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諸葛亮立志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下邳淮埔陳氏、廣陵臧氏、東海王氏、東海臨朐麋氏,琅琊諸葛氏。。。世家豪族,在鎮壓起義上有著血淋淋的相同階級立場,不僅自身出錢出力出人,還組成遊說團體,送人上門說服各郡守國相支援州刺史。

陶謙投桃報李,任命陳瑀為治中從事,居中治事,總理全郡軍政監察要務。

然而,陳瑀卻不願意做治中,不足一月就提出辭職,申請轉為典農校尉。

黃巾之亂和青徐州黃巾復起,讓陳瑀、陳珪普遍心生警惕,對東漢王朝的前途持悲觀態度,他們決心在逆流中奮發圖存。

越是亂世,越需要一支強大軍隊,不論是為自保,或者為有所發展。陳家佃戶不少,黃巾之亂後也經常以兵法訓練,卻缺乏實戰經驗和必要的武器。陳氏等世家豪族都擁有鐵匠鋪,卻也沒有膽大到公開製作和裝備大批弓弩、鎧甲、兵器。這些,除了州刺史、郡守管理的武庫,無人能夠給予,也沒有其他人能提供擁兵的名義。

陶謙仔細思考陳瑀的建議,深深地感到無法拒絕,其一,徐州有些大片大片的荒地、沼澤,明年屯田可以解決軍隊、流民的糧食問題。其二,老是伸手向郡縣要,向世家大族、商人募捐或借貸,吃人家的嘴軟,無法履行刺史的監察職責。其三,與陳氏共同擁有一支的屯田兵,可以極大的拉近相互距離,形成共同利益。

陶謙與陳氏之聯盟如此緊密,以至於陳氏提出將族女嫁給陶謙之子為側室,給同盟加上婚姻的枷鎖。

陳瑀卸任後,陶謙繼而任命楊賜之徒,東海郡郯縣王朗接任治中從事,陳珪、等皆為州從事。

王朗又推薦推薦同年琅琊趙昱為別駕從事,推薦同郡麋竺為從事。趙昱又推薦同是琅琊人的諸葛玄。王朗、麋竺、趙昱則一同推薦逃亡東海的泰山人臧霸,現任廣陵郡功曹的臧洪。。。

在青徐州黃巾的巨大壓力下,青州名士、豪傑紛紛出山,或直接歸於州刺史陶謙屬下,或為郡縣效力,以保衛鄉梓為己任。

。。。

彭城相薛禮說:“本府自可組織郡兵,何須州刺史!要錢要糧沒門!”

其他郡守國相,也頗有怨言。

陶謙對薛禮敢於對抗其虎威極其不滿:“薛禮才幹不大,膽量不小。”

作為一位不掌握行政權和財權的州刺史,陶謙有膽量、有能力迫使諸封疆大吏出錢、出糧,自有其實力。

陶謙有大批揚州人支援:老部下曹豹、曹宏,篤信佛教、善於化解黃信仰的丹陽笮榮,善於占卜、料事多中、號稱神算的吳範。。。

除了人才,陶謙在擔任鷹揚校尉時手下即有一支丹陽兵,少量騎兵。後來回雒陽轉為議郎,士卒們一部分回鄉,一部分留下繼續作戰,孫堅擔任長沙太守,將大部分丹陽兵借走。劉備擔任扶風西部都尉和東萊太守,又借走一些人,以至於陶謙無人可用,反過來要求兩人還人。

劉備派遣劉繇、孫乾、太史慈將兵兩千南下,包括丹陽兵在內,兩千人多是經過數戰的老兵,其中還包括南方稀有的500騎兵。

陶謙問長沙太守孫堅要兵,孫堅派遣丹陽人朱治率領丹陽兵一千前餘人前往,此多為之前孫堅上任太守時向陶謙所借,也算人歸原主。

有了3000餘老兵,陶謙將之安排到才招募的郡兵、流民、佃戶中為骨幹,迅速形成了戰鬥力。直接掌握的隊伍達到三萬人。迅速開往東海郡北部、琊郡南部佈防,將南下的青州黃巾軍主力牢牢抵擋在琅琊的丘陵山嶺中。

