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辯論外援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此番變故著實難猜,寇仲跳出來承認自己才是弘曆令文搏都所料不及,何況佛門諸僧?

文搏是否還算佛門中人在外人看起來並不算什麼大事,但是於四大聖僧這一方來說,假如文搏就是弘曆,那麼便能從法理上先把文搏身份站住,智慧大師順勢借題發揮以佛門身份指責文搏所作所為不合清規戒律。

接下來再行攻擊文搏身為佛門弟子倒行逆施,居然自稱佛陀著實是邪佞做派,理虧的文搏就算本事再大,心靈也會因為道理上的劣勢產生破綻,真動起手來佛門便有了更強把握。

這種招數各家各派都玩得純屬,先從氣勢、道理上駁倒對手,心靈有了可乘之機,十成本事發揮不出五成,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在本領上見真章。

但是道信大師的提前佈局摘去文搏曾是弘毅,或者說弘曆這個註冊在桉的身份,頓時令佛門準備好的一大段遞進的說辭成了沒用功。

雖然旁觀僧眾不懂幾位高僧心理活動,但是看得分明以淨念禪宗為首的佛門人士落入下風。這時候他們急著出言辯駁卻沒有人領頭,聲音頓時嘈雜起來。

而智慧大師空有辯機之能卻失了先發優勢,頓時陷入窘境,好在淨念禪宗的首席護法金剛不嗔立即跟上,大聲呵斥道:“既然如此,那便是貧僧疏忽,將文施主認作弘曆,以至於禪主錯將‘佛子’稱號授予文施主,貧僧罪莫大焉,願領五十嵴丈面壁一年,還望禪主收回‘佛子’稱號!”

不嗔此舉就是把罪過攬到自己一人身上,先把之前頒佈給文搏的“佛子”之名回收,不然一個不是佛門弟子的人頂著“佛子”稱號,真要給淨念禪宗臉上蒙羞。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了空順勢點頭,雖因閉口禪的緣故無法言語,但是顯然是預設此事,剛剛還群龍無首的僧眾有了主心骨,以淨念禪宗所帶僧兵為首的一幫和尚立即大聲吼道:“褫奪‘佛子’稱號!”

“褫奪‘佛子’稱號!”數百人的吼聲迅速擴散到數千人,聲勢驚天動地,人人宛如金剛怒目,令從未見過這般局面的寇仲和徐子陵不由變色,連忙將視線轉向文搏,想看他如何應對。

可是不等文搏做出回應,智慧大師他不愧智慧之名,見到文搏徹底和佛門劃清界限,以行動預設文搏不是佛門中人沒有“佛子”之名,不再試圖從弘曆這個度牒上的名字入手,打蛇隨棍上,順勢轉而攻擊文搏既然不是‘佛子’,那麼俗世所傳“聖佛”之名不合禮法。

“原來是一場誤會,文施主並非佛門中人,可如今民間皆傳施主乃是在世聖佛,更是毫無根由。此舉豈不是借佛門聲譽行悖逆之事?所謂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聖佛?分明是擾亂佛祖修行的佛敵波旬!”智慧大師以真氣發出振聾發聵的佛音,頓時令本來略有嘈雜的周圍僧眾如聽仙樂,紛紛雙手合十唸誦佛號。

“阿彌陀佛!伏魔衛道,降服波旬!”數千人齊聲頌佛聲勢浩大,真如金剛震怒,令寇仲驚悚莫名,卻又迅速惱火起來。

分明是你們先給文大哥頒佈了個屁用沒有的“佛子”稱號,結果這會兒找個理由剝奪了“佛子”稱號又問文大哥既然不是佛門中人怎麼可以稱為“聖佛”。

寇仲和徐子陵的不滿不是為了一個稱號,而是他們一路從江西走到嵩山所見所聞絕非虛妄,民間疾苦讓他們這兩個本就出身市井的小子生出無窮憐憫之心。知道民間那些苟且得活的窮苦百姓就是因為文搏真的幫到了他們活下去,所以樸素的老百姓這才用“聖佛”的名義供奉文搏凋像。

至於為什麼不是別的尊稱原因也很簡單,佛門在中原、南方就是傳播非常廣影響力巨大,這會兒道門聲勢都要弱於佛門,所以正道領袖也是這幫和尚。

加上佛門的確是推波助瀾,藉助文搏是佛門身份宣傳自家善舉,哪怕他們未施一粟。於是老百姓自然就把活人無數的文搏當成在世佛陀來供奉,這事情並不罕有,佛門和道門爭奪道統時還經常把別人家神仙搶過來說是自己家的,這樣好名聲就能隨著某個神仙的歸屬落到佛門或者道門身上。

