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請兵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裴昭明是在四日之前受詔到建康宮中領命到淮陰來迎接拓跋慎一行的。關於拓跋慎出使江左的事,他早在兩個月前就聽說了,不過沒想到皇帝會讓他來淮陰作為迎客之人。領命之初,皇帝再次向他詢問了一些他在平城的見聞,以備參諮。

樓船靠岸後,拓跋慎當先下了船,和李彪,於忠等人一同走向裴昭明,道:“慎與裴公平城一別,未想到不逾年即可再會,幸何如之!”

“昭明於建康得知殿下來使,連月以來靜候音訊,不想殿下今日方到。昔日殿下出城相送,昭明感懷於心,數日前得我主上之命,前來淮陰迎候。此行雖為王命,亦昭明之願。”

“貴主好意,外使心領。”

客套完之後,拓跋慎又為裴昭明介紹了於忠,鄭道昭,蔣少遊等人。這些人裴昭明早已經知道了,只不過都不認識。鄭道昭出於滎陽鄭氏,鄭氏在南朝也算知名。前晉的時候,晉簡文帝司馬昱的生母就出身於滎陽鄭氏,只不過其族之後並無高官,在江左默默無聞。只不過沒想到近些年留在江北的一支漸顯起來。

於忠出於鮮卑,他不認識,不過蔣少遊他倒是知道。蔣少遊昔日在北朝奪取青齊四州之前,與清河崔氏就是姻親,本朝就有不少清河崔氏朝士。當日北使文書到了之後,皇帝案文書遍詢朝士,冠軍將軍,太子左率兼通直散騎常侍崔慧景等人便上言蔣少遊為其族外甥。

“這位便是我朝丹楊王長子劉文遠。為慎外戚,此來是受父命,希望能前往劉氏父祖陵寢祭掃,並諸族兄弟女眷上香,一償丹楊王數十年追思之情。”

裴昭明斂衣行禮,並未交言。劉文遠的情況特殊,他不想跟這個人有什麼交集。前朝劉家子弟幾乎已經死絕了。劉裕以後幾代,能得善終的沒幾個,八九成都死於政爭,只劉駿的諸子就被劉子業和豬王殺個乾淨。本朝建立之前,劉宋剩下的宗室又接連被殺不少,禪代不久,幾個還存世的都被廢了封爵為庶民。

至於這些人之後如何,早就沒人在意了。裴昭明這麼多年,也沒聽說劉家子孫哪一個還在建康的,他私底下猜測,這寥寥幾個劉氏子孫,說不定也被暗地裡剷除了。現在還活著的,也就是一些劉家女眷,她們對本朝並無威脅,有不少女子還是王,謝,江,褚等高門出身,朝廷也無意再株連她們,所以還有不少留居建康,其中有些以劉氏婦守寡,也有改嫁他人的。

單說潛逃江北的劉昶,他的母親就是出身謝氏,已經去世十一年了。劉昶出逃之時,拋下了母親和妻子,只帶著一個愛妾吳氏,留下的妻子郗氏在劉昶遠逃江北第三年就被婆婆遷怒虐待而死。兩個遺腹子生下來沒多久也相繼去世,可以說劉昶一門算是劉氏少有的存世血脈。

劉昶是在二十多年前自己逃亡的,雖然也可以說是出於無奈,但是名聲已經毀了。本朝承劉氏餘胤,自然也沒有劉昶的容身之地。所以劉昶與其他劉氏宗室大不同,只要不是劉昶自己回來,朝廷不會深忌他這個出生在江北的長子的。

。。。。。。

在淮陰渡相接之後,裴昭明就去了刺史署地請見垣榮祖。垣榮祖從永明七年年末開始擔任北兗州刺史,於今已經一年半了,自從雨期之後,垣榮祖舊傷復發,經常躺在榻上。

聽說裴昭明來請見,垣榮祖也不怠慢,由兩個侍從伺候,從病床上起來後,在偏廳接見了裴昭明。

“裴侍郎不在津口等候虜使,怎麼有閒暇來我這陋居?”垣榮祖一邊吃著侍從送上來的肉粥,一邊問道。

裴昭明知道垣氏一門武夫,少讀詩書,不知禮。對他這種武夫狷狂之態,皇帝也常常多加優容,所以心裡面也不見怪,說道:“午後已經在津口見了北使,正要即刻前往廣陵,只是北使身份非比尋常,昭明不敢懈怠。今日來請見持節(垣榮祖為持節都督),是想請持節委任下將,將兵護送北使前往瓜步渡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垣榮祖放下湯匙,想了一想,面有難色,道:“裴侍郎所請,是為難垣某了。垣某奉詔監緣淮諸軍,所任不淺。案軍法,不得朝廷詔令不得私調軍兵,此節裴侍郎亦知。若足下有陛下或五兵尚書令,垣某即刻選調軍士。若是沒有詔令,垣某也不敢徇情。”

“裴某確無詔令。只是事有經權,還請持節量情徵調少許軍士。昔日北使往建康,不過十數人,今北朝皇子為使,隨行數十眾。且此事江左士庶皆知,淮南士家又多有因戰與北朝結家仇者。昔年薛安都等外叛招引虜眾,宋室因戰情危急,盡起淮南戍兵違時北渡,與虜兵戰於清泗之域。無奈天降寒雪,軍中倉促出師,衣物不能齊備,數戰皆北,被殺者數萬,泗水封凍,凍折指足者亦有大半。其後殘廢之士,北虜盡驅之淮南,其眾不能復歸行伍,多流於淮南諸州。這些都是與北朝有切齒之恨者,若是其聞風齊聚,不顧朝廷大計,殺傷北人事小,若是有奸徒乘機散播流言,聚眾作亂,到時不唯邊塞風塵遍地,江淮域內亦成敵國,恐時局不可收拾。請持節以大局為重,防微杜漸。若陛下以此震怒,昭明願為持節先。”

垣榮祖以湯匙攪動肉粥,沉吟不語,良久才站起來道:“此事事關重大,裴侍郎還請在此稍待。垣某先去與僚屬商議之後再答覆裴侍郎。”

他也知道裴昭明所言還是有道理的。雖然這種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真的發生了就糟了。皇帝要是知道他沒有接受裴昭明的建議,遷怒於他是很有可能的。可是若答應委派軍士,至少也要數百人才行,這麼多人,可不是小事。這個決定可不是那麼容易下的。

裴昭明在偏廳坐等,茶都喝了幾回,去了兩次廁所,前後約莫半個時辰才見垣榮祖手持一封疏奏走了出來。

裴昭明站起來,迎上去道:“未知持節所議如何?”

“侍郎好口才,不愧是能數次得陛下親命,奉旨出使江北之名士。裴侍郎之請,垣某應下了。只是事關重大,垣某派家侄同裴侍郎同往都邑。這是垣某所上疏奏,還請裴侍郎奉上至尊。”

裴昭明上前,雙手接過垣榮祖的疏表,道:“持節屈尊見納,下官不甚感佩。持節疏奏,昭明當親奉御前。”

垣榮祖點點頭,道:“勞煩裴侍郎了。侍郎可與北使在城南等候,家侄點齊軍馬,即刻前往城南。”

裴昭明拱手長揖,將疏表放入袖中,轉身向門外走去。

垣榮祖站在門階下,看著裴昭明的背影,忽道:“侍郎妙口,垣某欽服,只是為何當日在虜境為小兒所屈?”

裴昭明轉過身,笑道:“口雖慧,奈何武力屈人。便有蘇秦張儀之辯才,亦難有用武之地。”

言罷微微拱手而去。

垣榮祖呆立片刻,面上微有慚色。(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