陶謙依然不滿足,派曹豹、曹宏等人南下丹陽徵兵,得五千人,這是他的丹陽嫡系。高官重金任命逃亡東海的藏霸、呂由、孫觀等人為帥,招募泰山兵數千。

。。。

十二月初,陶謙基本掃平或趕走了廣陵、下邳、彭城、東海四郡國黃巾。

而後,統帥重兵,命令彭城相薛禮、東海國相劉馗、典農校尉陳瑀,都尉、司馬曹豹、曹宏、臧霸、呂由等人一齊向北,攻擊張饒、管亥。與琅琊相陰德裡應外合共破黃巾於開陽臨沂,於是黃巾破走,無法南下東海、彭城郡。

除了琅琊郡因地形原因,依然有黃巾盤踞外,徐州共計5個郡國4個得以基本保全。陶謙的輝煌戰果,得到了徐州世家、豪族、百姓的熱烈支援。

對於琅琊郡人,此結果就不那麼美好了。張饒、管亥率領的數萬黃巾,無法南下富饒的東海、彭城掠奪,因此缺衣少糧,只能加大對琅琊郡、泰山郡城市、鄉村的掠奪。

泰山郡與琅琊郡,主要有南、中、北條通道,南道沿祊河河谷、自琅琊郡治開陽到泰山費國(臨沂到費縣),中道沿汶河、從陽都(沂南)到蒙陰,北道沿沂水從東莞到蓋縣(沂水道沂源)。泰山太守與郡丞諸葛珪、兵曹等分別守一道,以防黃巾。

南道祊河河谷寬敞,周邊富庶,黃巾上萬人湧入該道。駐守於此的諸葛珪兵力稀少,力戰不敵,只好駐守城池。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陶謙派遣臧霸等人屯守開陽後,黃巾去了回不來,於是一部分繼續湧入泰山、魯國,一部分改為從中道、北道返回琅琊。

黃巾這一退就出了大事!

諸葛珪、諸葛玄的老家陽都正好在中道上。諸葛珪擔心老家百姓宗族,失去冷靜,奮勇追擊,哪知道山道狹窄,反而被黃巾掉頭伏擊,一哄而上給圍住。諸葛珪向來有賢名,官職也大,黃巾欲俘虜他,向泰山郡、琅琊陽都勒索錢糧。

諸葛珪不肯失陷於賊,力戰之下,士卒損失慘重。為了避免無謂的傷亡,遂自刎以求黃巾饒恕傷兵。可憐諸葛珪長子諸葛瑾年僅十五歲,兩個女兒本許了親事,也被悔婚,次子諸葛亮八歲,幼子諸葛均還在流鼻涕。

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姐妹和繼母一道,暫住泰山郡府衙後院,每天他們都翹首以盼,盼星星,盼月亮,等父親(丈夫)歸來,可惜等到的只是一具蓋著破麻布的冰冷屍體。據逃回來的傷兵說黃巾雖沒有破壞遺體,但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把諸葛珪隨身衣物、玉佩、錢幣、印綬全部扒光帶走,將破爛的舊衣服蓋在他身上。

幼小的諸葛亮抱著膝蓋,坐在冰冷的地上,漸漸明白了一個悲慘的現實:母親數年前去了,父親也永遠不回來了,他手指著蒼天,用童稚地聲音怒吼:“為什麼?賊老天,為什麼使良善遭難,使惡人橫行?”

諸葛瑾趕緊捂住諸葛亮小嘴:“二弟,儒家士子,遵循天道孝道行事,天地生養人民,天地如父母,不可罵天。”

諸葛亮努力掙扎開來:“我今後不學沒用的儒術。”

“那你學什麼?”

諸葛亮:“學法家,刑罪方能揚善;學兵家,平亂賊方能行仁政;學農家墨家,富國強兵足民!”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