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拱火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對於文官來說,兩宋時期的工作環境是最好不過的,文官們的地位和權勢也是最讓他們心動的。他們可以將武將看做走狗,可以隨意的呵斥、貶戍,也別管什麼柱國大將之類的,武將在文官的眼裡根本就沒地位可言。

而且在兩宋時期,文官集團就算是內鬥的再厲害,很多的時候也是可以讓皇帝低頭、退讓的。

但是在經歷了元朝時,文官的地位就直線下降了。到了大明後更是不堪,當今天子將文官視作普通吏員,沒有什麼優待不說,還經常打壓。文官們動不動可能就被殺頭、抄家,所以現在很多的世家子弟不願意當官。

文官們的地位低,工作的環境差,但是依然不影響很多人還是想要往朝堂上爬。官本位的思想在這呢,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確實是想要做些事情,青史留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實還有不少文官還在試圖努力的掙扎,想要為了士林的名聲,或者是為了自己的抱負。責任感也有的,畢竟當今天子不厚待儒家,太孫也展現出來了這樣的趨勢。

早起的朱雄英在練瓊瓊的伺候下洗漱結束,然後和大朱碰頭,一起去上朝。

大朱心情不錯,對朱雄英說道,“今日你先不要開口,看看你皇爺爺,他那邊有指示你再開口。也不要和那些文臣一下將事情弄僵,稍微留點餘地,給他們些難堪就好。”

朱雄英乖乖點頭,他有了被當槍使的覺悟,這就是他上朝的重要原因。

那些文臣們如果知道這些,肯定要覺得失去了全部的希望。皇帝不厚待儒家,太孫看起來也對儒家不是特別親近。本來覺得有些希望的太子,實際上骨子裡也是不信任儒家的。

不能說天塌了,但是那些讀書人如果知道是這麼個情況,就算不崩潰的話,也會覺得他們以後的抱負很難施展。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當今天子的權威太盛。好在皇帝不再是春秋鼎盛,說不定熬個幾年就可以改朝換代。但是現在再看看呢,說不定太子登基後也是差不多的情況,當今太子的手腕也是讓不少文臣心驚膽戰的。

大朱一副儒雅的樣子,站在文臣班首。朱雄英看了看,本來是站在大朱身後的,可是又挪動了位置站在了武將那一班的首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大朱‘不悅’的瞪了一眼朱雄英,御史們記下來這些。也只是記下來而已,他們期待的太子呵斥太孫的情景沒有發生,太孫這樣有點不遵禮法的行為他們也不好挑刺。

到了奉天殿,大朱自然的開始主持朝政,老朱只是坐在龍椅,很多的時候朱雄英覺得老朱就是一個傀儡皇帝。很多的事情,其實都是按照大朱的意思來辦。

就在這個時候,禮部尚書任亨泰出班了。這是洪武二十一年狀元,母親是色目人,妻子是蒙古人,才華確實不錯。

“陛下,《漢書》有云,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任亨泰開口,對老朱說道,“制定學官考課法,頗為急功近利、失了讀書的本義。”

翰林學士劉三吾也出班了,“陛下,考課法非取才之道,讀書人當修身養性。朝廷招賢納士,也不該是憑當庭對話或一篇文章來評定,這樣有失偏頗。《禮記》曰,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如今考課法一旦施行,這州、各府,必然只教做文章的讀書人,失了本義。”

這個七十八歲的老頭是很有才華的,算得上是經明行修,練達時務之士,這是元朝遺臣和宿儒。就算是老朱,也常向他請教治國安民之道、選賢任能之策,並委以刊定典章禮制以及取士之法的重任,

朝堂上不少文臣在這個時候也紛紛出班,看起來是在爭論考課法的事情,覺得對州、府、縣的壓力太大,會讓一些讀書人失了體面。

但是這裡面,多少也是在為這些讀書人爭取待遇。

朱雄英聽著,他其實不喜歡八股取士。但是這些文官的意思就很好,大概就是不要給他們任務指標,讀書人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應該優待,這樣才能夠培養出來名仕、君子。

應試教育什麼的,朱雄英確實不喜歡。但是朱雄英也明白,應試教育相對來說是最公平不過。科舉其實也是一樣,根本不要說什麼真正的公平,能夠選擇的也只是相對公平。

現在這些文人們又開始鬧么蛾子了,看起來是根本沒有記住兩宋時期的黨爭。看起來,這是很想要提前將東林黨這些給弄出來,來些清談之類的。

“敢問任尚書,什麼樣的讀書人,才是於國於民又大用的讀書人?”朱雄英開口,毫不客氣問道,“倒是有些名仕,清談闊論倒是厲害,眼高手低的連一縣之地都做不好。還有些風流名士,一篇詩文、詞曲,便是治國能臣?”

