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三保太監【求訂閱】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張忠所在的樓船上望風手觀測到一陣江風吹過,立刻發出信號。

船工們迅速調動帆面,兜住迎面而來的江風。艄手們感受到船速又提升了幾分,一起有節奏地發出“喲嗬——嘿”“喲嗬——嘿”的號子聲,加速划動。

樓船徐徐收起了帆索,只靠船身兩側的八十對艄槳划動,以可控的低速緩緩駛過最後一棟望水樓。樓頂望夫迅速揮動飛龍旗,向東水關碼頭宣告樓船即將抵達。

隨著樓船距離東水關碼頭愈來愈近,站立在甲板上的張忠已經能夠清楚的看見等候在碼頭上的眾人。

而碼頭上的襄城伯李隆與三保太監鄭和也看清了張忠的模樣。

“這位永春伯可真是年輕有為呀!”李隆年過三十,體貌勇壯魁梧,此時正值壯年,又將出任總兵官,自然是意氣風發,他瞧了眼立在甲板上的張忠,先是一愣隨即對站在一旁的鄭和笑道。

“二十多歲的南京守備的確少見。”鄭和身材挺拔雄壯,雖然身為宦官,但身上絲毫不顯陰柔之氣,他已年過五十,多次奉命下西洋,大海的磨鍊,讓他更像一個智者,沉穩內斂,深邃不可測。

隨後鄭和看著張忠那張年輕朝氣的臉龐,不由回想起自己在永樂三年第一次下西洋的光景,那時的他也如張忠一樣,朝氣蓬勃,渴望建立一番功業。

鄭和依稀記得那一年他率領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分乘六十二艘船的龐大船隊,由南直隸太倉州的劉家港(今瀏河鎮)出發,浩浩蕩蕩向外洋開去,開始了第一次的大規模的遠洋航行。

在此後的歲月裡,他作為正使曾分別在永樂五年(1407年),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十年(1412年),永樂十四年(1416年),永樂十九年(1421年)5次下西洋。

“可惜先帝即位後下詔停罷下西洋,我此生還有希望再次踏波而行,瞧一眼波瀾壯闊的大海嗎?”鄭和在心中暗想道。

鄭和收斂思緒一雙深邃的眼眸緊緊盯著甲板之上的張忠,心中嘀咕道“眼前之人深得陛下信任,他可能便是我的機會,若是有永春伯相助,或許能夠說服陛下,重新讓我下西洋。”

想到此處鄭和眼中不由熱切了幾分,對於與張忠的這次會面有了更多的期待。

李隆察覺到了身邊鄭和的異樣,隨即心中嘆了口氣,作為南京守備的他與身為守備太監的鄭和已經共事多年了,他何曾不知道自己的這位同僚渴求的不過是能再次揚帆遠行罷了!

“但願這個新來的永春伯能幫你實現心中的夙願吧!”李隆收回打量鄭和的目光,再次看向樓船之上的張忠。

不像那些官員安靜肅穆的靜靜等待樓船靠岸,那群被家中長輩派來迎接張忠的南京勳二代更加的跳脫活躍。

“聽說這個永春伯與我們年紀相仿,也是武勳之後,這樣年輕就成了南京守備......”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有個勳二代羨慕說道。

“不過有個好爹罷了!若是我爹不是個閒散伯爺,也是如英國公一般的實權國公,我也能如此風光。”

另一個嫉妒的勳二代酸酸道。

“嘖嘖!可真威風。”武定侯郭玹之子郭勝輕蔑的瞥了一眼剛剛出言之人,“唰”的一聲張開手中的烏金摺扇,走近魏國公徐顯宗之弟徐承宗笑道:

“這以前你可是我們中最風光的一個,可如今這位永春伯到了南京,你日後可是會被他比下去的。”

徐承宗瞧了一眼一副玩世不恭模樣的郭勝,不由想起他哥魏國公徐顯宗對武定侯一脈的評價。

武定侯郭玹資質平平,遠不及他先祖武定侯郭英萬一。

要知道武定侯郭英作為開國功臣,平安度過了恐怖的洪武晚年,又經歷動盪的建文四年,一場靖難之役不知死了多少功臣,而郭英只是被罷官回家,還保留了爵位,壽終正寢死於家中,由此可見郭英的睿智。

