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暮雨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雲破日出之後, 眼見著天色漸漸暗了下去,兩人心知這一別便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各自都有些傷感。待桌上熱茶已冷, 邵洺才輕聲說道:“十一月的時候邵家的商隊便要出海了,通往南海諸國的海路已經通的差不多了,此番前去,是要走的更遠,去看看南海之外的世界。”

出海時日短則一年, 長則數十年,清平突然明白他為何選在這個時候與自己見面, 等到出海事宜籌備起來, 恐怕就再難有機會相見了。

出海探路,商通各國。邵家正是以此發家,這也是皇室所支援的, 宣揚國威,與諸國友好往來。清平心中五味陳雜,她與邵洺雖算不上什麼深交, 但認識了這麼多年,也有一份交情在裡面。她知道以如今邵家的局勢而言, 爭不如不爭,但看見朋友即將遠行,歸期遙遙,也不知是為他高興還是難過,只能故作輕快地說道:“這樣也好, 出去看看,才知道天下有多大。”

邵洺眼中閃過奇異的光,低聲道:“我到底不過是一個男人,沒人看得好我此次領隊出海,你若是要安慰我,也不必這般勉強。”

清平笑著搖搖頭,道:“我卻沒有你想的那麼多,人人都稱六州為大,但這世上必然不會只有這一片土地,天下之蒼茫,遠比世人所想的更為遼闊。我是羨慕你能走的那麼遠,見此間人不曾見過的諸多風光。”

邵洺啞然,只是略略失笑,道:“那便承你吉言了。”

“海那邊究竟是什麼,只有到過的人才有資格說道。”清平端起茶盞,與他面前的那杯輕輕一碰,權當以茶代酒了,“我向來以為,男人也好女人也罷,都是沒什麼區別的。”

“這話若是旁人來說,我是半點都不信的。”邵洺飲盡盞中冷茶,藉著這個動作掩去眼中些微水痕,說道,“但由大人來說,卻叫人萬分信服。”

他又說道:“之前婚約之事鬧的有些過了,不知大人那位心上人是否聽聞,大人儘早解釋,以免留下什麼誤會,若是他不肯信,我也可以修書一封,好將事情說的明白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清平微微一愣,想起他所說的心上人,頓感頭痛,連忙道:“不必了……”她本想解釋一番,又擔心越描越黑,含含糊糊說了些話,自己都覺得說不通。

所幸邵洺沒有追根究底,只是起身看著窗外金光盪漾的水面,海鳥群聚飛落,在海浪襲來時復又飛起,船也漸漸歸岸,他嘆道:“就此告辭了,若他日有緣,定會再見。”

清平向他欠身行禮:“祝安好。”

邵洺下樓梯到一半,突然回頭說道:“我送你的那只木船還在嗎?”

清平不知他為何說道這個,下意識答道:“在的。”

邵洺微微一笑:“想必你已經拆開過了,既知玄機,那我便不再多說。”說罷轉身離去。

清平佇立站在暮色裡,仔細回憶著方才二人的對話。她看著夜色浸潤海水,一切終歸於暗。

自那場大雨過後,天只是短暫的放晴了一日,隨後便陷入了漫長的陰雨之中。馬車晃動的厲害,她伸手接過幾點零星飄散的雨絲,輕輕地放下簾子,出聲詢問道:“原大人在閩州暗查的事情,想必也查完了吧?”

車外一人答道:“回大人的話,昨日原大人手下的人來報,說是前幾日原大人遇刺,今日一早便匆忙趕回去了。”

清平聞言一怔,一絲寒意順著脊柱攀上,她一把掀開簾子問道:“原大人怎麼樣了?”

那人道:“原大人無事,大人不必擔憂。賀州府也在追查兇手,如此惡徒,一定會被繩之以法的……”

接下來那人再說什麼她也聽不進去了,腦海中浮現的卻是燕驚寒死去的的一幕,明明未曾見過,卻彷彿親身所至,寒意似乎浸透骨髓,冷徹心扉。

原隨在賀州的地界上出的事,有最大嫌疑的便是謝家。清平回憶起與謝祺那幾次匆忙短暫的會面,因兩人職屬不同,她對謝祺並無太多瞭解。

正如邵洺所言,謝家背後的靠山太過強大,怎會是隨隨便便就能扳倒的。縱觀謝家竟敢放畢述入辰州,又能插手邵家的事情,如今更是假借辰州世家,妄圖來個李代桃僵,足見行事之狂妄。