任亨泰表情一漲,隨即趕緊說道,“太孫殿下此言偏頗,確有一些讀書人附庸風雅......”

“風雅?”朱雄英嘲笑起來,說道,“本宮倒是記得,陛下三令五申,官員不得狎妓。如今這應天府,青樓伎館倒是一些才子最多。才子佳人倒是美談,是吧?”

劉三吾這個時候也站出來了,說道,“太孫殿下,《論語》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其實對於劉三吾,朱雄英是沒有多少意見的。這位老先生是真的有才華、能力,粗豪中甚有真氣。這位老先生,大概也屬於那種傳統文人的典範。

只是朱雄英看不上一些看起來是讀書人的讀書人,那些人可沒有真正的修心養性。那些人讀書,只是為了爬上高位。未必是想著為國為民,而是魚肉百姓或者只是想著留個清名。

朝堂上開始吵鬧起來,其實也不需要朱雄英真的下場去舌戰群儒,在他表明了態度後,一些勳貴、文臣,一個個的也迫不及待的下場。

高坐龍椅的老朱只是聽著,站在丹璧前的大朱時不時的打個圓場、偶爾拉拉偏架,也就差不多了。

既然開始了爭論,自然也就意味著很多的事情現在一時半會兒的也不會有什麼結果。接下來,少不了是繼續要吵下去,估計還要繼續吵一段時間的。

朱雄英是真的不打算參與這些事情了,他的主要任務就是點起了這把火,他只需要確保朝堂上大家開始關注這些事情就好。剩下的,全身而退就行,自然會有人去鬧。

心情不錯的朱雄英還是繼續扮演著自己可有可無的皇太孫角色,跟著老朱和大朱進一步的深入學習處理朝政的事情。少不了的自然也是在遙控指揮北平的事情,他現在不在北平,但是小弟在那邊呢,而且心腹也在那邊。

老朱的心情很好,因為朝鮮上了國書。為了打擊倭寇,李成桂下令派遣五萬大軍進入東瀛。

老朱投桃報李,先是禮部以聖旨答覆:“三韓臣民既尊李氏,民無兵禍,人各樂天之樂,乃帝命也。雖然,自今以後慎守封疆,毋生譎詐,福愈增焉。爾禮部以示朕意。”

隨即在李成桂再次遣使後,大朱代擬聖旨,“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高麗現在不合適了,應該稱為朝鮮了。但是這個朝鮮,老朱可沒有列入不徵之國,也沒有給李成桂‘體天牧民’的權利和名義,這就是為子孫留下了施展的空間。

朱棣這個時候大概是高興的,馮勝也是高興的。有著朝鮮五萬兵馬的加入,這些炮灰可以去攻擊東瀛的一些地方,大明也不會被動的只是守著銀礦了。

馮勝為大將軍,朱棣則領著他的兩衛兵馬及朝鮮兩萬部隊。馮勝是從出雲、石見向北出發,而朱棣則是向南打,也就是去打西海道、佐賀這些地方。

火器不能說管夠吧,但是火銃這些東西,批量生產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比較大批量的生產。除了供應攻打東瀛的部隊,九邊的將士們也需要儘快的開始換火銃。

而且現在的大明也有著一些小小的進步,研究出來了‘定裝火藥’。也就是用小紙包提前包好火藥的分量,然後倒入銃管,壓實、裝填彈藥。

稍微的提高了一點射速,哪怕看起來只是稍微的提升了一些,也可以極大的提升戰鬥力。

這自然是好事情了,朱雄英當然希望現在就有加特林,但是他知道那不現實。能夠有著不斷的進步,他就感覺到比較開心了。

朝堂上又開始吵了起來,此前就有一個工匠因為改良火銃得了個爵位。現在太孫雖然沒有大方的給爵位,但是給了個散官,這也讓文官們不高興了。

什麼人都可以得到爵位、官位,這就是動了文官的利益了。更何況,那些匠人,什麼時候開始有資格和他們同朝為官了?!

文官們可能非常的不高興,但是朱雄英可不在意那些人高不高興。文官想要發展起來,那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朱雄英遲早要讓這些文官們狠狠的栽一個大跟頭!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