至於眼前的郭勝,徐承宗就更加不在意了,都是武勳之後,平日裡交往頗多,他早已看清了郭勝。

郭勝連他爹武定侯郭玹都不如,武定侯郭玹雖然能力不足,但還有自知之明,可眼前的郭勝雖然有些小聰明卻色厲內荏狂妄自大,平日裡瞧不起這個瞧不起那個,往往愛出風頭喜歡被人吹捧。

“想要鼓動我出頭為難永春伯,這是有多天真才會以為我會受你的激將法。”徐承宗心中嗤笑一聲,面上卻說道“永春伯我是比不上的,我們這些人的臉面日後還得靠你來掙回。”

郭勝見徐承宗沒有著道,心中有幾分失望,但是聽聞徐承宗的話後他不由微微抬起下巴,顯得頗為自得。

“永春伯到了,快點奏樂。”

眼見樓船在東水關碼頭停穩,南京禮部的一個主事連忙催促等候在一旁的樂班。

隨即碼頭之上頓時熱鬧起來,眾人也是打起精神看著已經下了樓船向他們走來的張忠。

“怎敢勞煩兩位親自來迎我。”待張忠與李隆,鄭和敘完禮各自介紹完畢後,張忠率先拱手笑道。

“永春伯受皇命而來,接替我成為南京守備,我們自然是要來迎一迎你的。”李隆見張忠態度誠懇,絲毫沒有少年得志後的目中無人,不由對張忠更添了幾分好感。

張忠察覺到李隆的親近之意,不由心中輕快了幾分,說實在的他爹英國公雖然如今是武勳之首,但是根基在京師,他一人來南京任守備,心中還是有些忐忑的。

張忠記得臨行前,張輔曾叮囑他,在與李隆交接時,可以多與李隆親近些,這對於他快速熟悉南京守備,在南京站穩腳跟十分重要。

張忠想到此處,不由再次拱手笑道“我臨行之前,家父曾與我說過靖難之時他與令尊一起征戰的往事,讚歎襄城伯的驍勇。”

李隆見張忠提起靖難之役,笑容愈深,因為他襄城伯一脈也是靖難功臣。

“我父生前也多次與我提及曾在軍中受過英國公的的幫助,我痴長你幾歲,你若不介意日後可喊我一聲兄長,在我離開南京之前,有什麼需要都可以來尋我。”李隆笑道。

“小弟便先謝過李大哥了。”張忠聞言心中暗喜,拱手笑道。

“哈哈.....”

李隆聞言一把握住張忠的手臂大笑道“接風宴後,晚上哥哥我再帶你去領略一下南京的美景美人。”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對於南京張忠可是魂牽夢縈許久了。

“少年人意氣風發,真是讓人羨慕呀!”一旁的鄭和見張忠與李隆十分投機不由笑道。

張忠雖然在與李隆笑談但是一直沒有忽略眼前的鄭和。

實在是鄭和下西洋與張騫通西域一樣,歷來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

如今鄭和就站在張忠的面前,張忠心中的激動可想而知。

“你多次下西洋,揚我朝國威的壯舉我也是從小聽到大的。”張忠看向鄭和眼中神采奕奕道。

“好漢不提當年勇,如今我也老了,陛下垂憐讓我能在南京富庶繁華之地終老於此,我也當感佩不已了。”鄭和略顯落寞道。

“我也嚮往大海,夢想有朝一日踏浪而行,若日後有機會,希望能與你一起下西洋。”張忠見鄭和的落寞不由寬慰道。

“若陛下有召,我雖老矣,也能再次為正使下西洋。”鄭和聞言精神一振,目光灼灼的盯著張忠道。

“你我一起努力,早日讓我大明的船隻重新出現在外洋之上。”張忠誠懇道。

鄭和聞言笑著頷首不及。

張忠回頭看了眼停靠在碼頭之上的樓船,心想道:

“鄭和的第一次遠航,比哥倫布首航美洲早八十七年,比達·伽馬開闢東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麥哲倫航行菲律賓早了一百十六年。”

“如今的大明無論是造船技術,還是航海圖、羅盤針等航海裝置都是冠絕當世的,如此天賜良機,自當橫行四海,畢竟未來五百年誰掌握了海洋誰才能稱霸全球。”

想到此處張忠愈發的振奮,彷彿新時代的大門將由他開啟。

張忠隨著眾人進入了南京城,一路上那句“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在他心中久久迴盪。

ps:百年華誕恰是風華正茂時!

ps2:月初求支援求票票......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