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第七十二章 一樁舊事(1)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時序更迭,眼瞅著進了臘月,到了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

松江府上上下下都開始準備過年的事宜,家家戶戶都在臘月裡醃了鹹魚鹹肉,風雞風鵝,吊在簷下陰涼處。亦珍家裡也不例外,自是殺雞宰鵝,裡外細細地抹了鹽糖花椒等佐料,懸在簷下。

亦珍擔心天冷,母親容易著涼,遂在屋裡鋪了厚厚的地氈,又按照鍾大夫教的,屋裡無人的時候,關上門,用小燻爐上頭擱了醋水碗,蒸得滿屋子醋味兒,再開窗通風。

湯媽媽見了直嘀咕,嫌屋裡一股子老陳醋味兒。

曹氏聞言直笑,“倒也不覺著難聞,尚且十分開胃,飯都能多吃一碗。”

亦珍聽了哈哈笑。

到了臘八這一日,亦珍早早地便起了床,與招娣、湯媽媽一道,將數日前已準備得了的浸泡有紅棗的棗子水,加入粳米、核桃仁、栗子、菱米,又放了招娣自西林禪寺後頭老銀杏樹下揀來的白果,並冰糖等一道熬了一鍋又香又糯又甜的臘八粥。

待粥熬得了,亦珍將粥一一盛在白色細瓷碗中,供在母親住的一側盡間兒的小佛堂佛龕前頭,以及門窗井灶之上。之後請了母親到樓下正廳裡,與母親曹氏一道喝了碗熱騰騰的臘八粥。

湯伯湯媽媽招娣與粗使丫頭在鋪子後堂裡喝過粥,亦珍這才叫湯伯摘了門板,開門營業。

亦珍自去取了兩個食盒來,每個食盒底下都是中空的,裡頭可以放下一個扁扁的炭爐,食盒裡頭放著盛有臘八粥的帶蓋陶罐兒。陶罐兒外頭又加了個稻草棉絮做的焐扣。這樣合上食盒蓋子,下頭小炭爐熱著,交給招娣。

“一盒送到景家堰姑娘子家去,一盒送到丁娘子家去。路上別著急,回來得晚些也不怕。”亦珍叮囑招娣。

“哎!”招娣脆生生應了,拎著兩個食盒出了珍饈,往兩家送臘八粥去了。

沒等招娣送臘八粥回來,顧娘子家與丁娘子家送臘八粥的下人便先後到了,說了不少吉祥話,這才放下食盒,收了賞銀回去覆命。

亦珍在廚房中忙著為第一批將來的食客做準備。

天氣一日冷過一日,新鮮魚蝦也一日貴過一日,每日店來進得也不多,倘若當日賣不掉,夜裡亦珍便將魚薄薄地醃了,製成鹹魚,吊在簷下。待次日在鹹魚腹中釀了肉糜亦或是老豆腐,隔水蒸了吃,味道極鮮美不過。

恰那日中午在後廚蒸了鹹魚燉肉出來,原是店裡諸人中午用來過飯的。招娣自後廚到前頭堂間兒招呼湯伯到後頭吃飯,那厚簾子一挑,香味兒便順著縫兒一下子溢了出來,正教在鋪子裡的周老爺聞見了。

周老爺是個好吃的,平生別無他好,獨鍾一個“吃”字,為此曾經氣得夫人帶著兒子女兒回了孃家,只因他去外縣尋一味好吃的,將夫人千叮嚀萬囑咐泰山老大人要來家中的事忘得一乾二淨。周夫人在家中等得月上中天,一桌熱騰騰的飯菜涼得透透的,周老爺都沒回來。可把周夫人給氣壞了,當夜便套了車,帶著孩子,陪著老父,回孃家去了。

即便如此,在周老爺心目中,仍然將吃放在了第一位。

“人生在世,若不能吃遍天下美食,那活著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周老爺一直將這話掛在嘴邊兒。

那會兒一聞見鹹魚燉肉的香兒,便再也邁不動步子了,原本都打算結賬家去了,噗通一聲,又在椅子上坐了下來。招手叫了招娣過去,問:“廚房裡這端出來的是什麼菜?”