她們似乎咬定了沒人能將她們怎麼樣,所以才敢這麼膽大妄為。清平心想,難道楚晙會不知道謝家所做的一切嗎,就這麼放任她們胡作非為?但同時她也不得不面對另一種猜想,楚晙知道這一切,她是故意這麼做的。

或許是身在局中,她既看不清也猜不透,只能仍由心事繁雜,卻依然是無可奈何。

無可奈何。這四字彷彿是她人生的批語,濃墨重彩地落下數筆。舊日的光影浮現在她眼前,紛雜雨聲中無盡的鈴音迴響,如同循環往復的曲樂,包裹著世間所有悲歡離合,在瀟瀟暮雨裡逐漸淡去。

大抵這世上的一切,都會在歲月中慢慢消磨殆盡,人也好,物也好,似乎沒有什麼是長久的。連心也一樣,或許只是一個眼神,從此便相隔山海。她垂下頭,一束光穿過車簾縫隙,落在狹小黑暗的車廂裡。她沉默地伸出手去接,但光輕而易舉地從她的指縫間漏下,在她還未攏起手指來捧時,倏然消失不見。

瓷碗晶瑩剔透,在光裡彷彿盛滿了清輝,當宮人持燈盞靠近時,就能看見薄薄的瓷壁映出星點晶粉,在紅色絨布的映襯下,處處都流露出與滿殿金玉不同的孤寒高潔。這瓷器明明由泥土制胎,又在窯中經歷火燒,竟能不沾染一絲人間煙火的氣息,輕叩瓷身,音如敲冰戛玉,自是非比尋常。

宮人呈上這只碗,楚晙漫不經心地伸手取過,隨手放在桌案上,從筆洗裡倒了些水出來刷筆。

那宮人看的心驚膽戰,楚晙卻毫不在意,拿著這珍貴無比的瓷碗洗了洗批奏摺用的硃筆,這才開口道:“回去告訴信陽王,朕對她送的東西很滿意,已經用上了。”

她潑盡碗中的水,抬手一擲,將那瓷碗摔碎在地。

宮人雙膝一軟,直接跪了下來。楚晙慢條斯理地擦了擦手,眼中盡是冰冷的光:“將東西撿起來,給信陽王送去。”

沒過多久劉甄進殿來,行禮道:“陛下忙了數夜,可要歇會?”

楚晙面上倦色難掩,卻不容置疑地道:“不必,朝會馬上就要開始了,更衣後去內閣吧。”

今日黑雲壓城,悶熱煩躁,連一絲風都沒有。朝臣們齊聚內閣,雖然宮人們端來了冰盆,但她們仍舊是鬢角皆溼,後背暈開了一大片汗漬,還要勉強撐著,保持著儀表,以免御前失儀。

“辰州的事已經議了大半月,想必諸位愛卿也是煩了,今日便不說這個。”楚晙翻了翻摺子道,“如今信陽王進京,在順陵祭拜先帝,朕原以為流言也應該不攻自破了,怎麼卻又有了新的呢?”

一時間無人應答,楚晙微微抬眼:“先前派去辰州的徐呈曄高穎林頌呢,怎麼一點訊息也沒有,全都去幹什麼了?”

事及六部,吏部兵部戶部的尚書紛紛出來請罪,楚晙道:“請罪有什麼用,若人人都是這般,那朕也不必當什麼皇帝了,退讓賢人如何?”

這話暗藏的意思十分厲害,直指朝臣與藩王勾結,大臣們紛紛跪下,口稱不敢。楚晙發作了一番,抽出摺子一本本砸在地上,那折封是結實的綢布包裹木板所制,砸在金磚上發出沉悶的響聲,接連不斷地落在眾臣的心上,與擊雷無異。

而後皇帝面無表情地坐回御座上,臉色有些難看。

便有膽大的臣子瞧著皇帝的臉色進言:“陛下若是憂心民間傳言,有傷天家情誼,盡可多留信陽王幾日。”

楚晙手中把玩著一塊玉佩,流蘇在修長指間甩動,聞言道:“還有呢,怎麼都不敢說了?”

