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開朝吧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成為大明朝的臣子,這絕對不是什麼輕鬆的事情。不管是洪武皇帝時期,或者是英示皇帝,這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洪武皇帝的性子太霸道,他也太過於強勢了。當洪武皇帝的臣子,隨時要做好掉腦袋的準備。

至於英示皇帝看似是要柔和一點,只是這個英示皇帝的想法實在太多了。別看這只是英示皇帝登基的第二年, 但是英示皇帝做出來的一些改變,很多時候都是讓人感覺到有些猝不及防。

遷都北平似乎是英示皇帝主導的,削藩也是英示皇帝在主導。還包括前段時間搞出來的銀行、武苑等等,這一切都是英示皇帝的手筆,這一切都是英示皇帝的佳作。

皇帝可以動動嘴,只是底下的這些臣子們,他們一個個的都閒不住了。

茹瑺接過次子茹銓遞來的茶, 嚴肅的問著茹銓、茹鏞在國子監就讀的事情。

他的規矩極大、家教極嚴, 這可不只是成為了吏部尚書才有的,他一直都是這般管教著兒孫。

“茹鏞,你不愛四書五經,喜歡商賈之道。”看著小兒子,茹瑺說道,“這些時日,你也多是看了銀行之事。依你之見,這銀行推行,有哪些利民之事?”

茹鏞這個時候則說道,“父親,依兒子看來,銀行之事對於尋常百姓,怕也就是銀票兌換便利了一些。倒是對於世家大族,尤其是商賈, 銀行便利之處更大。”

雖然是吏部尚書,但是不代表茹瑺什麼都不知道。這個銀行, 現在就說是多麼的便利民生, 實際上是稍微的有著一些言過其詞。

只是對於那些個商人來說,尤其是那些大宗貨物交易的商賈來說,銀行確實是便利了不少。

茹銓有些羨慕他的弟弟了,主要就是因為他是二兒子,有些時候就是‘小透明’。論受重視,那肯定是不如大哥茹鑑,要說受寵也不如小弟。他這個老二,最是尷尬。

茹銓看了看茹瑺,說道,“父親,兒子今日也聽到了一些議論。陛下有意改革稅制,下面現如今議論紛紛,也多有那麼一些反駁之言論。”

茹瑺一點都不意外,自從皇帝先和朝中文武重臣透露了‘攤丁入畝’的意思後,其實也就沒有什麼隱瞞的必要了。底下的人,一個個的也都開始了各種議論。

有人感覺到這樣的一些改革,簡直就是聖君才有的作為。對於普通的黎民百姓來說,皇帝這樣的一些改革,簡直是解放了一大票最底層百姓的生計了。

畢竟能夠站在朝堂上的,多少也是有著那麼一些見識,他們也都能夠看出來這個攤丁入畝獲利的顯然就是沒田或者少田的百姓了。

在這樣的一些人認可的時候,覺得洪武皇帝、英示皇帝真的是聖君、明君,只是也有人現在要極力的反對。

茹瑺還是比較平靜的,只是問道,“哦?那說說,底下到底是有著一些什麼反駁之言?”

茹銓則立刻說道,“兒子也多和一些學子討論,攤丁入畝之法看似是讓少田者、無田者獲利。只是長此以往,怕是有不少人無心農事。”

茹瑺微微點頭,這樣的言論在朝堂上實際上也是有的。很多人也都看得出來,這砍了人頭稅之後,也算得上是解放了勞動力了,很多人不需要被綁在農田上了。

這自然也就意味著有些人可能是有著其他的心思了,去做匠人好像也可以出頭。或者是去當商賈,說不定還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這樣一來自然也就有意思了,因為封建王朝普遍來說都是鼓勵農耕的,這才是王朝根基。

百姓們不去安心的種田,大地主覺得多田‘無利可圖’,那簡直就是一個災難了,簡直就是自毀長城了。

似乎是得到了茹瑺的鼓勵,茹銓的膽子也稍微大了一點,“依兒子之見,若是攤丁入畝、再佐以銀行,商賈經商自然得到極大的便利。大明行商,據說已不只是南洋諸國。長此以往,非是好事。”

