回來。只是他也很清楚,自己說的那些理由,實在是不成理由,他只是希望皇帝能夠多多考慮考慮。

其實戴德彝屬於浙東文官集團的後起之秀,他是奉化人。祖先就是隨宋高宗南渡到奉化的,而且可以說是世家大族了,和方孝孺是鄰縣、相交莫逆不說,也是一起進學,一起拜文壇領袖宋濂為師。

而且戴氏家族在奉化,也絕對是世家大族。雖然此前戴氏家族沒有太多的高官顯貴,只是這個家族也算得上是‘耕讀傳家’,是符合一些人心目中讀書人應該有的樣子。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既然是世家大族,自然也就意味著他們的田地比較多,這幾天戴德彝沒少和同僚商議這些事情。

包括他在六部作為幕僚的堂弟,包括在京城省親的親弟弟等人,他們也都是在一起商議。

說到底就是家裡的土地更多了,哪怕戴德彝金榜題名後,朝廷也確實是免去了一些土地的賦稅。可是朝廷也不是說會將戴德彝名下全部的土地免稅,相比起戴氏家族的土地,免稅的土地實在是九牛一毛,甚至是根本不值一提。

朝廷簡直就是在動這些讀書人、世家大族的根基啊,此前讓一些人想要將土地投獻給有著科舉中第的讀書人名下,朝廷已經堵住了這個路數,免稅的土地面積相當有限。

現在又要攤丁入畝了,以後名下的土地越多,需要交的稅自然也就越多了。就算是想要轉嫁,這個路數基本上也都是給堵住了,這簡直是太不友好的訊息了。

鴻臚寺左少卿茅大方這個時候也站了出來,這個博學能詩、年少成名的臣子實際是對於正統思想無比推崇。他的一些觀點,實際上也就是儒家倫理道德。

有些時候朱允煐也覺得茂大方的一些觀點,也是迂腐可笑的。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一些人當官,朱允煐某些時候還是比較輕鬆的。

只是這時候,茂大方說道,“起奏陛下,臣以為約之以禮,裁之以義,而後才可與有為。”

朱允煐一瞬間太陽穴的青筋直跳,這一位是抓住了機會就要想要勸皇帝施展‘仁政’。這一位覺得皇帝只要實行仁義之教,那麼解決政治的、歷史的、民族的爭端都沒有問題。

他一些幼稚到可笑的觀點,實際上在大明朝,甚至是在歷朝歷代都有,而且還不少。說到底就是一些讀書人,就是所謂的‘讀書讀傻了’,他們天真的認為‘一部論語治天下’,他們也都覺得聖人的觀點就是真理。

擺了擺手,朱允煐說道,“愛卿退下吧。”

還是要讓這一位退下,要不然肯定是要各種說教,還是要勸皇帝對儒家好一點等等。

其實不要說朱允煐受不了這一位了,很多的文武大臣實際上也受不了茂大方的迂腐可笑。

雖然心有不甘,只是茂大方這個時候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還是乖乖的退下吧,哪怕他很想勸著英示皇帝朝著真正的‘聖君’發展,只是皇帝‘頑劣’,但是再頑劣的皇帝也是皇帝,是君父。

陸陸續續站出來的,實際上也都是一些‘小角色’,他們或許放在地方那就是大員了。只是如今的奉天殿上,官員們的品級都比較高,現在也都是一些小角色出面。

這也是正常的操作,不存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一些重量級的大佬出面的時候。就像拳擊比賽,真正的焦點戰還是要等一等,正賽之前還是有著一些墊場賽預熱的。

還是要稍微耐心一點的,朱允煐是比較有耐心的,好飯不怕晚的。

不只是朱允煐有著這樣的耐心,很多的重臣也都是有耐心的,現在還不需要他們出場。

別看現在好像只是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臣子站出來,有人自然是比較贊成攤丁入畝的,他們覺得這才是仁政,會讓很多的百姓得到好處。

自然也就會有不少人提出反對的意見了,除了是可能影響到自己或者家族的利益,可能也就是因為這些人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是覺得攤丁入畝的政策和聖人教誨沒有太多的關係。

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大家現在還是在耐心等待,他們在尋找著比賽合適的時機站出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國子監祭酒黃子澄找到了機會,雖然也不是特別高官顯貴。只是從四品,也可以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更何況國子監祭酒這個身份,也是比較清貴、顯達的。

“起奏陛下,臣以為不可攤丁入畝。”黃子澄站出來了,說道,“陛下,兩稅之法沿襲百年,歷朝多有完善。妄動兩稅法,說不定會引起天下動盪。”

