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君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皇帝不想再討論關於冀州均田的事,這事非是一二日之功。還是等到其他各州均田詳情都到了在一起祥議好了。

皇帝翻了翻案上的疏章,連翻了幾疏,抬頭看著李衝問道:“李尚書,朕命主客曹遊說南朝使裴昭明事如何了?南使有何話說?”

“稟陛下,臣這幾日去了主客曹數次,主客令張彝報稱連日讓幾個主客郎去會見南使勸諭,南使已經同意先吊太后再求見陛下呈遞國書,只是依然堅持以南朝公服入吊。”

主客曹的事按制應該是由九卿之一的大鴻臚主管的,只是吊拜太后的事皇帝很重視,所以才專門安排給擔任南部尚書的李衝,南部尚書主要負責南部邊境諸州的事,南齊在南境,由李衝負責一下倒也勉強說得通。這種事對皇帝來說既是公務也是私事,所以李衝對這件事也很上心。

“南使既是來我大代入吊,豈有服南朝朱服之理,南使堅持失禮之行是他的事,朕不能迎合南使的心意而遺笑本朝。”說完又道:“李卿可挑一能言善辯之士繼續遊說南使,務必要南使改意方可。”

裴昭明的顧慮皇帝當然明白,裴昭明此次來聘,本來是沒有弔喪的事的,只是事發突然,現在又是兩國和好的緊要時刻,而且入其國吊其喪是古禮所在,只要把這些情況說清楚,南使只要明白事理,就不會拒絕,至於堅持穿南朝官府行喪禮,也是因為害怕回去被責難有失臣節。但是他是大魏的皇帝,不是南朝的皇帝,裴昭明如何難做他管不著,而且要求他以喪服入吊正是古來的規矩,更不應該在這裡稍作退讓。

“遵旨。”

皇帝繼續檢視案上放的需要處理的急務疏章,又與諸臣商議了吐谷渾入朝和一些朝務,才吩咐諸臣各回省部署司。

諸臣起身行禮各自退出殿外時,聽見皇帝又道:“咸陽王暫留片刻,朕有一二兄弟肺腑之言相告。”

正要出去的眾人聽見皇帝的話,頓了一下,都看了咸陽王一眼,然後走了出去。咸陽王禧看著李衝等人出了殿外,心下一緊,知道皇帝這是要私下訓責他,他也明白今天君前召對自己讓皇帝很失望,心中緊張之下不由抹了一下額頭上的汗漬,轉身躬身待責。心中也急急打個腹稿,最後打算先認罪再小辯一二,依照過往的經驗,或許不會有什麼大事。

皇帝沒有看咸陽王,而是翻開疏章繼續看了一會兒,對一些可以現在處理的事寫下了他的批閱。他打算先晾一會兒咸陽王,心想咸陽王若是知道悔過自省,會自己請罪,不需他先開口。

等了好一會兒,疏章都看了好幾份兒,咸陽王還是站在前面幾步遠的地方躬身不動,絲毫沒有主動請罪的舉動,心下微惱。抬頭看了一下咸陽王,發現咸陽王此刻好似魂飛天外,將手中毛筆重重擱在筆架上,合上疏章擲於案邊,站起身向殿外走去,邊走邊說道:“咸陽王且隨朕來。”

咸陽王被皇帝起身的動作驚醒,看著皇帝快步走出點外,身後跟著內行曹內行長張瑁,急忙跟上皇帝。

此時時間已經交巳時中,經過一個多時辰的日曬,外面已經暖些。皇帝走出殿外,抬頭眯眼遠遠看著天淵池中瀛洲島上的白臺和永寧寺塔幾眼,等眼睛適應了日光後轉身向著太華殿走去。身後的張瑁和咸陽王趕緊一起跟上。

皇帝雖然打算好好和咸陽王談一談他在任內失職的情況,再訓導他一番,但還不想在其他人面前讓咸陽王丟臉,吩咐張瑁先去太華殿,不用在這裡伺候。

咸陽王看著走遠了的張瑁,心下松了口氣,跟在皇帝後面,等著皇帝訓話。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皇帝朝著通往太華殿的緩步慢行,說道:“皇弟可還記得昔年先帝崩殂之情?”