本來就是出身佛門的文搏自然逃不過被薅羊毛,只是沒想到今天來了反噬,才顯得有些狼狽。

如今雙方敵對,文搏否認自身佛門身份,那麼智慧大師順理成章就要拿這個關鍵點開刀,刻意澹化文搏行的善舉渡人無數,讓本來可能死於非命的鄉野農夫能夠結寨自保以求安寧,將重心放在文搏不是佛門卻稱聖佛是悖逆妄為之事。

文搏都覺得理所當然,他救人本來也不是為了讓人感謝自己,根本不在乎所謂“聖佛”之名。

卻不知道寇仲和徐子陵對此極為不滿,立即就要出面說出自己所見所聞。

寇仲恨不得大聲斥問,難道文搏所行所為稱不上萬家生佛?區區聖佛之名正是體現百姓愛戴,有何不可!

然而不等寇仲質問,文搏冷然開口,以一人之力聲勢蓋過數千僧眾,可謂萬馬齊音。

“文某行走江湖哪裡需要這等虛名?濟世救人我認,但是冒名頂替簡直荒謬!”他的視線掃過四周,每個人的神情變化都逃不出發言,文搏雙目炯炯有神盯緊智慧大師,反問道:“想必諸位也見過那所謂‘聖佛’塑像,要是能找到一處跟佛門有關的細節都算文某錯了。分明是百姓自發紀念,以酬文某善舉罷了。”

此言一出,智慧大師暗道不妙,文搏看似粗疏實則心細如髮,一下子就抓到關鍵,那就是這事情又不是文搏故意宣傳,暗指佛門參與了推波助瀾這會兒又故意裝作完全不知道。

智慧大師以為抓住“聖佛”這個名號能指控文搏不尊佛還妄稱佛,但是這會兒聽文搏一說,“聖佛”塑像跟佛門沒有一點兒關係。

可智慧大師還真沒見過那個塑像,只是聽說了民間稱文搏為“聖佛”,當時他並未親自走訪民間見識過具體情景,這時候被文搏拿捏到痛點瞬間不好反駁,心中暗惱自己來得倉促沒能實地考察著實失了計較,只能默誦阿彌陀佛安撫躁動內心。

智慧大師一時無從辯駁,在眾人眼中那就是文搏魔威更盛,昂然立於重重包圍之下卻神態自若睥睨四方,非但不像佛敵波旬,倒有幾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氣度。

眾僧侶茫然失措中又同仇敵愾,本以為今日事降服魔王,怎麼幾位聖僧節節失利?

這倒怪不得他們無能,而是文搏驟然相邀,令佛門沒有周密計劃的時間,藉助無遮大會的名義召集眾僧已屬不易,哪有空閒再去考察文搏在民間具體行動?只能根據之前彙報的情況總結擬定了方針,現在落得文搏說他是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壓根就沒提過自己是什麼佛子,完全是老百姓自行供奉,幾位聖僧沒有證據也不好貿然反駁,免得又被打臉平白失了顏面。

如不嗔這等參與了推波助瀾宣傳文搏的人就是啞巴吃黃連,他一個做事的哪曉得今日會從這方面攻擊文搏,要知道當時他們宣傳文搏就是淨念禪宗佛子的時候可廢了好大力氣呢。

而道信大師倒是真的實地走訪過,因此對文搏這個徒弟頗為滿意,覺得他雖然名聲搞得不三不四,但是做的事情確實沒毛病。但是他總不能跳出來幫文搏說話,那樣他到了明面上反而不利於文搏行事,這會兒端坐釣魚臺暗自竊喜,倒要看其他幾名聖僧如何應對?

“阿彌陀佛,文施主雖非佛門中人,行善積德貧僧早有耳聞。”不想一直沉默不語的三論宗嘉祥大師竟然出言相幫,道信一時側目,心道難不成你個老禿驢跟弘毅還有私下往來?那不顯得我傻了?

然而嘉祥大師話鋒一轉,雖然承認了文搏在民間聲望不是虛假,但是指責的由頭去向了另一個方面。

只見這位慈眉善目的蒼髯老者聲若洪鍾,降低姿態卻又不卑不亢的說道:“可是文施主於民間終歸有‘聖佛’之名,此事已成定局,若是文施主能昭告天下否定此事也好……”

聽見這種要求,徐子陵低聲跟寇仲說話,卻在場之人都能聽見,正是長生真氣的妙用。

“老禿驢好不要臉,人家做了好事讓你們和尚沾光還得逼著澄清,世間哪有這種道理?”

