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出兵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聽聞開原失守,在場眾人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可能。

開原是遼北重鎮,扼守長城關隘,封鎖東北邊境讓外敵難以入寇。洪武年間在此設立衛所,當時立下旗幟招收女真、蒙古等外族以充衛所,這就是三萬衛的由來。

只是後來遼地凋敝又經歷高淮亂遼,在萬曆初年還有萬餘衛所兵的開原如今只剩下三四千人守備。直到薩爾滸之戰後馬林潰敗,隻身逃遁回到開原,這些日子不斷收攏薩爾滸敗卒重整軍備,據說恢復上萬人的守軍。

按理說這等重鎮尚在,後金都沒法長驅直入進入遼東腹地襲擊沉陽,奈何馬林手下盡是敗卒士氣低迷,根本沒法阻攔後金大軍入境,眼睜睜看著後金數萬騎兵翻越山野卻什麼都不敢做。

而且根據之前探查得知,奴爾哈赤在沉陽之圍解除後一直在周邊滋擾,試圖擄掠民眾劫掠地方。但是周邊城鎮在沉陽之圍的時候已經得知訊息,村野當中早就逃得荒無人煙,因此奴爾哈赤不得不轉身北上做出離境姿態。

這就是前些日子沉陽得到的情報。

當時楊鎬終於放下心來,認為奴爾哈赤佔不到便宜只得回軍,畢竟明軍援軍已到,數萬兵馬駐守在沉陽一帶,後金再想攻城就得面對前後夾擊,根本不可能再攻下任何一座城市了。

如今得知開原陷落,諸位總兵如何不大驚失色,完全不能理解其中到底發生何事。

眾人眼神交流片刻,麻承恩率先開口,小心翼翼的避免觸及楊鎬黴頭,問道:“楊大人,開原尚有戍卒過萬,總兵馬林更是在此經營數月,建虜缺乏攻城兵械如何能攻陷開原,此事是否為建虜用計誘使我軍出擊妄圖於道中埋伏?”

麻承恩設身處地,以自己這等水準的守將就算待在開原城裡不出門,一萬守軍依託城牆跟三萬多建虜交戰,真能守到天荒地老。怎麼可能前幾日還有訊息說建虜準備離去,隔了一天就傳來訊息城陷?

真應了那句話,就是一萬頭豬都得抓三天,算上消息傳遞時間,建虜憑什麼一天就打下開原?

“馬林要真是開原陷落的罪魁禍首,那他萬死難辭其咎!”

“楊大人以數千守軍都能抵擋數月,他馬林一天守城失守,速速自裁吧!”

其餘總兵臉色各異,不乏怒斥馬林無能誤事的。

身在最後的文搏同樣難以置信,只是他詫異的點不在於開原陷落,歷史上好像也是薩爾滸之戰過後一兩個月發生了此事。以此時遼東形勢,確實無法顧忌一些城鎮,韃子以多打少攻下一兩個很正常。

他關注的點在於馬林竟還是總兵,原以為這人早就因為薩爾滸之戰的過失被押解回京城等候發落,居然仍然留在開原統帥人馬,就連職位都沒變動依然是總兵官。

楊鎬聽見麻承恩詢問和總兵們叱罵,更是氣憤難耐,一掌拍在沙盤邊緣震動得上頭各色旗幟搖曳不止,怒道:“馬林已經死了!開原陷落無可挽回,你們自己看吧!”

接著他丟擲一封書信,原來這是僥倖從開原逃出的千總金玉和所留,寫下書信後他吩咐親信家丁前來報信,然後隻身返回開原向奴爾哈赤投降,因為他的家卷全都在開原城中不得逃脫。

書信上寫到,建虜作勢欲離去,經過開原附近堡寨時被察覺,於是當地守軍燃烽火示警。馬林此時不在城中,緊急回城準備防禦。誰知趁著夜色建虜突然反身勐攻開原東南城門,馬林見著人數不多,這個之前還膽怯不敢阻攔建虜的總兵竟然自作主張出城列陣對敵。

結果開原西北再次湧出無數建虜趁機以雲梯衝車勐攻,兩相夾擊之下開原守軍難以抵擋瞬間陷落,總兵馬林以下將官盡數戰死,逃竄明軍鑽入高粱地裡被追擊殺死無數。

這封書信是六月七日所寫,也就是距今不到兩天,意味著後金真是一戰而下,守軍根本沒有做出有效抵抗。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看過書信,眾人不可置信卻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後金打下開原意味著首次有大城被正面攻破,在此之前只有幾個堡寨寡不敵眾陷落,再就是撫順因為李永芳叛變才丟失城池。