“鹹魚燉肉。”招娣老老實實地回答。

“去,端上來給老爺嚐嚐。”周老爺不顧長隨幾番拉扯他的袖子,自管對招娣道。

“回客官的話,這菜是……”招娣剛想說這菜是我們留著自己吃的,倏忽記起亦珍的交代來:要將客人當做菩薩,恭恭敬敬地對待,儘量滿足客人的一切合理要求。“這道菜是我家東家新做的,選單上還不曾寫。”

周老爺一擺肥肥的手掌,“無妨,端來我嘗。”

招娣忙回了後堂,對正打算下筷子,嚐嚐看味道的亦珍輕道:“小姐且慢!”

亦珍一雙銀頭牙箸幾乎已要戳在魚肚上,堪堪停住。

招娣將周老爺聞見香味兒,執意要吃這道鹹魚燉肉的事說了。

亦珍聞言,擺手叫招娣將一盤子鹹魚燉肉端了出去,自己則留在後堂,望住了一旁三盤素菜一個湯,中間卻少了盤葷菜的飯桌,輕笑起來。

正是因為有周老爺這樣執著於美食的客人,她的珍饈館,才有存在的意義呵!

周老爺就著那盤鹹魚,又吃了一小碗貢米,這才打了個飽嗝,揮手叫長隨結賬。招娣送周老爺出門,請周老爺下次再來時,周老爺壓低了聲音,對招娣道:“我看你們東家是個老實的,東西做的好吃,又不自以為奇貨可居,哄抬價格,所以透個訊息給你們東家。”

招娣看了胖墩墩跟白饅頭似的周老爺一眼,周老爺頓足,“你這丫頭,恁地呆木篤篤,快快附耳過來!”

招娣啼笑皆非地略略附耳過去,周老爺壓低了聲音道:“西市官街上,要新開一家玉膳坊,東家據說乃是從京中衣錦還鄉的御廚。如今已經往各處都送了請柬,邀請府內的達官貴人老饕,開業當日前去捧場。”

招娣莫名所以地望著周老爺。

周老爺恨不得伸手掐招娣一把,好把她給掐明白了,“這新館子一開,必然要將京中流行的菜色帶到咱們松江來,到時候你這小館子便是有幾個別緻的招牌菜,也比不上御廚開的膳坊……”

招娣聽後一愣,她倒沒想那麼遠。

待周老爺帶著長隨出了珍饈館,慢吞吞走遠了,招娣趕緊返回後堂去,將自周老爺處聽得的訊息一五一十地轉述給亦珍。

亦珍倒無所謂,“御廚便御廚了,他經營他的膳坊,咱們經營咱們的食鋪,又沒開在同一條街上。說起來,該頭疼的應是未醒居的老闆才對。”

原本好端端是縣裡最大的酒樓,倏忽左近新開一間膳坊,還是自京中衣錦還鄉的御廚開的,不是同未醒居搶生意是什麼?

亦珍心態輕鬆平和,只管叫了招娣趁外頭沒有客人趕緊吃飯,卻沒注意湯伯湯媽媽齊齊變了臉色。

這會兒亦珍在廚房裡準備,粗使丫頭將亦珍自己發的一茬兒銀芽收下來,掇了條小板凳,坐在院子廊下曬得著太陽處,正在摘銀芽,招娣則在廚房中給亦珍打下手,洗菜瀝水刮魚鱗剝蝦仁兒。

湯媽媽趁機到前頭帳臺裡,與湯伯低聲道:“昨兒我想了一晚上,這事要不要對夫人說……”

湯伯望後堂方向瞥了一眼,見厚厚的簾子靜靜垂著,這才對老妻說,“先不忙說,咱們再合計合計,如今日子過得穩穩當當的,沒得自己嚇唬自己的。不過小心謹慎總是沒錯的,咱們一向也不往西市去。”