一個是勢力強大的藩王,一個是初登基的皇帝,孰輕孰重,似乎已經有了答案。大臣們不願得罪任何一方,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

御座上的皇帝沒能得到自己想象中的回答,顯得有些焦躁。這一幕落在許多大臣眼裡,不自覺地松了口氣,皇帝實在是太過年輕,若是換了根基深厚的齊王越王登基,都不會是這個無人應答的局面,這對在場的大部分老臣來說,皇帝年輕就意味著權勢的不穩定,不會有那麼多人聚集到皇帝身邊去,到底是利大於弊。

楚晙面上雖是一派年輕氣盛的急躁樣子,但心中十分冷靜,她本就沒指望這群人做什麼,在她看來,滿殿的臣子大半都是無用的。先帝一朝養肥了她們的膽子,過多的權力也使得朝臣與世家糾纏不清,甚至開始心向外生,黨爭擠不進去,就轉投藩王,她心知這不是朝夕便能根治的弊端,越是急越要慢,幸而她尚且年輕,就算偶然有冒進之舉,也是合情合理,若一直以老成穩重示人,反倒是多有不便。

與藩王的矛盾在先帝靈前已經埋下伏筆,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民間多傳信陽王有不臣之心,養兵數額超出藩王所需的編制,在封地修築城牆,箭鋒遙指長安。

但這些畢竟只是傳言,無人敢提也無人能提。楚晙有些膩味地看著跪下的大臣,這其中有些在上輩子與她明爭暗鬥不休,當真是花樣百出,她自覺還算位大度的帝王,還能忍到現在,已經是格外的恩德了。不過再如何能忍,還是有個盡頭,她正思量著怎麼私下動些手腳,若是能臣,那就物盡其用,發配到其他州府去繼續為國效力;若是不得用,乾脆派去藩王那裡消火,是生是死不管,正好一舉兩得。

說來說去,還是她登基太早,從前許多用的順手的臣子還未出人頭地,既無功勞,也不好隨意提拔。她只能耐心的等,時間於她而言正是一味良藥,但想要藥到病除,卻少不了人去推一把。

她想起了李宴,胡濯等一干官員,很多人或許都不明白皇帝為何要提拔這些微末平庸之輩,但楚晙心中卻十分清楚,這些人各有各的用處,能耐不下於在場經歷兩朝的大臣,只是到底閱歷淺,欠缺些打磨。全仰賴先帝之功,數十年不上朝不過問朝政,致使如今朝中世家盤根錯節,竟是無人可用,楚晙才不得已先提了些人上來,在老臣們的眼中,這便是皇帝根基薄弱之故,拉攏不了重臣,只能任用新人。

但誰也不敢因此輕視皇帝,前內閣次輔沈明山敗的莫名其妙,首輔嚴明華也成了若有若無的存在。這兩位在先帝時分庭抗禮的重臣都無聲無息地淡去了身影,誰也不知道這其中到底有沒有皇帝的手筆。加上先前皇帝聖體抱恙,朝臣附和沈明山強立太女一事便如大山一般壓在她們心上,只等皇帝發作。世家更是作繭自縛,以為皇帝那時要不好了,想快一步立了太女,從幼主手中分了權勢,而今想反悔已是不可能的了。

一個生父出身微寒的太女,絲毫不與世家親近,幾乎斬斷了五代以來皇帝自世家所出的舊習。但這個與世家毫無血緣關聯的太女正是她們一手擁立的,聖旨已經昭告天下,不容轉寰了。

而皇帝雖然年輕,心思卻不在後宮上,滿宮世家所出的侍君竟無一人留的住她,此種徵兆已經凸顯,卻也只是個別人才發覺。朝臣們只覺得皇帝勤政勞務,又兼著以孝道標榜,揚言要與民間一般,為先帝守孝三年,因此才格外耐得住寂寞,整月宿在勤政殿裡,只是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

蒼老的聲音響起,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都等著首輔的回答。嚴明華從軟凳上站起來,道:“陛下,臣以為要破除謠言,還信陽王一個清白,何不派遣官員去她封地一看究竟。”

立即有大臣反對道:“先帝尚未有這般舉動,閣老說這等話,是要讓陛下違背先帝之命嗎?”

一時間朝臣附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即有大臣出言道:“若是要看,也不能只看一位藩王的,如此行事,恐怕會讓信陽王心生間隙,倒不如將諸位藩王的封地一同視察了,也是彰顯朝廷的公正。”

楚晙抬手,議論聲止,她漠然道:“依閣老之見,又該派誰去呢?”

