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不願做刺史的陶謙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膠水之戰與數月前都昌之戰,並稱青州黃巾兩次最大失敗,使得黃巾上下都產生了悲觀主義情緒,張饒、管亥等黃巾將帥畏懼劉備,黃巾士卒畏懼東萊軍如虎。

兩次戰鬥地點相距不過60餘里,都與河流有關,更讓黃巾普遍產生了北海北部不利於黃巾,河水不利黃巾的迷信思想。

“有劉備在,東萊不是那麼好打的!”管亥灰頭土臉率領萬餘黃巾逃回後,完全放棄再次進軍、報仇雪恨的執著。

張饒認為:“東萊在海表,土地貧瘠,地少產出,民風剽悍。而且地方狹窄,缺乏回旋餘地,容易被關門打。。那個。

或許進軍東萊本身就是錯誤決定!”

管亥:“徐州富庶,人民柔弱,南下匯合徐州黃巾才是更好的選擇。”

張饒和眾黃巾頭領亦同意,黃於是折而南下,透過琅琊郡,南下徐州東海、彭城等富庶溫暖之郡國。

。。。

為了應對青徐黃巾的爆發,皇帝決心選擇一位知兵事、有威望的大臣,以二千石出任徐州刺史。

經過三公、大將軍何進、驃騎將軍董重討論,為了便於平亂,這個人最好是徐州鄰州或近州人,以便借用臨州人財物。之前揚州朱俊為交州刺史,荊州黃琬任豫州刺史,與州刺史,於是範圍縮小到豫州、兗州、青州、揚州四州諸名臣。

因為三互法,此人不能與徐州現有的太守國相同郡!廣陵太守張超乃是兗州東平壽張人,彭城相薛禮是豫州人,兗、豫兩州人被排除了,只剩下揚州、青州可選。

青州乃齊國故地,地近魯國,因此商業和儒學氛圍厚重,能打仗的少。況且青州正遭大亂,百姓流離,衣冠逃亡,自顧不暇,因此就被排除。

揚州地近山越,境內有大別山、淮南丘陵、江東群山,因此揚士多輕銳剽悍,名將能臣輩出:朱儁、陶謙、孫堅、陸康、周盺。。。一個個都知名於世。

皇帝和三公首先想到的是平定黃巾之亂、成功抵抗黑山軍的名將朱儁,然而朱儁卻拒絕了!朱儁是個官迷,認為自己當過車騎將軍、屯騎校尉、城門校尉的高職,功績也已經足夠,只是稍年輕了些,等著做三公九卿,實在是沒有外放一個州牧。

陸康正擔任廬江太守,鎮壓蠻人,若更換,又得選其他人來接替,交接適應需要時間,會影響剿匪進度,進而影響賦稅。

這時,太尉馬日磾和朱儁都推薦了前任鷹揚校尉陶謙。

陶謙第一想法,依然是拒絕。

此時,東漢長久形成的慣例是州刺史六百石,俸祿比縣令還少,刺史與縣令經常互相轉職,遠不如太守國相二千石。

州刺史的主要職責是監察巡視,偶爾有一些軍事,做得都是苦活累活得罪人的活,一般由資歷名望相對較淺之士擔任。

陶謙擔任過幽州刺史、上谷太守、下邳相等要職,陶謙更希望做一郡太守,而不是一個沒多大實權的徐州刺史,因此一開始是拒絕的。即使三公承諾把六百石升為二千石,陶謙依然未下定決心,上表推辭:“臣雖擅長行軍打仗,安撫流民,可已五十有七,怕難以擔當重任。”

陶謙越是推辭,皇帝劉宏越是認可。無他,二千石的州刺史,因平叛而掌握一州數萬、十數萬之軍隊,大量糧食,大量官吏將士之升遷,對皇權意味著嚴重威脅!因此東漢長期不設定州牧。

“陶謙這種不愛權的名臣,真是稀有!”

皇帝指著陶謙的履歷對張讓趙忠說,“陶謙年近六十,二子既非通經博學之士,又非名將賢臣之資,所好者唯經商斂財。不僅陶謙是忠臣,陶氏一門都是忠臣!”

張讓:“臣聽聞陶謙與時任太尉的上官張溫不睦,怕是難以與徐州諸郡國相處融洽!”

皇帝:“哈哈,你們哪裡懂得帝王之術?要是融洽朕還派他去?”

能打仗、年齡大、兒子無能、不善處理與同僚關係,陶謙這種二千石的州刺史,皇帝最喜歡,有多少來多少,要是必須加一個數量限制,皇帝希望來一百零八個!

。。。

此時的徐州,並不像後世那樣平坦,那是一片尚未完全衝擊平坦的沃土,平原為主,丘陵縱橫,湖泊遍佈,河流多而密集。

陶謙到徐州,首先不到州治東海郯縣(郯城),而是來到下邳郡淮浦縣,這裡有極重要的家族——淮浦陳氏!前三公陳球之家族,陳家不僅連田以萬畝計,佃戶數量亦難以統計,還做著海鹽、糧食等生意,並擁有成規模的船隊。

陳家家世兩千石,歷世知名,陳瑀、陳珪、陳琮、陳登等或滿腹經綸,或深有智計,或善於經營實務,皆俊秀才。陳球與陽球一齊為王甫冤殺後,陳家子弟的仕途受到了嚴重打擊,大多賦閒在家。

陳瑀、陳珪對州刺史陶謙的大駕光臨十分榮幸,深感是一次家族復興之良機,對徐州形勢幾乎是知無不言。

陳瑀:“徐州黃巾,主要集中四片地區。

其一在琅琊、彭城與泰山、魯國交界的山區,即後世的魯南山區,這些是長期逃難,佔山立寨之百姓、盜匪,與泰山群盜互相勾連。其二在琅琊、東海沿海的丘陵地帶,這是受到海侵、颶風影響最嚴重的流民、逃戶。其三在下邳、廣陵與揚州九江之間的丘陵地區,受到洪災影響嚴重的百姓多逃難至此,與丘陵中的蠻人聯合共同對抗官府。其四位淮水、泗水等河流沿線,主體為淪為水賊之漁民。”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陳珪:“以方伯之英勇,要平定叛亂,安定州郡,並不困難,難的是讓他們降而不復叛亂。”

陶謙:“千頭萬緒,從何下手?”

陳珪:“方伯為丹陽人,可匯合丹陽之兵,陳家等世家豪族之兵,從南向北,首先安定江淮之間丘陵、河流之盜匪,收納流民,而後令一善農事之臣齊民編戶,興修水利,屯田開墾。

這樣有兩大好處,其一,使流民為方伯所用,方伯就能越過郡縣,擁有一支兵卒!其二,增加糧食產量,以平抑當前越來越高昂的糧食價格。”

陶謙:“大善,可是本官初來乍到,沒有足夠的錢財、糧食以招募士卒、安撫流民、鎮壓叛亂,如何是好?”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