湯媽媽卻不如湯伯鎮定,心裡總有些揮之不去的陰霾。

晚上進屋伺候曹氏洗漱,曹氏便看出湯媽媽的魂不守舍來,待湯媽媽勻了面脂膏子在手心裡,要往她臉上抹時,輕輕按住了她的手,

“湯家的,先別忙,坐下陪我說說話。”曹氏輕道。

湯媽媽不肯坐,“待奴婢先幫你抹了面脂的。”

曹氏見她總閃躲著自己的眼睛,不肯直視自己,微微嘆息,“這身子一不中用,就拖累了你們。便是外頭發生了什麼事,你們也不肯實話對我說了。”

湯媽媽聽了雙手微微顫抖。

曹氏不由得著急,一把拉了湯媽媽的手,“這是怎麼了?湯家的你可別瞞我,是不是外頭又有人來逼著珍兒……”

湯媽媽趕緊搖頭,“夫人,沒有的事兒!您別胡思亂想!”

曹氏望進湯媽媽的眼裡,“湯家的,你老實對我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若不說,我這就自己去問珍兒!”

湯媽媽噗通一聲,雙膝著地,跪在曹氏床前,“夫人……不是奴婢不肯對您說,實是大夫交代過,不能教您勞心傷神。您好不容易養好了身子,奴婢……”

“你若不如實對我說,叫我一個人胡思亂想,豈不更是傷神?”曹氏打斷了湯媽媽,“我上次是被謝家欺人太甚氣得急了,故而才病了。”

言下之意是今次不會的了。

湯媽媽跪在曹氏床前,思來想去,也不知當說不當說。這時候免不了在心裡埋怨自己,都一大把年紀了,也經了不少事,怎地到了要緊關頭,卻還是藏不住心思?

曹氏輕輕嘆息,“這事原就怪不得你。你我主僕這麼多年,你便是再想隱瞞,又如何能瞞得過我去?”

又伸手去拉了跪在地上的湯媽媽起身,“罷了,你若實在不想說,我不問便是。”

一副心灰意懶的顏色。

湯媽媽一見,心裡頭如同有鈍刀子在割一般地疼。

夫人以前,那是多伶俐的一個人啊?要不是……要不是當日的事……

湯媽媽閉了閉眼睛,命自己冷靜下來,這才輕輕對曹氏道:“夫人,奴婢對您說的事,您聽了以後,無論如何要平心靜氣。”

“好。我答應你。”曹氏鄭重地說。

湯媽媽遂將縣裡來了個自京中衣錦還鄉的御廚,要在西市開一間膳坊的事,對曹氏說了。“周老爺說沒幾日就要開張了,已送了請柬到有頭面的幾家人家。”

曹氏自聽見湯媽媽說起“御廚”二字,便靜默下來。良久才問:“當年老爺帶走的,是哪一本冊子?”

不等湯媽媽回答,又擺了擺手,“呵,我想起來了,是我最早抄的那份。”

隨即苦笑。她總想著帶女兒遠離京城是非之地,一家人偏居江南,過平平淡淡的日子。哪曾想便是遠在松江,也逃不開舊時舊事。

“奴婢擔心……”

曹氏卻忽然豎起了手指,示意湯媽媽噤聲。就聽得外面木製迴廊上傳來樓板嘎吱嘎吱的輕響,不一會便有腳步聲一點點近了,停在她的門外。

隨後有人在外頭敲門,“母親可已經安置了?”

曹氏向湯媽媽使個眼色,湯媽媽忙回道:“夫人還不曾睡下。”

“那女兒進來了。”亦珍推門進了屋,反手關上門,繞過了外頭明間兒的屏風,往內室來。

見母親屋內一燈如豆,湯媽媽側身站母親床前,昏黃的燈光落在兩人臉上,映得眉眼之間暗影重重,氣氛彷彿十分凝重。只是待她再往裡走了一步,那沉重遲滯的感覺,卻一下子散了。

曹氏和眉慈目地朝女兒伸了手,叫女兒坐在自己床邊。“今兒可忙?”

