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組建內閣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定都北平。

朱允炆終於還是走了他四叔的路子,當然也有朱允炆前世對於首都的特殊感情,雖然他並不是首都人,但是他卻也在首都生活公子了很多年。

故宮——

明清兩朝的京師。

當然,還有一點更為重要的原因,定都北平,將來也好控制美洲,同時對於北部草原的管控。

雖然現在北部草原已經成為大明的牧場。

但是,誰能保證幾十年後,幾百年後,北部草原不會出現新的遊牧民族呢?

等朱允炆話音剛落,整個大殿立時爆發山呼海嘯般萬歲聲。

“吾皇萬歲!”

“吾皇萬歲!”

“吾皇萬歲!”

即使大理寺卿劉程提出過商議建議,但是這一刻依然選擇了服從。

沒辦法。

生米已經煮成了熟飯。

...

一個王朝遷都,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該有的禮節儀式還得照常進行。

兩天後。

奉天門前,舉行了盛大的遷都儀式。

皇帝朱允炆、皇后馬恩慧,乘坐龍輦鳯輦緩緩進入新紫禁城。

北京城街頭,那是爆竹聲聲,百姓們那歡歌笑語。

...

大明建文二十四年(1422年)二月十八日。

奉天殿。

“皇上駕到!”

隨著宦官的一聲唱喝,大殿內的百官立時恭恭敬敬。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因為今天才能算作是遷都北平的第一天上朝。

雖然此前的三年裡,朱允炆一直也在這裡上朝聽政,但是這三年裡,這座宮殿只能算作是大明王朝的皇帝行宮,而都城依然還是應天府金陵城。

今天不同了。

三天前大明朝舉行了遷都儀式。

所以這是北平作為帝都,第一次朝會。

“諸位愛卿!”

等百官們朝賀之後,朱允炆澹澹的說道:“正所謂新都新氣象,朕這幾日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情,每日上朝,朕雖然不累,因為後宮到這奉天殿,也就幾步路的距離。”

“但是朕心疼諸位愛卿啊!”

說完,他故意停頓了一下,想看看大臣們都是什麼反應。

但是遺憾的是,大臣們一反常態,以前的那些言官,這個時候都是特別的恭順。

咦——

怎麼不站出來反對反對。

其實他們不反對,朱允炆也知道原因。

為什麼?

因為他這個皇帝,是一個比較固執的人。

只要他決定的事情,即使言官再怎麼勸諫,他也照樣的會實施。

首先他非常清楚,他並不是一個昏君。

二十多年下來,他出的每一條政令,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即使剛開始很多人不認可,但是事後都證明他的政令是非常正確的。

沒辦法,誰讓他是穿越者呢?

咳咳——

朱允炆咳嗽一聲後,道:“所以朕決定,從今日起,朝會由每天改為逢雙日朝會,逢單日取消朝會......”說著,他笑了笑道:“朕這可不是為了朕自己,朕是真的心疼諸位愛卿,每天一大早就得早起上朝,特別是年長的愛卿們,身體還是很重要的。”

“還有啊,每天朝會,其實也沒有那麼多大事可以討論。”

“諸位愛卿說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陛下聖明!”百官們齊聲道。

“當然!”朱允炆又道:“如果遇到突發大事,諸卿也可以到武英殿見朕。”

“是!”

百官有一次躬身道。

這件事情,其實朱允炆很多年前,就想這麼幹了,每天天還沒亮就得起床參加朝會,即使大明王朝現在疆域遼闊,但是真正的大事情,那有這麼多啊!

很多時候早朝,其實就是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討論。

改一改吧。

本能朱允炆原打算改成三日一朝,或者五日一朝。

但是想想這好像顯得他這個皇帝太懶了一些,所以才退而求其次改為上一日休息一日。

對於這個政令,百官們其實也是高興的,畢竟他們也都是血肉之軀。

先帝建立大明朝,為了彰顯新朝新氣象,為了凸顯朝廷勤政,所以才制定了這種一日一朝的規矩,現在皇帝改成上一日休一日,這讓百官們,也能輕鬆一些。

“好了!”朱允炆笑著道:“說完這朝會的規矩,接下來朕還有一個新的詔令。”

朱允炆話音剛落,百官們頓時一愣,心道還有什麼事情?