“臣銘記於心,不敢或忘。”

“先帝心向玄道,昔年常有遺世之念,故禪位於為兄,移居北苑崇光宮中數年。”

說到這裡,皇帝看著遠處的太華殿,腦海中的記憶重新回到十四年前的六月六日。

。。。。。。。。。。。。。。。。。

“妙娘,外面怎麼這麼吵,我睡不著”小皇帝從床上翻身下來,走到另一邊的小床上拉著小姨馮妙蓮的衣袖說道:“我們出去看看吧?是有百戲嗎?怎麼妳母沒有說過?”

小妙蓮一隻手揉了揉眼睛,問道:“怎麼了,我好想睡覺啊,陛下你自己去玩吧,我好累啊!”說著又閉上眼睛。

小皇帝正要接著拉她起來,妳母快步趕來了,抱著小皇帝道:“陛下莫鬧,乖乖在宮裡面玩,待會太后要來看你呢!”說著抱緊皇帝不停哄著。

小皇帝不停地扭動身體,無奈妳母抱得緊,小皇帝無法掙脫,聽著外面傳來的衝殺聲,看著窗外遠處紅色的火光和傳來的啼哭聲,一直到了深夜才平靜下來。小皇帝好像也感受到了似乎發生了什麼大事,慢慢靠著妳母身上不說話了。

幾天後,皇太后穿著喪服來到小皇帝的寢殿抱著他痛哭,告訴他,太上皇帝駕崩了。

。。。。。。。。。。。。。。。。。。。。

“先帝駕崩之初,你我兄弟多遭小人構間於太后,幾招廢黜。這些年的艱難你難道忘了嗎?”

“陛下與臣多遭時艱,即便君,王之貴也難避災禍,幸耐先帝威靈,陛下得以獨掌乾坤,我們兄弟才能睡得安穩。”咸陽王說著抹起了眼淚。

“你既然知道這些故往,就更應該知道惜福二字。”皇帝停下轉身看著咸陽王,說道。

“朕今年二十有四,經營天下名為十九年,實則不過五載,太后雖去,馮氏故舊尚多,你是朕長弟,此時正是你效力的時候,怎麼能還像以前一樣不問世事。”

“朕有六弟,你居長,本當來朝幫助朕理政,只是顧念冀州居重,少不得重王鎮之,這才遣你去信都,本是指望你能多加勤勉,待資望才德完備再調你回平城。”

皇帝轉身繼續走向太華殿:“你今日奏對之失不消幾日全城都會知道,讓朕如何能不顧眾議強調你返京。”

咸陽王沒想到皇帝有讓他輔政的想法,心中頗受震動,他這些年常在冀州,雖然說是天高皇帝遠,自己在冀州自由自在,但是平城的繁華不是信都能比的,他有時也想回平城。何況現在太后又駕崩了,不比以前,留在平城,待在皇帝身邊,這種便利可不是遠在冀州能比的,想到這裡心中懊喪不已。

“臣弟無識,不明陛下深意,死罪。今後必自省往過,不使陛下阿兄蒙羞”說完跪在地上磕頭行禮。

皇帝返身扶起咸陽王道:“你能明白朕心意便好,日後當日日求新不已,不要辜負朕之厚望。”拍拍他的手臂:“卿勉之勉之!”

說完轉身揮揮手表示他可以走了。

皇帝剛剛說的要召他回平城,既是真話也是假話。剛剛走出殿外時,本來是打算嚴厲斥責他一頓,後來想想又考慮到他或許當面低頭,事後又故態復萌,還不如用良言來激勵他。良言當然莫過於升官加爵,咸陽王本身即是王爵,無可再加,但是他的本官只是冀州刺史,往上升還有不少空間,不如用升官的前景來激勵他,這是假話。真話就是,皇帝確實有打算一步步讓兄弟來輔政,太后經營國家十餘年,他也只是在太和十年後才漸漸親政,國家大政還要時時向太後稟報,現在太后雖然駕崩,但是她的遺留影響還在,雖然沒聽說哪個有什麼不該有的想法,但是集權心理是每個皇帝在登上皇位那一刻就開始萌發的。太后已去,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以後,就是他的時代。要掌握政權,就不能不把緊要權力攥在手裡,而朝中多是外姓和遠族,現在看來靠著住的還是親兄弟,因為今天沒有他,明天就沒有這些親兄弟,某種程度來說,他和這些親兄弟是一體的,所以他也有了加快諸弟官權的想法,只是這些暫時都還是腹案,他還沒有對別人說起過。

今天把這些想法透露給長弟,也是打算讓他自己先有準備,不求他長進多少,至少以後別被人抓住短處。(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