看著這個二兒子,茹瑺微微的點了點頭。茹瑺也知道他的兒子們的性格,茹銓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讀書人,自然也就意味著他的一些想法和很多讀書人差不多。

在這些人眼裡,農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他們心裡,讀書人才是清高的人。至於平民百姓,他們不一定看得上眼。

而匠人或者是那些商賈等等,那都是被鄙視的物件,是處在鄙視鏈的對底端。

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更因為他們覺得商人都是唯利是圖的,這就從他們只是倒賣就可以獲利可以看出來了。

但是茹鏞就有些不滿意了,說道,“二哥,雖說商賈不事生產,只是商賈也非一無是處。商賈販運物資,百姓方能得到更多物資。”

“商賈不事生產,若是百姓無心生產,商賈何來糧食?”茹銓就不認可了,對茹鏞說道,“小弟莫要忘了,縱是有著再多銀錢,有時也是空話。糧食,咱大明就該是多有糧食!”

茹鏞更加不滿意了,說道,“上次小弟有幸,蒙陛下隆恩得以面見天顏。陛下雄才大略、睿智非凡,商賈雖不事生產,只是販運物資本就有風險,得利幾分也是他們應有之事。”

茹銓這個時候則說道,“我不是不許商賈,只是歷朝歷代也多是重農抑商。糧食,才是朝廷穩固之根基。商賈獲利非凡,到底是肥了他們個人,窮奢極欲、紙醉金迷,也使得百姓無心農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看著兩個兒子要吵起來,茹瑺只是安靜的聽著,他現在沒有打算參與到這些話題的意思,就是要看看兒子們的個人見識了。

對於自己的三個兒子,茹瑺實際上也是比較滿意的,雖然他是吏部天官,實際上也可以‘假公濟私’,但是他沒有這麼做。

比如說兩個兒子現在都是在國子監,實際上要是真的給他們授官,這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

只是現在兩個兒子,還是在國子監安心讀書,只是準備著科舉。如果他們入朝為官,基本上也是走的正途,是要金榜題名才可以為官。

至於長子茹鑑為官,雖然茹鑑的資質是比較普通,不過這好歹也是當了官。這裡面自然也就是因為皇帝的恩賞,茹鑑不只是為官,哪怕只是一個微末小官,好歹也是有實權的官。

更何況茹鑑還是駙馬都尉,算起來還是英示皇帝的姑父之一,這顯然就是最大的恩賞之一了。其實大家也都明白,這就是皇帝對茹瑺的一種肯定。

兩個兒子的爭論,茹瑺自然是安心的聽著,他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這兩個兒子各抒己見,他也樂見其成。至於說觀點有矛盾,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就算是茹瑺,他和嚴震直、練子寧等人同朝為官,而且都是天子‘潛邸’之時就追隨在身邊的。可是就算是這樣的同僚、好友,他們有些時候也是會在政見上有些不同。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同朝為官的都有不同的意見。親兄弟之間有著一些意見不合,這也很正常。

“父親,陛下多喜商賈之事,這怕不是好事。”茹銓這時候有些激動,說出自己的擔憂,“此前市舶司遠通海外,國朝已有不少商賈多和市舶司來往。現如今銀行再添助力,且有攤丁入畝,這怕是商賈會得更多好處。”

茹鏞則不然,他立刻說道,“陛下此前也曾言,商賈為獲利,除承擔風險外,也是要有成本。商賈貨物必然要物美價廉,方能大受歡迎。商賈生產貨物,也多是要請人生產。無田、少田者,可以找個事情,可以養家餬口。”

這自然也就是事實了,商人獲利也算得上是理所當然了。只是這些商人,他們也需要透過一些生產才能給為大明百姓帶來更多的產品,他們也需要更多的工人,或者收集原材料等等。

茹鏞眉飛色舞,說道,“商賈從農民手裡手來蠶絲、棉花,農民可以得利繳稅、買鹽。商賈若是想要販布,必然要請織工,這又是有人可以得到工錢養家餬口了。”