亦珍微笑,“與往日裡也並無太多不同。只雲間書院何山長家的何家小娘子著丫鬟送了臘八粥來。是女兒思慮不周,忘了給何小姐送臘八粥去。幸好時間還來得及,女兒又叫招娣趕緊賃了輛馬車,往何山長家給何小姐送了趟臘八粥。今日想必把招娣累壞了,來來回回跑了好幾趟。”

曹氏拍了拍女兒的手,“到了過年,給招娣封個大點的紅包,再放她幾天假,好叫她回家與家人吃頓團圓飯。”

“女兒省得。”

曹氏又問起她給女兒的那些菜譜來,“可都看會學會了?”

亦珍搖搖頭,“女兒將那些菜譜又重新謄寫了一遍,倒是將大多數都記下了,不過高祖母流傳下來的這份菜譜,有些菜式太過奇巧,原料也不是那麼容易便能得著的,女兒一時也沒法按原樣試著做。”

似那肥鵝肝,生魚片兒等,怕是未必人人都能吃得慣的,便是再好吃,也無法做了在店中打招牌。又有那等於他們一間以養生為主的小食鋪來說,雖是尋常食材,做起來卻極費材料人工的菜色,譬如那蝦腦豆腐,需得有大戶人家或者酒樓剝了大量的鮮蝦仁兒,餘下的蝦頭便教人拿細竹籤將蝦腦剔出來,得少少那麼一碗。做的時候也講究,原來剝下來的蝦殼且不扔了,放在油鍋裡擱慢火熬出蝦油來,這才放了那一小碗蝦腦下去,爆炒得噴香四溢,最後加了薑絲嫩豆腐頂好的泉水,小火咕嘟咕嘟把那鮮味兒都燉進去,這才算是得了一盅蝦腦豆腐。費心費力費工夫,最後才能吃著。

她的小店,可花不起這個人工。便是有那大酒樓飯館能做這個,一日也貨不了幾碗,只能給那識貨的老饕偶爾解解饞罷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女兒只揀了些簡單易學,又營養可口的菜式,並早前母親教女兒的幾樣點心,專在食鋪裡做。”亦珍向母親彙報自己這些日子觀察下來的心得,“真正回頭客都是極識貨的,能吃出咱們家是真正用了心做菜,不單單只是靠新鮮有趣的噱頭奪人眼球,以此賺錢。”

周老爺就曾對著當令的養生選單大是讚賞,“可惜了只這麼小個門面,也不僱個人到外頭去吆喝。”

好些酒樓茶肆飯館都使了夥計到驛站碼頭去,招徠客人到自家店中就餐。

周老爺卻不曉得亦珍心裡的盤算。

自經了那吳老二前來訛詐一事後,亦珍便覺得自家的珍饈館還是低調些的好。這世上總有些人,哪怕你不去惹他,他也要尋上門來使人不痛快的。

方稚桐自那以後,便不曾再來過店裡,倒是查公子曾帶著小廝到店裡用飯。事後亦珍聽招娣轉述,查公子說那潑皮吳老二被抓進縣衙,因身上本就揹著傷人的官司未了,一拖上堂,衙門們一頓齊眉水火棍,齊聲道“威武”,便教嚇得尿了褲子。縣老爺因已從師爺處得了招呼,自是對吳老二下了狠手,也不讓他開口辯解,便先拖下去打了二十大板。等打完二十大板再拖回堂上,那吳老二已是被打得皮開肉綻,氣息奄奄了。還不等縣太爺問話,他便一股腦兒地都招了。

原來這吳老二乃是媒婆魏婆子孃家的遠房侄子,因是個遊手好閒的潑皮,魏婆子平日裡也不與他往來,不想前陣子竟使人往外縣帶了口信,叫他回縣裡來。他將信將疑偷偷摸摸地回到縣裡,按口信與魏婆子在偏僻出碰了面。魏婆子就將曹寡婦家的小娘子不識好歹,對她說的一門親事推三阻四的事說了,又道,那丫頭仗著自己有門手藝,清高得不得了。