嚴明華看向四周,她視線所過之處,臣子們微微避開,都不願去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她看了一圈行禮道:“老臣以為,不如就讓兵部吏部戶部的三位侍中去看看,正好她們也是欽差大臣,身負皇恩,想來也不至怠慢了信陽王,讓宗親不安。”

這次的朝會上並無宗室大臣,眾臣豈不知皇帝的意思,但嚴首輔既然這麼說了,以她馬首是瞻的幾位大臣紛紛出言相助,楚晙看著地上摔的亂七八糟的奏摺,一甩袖子道:“內閣六部尚書留下,其餘的都退下罷。”

大臣們有序離場,內閣之中便只剩下寥寥數人。楚晙命宮人看坐,奉上涼茶,在場的大臣都明白,恐怕還有要緊的事情需商議,以皇帝此次的神情來看,不達目的不罷休了。

果然待宮人收拾完地上摺子後,楚晙悠悠道:“先帝在時對信陽王信任有加,因出自同宗,原是堂親姐妹,情分非比尋常,若無差錯,朕也不願違背先帝心意。”

這等話一出,還不明白的便是傻子了。方才六部與內閣都不曾開口,因為她們早料到後頭還有這麼一出。皇帝既然能讓信陽王進京,恐怕就沒想讓她離開,兵部尚書進言道:“陛下,自成武年起,朝廷便設鎮威司在藩王封地內,代陛下與朝廷巡視藩王封地,下聽民情,上承天恩,這是早有的規矩。”

巡視大約是個委婉的說法,倒不如說是監視。戶部尚書也道:“國庫空虛,陛下向來勤儉愛民,宗室也應當如此才是。只是有傳言稱信陽王性喜奢靡,非金器不肯用,玉器不肯食。其王府中瓷器更有千窯一樽之說,這未免太過靡費。倘若是謠言,那造謠者居心叵測,是為離間朝廷與藩王,陛下與宗親,理應徹查才是。”

楚晙道:“哦,竟有這等說法。信陽王呈上的貢品中是有這麼一隻碗,瓷如新雪,更勝清輝,想必也是這千窯一樽裡的佳品罷。”她的目光停在桌案上的筆架上,冷冷道:“看來這是信陽王在家中用慣了的器物,只怕是見朕宮中簡陋,這才殷勤奉上。如此說來,還是朕享了這位皇姨的福了。”

這話無人能回,眾臣眼睜睜看著皇帝將皮球又踢了回來,卻不知該如何表態。

如今這個時候,嚴明華看著皇帝的神情舉止,不知為何竟是想到了先帝。先帝從前還在上朝的時候,他不過是個朝堂上默默無聞的小官,卻也見識過那種赫赫天威,乾坤盡在手中的氣勢。臣子們也是因此而敬畏這種威嚴與權勢,哪怕到了後來,先帝不再上朝了,這種氣勢依然讓臣屬心生畏懼,不敢造次。現在,她再一次在皇帝的身上看到了這種近似的威儀,不由恍然大悟。正如猛虎無論醒寐都是噬人的猛獸,皇帝或因臣下的脅迫一時退讓,但她始終都是帝王。只憑這一點,就讓她徹徹底底的明白了,皇帝要做的事無人能擋,她的心意已定。而這位陛下勝於先輩,名聲於她而言似乎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她的目光,更多的時候都落在烽煙未盡的江山上。

常言道無欲則剛,嚴明華已經留心很久了,皇帝為何棄了沈明山卻留著她,若是怕背上不重先帝有違孝道、肆意罷黜老臣的名聲,卻也不大相像。辰州的事情不過是引子,世家、藩王、改制、新法,這些或許才是重頭戲。很多人都以為辰州的事情已經夠大,焉知這不過是個開頭。她念頭一出,正對上皇帝的視線,心中更是篤定。出列道:“陛下,臣啟奏,請陛下准許復立鎮威司,遣官員去辰州視察。”

楚晙心中讚歎,到底姜還是老的辣,她留意著其他人的表情,緩緩道:“辰州世家侵佔田畝一事,諸位愛卿又如何看吶?”

嚴明華答藩王,皇帝卻再問辰州之事,看似牛頭不對馬嘴,卻是在明示臣下了。即刻有人答道:“回陛下,辰州是重稅之地,出了這等亂子,理應徹查此事。”

戶部尚書大聲答道:“無論是世家也好,藩王也罷,她們從未繳納賦稅!賦稅在哪裡?都在那些平民百姓身上,致使稅類繁重,百姓對朝廷多有怨懟,只能歸田於世家,以逃賦稅。國庫空虛如此,與這也是逃不了干係的!辰州府的奏疏臣也看過了,一州境內神院當道,雖是早有的習俗,但神院之權有時凌駕於官府!百姓多為仰賴,託身於此中。這便是百姓因重稅之故與朝廷離心,不聞陛下恩德!”