朱允煐只是看著黃子澄,問道,“哦?那黃卿說說為何不能改稅制。”

黃子澄其實早就有準備了,別看他現在是國子監祭酒,只是他也一直都認為自己的政治理念沒有得到施展,這也埋沒了他的才華。

畢竟他是會試第一、殿試第三,要說才華橫溢好像也沒有什麼問題。起碼在科舉考試當中,他是非常出色的。而且他的政治理念,也一直都是‘完善’的,只可惜皇帝沒有重用他。

教書育人當然很好,只是黃子澄還是希望能夠有著更多的機會,希望能夠成為真正的重臣,可以治理天下、行聖人之道。

黃子澄繼續說道,“陛下,攤丁入畝,必然挫傷農戶信心。”

朱允煐笑了起來,只是說道,“哦?想來愛卿也是能看出來,這稅轉到土地,多田者多賦稅,是不是這個理?”

看到黃子澄點頭,朱允煐則笑著說道,“歷朝雖行兩稅法,只是這土地兼併之事也一直都是頑疾難以根除。若是攤丁入畝,這土地是不是會減少兼併?”

黃子澄這就不太認可了,只是說道,“起奏陛下,就算是攤丁入畝,想來也無法根除兼併。”

“朕也沒有嚴厲限制兼併,朕只是不許逃稅。”朱允煐笑了起來,對黃子澄說道,“愛卿回去多看看書,歷朝中後期,貧者無其田是何等悽慘。太上皇當年為何入皇覺寺,汝等不知?”

老朱當年入皇覺寺,當然就是因為活不下去了,只能去寺廟裡當個小沙彌乞求活命的機會。

“你爹實在混賬!”老朱怒了,他知道這是大事,所以帶著小小朱來‘垂簾聽政’了,“咱那點事,他一直拿出來說!咱,知道咱當年放牛是何等落魄,咱可不許人提。”

小小朱靠在老朱懷裡,信心滿滿,“不只是放牛,還要當沙彌、託缽行乞,咱都知道!”

老朱又好氣又好笑,他的出身等等,他從來都不諱言,也為自己的出身和經歷而驕傲。只是有些時候,老朱不喜歡小朱提起來,總覺得在兒孫面前有些沒面子。

朱允煐表情嚴肅,緩緩起身說道,“朕的曾祖父、曾祖母當年困頓不堪先後亡故,太上皇並無錢財置辦棺槨,只能用破衣裹身入土。汝等,可知道朕的曾祖父、曾祖母葬在何處?那些,可是義惠侯劉氏繼祖公的地!”

滿朝文武這個時候紛紛跪下,皇帝提起來他的家事、祖事,這些文武大臣可不能站著聽。

朱允煐繼續說道,“朱家幸運,尚有義惠侯贈予土地。只是可憐天下百姓,生前無地可耕,死後無地可埋!”

為什麼要‘賣身葬父’等等,不只是因為入土為安的傳統理念。更因為想要找個地埋了都難,因為農民沒有地。那些地不是張家地主的,就是劉家地主的,真以為隨隨便便就能挖個坑、起個墳了?

黃子澄咬了咬牙,說道,“起奏陛下,那是蒙元暴政所致。”

好嘛,現在直接說是蒙元朝廷的錯誤了。好像這樣一來就可以轉移矛盾,可以將老朱家當年的悽慘事給弄成階級矛盾,好像就不再是普遍的現象,更不會在大明出現一般的樣子!

這簡直是笑話,只要有土地兼併,就會存在著很多農民沒有田耕種!

朱允煐看著黃子澄,隨即掃視一圈群臣,“每到天災人禍,多有百姓失其田。賣兒賣女、家破人亡,只能淪為富戶佃戶或是逃戶。就算如此,他們也還要納稅,拿何納稅?!”

這就是人頭稅的可怕之處之一,沒有了土地但是依然要繳稅,這可不是什麼輕鬆的事情了。對於不少人來說,想要不交稅,也只能逃戶了,被地主、豪紳隱沒戶籍等等。

土地兼併,這絕對是很多王朝走向敗亡的原因,這也是一個盛世王朝走向沒落的一個標誌。這個道理朱允煐明白,相信朝堂上的這些文武大臣們也都是心裡有數的。

朱允煐看著這些文武百官,說道,“讓耕者有其田,這有何不好?”

耕者有其田,這也算得上是無數人夢想中盛世才有的景象。只是這樣一來,肯定是要觸犯很多人的利益,這也是無數人都明白的道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