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姨祖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辭別李彪等人以後,蕭子卿便帶著拓跋慎繞過式乾殿西齋外,朝北走去。拓跋慎見是往北走,大致猜測是往後宮去。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難道蕭賾所言故舊是他的後宮嬪御嗎?

拓跋慎帶著疑惑問道:“方聞貴國陛下所言故舊,未知是何人?還請殿下告知。慎也好全禮。”蕭賾既然讓蕭子卿引導,想來蕭子卿知道些究竟。

蕭子卿昨日在得了母親的話之後就去天淵池回覆蕭賾,所以對母親與拓跋慎生母的關係依然止於母族宗親,詳細的並不知道。現在見拓跋慎發問,答道:“好叫北使知道,正是子卿生母。子卿生母於今上即位之初,冊為淑妃。母族與北使一般,亦出清河張氏。家母昔遭兵難,流寓江左。昨日得知殿下來建康,念既為親舊,又忝為地主,是以方延請殿下一敘親情。”

拓跋慎微愣,竟然有這麼巧的事?怎麼張氏還有族人流落到江南的,看這蕭子卿的年歲,怎麼也有二十了,他的母親少說也有近四十吧。

蕭子卿微微緩下腳步,看著遠處行色匆匆的宮女們,輕聲說道:“在下有一不情之請,還請殿下能夠相助。”

蕭子卿的話讓拓跋慎覺得好生奇怪,這建康可也算他的地頭,我一個異鄉人哪裡能幫的了地頭蛇的忙?

“殿下請講,若有力所能及之處,不敢推辭”

蕭子卿面露尷尬之色,沉默了一下,嘆口氣說道:“在下有一弟名喚子響,爵封巴陵王。去歲八月間先是因受饞臣所陷而沒,不久又詔除屬籍,以致弟婦亦絕婚歸族。家母也因此事傷痛非常,數度臥病不起。雖是口中不言此事,心中實有鬱郁。”

“今日殿下既去見家母,若家母復有悲泣感懷之情,還請殿下能不吝言辭,寬解一二。在下不甚感激。”

原來去年那個被蕭賾賜死的蕭子響是蕭子卿的母弟啊!

“自當如此。”既然是母親的族親,自然不與外人同。

蕭子卿得了拓跋慎的答覆,拱手謝道:“多謝殿下。”

心中打著勸慰性的腹稿,拓跋慎跟著蕭子卿一起折往後宮去,進了後寢(後宮)之中,拓跋慎也沒忘詢問蕭子卿一路上的宮寢和佈局,蕭子卿沒想到拓跋慎是抱著偷師的想法問的,所以也告訴了拓跋慎不少建康宮各後妃嬪御殿寢制度的故事。

行至顯陽殿角左轉三百餘步,便到了寧壽殿前,蕭子卿道:“殿下且在此稍候。待我前去先拜見阿姨!”

拓跋慎在寧壽殿宮門外等了一小會兒,便見一位身著素服,腰佩素長帶的中年婦人緩步走了出來,左後跟著蕭子卿,右後是位與他差不多大小的小娘子,再後面還有七八個奴婢跟著。

拓跋慎心下猜測,這位小娘子可能是張淑妃的女兒。不過他倒是對張淑妃身穿素服的事好奇,不是說聽蕭子響已經被除籍了嘛,蕭賾怎麼還會允許張淑妃給蕭子響服喪?

“外使見過淑妃殿下!”拓跋慎待張淑妃到了門下,上前一小步長揖道。還沒有敘過家譜,根本不知道按輩分該叫張淑妃什麼,所以拓跋慎只能先以殿下相稱。

張淑妃仔細看了看拓跋慎,微微屈身行了半禮,說道:“北使殿下多禮了”示意蕭子卿上前扶起拓跋慎。

拓跋慎又對著正打量他長長細細的髮辮發愣的永嘉公主拱手道:“慎見過小娘子”