眾人心中都有個想法卻不好說出來,那就是在沉陽圍城期間後金的軍事技能也得到磨鍊,終於擁有了獨立攻城的能力。只是沒想到這麼快發揮作用,將遼北重鎮開原當做練習物件成功拿下。

聽到這裡,文搏徹底認識的這幫隊友的無能,馬林在薩爾滸那般大敗之後都能繼續擔任總兵,這大明不亡才怪了。

而諸位總兵則是面色無比難看,等待著楊鎬下一步安排。

楊鎬見到眾人都已經瞭解完當前局勢,嘆了口氣後也不多說,這會兒再追究馬林責任也無用,當先最重要的還是維持局面不要進一步惡化。

他手指點著開原南邊另一座重鎮鐵嶺說道:“送信的家丁還說建虜攻陷開原後並未撤離,而是封鎖城市繼續進軍,正往南邊行動。我看他們下一個目標,只怕是鐵嶺。”

鐵嶺距離沉陽不到兩百裡,距離開原一百裡出頭,若是騎兵從開原啟程,只需一晝夜便至,按照後金行軍速度,或許現在就已兵臨城下。

好在鐵嶺遊擊將軍並未傳信告急,想必後金也得修整一番再出發。

可是身處沉陽的眾人不敢任由對方隨意來去,必須加強鐵嶺防禦,要知道鐵嶺如今守軍人數實打實的只有不到三千人,還全都是衛所兵。如果後金鐵了心要打,那真是危在旦夕。

誰都知道必須分派兵馬加強鐵嶺防禦,如果鐵嶺防守無虞下一步就要試圖收復開原——雖然眾人心知肚明建虜劫掠開原之後大機率焚燒城池退走,可是他們必須做出姿態不然到時候還得挨御史口水。

楊鎬也不願再重複些無用的廢話,三言兩語間分派好了人手。這一次他還真是秉公處事,薩爾滸的陰影讓他對這些事情再不敢玩弄手段,之前有劉綎大發神威挽救了自己的前途,現在楊鎬可不指望劉綎從病床上迴光返照再救他一命。

於是決定了以麻承恩、秦良玉作為主力,各出士卒五千人,其餘諸位總兵如陳策、戚金、董仲揆等出兵三千到五千不等,一共湊齊三萬步騎出發,剩餘兩萬餘人留守沉陽。

然後楊鎬也不忘傳令遼陽,吩咐李如楨及李秉誠、朱萬良等總兵副總兵即刻出兵,北上支援鐵嶺。

李如楨所在遼陽輕易就能分出兩萬餘兵馬,盡是遼人作為核心的騎兵,屬於紙面上最強的野戰兵力。加上三萬餘步騎,近六萬人的軍隊即將在鐵嶺附近與後金三萬餘戰兵對峙,不管是否會開戰,楊鎬都覺得十拿九穩了。

至少楊鎬是這樣覺得,他這些天沒閒著,遍歷之前戰役,分析得到結論,明軍大多數時候失敗是因為被建虜利用騎兵機動優勢在區域性戰場以多擊寡導致失敗。

所以這次出兵因為地形熟悉,地貌平坦,楊鎬也不玩些花裡胡哨的戰術,就是騎兵開路步卒跟進,按部就班花五天功夫抵達鐵嶺。

到時候養精蓄銳,建虜要是敢來攻城就裡外夾擊讓其當場大敗。若是建虜追求野戰則結硬寨打呆仗,雙方既然都是精銳,拼消耗看鹿死誰手罷了。

楊鎬底氣很足,他天天往校場軍營跑,可是知道白桿兵和文搏手下那幫家丁戰力出眾,戚金手下新建戚家軍和陳策的浙營車陣也有了些樣子,以這近萬步騎作為骨幹,楊鎬想不到怎麼輸。

總兵們商議一番,同樣覺得沒有問題,秦良玉倒是欲言又止,楊鎬見狀留了個心眼,等散會後特意留下戚金和秦良玉,想看看這兩位被他倚重的大將有何說法。

文搏也沒走遠,就在門外和陸文昭小聲討論著這次戰事,因為他對於這次作戰有個擔憂並沒能得到解決。

這會兒許多總兵看著文搏都得陪著小心,能以不到千騎打得四萬建虜狼狽逃竄的勐人,除了野豬皮誰還想惹他?跟自己過不去也不要拿性命開玩笑,因此沒人管文搏留下來做什麼。

楊鎬見其餘人都去調兵遣將,嘆了口氣癱坐在太師椅上,很快又意識到這裡還有外人看著,立馬提起精神作出禮賢下士的模樣,對戚金和秦良玉請教道:“兩位將軍,此番戰事即啟,不知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嗎?”