吳老二心話這與我何幹?可魏婆子接下來的一番話叫他上了心。

“那寡婦能拿出現銀來買下沿街的鋪面宅子,又有底氣不教女兒嫁去縣裡的謝家,可見是頗有些家底的。如今她家只得一個閨女,再無旁的親戚,那寡婦病病歪歪的,誰要是娶了她女兒,等她一死,那女兒還不是任人搓扁揉圓?”魏婆子打鼻孔了哼了一聲,“要不是我兒已經娶妻,這樣的好事也落不到你頭上。”

吳老二當時眼睛就亮了,嘴上卻猶豫,“我身無恆產,那寡婦如何肯將女兒嫁給我?”

魏婆子啐了一聲,“她還指望著女兒進宮當娘娘不成?我告訴你,你只消如此這般……”

隨後教了他假造陶公子的書信,上門去訛銀子,若曹寡婦不肯,就叫她把女兒嫁給他。到時候得了寡婦家的家產,他們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

縣太老爺見過無恥之徒,但這樣無恥的,謀奪人家孤兒寡母的家產的兩個人,活活把縣太老爺氣笑了。遂叫衙役去鎖了魏婆子來,一併審問。

魏婆子在家苦等吳老二的訊息而不獲,又有如狼似虎的衙役上門拘她,心道不妙。偏她那兒媳婦在一旁哭著阻攔衙役,被衙役推得一個趔趄,一頭撞在廊柱上,昏死過去。魏婆子恨不得上去踢兒媳婦兩腳,把她踢醒了好趕緊去把兒子叫回來,籌銀子上縣衙去救她。

等衙役將她拖進大堂,一眼看見被打個半死的吳老二,便情知他二人謀劃的事情敗露。一邊心中暗恨吳老二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一邊又恨曹寡婦母女二人看似柔弱偏偏死犟脾氣硬磕到底。

堂上縣太老爺一見魏婆子與吳老二一色式樣的吊梢眼,滿臉刻薄相,心裡便認定潑皮吳老二說的多半都是真話。就以吳老二這等無賴,哪裡想得出去偽造了書信契約上門訛詐的點子的?必然是這老刁婆子想的主意,拿了吳老二當槍使。這事若真讓吳老二做成了,誰又會去懷疑她一個平日保媒拉縴的婆子?

縣太老爺一拍驚堂木,魏婆子也不必動刑,當堂就將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簽字畫押。她這時候只盼望能少挨一頓板子,待設法叫兒子媳婦兒籌了銀子在縣太老爺處疏通了,自衙門裡出去再做打算。

最後縣太老爺認定魏婆子乃是主謀,吳老二為實施者,判二人各杖四十。打完了板子後又將二人拖出去扔在縣衙門外,將吳老二傷人拒捕潛逃,回到縣內又勾結魏婆子訛詐鄉里的罪狀讀了。

縣裡有不少人是曾遭吳老二這潑皮騷擾的,見他被打得入一攤爛泥般扔在門外,又有那嫌魏婆子東家長西家短到處傳閒話,吃過她悶虧的,這時候在圍觀的人群裡不由迭聲交好。

“打得好!”

“活該!”

“看他以後還撒潑耍賴,惹是生非不?!”

“這老虔婆可算是遭了報應!”

招娣將這前後學得活靈活現,彷彿她就在現場似的。

亦珍聽罷,只是淡淡一笑。

這事若不是教方稚桐遇見了,去尋了他的幾個好友一道替她出頭,哪有這麼容易,又這麼快得了解決的?

也正是經了此事,亦珍才下定決心,只認真經營珍饈館,不去搞那些招搖惹眼的事物。否則走了吳老二,再來個王老三、劉老四的,難不成次次都有方稚桐能替她解圍麼?