這北平剛剛定為新都,這皇帝的政令還真是一道接著一道啊。

但是,百官們並未說話。

朱允炆道:“現在我大明疆域越來越大,朕決定今日起,我大明王朝成立內閣制。”

“內閣?”百官們頓時愣住。

“內閣共設五位內閣輔政大臣!”朱允炆道:“以後議政的事情,就由內閣輔臣們先行商議,然後在彙報給朕。”

“內閣任期為五年,內閣成員可連任一屆,也就是說,一位內閣輔臣,最多可擔任內閣輔臣十年......”說著,朱允炆頓了頓道:“內閣成員,由朕或後世君王欽定。”

歷史上內閣制,是明成祖朱棣建立的,因為洪武皇帝朱元章廢除了丞相制度,後來朱棣造反成功,為了鞏固皇權,於是成立了內閣制度。

明朝初期,內閣成員其實就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只是到了後期成為了朝廷運轉中樞。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方孝孺、楊士奇、盛庸、田厚義、王直,為第一屆內閣成員!”朱允炆說著,看向五人頓了頓說道:“五位愛卿即刻卸任原職,組成內閣。”

“微臣遵旨!”

“微臣遵旨!”

五人出列齊聲道。

選出這五人組建內閣,朱允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方孝孺就不說了,這人為人正直,而且在歷史上也是證明過自己,讓他進入內閣,可以起到一個表率作用。

然後是盛庸、田厚義,都是朱允炆最為信任的人,其中盛庸此前一直擔任兵部尚書,而且還親自帶兵征服南亞五國,這算是一個懂得軍事的人才。

至於田厚義,他是一位仁孝之人,這些年擔任科技部尚書,為大明王朝建立不少功勳。

至於楊士奇與王直,楊士奇在歷史上,曾經擔任過朱棣的內閣大臣,當時的內閣號稱三楊,即為楊士奇、楊榮、楊溥,而且這些年他的人品才學,朱允炆也是看在眼裡,讓他進入內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是王直,在原來歷史上土木堡之變後,沉著應對,而且還歷任禮部侍郎,吏部尚書。

看著大殿上的五人,朱允炆道:“首輔暫由方愛卿擔任。”

“微臣領旨!”

方孝孺躬身道。

讓方孝孺擔任內閣首輔,這是實至名歸了,原來歷史上他寧願捨棄十族,也不願效忠燕王朱棣,就憑這一點,他就有資格擔任首輔。

即使現在朱允炆時期,方孝孺這二十多年,初期是糾察司指揮使,他的正直,使得很多貪官汙吏聞之膽寒,也是因為他擔任糾察司指揮使這些年,為大明的吏治,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最後內閣辦公地點,朱允炆將它放在了文淵閣,這一點自然也是借鑑了歷史上朱棣的做法。

成立了內閣之後,朱允炆的日子,就要輕鬆許多。

因為接下來朝廷大小事情,先交由內閣商議,等他們商議出一個結果之後,再交由朱允炆來拍板定奪,這就給朱允炆減輕了一些負擔。

在此之前,因為先帝的政策,皇帝除了掌控皇權,其實還堅固著相權。

將軍政大權牢牢掌控在手裡,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這自然是極為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每件事情,都這樣事無巨細,其實真的很累的。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朱允炆這些年可是累得夠嗆。

現在好了,分一部分權力給內閣,如此皇帝也就可以輕鬆一些,當然軍政大權,其實依然還是在皇帝的手裡,內閣只是議政,而非最終拍板決斷。

......

半年後。

朱允炆無比輕鬆的看向大殿上的文武大臣。

組建內閣的這半年,他是真的感覺非常輕鬆,武英殿終於少了不少奏章,小事情各部自己就已經辦理了,大一點的事情,內閣商議後,朱允炆只需根據他們商議的結果,做出最終的決斷。

舒坦——

“諸位愛卿!”

朱允炆澹澹的道:“九年前,朕決定修建北平至白令海峽的鐵路......”說著他看向鐵道科新任侍郎周振,澹澹的道:“九年前朕給的時間是十年,只要在十年之內建成這條鐵路就行。”

“周愛卿回去告訴鐵道科的愛卿們,是你們不懈的努力,提前半年完成了這條鐵路的建設。”

“朕非常滿意!”

