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生源不交稅!休想!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條,交稅問題,士子官員要不要交稅?

楊廣表示,那自然是要的。怎麼能有人不交稅呢,有句話不是叫:稅收和死亡是人生無法避免的兩件大事。至理名言啊。

科舉得中者免稅這個頭也不知是誰起的頭,姑且就算作老朱吧。

老朱想法是好的,那時的讀書人和漢唐時期已經有了巨大區別。經過了宋朝的洗禮,讀書人早就把老祖宗傳下來的尚武精神給丟的一乾二淨。

一個個都發展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的文弱書生,都是些高分低能的巨嬰。再不給他們一點兒優待,怕不是統統餓死。

宋朝士大夫的名言:“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

狀元肯定是好兒,這不能否認,但考得好就真的比國之幹城更榮譽嗎!說這話的韓琦尹洙要是敢站到楊廣面前,看他不活剮了這廝。

所以說,就不能給這幫讀書人好臉,你稍微開個頭,他們就能吹上天。

老朱為了拉攏這幫文人,給出的優待不可謂不多:

生員便可以免差役徭役,見了縣官不必下跪,若違法令則由教官責懲,情節嚴重者須申報學政革去生員後方能治罪,地方官不得擅責。

明朝的生員指的是經過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其實就是秀才。

這些人不但不用交稅,更是在法律上給予優待,犯法都不能直接治罪。以至於後面各種官官相護,殺人放火貪贓枉法也不過是貶官去職罷了,回到老家依舊是一霸。

人給自己牟利的時候,腦筋轉的比誰都快。洪武時期的免差役徭役發展到明末時,文人不但自己不交稅,便是連名下的田地商鋪都不納稅!

便是著名的張居正,死後抄家不也有黃金萬兩,白銀十餘萬嗎,這就算好的了。制度性**,不要不行。

在楊廣看來,做人就兩種,要麼同流合汙,要麼挺身而出。張居正要改革,就只能融進去,不然就象海瑞那樣,官聲倒是清明,人卻一事無成,有什麼用呢!

所以這制度一定要合理,又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是不行的,世上哪有這麼好的事兒啊!

好在現在科舉初創,各種規章制度任他塗抹,一有問題就可以立即更改。若是穿到了後世科舉興盛的時候,那可就難了。

單單是為一個“士紳一體納糧”死了多少人,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地主老爺們是那麼好說話的嗎?這還是建立在滿清野蠻嗜殺的背景下,若是放到明朝,除去洪武永樂,誰提誰死,絕無二話。

好在自己有後世經驗打底,不說一勞永逸卻也可以避過大部分陷阱了。

官是要拉攏的,生員士子就不必了,所謂的寒門,在地方上也都是小地主,吃穿不愁,免稅免役除了加快他們兼併的腳步,沒有半點積極作用。

對於這些人,楊廣只準備每月給他們發點錢糧,免得把真正的底層讀書人給餓死了,別的待遇一概擴音。

而且這些考舉士子,第一步便是下到地方鄉亭鍛鍊磨礪,將那些經年老吏給輪替了。

說起來,這些老吏才是真正的鐵飯碗,不但油水多、權力大,更因是本地人出身,所以這些職位都是父死子繼,不過兩三代人便能發展成一個地主鄉豪。

楊廣深知這些人的危害,他永遠不會忘記,前世村長一家的囂張。那村官就好像他們家世襲了一樣,從建國到改開幾乎是沒換過人。截補助賣資產,上下其手,雁過拔毛,就沒他們不敢幹的。他們一家被抓時,那公佈出來的數十套房產,幾乎是遍布全國所有大城市了。也不是沒人舉報上訪,沒用!跑了還好說,凡是被抓回來的,都沒個好下場。若不是後來反腐,這家人怕是能和祖國共存亡嘍。

“破家縣令,滅門令尹。”“三木之下,何求不得。”這是自古的道理。旁的不說,每逢大災,百姓都餓的快吃人了,那些酷吏依舊敢緊閉城門,視若無睹。

所以基層的問題,特別重要。甚至可以說,直接關乎國家生死存亡。

楊廣便要借這次機會,將基層徹底輪換一遍,不說將那些老吏全都調到京師,至少也得給他們換個地方,異地任職是他的底線。

這些人不愁吃穿,這番作為不過是將他們地頭蛇的屬性給削弱了。到了新地方,哪怕是再沒良心,大約也會收斂一些,注意些吃相了。不然,傳揚出去,名聲臭了,那可是要出事的。

當然,他也沒指望這些人能自律自強,人的好壞是一輩子的,為老不尊的多了去了,鄉賢三老什麼的更是個笑話。

孔子想要靠仁德、民心這種意識流的東西來限制人的**,簡直是痴心妄想。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唯有強力的法令紀律方能約束人的惡念。

是以,楊廣準備在基層推行舉報之法,但凡士子舉報吏員,或者吏員舉報士子,一旦查實,舉報者不但可以記功還能得到被告的三成財產。

這種互告法只能在基層推行,在朝堂則會引起混亂,成為黨爭的工具。

選舉是不可能的,那不現實,古人可是暗箱造作的祖宗。而且選票這東西,除了浪費時間降低效率,並沒有實質作用。甚至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這樣一來,中級官員有特權有待遇,低階官員有上升的渠道,如此,這些人就沒了**的藉口,以後他反腐也能理直氣壯。

想罷,楊廣將這些條例陳於紙上,下發政事堂討論。

高穎說的沒錯,這種辦法效果雖好,但國家財政負擔也大,如果沒有進項,便是以楊堅二十年來積攢的財富,也不夠他揮霍幾年。

錢,是個問題。

金融一向是聰明人的遊戲,像楊廣這種連電話詐騙都無法分辨的人,是肯定玩不轉的。

對於錢的概念,他僅知道劣幣驅逐良幣這個基礎原則。

華夏啥都有,就缺金銀銅,乾脆用劣幣也不行,漢武帝的白鹿幣、王莽的貝殼

和老朱的寶鈔,無不是弄得國家經濟奔潰,人民雪上加霜。

倒是有個問題,一直纏繞在楊廣心中,華夏古代金銀都是以餅狀或者元寶狀發行的,甚少有金銀錢幣出現。

這種不規則的形狀,不但不利於花銷同行,更會導致火耗加重,這對於本就不富裕的金銀產量更是雪上加霜,為什麼。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