“酒香不怕巷子深,咱們家的食鋪只消用心經營,總有那識貨的老饕會得尋上門來。”亦珍心態再平和不過。管他是玉膳坊還是未醒居,都與她的珍饈館不相干。

曹氏見女兒懂得韜光養晦,不爭強好勝做那出頭的的椽子,心下安慰不少。輕拍了拍女兒的手,“我兒的話說得在理。咱們只管做了自己的本分,其他的不必在意。”

“我兒忙了一天,早點去睡罷。”兩母女又說了會兒話,曹氏便催女兒回屋休息去。

“那女兒回屋去了。孃親也早些歇息。”亦珍與母親道了晚安,出了內間,回自己房中歇下。

曹氏與湯媽媽聽得她的腳步聲去得遠了,這才輕輕松了一口氣。

“夫人您看……”

曹氏搖了搖頭,“那件事,也過去好些年了,誰還會記得呢?便是有人記得,也不認識咱們。咱們已經遠遠地躲到松江來了,難不成一有個風吹草動的,就又舉家遷往他處?”

“夫人說得是。”湯媽媽坐下來,一邊替曹氏捏腿,一邊低聲道。

曹氏沉默片刻,遙遙望著繡著山水花鳥的屏風,最後一笑,“珍兒,也不知隨了誰,反正她的性子和相公……是一點也不像的。”

湯媽媽這些年幾乎從未聽夫人提起過早早就去了的老爺,這會驀然聽曹氏說起來,倒是一愣,隨即垂了頭,“夫人,小姐是由您一手拉扯大的,性子自然是隨了您的。”

曹氏聽罷,擺手一笑,“湯家的你這可就是哄我開心了。我少時是什麼性子,你也是知道的。”

湯媽媽只管抿了嘴,也不懼被曹氏揭穿,“奴婢說的都是實話。”

曹氏想起久遠的舊事來,“當年我在珍兒這麼大年歲的時候,卻是膽子大性子野的。下水摸魚,上樹捉鳥,哪一件母親不讓我做的事沒做過?”

要不是膽子這麼大,性子這麼野,最後也不會不聽父親母親的話,偏偏選了亦珍他爹。

“夫人……”當年的事,湯媽媽全看在眼裡,自然知道曹氏的心思,“小姐的性子沉穩,打小就看出來了。誰家像她那麼大的年紀不是頂愛玩的?偏小姐最愛跟在您後頭,給她一團麵糰都能一個人玩上好久。後來您為小姐開蒙,學了百家姓三字經,小姐能認字以後,又能捧著本畫本一看大半天。奴婢一直覺得,小姐若是男兒,必定不比外頭那些公子們差。”

想起女兒一力承擔起家計,遇了事鎮定自若,毫不慌張的樣子,曹氏極自豪地一笑,“我的珍兒,便是比之男兒,也不遑多讓。”

說這話的時候,曹氏眼中明光乍現,竟將平日煙淡的眉眼映得一片瀲灩之色。

湯媽媽見總算把關於老爺的話題折過去了,便替曹氏細細蓋了被子。“夫人歇息罷,奴婢就守在外間,您有事儘管喚奴婢一聲。”

曹氏卻輕輕揮手,“你回自己屋去罷,我夜裡也沒有什麼事要喚人的。你守在外頭睡也睡不踏實,白日裡又要到食鋪裡去幫忙,別累壞了。湯家的,你知道這個家少不了你。”

湯媽媽見曹氏堅持,終是不再堅持,“那奴婢回自己屋去了。夫人有事,一定要喚一聲。”

這才從曹氏屋裡出來,下了樓,到前頭湯伯住的盡間兒歇下。

曹氏待湯媽媽走了,熄了燈,一個人躺在黑暗中,靜靜回想往事。

作者有話要說:正文內容,暫時更新至此。

兩個月來更新不輟,容我小長假裡稍做休息,也陪家人好好玩兩天。五一假期過後,會回來陸續更新番外。如無意外,珍饈傳五月會出版,出版後我一定上傳餘下的正文。若是一時忙起來忘記了,大家到我圍脖上去催我一聲。

在此預祝大家節日快樂~

s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