有些道理,其實大家未必不是不知道,只是很多人不願意多想,或者是根本不想承認這些。

這些道理自然是很多人都明白的,現在茹鏞也就是將一些事情說的比較明白而已。

更何況這也是茹鏞從皇帝那裡聽到的一些道理,這自然也就意味著不少人肯定是要更加的在意。甚至覺得皇帝這麼說的,肯定就是至理名言了,那就是真理了。

繼續聽著這兩個兒子爭論,這大概也是如此在考察他兩個兒子的見識。

實際上聽一聽兩個兒子的一些爭論,自然也是可以明白國子監學子們的一些想法和觀點。

國子監到底是大明王朝後備官員重要的輸出基地,這些學子們的見識和能力,也不能小看。尤其是現如今大事即將發生,不要說朝廷上下議論紛紛,士林也是在爭論這些。

全都叫好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只是到底會引起多大的風波,現在很多人也是在關注的,這可不是什麼小事情。

畢竟大家也都明白,攤丁入畝肯定會觸犯不少人的利益。而被觸犯利益的那些人,一個個的其實也都是有一定實力的。這些人要是鬧事,皇帝自然也會有極大的壓力。

這個時候就要看看皇帝的抗壓能力、看看皇帝的手腕了,這可不是什麼小事情。

外頭有到底是什麼樣的議論,朱允煐不一定就是完全知道。只是對於有些事情,朱允煐自然也是心裡有數的,這一點也都不會讓他感覺到意外,有反對的聲音才是很正常的。

對於朱允煐來說,也沒什麼好在意的,這是人之常情。畢竟在那些人眼裡,朱允煐是觸動了他們的利益,這些人要是沒有點動作,那才是最不正常的事情。

現在也沒必要去做什麼,大概也就是因為有反對的聲音很正常。

只要這些人暫時不去鬧太大的事情,朱允煐自然也就沒什麼好在意的。甚至在朱允煐眼裡,那些人的反對,基本上也就是螳臂當車而已,這樣的自不量力自然也就沒必要在意了。

有些事情是不可逆的,天下大勢也不是那麼好改變的。最主要的是皇帝的意志,肯定會得到貫徹。畢竟朱允煐不是什麼提線木偶,他是手握大權的真命天子。

朱允煐心情不錯,看起來有些個大事就要發生了,他謀劃許久的事情,這個時候也不會繼續耽擱了,主要是大家基本上也都知道這些事情了。

既然都知道了,私下裡很多人也是討論過、爭議過,朱允煐自然也就可以安心不少了,他只需要踏踏實實的辦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早起的朱允煐洗漱後,慢悠悠的朝著奉天殿走去。不說一錘定音吧,但是基本上基調在這個時候要確定下來了。也只有這樣,才好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開始真正的去執行起來。

朱允煐不想繼續等下去了,他不希望明年的時候朝廷徵稅依然是依照兩稅法這種稅制。

攤丁入畝,就應該是在現在就被提上程序,要正式的步入大家的視野,被所有人都知道和認可。

看著意氣風發的皇帝,王承恩自然是小碎步跟上。對於皇帝,王承恩自然是無比崇拜的,他知道皇帝想要做的事情,肯定是可以做成的,沒有人可以擋住皇帝的謀劃。

文武大臣們在這個時候也準備好了,其實在這段時間裡,也是有著一些人在試著做些事情。不管是為了改變皇帝的意志,或者是嘗試著緊跟皇帝的腳步,其實這幾天朝堂上已經有了不小的動靜。

這其中的動靜,甚至是超出了大家對於年底吏部考評官員政績的關注了,因為攤丁入畝還真的就是影響國策、國運的根基。

三聲鳴鞭聲響後,文武百官自然是按照品級步入奉天殿。

在群臣們的注視中,英氣的皇帝大步走上丹陛,徑直坐在龍椅上,“開朝吧!”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