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活到老,夢到老,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魯迅語錄: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秘密》一片公佈了秘密之後,“吸引力法則”席捲歐美各地。發達國家,人們生活水平已經很高了,為何還如此推崇“吸引力法則”?這是因為當今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水平越高,人們對達到更高的生活質量的慾望也就越強。你很難想象生活在柬埔寨、緬甸、寮國、尼泊爾、海地、智利或者黑非洲那些窮國家的人們有什麼名利慾望,因為對於這些國家的人們來說,能夠吃飽穿暖,養家餬口,就謝天謝地了。但是在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這樣的國家,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當人們有了舒適寬敞的住宅,便會考慮花園和游泳池的大小;當人們家家戶戶人手一輛轎車,就會開始考慮添置私家快艇。而生活水平高,人們就更希望健康、長壽。

多年前我住在地下室的時候,人們很難想象我其實有多麼開心。住慣了集體宿舍,我慶幸平生第一次擁有了自己單獨的空間,儘管它才有五平米,儘管夏天的時候被褥都會發黴。那是位於中國地質大學校園內的一處防空洞,上面是一座幾乎被廢棄的建築,旁邊是一個施工工地,我們洗了衣服都不敢晾在外邊,因為經常有建築工人偷衣服。這個防空洞好似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那個洞穴,深邃、厚實、幽遠,有時候還會停電,於是打著手電,或點上蠟燭進去,更像是進入一個神秘的古洞。夏天有時候回到那間小屋,在發了黴的褥子上鋪了報紙就睡覺。因為洗過的衣服不敢晾在外面,而是在屋裡陰乾,所以第二天上班總是渾身一股黴味,只好買劣質香水拼命往身上噴。但是我還是很知足,很開心。住在防空洞半年之後我搬到了一處半地下室,更加高興了,因為終於有了陽光。不知道我前世做了什麼好事,半地下室住了半年,又先後搬到了國貿世紀公寓、羅馬花園和國際友誼花園。我的經驗就是,其一,無論你在別人眼裡多麼倒黴,你一定要學會調整心態,積極的心態會讓你頻頻迎來好運;其二,即便自己時運不佳,也不要逢人就說,更不要到處傾訴,要在別人眼中保持樂觀的面貌。這世上就是這樣,誰都不願意和倒黴的人來往密切,怕沾到晦氣;誰都願意和走運的人來往,以便沾些好運。

但是當我第一次購買了自己的公寓,我則常常覺得不夠理想:主臥不夠大,放了一張超大的床,就沒有什麼可以走動的空間了;而且浴室不夠理想,太小,佈局也不好,更何況我只有一間浴室,客人來了都要和我共用,所以我一直唸叨要換房子,買一套有兩間浴室的公寓。

我用“吸引力法則”教給我的“視覺化”手段,吸引來了一套時尚現代的複式公寓。在北京,挑中一套合適的複式公寓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的腦海中經常會把影象鎖定在這樣一套複式公寓:樓裡有電梯,公寓裡有兩間浴室,主臥裡面有一間浴室,樓下寬大的客廳,有著從天花板到地板有落地大窗戶,窗外有寬闊的視野。我將未來的生活視覺化:我想象著我在樓上上網,而樓下我母親在做飯,並叫我下樓吃飯;我想象著我有一間主衛生間,不用和來客分享。我想象著窗外有著一覽無餘的視野,可以看見遠處的雲彩和飛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結果有一天,一個房地產中介帶我看房,我一眼就看中一套複式公寓和我曾經想象的是一樣,而且價格也很不錯,我當即決定簽署購房合同。現在我在這裡會客、寫作,心情十分舒暢,累了還會端著一杯咖啡走到床前,眺望遠處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生活水平的提高,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誘惑,人們總是不滿足。我認為我已經不缺任何傢俱了,但是當我拿起一本最新的宜家家居的目錄時,感覺到自己需要淘汰舊家具,換一些新家具了,雖然這些東西都是可有可無的。

路過某個旅行社的視窗,看到滿牆的廣告,突然意識到世界上還有如此多的地方我沒有觀光過——希臘、義大利、法國、土耳其、以色列……我還想去蘭毗尼親吻佛陀踏過的土壤,還想去耶路撒冷走一走耶穌曾走過的道路。

生活中總有未盡的心願,刺激著人們努力把願望變為現實。

歐美發達國家人們的心態就是這樣的,我們中國人現在開始步入的階段,恰恰是歐美人過去半個多世紀已經經歷的。勵志圖書之所以風行西方,尤其是美國,就是因為那裡的人們生活越富足,也就越追求更多的成就感。當人們的生活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不用再為實際的溫飽、住宿、看病問題發愁時,人們就開始有了很多完美的夢想。

從周圍人身上,我感悟到人一生中永遠充滿夢想,也是活下去的一個動力,它無須譴責,但是無論夢想成真,還是破滅,能迅速找到平衡也是一種技能。

有兩個人:幾近不惑之年的這個人,依然對命理迷惑,有時感覺似乎大徹大悟,所以言談時可以嗅到他的心平氣和;有時候又對一切充滿哀怨,又可以觸控到他心中的躁動和焦慮。而已過知天命之年的那個人,知道退休的日子進入了倒計時的階段,對美好的前景,雖然遠沒有年少時的執著,但胸中還燃有許多扇不滅的火苗,試圖去點燃發令槍,發起最後的衝刺。

很多人就是這樣,二十歲時夢想三十歲時候事業輝煌,結果卻差強人意;三十歲時候又夢想四十歲能有一番作為,結果仍然差強人意;四十歲又暗示自己五十歲時候會大器晚成,結果仍然差強人意……總之,這一輩子都過完了,才最終悟出曾經寄予的希望原來就是一個幻覺。

印度哲學大師奧修有句話說的很好。不要試圖去成為什麼人,而要甘於做自己。我的理解是,奧修不是讓我們無所事事地面對人生,而是說,無論去做任何事情,要有清醒的自知之明,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努力,在自己所擁有的天賦、才幹、學識、技能、資源之範圍內行事,而不要去對不現實的目標抱有妄想,期待著奇蹟的降臨。沒有自知之明,人做什麼都會眼高手低,所以才總是會有挫折感。任何成就者,其成就是偶然和必然的矛盾統一,並非天上掉塊金磚偏偏砸在人家頭上。

但是活到老,夢到老,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它是一種原動力,是人賴以生存下去的藉口,是聊以**的希冀。而甘於平淡和對生存現狀的知足,也是一種人生態度。紀伯倫說過一句話:“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一個人的成就,而在於他所要成就的東西。”所以,目標是虛妄的,而過程是真實的,事實上,能改變人生的不是成就,而是自己的心態。(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