一時間眾人無不怒目而視,在場全是佛門中人,就連文搏那也曾經是,結果你小子罵禿驢豈不是把大家都卷進去了?

嘉祥大師卻提高聲音,瞬間蓋過了一切紛雜,說出自己真實意圖。

“可是老衲認為,所謂聖佛名聲並無不可,只要文施主略有慧根,我等何須吝嗇虛名?”

直到此時方才圖窮匕見,寇仲和徐子陵聽得一頭霧水,這慧根不慧根的,怎麼看得出來?

文搏神色不變,心中已經猜出幾分。果不其然,智慧大師跟著說道:“無遮大會雖以佈施僧眾為主,卻也不能忘了席間飯後需得切磋佛理以作調劑,只要文施主能解得貧僧心中疑惑,聖佛之名我等可不做追究。”

這時候寇仲和徐子陵恍然大悟,明白過來佛門的目的何在,這就是要和文搏探討佛理,辯論經典了。寇徐二人以己度人,覺得跟這幫禿驢辯經那不是自尋沒趣嗎?連忙就要攪渾水破壞此事,否則等會動起手來文搏因為辯論落入下風氣勢受阻就不好了,大家男子漢大丈夫,別搞什麼有的沒的,先打死幾個禿驢炒熱一下氣氛吧!

且不說寇仲和徐子陵不知道,就連提出這個方案的智慧大師和嘉祥大師都沒想到他們此言正好落入文搏陷阱。

“還請大師見諒,文某佛法粗淺不懂各位師承來歷,但是行走江湖多年確實見過一位高僧佛法精深,讓文某生出渺小之感,今日正是聽聞無遮大會於嵩山舉辦,想請諸位大師與其辯論一二。”

道信大師心中直呼不妙,他清楚文搏是有慧根擅機變的,強詞奪理或是找人破綻的尋常辯論無有不中,一般和尚根本沒法和文搏較量。但是真要論起佛法就不是這麼說了,以文搏只是對金剛經瞭解的情況看,很容易被人引經據典駁倒,畢竟佛門發展至今有太多流派,各家之間的辯論極其講究,不是佛法嫻熟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根本不敢貿然辯經。

所以一開始道信大師以為文搏是想抓住嘉祥大師話中某個破綻痛打落水狗,雖然不能懾服眾人但是氣勢上勝過就成。因為在道信大師看來今天的辯論應該會比較復古,也就是到最後得動起手打過方才分出高低。

於是前頭的辯論就是大家隨便聊聊降低對方信心,見真章還得看誰拳頭硬。這種情況道信大師比較相信文搏不會出問題,誰料文搏這次復古得有點過頭了,竟是真要辯論,還請了所謂高僧。

這時候作為首座的了空禪主因為一直修持閉口禪因此一言不發,聽得文搏居然請來“高僧”辯經也不由喜上眉梢。

在座的可謂是華夏佛門中佛法最為高深的一群人,什麼人還能從這方面駁倒他們?

“自無不可,理遠辯越明,請文施主帶那位高僧來吧。”華嚴宗的帝心尊者聽得辯經信心百倍,這才是他喜歡做的事情,打打殺殺這種方式不適合他老人家。

而文搏含笑說道:“好,文某也正等著此刻呢,那就有請大德禪師!”

“大德?有這麼一個人嗎?”諸人紛紛交頭接耳,因為佛法高深的禪師就那麼些人,結果文搏提及的這位似乎根本沒有什麼名望。

卻不知四大聖僧為首的佛門領袖紛紛變色,也就是在他們正要出言呵斥之際,一道修長身影驀地行走於重重步障之中,眾人於峻極峰巔俯瞰那渺小的影子尚在山腰,他明知眾人翹首以盼也毫不焦急,竹杖芒鞋,一襲青色僧袍形容瀟灑端正,一步步的緩慢行來。

“悉知眾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更有一句經典佛偈振聾發聵,在座諸人精通佛法自然知道這是源自《維摩詰經》。

只是現下四大聖僧以及了空禪主都無暇顧及佛偈深意,因為他們對這位身份再熟悉不過,就連道信大師對文搏請來的這人都瞠目結舌。

“邪王石之軒!”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