因為不知道這小娘子到底是不是真的皇女或公主,為免說錯了雙方尷尬,拓跋慎還是決定先稱娘子更合適。

永嘉公主回過神來,連忙肅禮道:“見過小郎君。”

張淑妃橫了女兒一眼,對拓跋慎道:“這是小女靈媛”

。。。。。。

進了寧壽殿後,張淑妃將拓跋慎引到正堂中,吩咐侍女上了果品,飲汁,乾果和果脯,拓跋慎還在其中看見了一種在前世非常流行的零食——檳榔。這些都是由南方番國進貢,流行於建康的稀有果品。不過拓跋慎上輩子看過檳榔致癌的軟文,從沒碰過就是了。

除此以外還有幾種乳品和酪飲,這些原本是草原遊牧地區的飲食在江南也屬於稀有之物,很少有人能吃到,在建康也算是物以稀為貴。張淑妃生長在北方,早些年也喜歡,只是後來在江南時間長了,飲食也同化了,對這些乳製品倒也不怎麼再碰了。今日還是因為拓跋慎要來,所以才準備了一些。

因為念著拓跋慎不是外人,所以張淑妃命奴婢將幾張蘆蓆接在一起,再將一張矮桌放在中間,果品之類盛放在矮桌上,然後和女兒一起跪坐在右邊,拓跋慎跪坐在左邊,蕭子卿則在南邊。北邊是人主兼主人的位置,蕭賾不在,自然空著。

張淑妃吩咐奴婢取來了自己憑著記憶撰寫的族譜,又命人取來紙筆,給女兒和蕭子卿,拓跋慎講解起清河張氏的故往和閥閱,還有她當年在青齊時,張氏與崔,明,劉,房等家族的姻媾往事,又用紙筆寫明條目記錄下來。

拓跋慎認真聽著張淑妃的話,猜測這些話並不是講給蕭子卿兄妹聽的,而是講給他聽的。崔,明。劉,房這些家族在青齊戰後,有的因為主動投降留任原籍,比如明氏,一家五六個太守。其他幾家遷到了平城,朝廷在對平齊民漸漸放鬆禁令並允許他們回鄉之後,有些家族子弟渡江到了南朝,而大多數留在了江北,或回家鄉,或留任朝廷。張淑妃說的這些故往相對來說,對他的幫助更大。對蕭子卿兄妹來說只是故事的程度。

聽過張淑妃的講述,看了張淑妃條列的族譜,拓跋慎心下回想著母親張嬪和外舅張紹以前說的宗譜人物,對照了一下,才知道張淑妃的父親與母親張嬪的祖父張讜是同父,論起輩分,張淑妃是母親的族姑母,兩支在宗譜上還沒有出五服,這可以說是很近的關係了。他原本聽蕭子卿的話,還以為母親和張淑妃只是同出一族,或許是差了幾代的遠親,沒想到竟是五服以內的近親。

既然是近親,就不能不正式一點了。剛剛不知道宗譜明細,還能以“殿下”相稱就罷了,現在既然知道張淑妃是母親的族同祖族姑母,就要更鄭重一些才好。

拓跋慎正色起身,下到席外,正對張淑妃行頓首禮道:“外孫慎拜見從姨祖母!”

張淑妃忙起身,上前扶起拓跋慎,握著拓跋慎的手,輕笑道:“姨母知你在家行二,便叫你二郎吧!”

命奴婢撤下矮桌,張淑妃拉著拓跋慎跪坐在面前,說道:“姨母在江南二十餘年,初時尚有姑母相伴,只是不過數載,姑母便故去了,建康城內再無族中親舊。這些年雖是有些族人渡江,今日卻覺都不及二郎親近。”

過了最開始的生疏,又見拓跋慎稱她“姨祖母”,張淑妃一時間喜悅很多,與拓跋慎和兒女說起舊事,又問起張氏的近況,拓跋慎挑一些好的說,卻沒又說起張氏人丁衰敗的事,就將來建康途中,在清河張家的見聞說說,倒是惹得張淑妃又喜又戀。

可惜!此生恐怕都不能渡江回族中看看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