朱允炆確實很滿意。

原本以為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建成這條鐵路,但是現在只用了九年半的時間,不但已經完成全線建設,而且已經通車。

就在三天前,第一列火車正式由北平站發車,正在開往白令海峽的鐵路上。

這可不是試運行,這是正式通車。

此前鐵道科已經完成了三個月的試運行。

“謝陛下!”周振出列躬身道。

周振剛說完謝,朱允炆卻擺了擺手,道:“謝早了,朕還有話沒有說完呢......”朱允炆這話一出,驚得周振一愣,但是朱允炆卻笑道:“從今日起,鐵道科升為鐵道部,周振為尚書,所有鐵道部的官吏,全部加俸一年。”

“謝陛下!”

周振當即大禮拜服。

鐵道科,原本隸屬於科技部,主官也就是科技部侍郎,而今日他們獨立成為了一個部,周振也一躍成為了鐵道部的尚書,相同的原鐵道科的官吏們,都將獲得升遷,而且皇帝還給他們加了一年的俸祿。

這可是值得慶祝一番的。

霎時間,整個大殿上的官員,都無比羨慕鐵道科的官吏們。

早知道當初就進鐵道科了。

等周振大禮後,朱允炆掃視一圈後,朗聲說道:“朕決定,半月後,太子監國,朕要乘坐火車巡遊白令海峽。”

“是!”

百官們齊聲應道。

這件事三天前,其實朱允炆就已經提到過,只不過今日算是正式做出決定而已。

所以大臣們很是從容的應了下來。

......

散朝之後,朱允炆將太子朱文奎叫到了乾清宮。

“奎兒!”

朱允炆看著兒子,和善的道:“你這次是第一次監國,這也是父皇對你的一次考驗,你可不要讓父皇失望,明白嗎?”

“兒臣謹記父皇教誨。”朱文奎應道。

“父皇這次巡遊,或許會在白令海峽待上幾個月,朝政之事,多聽聽內閣幾位大臣的...”朱允炆語重心長的說道:“將來父皇百年之後,這個龐大的帝國,父皇將會交到你的手裡,現在正是你鍛鍊的好機會。”

“是,父皇!”

朱文奎一向恭順,朱允炆也是最喜歡這個兒子,雖然他是原身朱允炆與馬恩慧生的孩子,但是這些年下來,朱允炆也看得出來,這個兒子,就是一個天生做皇帝的坯子。

“還有!”

“多多管束弟弟妹妹們。”

“切不可因為疼愛,就縱容他們。”

正所謂長兄為父,當爹的走了,哥哥就得好好照顧弟弟妹妹們。

當然,朱允炆這也是為以後考慮。

這封建帝王家,為了皇權,不惜手足相殘比比皆是,他自然不希望他的兒子們,有一天也因為皇權,從而勾心鬥角,爾虞訛詐。

“父皇放心!”朱文奎回答道:“弟弟妹妹們,一項恭順,兒臣定會好好照顧他們。”

“嗯!”朱允炆微微點頭,滿意道:“這就好!”

朱文奎其實也知道,老爹這是提前告訴他,以後要善待自己的弟弟妹妹們,他從出生就被封為皇太子,父皇這些年不斷加固他的地位,也讓弟弟妹妹們,對他非常尊重。

雖然知道皇家無親情,但是在朱文奎的心裡,他自然也希望兄弟和睦。

.....

大明建文二十四年(1422年)十月初一。

一輛嶄新的列車停靠在北平站的站臺上,而在月臺上則站著百餘位大明朝廷高官,在他們的前面則是大明皇太子朱文奎。

列車車廂內,皇帝朱允炆正襟危坐,看著窗外的百官們,心情十分舒暢。

上一次這種場面,已經過去三四年,那時候大明朝的國都還在應天,他也是坐著火車要巡遊北平,只是離開應天之後,就再也沒有南下,再也沒有重回應天。

而這一次,他又坐在了火車上。

只不過,他依然不是要南下應天,而是繼續往北,要去更北邊的白令海峽。

......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