戚金見著楊鎬如此態度,很奇怪為何之前傳聞此人有些不好相處,跟劉綎鬧得幾乎是對簿公堂,御史及軍中參贊更是差點兒沒在殿上給他開瓢。

他哪知道楊鎬這是被文搏折騰得怕了,哪敢對文搏的直屬上司指手畫腳。

“屬下覺得並無問題,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楊大人韜略可稱盡得兵法奧妙矣。”戚金捧了一句,這才狀似不經意的提及,“就是不知李總兵那一路是否順利。”

說到這個,秦良玉本想少說多做也忍不住頷首,“李總兵麾下兩萬騎卒才是關鍵,若他不能盡力配合,建虜來去自如,我等步卒即使擊退建虜也難以斬獲戰果。”

一說到李如楨,楊鎬額頭上血管直跳,氣得他想大拍桌子,最後還是硬生生忍住,“此時諸位不必擔憂,我已派親信與李總兵陳說利害,他也答應定不會因私人間的齟齬延誤大事。”

原來李如楨之所以不在沉陽,不是說遼陽有多麼危急,而是這位鎮遼總兵官居然擺起譜,認為自己的官職是總轄遼地一切軍政。而楊鎬以兵部右尚書經略遼東,兩人職權不明碰到一起難免掣肘,必須分個主次所以不願輕易面見楊鎬。

這分明就是跟楊鎬別苗頭,這時候楊鎬哪能容忍李如楨放肆,不但上報朝廷請求公斷,更是直接派人上門駁斥,向眾人宣示自己在遼東獨斷之權。

楊鎬心想自己就是個軍事門外漢,狐假虎威混到現在好歹有個自知之明。你老李家厲害的早死完了,李如柏李如楨什麼玩意兒他能不知道?

跟他楊鎬比都是半斤八兩,可他至少清楚自己幾斤幾兩,李如楨不清楚。

若是任由李如楨統領遼地軍政,那大夥等著髡發易服吧。

而他楊鎬在建虜十大恨裡一個人佔了三條,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只能等著下火鍋。

到時候楊鎬只得隱姓埋名終老山林,名字都想好了,就取小蘇名句“此書兼置昔年客,袖中秀句淮山青。”中兩字為佳,叫楊秀青吧。

想到這兒,楊鎬頓時振奮起來,天天被那幫子莫名其妙天地會的混賬玩意兒灌輸反金復明的理念,他這會真是被迫堅定反金,決不能讓建虜做大,遼地更是絕不容有失,否則他楊鎬才是最慘的。

“還請兩位將軍多擔待些,如今遼東局勢危如累卵,若是鐵嶺有失則沉陽時刻在建虜兵鋒之下,遼東再無寧日矣!”因此楊鎬近乎聲淚俱下,他是真怕鐵嶺出事,那時候哪怕他之前跟著劉綎手下那兩位將領混了不少功勞,也得因此論罪下獄。

戚金與秦良玉只得保證盡力作戰,絕不容鐵嶺失陷。

三人又商議了一會,楊鎬拜託兩人不要因為之前營嘯之事產生矛盾,他已經上書朝廷赦免戚金承擔的罪責云云。

其實戚金也不大在乎,他當時請罪擔責,實際上朝廷用人之際哪會把他撤職?只是稍稍申斥一番削了俸祿就當無事。後來兩家在文搏的幫助下算是冰釋前嫌,雖然私底下士卒有些不滿,但絕不至於誤事。

秦良玉更是公忠體國的典範,手下白桿兵為她馬首是瞻,只要她不出亂子,一切都盡在掌握。

等到戚金和秦良玉回營點齊人馬,楊鎬這才注意到外頭還有兩人沒走,一看這不是我天地會的好兄弟嗎?趕忙迎了進來,哪料到陸文昭第一句話就讓他心中大罵,什麼狗屁天地會,不待也罷。

“情勢危急,而諸位總兵令出多門,只怕一旦開戰,號令混亂、排程難明,會有喪師之危,楊大人何不效於少保、譚太保故事,親率大軍征討建虜?”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