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抵達【求訂閱】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因為胡壯這個內應的提前通風報信,白蓮教在淮安的行動虎頭蛇尾就匆匆結束了。

張忠帶領著永安營的士兵經過兩戰,殺死數百白蓮教徒,俘虜了一個壇主一個堂主,可謂是大獲全勝。

三日之後一場慶功宴便在漕運總兵衙門裡如期舉行。

是夜,早有婢女將大堂的宮燈燈亮,美酒佳餚也已經擺上了食案,堂下美豔的舞女正輕扭腰肢翩翩輕舞,眾人推杯換盞間笑鬧不斷,場中氣氛十分熱鬧。

“啪啪”

坐於上首的陳瑄拍了拍手,讓堂下的舞女退下,場中一時安靜了下來,眾人知道接下來他有話要說,不由紛紛看向他。

因為快速的平定了此次白蓮教的動亂,陳瑄今日的心情是格外的暢快,從酒宴開始其人臉上的笑意便沒有消失過。

陳瑄見眾人的注意力都集中過來了,笑著端起食案上的酒杯環顧眾人道“此次叛亂能夠如此快速的平定都是在座諸位的功勞,我敬諸位一杯。”

自張忠一下眾人紛紛端起酒杯,口稱“都是總兵大人指揮有方。”

陳瑄聞言笑了笑,便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諸位不要拘謹,今日慶功宴定要盡興而歸。”陳瑄飲完酒後擺手笑道。

眾人聞言這才重新笑鬧起來,場中再次變得熱鬧起來。

陳瑄待身邊的婢女將酒滿上後,端起酒杯看向坐下下首的張忠笑道“我還得再敬永春伯一杯酒,此次若非你恰好來到淮安,又不辭辛勞率領永安營士兵平亂,我們不會有如此大勝。”

“我也是恰逢其會而已,平江伯過獎了。”張忠笑道。

待兩人各自飲完杯中酒後,張忠將酒杯擱在食案上,皺眉問道“不知那個白蓮堂主嶽山審訊的如何呢?他可曾招供出白蓮佛母的位置?”

“拷問之後此人倒是說了一些情報,只是白蓮佛母一向神秘,這個嶽山也不清楚白蓮佛母所在何處。”陳瑄嘆氣道。

“平江伯也不要氣餒,白蓮佛母向來狡猾,不然永樂時期也不會在朝廷大軍的圍剿下銷聲匿跡了。”張忠勸慰道。

“此言倒是不徦。”陳瑄頷首說道:

“永樂十八年時白蓮佛母唐賽兒以白蓮教為名,集合民眾數千作亂,起事後全殲了前來圍攻的軍隊,殺了青州都指揮使高風,山東為之震動。”

“太宗皇帝大怒派出京師精兵,由安遠候柳升與都指揮劉忠統領,前來征討。雖然最後平定了叛亂,但是唐賽兒卻突圍而出不知所蹤了。”

“讓她逃了,實在是太可惜了,雖然後來有傳言唐賽兒徦扮尼姑隱匿於民間,太宗皇帝下令搜捕尼姑近萬人詰問,卻依舊是毫無結果。”張忠附和道。

陳瑄聞言頷首道“我已經上奏陛下,言及白蓮教乃是動亂之源,讓朝廷發海捕文書,再次加強對白蓮佛母唐賽兒的通緝,一定要將這個匪首繩之以法。”

張忠聞言微微頷首,說道“我也會將此次所見上奏陛下,讓朝廷重視此事。”

隨後張忠繼續說道“我明日便會啟程繼續南下了,今日在此與平江伯告別。”

陳瑄聞言失望道“我與永春伯一見如故,可惜你有皇命在身,必須趕往南京接替襄城伯就任南京守備。”

“你我同朝為官,日後有的是機會相交往。”張忠笑道。

陳瑄聞言微微頷首。

隨後兩人便沒再談論正事,只是飲酒笑鬧而已。

.......

翌日。

樓船綵樓之內,張忠悠悠醒來,用手揉了揉太陽穴,昨日慶功宴後張忠與阮安便返回了碼頭上的樓船。

“伯爺昨日不該醉酒的。”蓉兒見張忠坐了起來,一臉的難受,連忙上前扶住張忠關心道。

“再也不多喝了。”張忠苦惱道。

“伯爺每次都這樣說,可參加宴會回來後都是醉醺醺的。”蓉兒嬌嗔道。

“哎!”

“平江伯太熱情了,一直勸酒,我也不好推辭。”張忠苦笑道。

“伯爺還是將醒酒湯喝了吧!”蓉兒聽了張忠的解釋撇撇嘴,端起桌上的醒酒湯服侍張忠喝下。

“我們已經離開淮安了。”張忠咕嚕咕嚕的喝完醒酒湯,隨即問道。

“是呀!天剛亮船便起錨繼續南下了。”蓉兒回答道。

“那便好,反正無事,我再睡會。”張忠聞言說道。

“也好,等伯爺睡著了便不會再難受了。”蓉兒服侍著張忠躺下,替張忠掩好被角,見張忠沉沉睡去後方才離開了房間。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樓船一路南下終於要抵達南京城了。

張忠透過綵樓的大軒窗,可以看到河道兩側修有平整的圍坡土堤,堤頂聳立著一排排的楊柳。

這種野柳林沒有行道柳那麼整齊劃一,可勝在濃密茂盛,幾無間隙,沿著河岸兩側一直綿延到遠處的城牆根,宛如兩條繡在秦淮河邊的綠絛。

這只是靠近江口的外秦淮河,無非是些不成章法的野趣。

據說,城裡的內秦淮河兩岸更是風光秀麗,十里歌樓舞榭,一宵槳聲燈影。

想想都讓人為之神往。

張忠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出了綵樓,順著梯子來到甲板上。

不遠處的東水關碼頭遙遙在望,張忠依稀還能看到碼頭上一群人正在眺望他所在的樓船,顯然是南京城的高官顯貴前來迎接他這個新的南京守備。

東水關位於南京城的東南方向,建有全城唯一一座船閘碼頭,乃是南北商賈聚集的繁盛之地。

張忠所坐的樓船抵達南京後將繫泊於東水關。

東水關碼頭上綢邊大羅傘被撐開將毒辣的日光阻擋在外。

大羅傘下站在碼頭最前列的只有兩個人。

一個是襄城伯李隆,身著青緣赤羅裳,頭戴七梁冠,他是第一任南京守備,在他與張忠完成交接後,便會充任總兵官,北上鎮守山海關與永平。

站在李隆身邊的則是大名鼎鼎的三保太監鄭和,也是同樣裝束,只是多了一身猩紅色大氅。

兩人皆是永樂朝的老臣,如今一位是南京守備,一位是南京守備太監,是南京的兩尊山嶽之鎮。

因為張忠繼任南京守備與這兩人都有關係所以李隆與鄭和親自前來。

在他們身後,則是南京諸部衙署的官員,他們官階不高,都是各自衙門的代表,畢竟張忠這個南京守備還沒貴重到需要各部大佬親自相迎的地步。

而在這兩撥人之外,南京的勳貴也派了人前來,多是如張忠一般的勳二代,為首的便是第四代魏國公徐顯宗之弟徐承宗。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