“就刑部回函來看,這神院與世家早有淵源,那山中的碧落城真是匪夷所思,在百年前的洪波之亂裡竟號稱山中之國,因地制宜,與朝廷相抗!沆瀣一氣,欺上瞞下,而今居然借送神之名,將火|藥藏於神像內,妄圖炸燬河堤,簡直就是駭人聽聞……”

待內閣眾臣散後,楚晙卻沒有回勤政殿,另去了皇宮中一處偏僻的宮殿。

因是入夏,這宮殿外綠蔭繁茂,幾乎將殿門遮掩住,想是無人打理,紅柱金漆已經剝落,連琉璃瓦也是殘缺不全,門上用竹枝所刻的人像已經模糊不清,依稀講的是古人尋訪仙山求長生的故事。宮人們無聲地推開門,楚晙進了內殿,只見匾額上寫著清靜二字,殿中一人坐在桌旁,正是朝臣們以為在順陵祭拜先帝的信陽王,如今她滿臉憔悴,不見當時的威風。宮人們見狀紛紛退下,將門合上。

楚晙微微一笑:“這殿宮中無金器,也無千窯一樽,想來是怠慢了姨母。不過姨母與母皇姐妹情深,這殿是她在時常來清修的地方,也算是舊地思故人了。不知姨母在此住著,是否夢到過母皇呢?”

信陽王陰冷道:“你如此大膽行事,囚禁宗親,就不怕天下唾罵嗎!”

楚晙溫溫和和地笑道:“天下人也只會唾罵逆謀犯上的亂臣賊子。”

信陽王倏然站起,不怒反笑:“亂臣賊子,你還敢說我?”她冷笑道:“你當真以為你就沒有什麼把柄嗎!”

楚晙略有驚奇地看了她一眼:“把柄?”

信陽王目光陰冷地道:“辰州藩王眾多,便是小宗入大宗也未必是先帝一支,為何最後這等好事偏偏落到她頭上,這其中……”

“這其中緣由,可是要從幾百年前金帳入中州傳教開始說,再到後來的神院,乃至八荒,譬如這般種種,就是昔日的因,今日的果,姨母要說的是不是這個?”楚晙從袖中抽出那本名冊,翻到最後一張,那裡本該有一頁什麼,卻只留下了撕裂的痕跡。

她摸著殘缺的紙張,心情有些複雜,不知道清平那時候究竟是如何想的。她斂了神情道:“姨母與謝家合作,想必也是為了這個罷。這名冊裡藏有先祖平南王的印璽與簽名,單憑這一點,世家便能以先祖勾結外敵之名再立新帝,這新帝的人選,想來正是姨母。”

信陽王見了這份名冊冷笑連連:“好好好,到底還是落在了你的手中!你也知道自己先祖平南王是個什麼東西了,與外敵勾結立身不正,誰知道有沒有玷汙血脈,哪裡有資格問鼎帝位!若是沒有藉助外力,哪裡會輪到你母親!你若是還有點自知之明,怕列祖列宗怪罪,就應該退位讓賢!”

楚晙心思有些飄忽,又不覺把玩起那塊白玉玉佩,半晌才道:“姨母便有自知之明了,你千辛萬苦想奪得這份名冊,不過是為了威脅辰州世家。但你與金帳勾結,暗中派使西戎人暗殺辰州州牧,難道便是什麼有德行之事?”

信陽王瞠目,怒道:“梁濮之死因不在我,這分明是另有其人所為!”

楚晙輕輕嘆了口氣,輕鬆道:“沈明山後來投靠姨母,算是姨母的人了。不過姨母不知,她又與謝家勾上干係,說來說去還是姨母的人做的,這又有什麼差別?”

信陽王已是強弩之弓,仍要撐著道:“你未免太過自得,真以為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嗎?孤告訴你,若是孤在長安出了事,屆時不但辰州要亂,天下也大亂!”

楚晙捏著玉佩貼在手心,白玉光潔如新,她答道:“姨母說的是你封地的那幾萬大軍,朕正等著你的世女按耐不住先動手呢。”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